京城旧事琐记(三)儿时记忆中的衣食住行

来源: 淡淡的日子 2017-11-19 09:03:1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927 bytes)

(三)儿时记忆中的衣食住行

(1) 衣

  记得小时候没穿过几件新衣服。我跟姐姐差三岁,可也没落着接她的衣服穿;因为自打我记事儿起,姐姐的衣服已经大多是用大人的旧衣服改的了。记忆中,我干爹(是家里的老世交罗家的大女儿,因是老姑娘了,就认了我做她的干女儿)送过我几件衣服,多是他们家在(随父出任久居)日本时留下的女孩穿的衣服。记得我十岁那年过生日,干爹送我一件套头的灰底红色条纹的毛线衣和一件皮领的小大衣。这两件衣服式样新颖,质地也较高档,我穿上着实臭美了一阵子,因此至今记得很清楚。娘大概因为自幼读书,又兼早年丧母,所以没怎么学过、做过什么针线活儿;我们姐弟几人要能在过年时穿上一双新鞋就十分难得了。那是娘在晚上一边给爸等门一边带手做的。那年月一般人家,特别是孩子多的家庭,大多是穿自己家做的鞋。我们姐弟几人就主要靠娘自己动手了。平时有点空她就先做鞋帮,然后再纳鞋底儿,或者让我拿着做好的鞋帮送到附近的鞋铺里配底子;等下月或再下个月爸开支(那时叫“关饷”)后能撙(音zun,三声)出这笔钱来时才去取。一般是秋天做棉鞋(毛窝)冬天穿,春天做夹鞋,脱下毛窝时换季穿。不过到我上到初中后,几乎就没再穿过娘做的鞋了。现在想来一是孩子多,做不过来;再有也是家境更趋贫困,对孩子的穿戴已顾不上了。我和姐姐经常穿的鞋是亲友家的孩子穿剩下的。记得姐有个同学叫司秀英,也在王大人胡同东口那边住,她家条件比我们好,我和姐姐穿过好几双她穿过的鞋,都是黑色一根带儿的千层底或皮底鞋,像是买现成的。还穿过当时住大康里的一个远亲梅家表嫂的鞋。记得还有一次,我的鞋因下雨湿了,没的换,娘叫我穿我爸的一双布鞋去上  学了。爸爸的脚不大,我穿他的鞋大小还行,可到学校被同学看出来了,笑话我  说,你怎么穿一双男鞋上学呀!我这才知道那时成人穿的便鞋,男式是小圆口,女式是尖口的,女孩一般穿一根绊带的;讲究一点的是牛皮底,黑色的礼服呢或  重服呢面儿,也有用黑帆布做鞋面儿的,一般是布底。家里自己做鞋,要先用废  旧碎布和浆糊在大块木板上打(拼接)成“袼褙”,晒干后剪成做鞋帮和做鞋底的形状。然后把许多层剪成鞋底形状的袼褙粘在一起,用麻绳逐行的“衲”上,以使其结实耐穿。

  娘从来不让我和姐姐做这些普通女孩都要学做的家务,做饭做菜也只是在旁边看着,做针线活根本没动过手,只跟娘学过补袜子。孩子多,身量随着岁月长,脚的尺寸总在变化。又不能老买新的,袜子破了就得补。补袜子要用袜板儿,记得这东西当时家里倒是有好几个,因为大的、小的号都不一样,袜板儿就得多预备几个。把袜子套在袜板上,选大小合适的碎布,剪成几块,袜底前后各一块,上面脚尖处一块,脚后跟那儿再一块,争取露在鞋外面的补丁,颜色和袜子相近,否则看着寒碜。那个年代女孩子如果能上学的,家境一般都还过得去,至少不至于等着你去捡煤核儿生火,不用你去摆小摊挣点小钱去买棒子面。而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女孩上学的也多了,除了少数的有钱人家能上贵族学校外,上市立中小学的男女学生,家境都差不多,穿补丁衣服,尤其是补丁袜子的很普遍,只要不露肉,也就没人笑话了。

又:关于“校服”

  现在的中、小学生在校读书,大家有校服,有些学校还按季节分为冬、夏两种,甚或再多出一个“春、秋装”的第三种。我上中学时还有校服,不过不像现在这样统一定制,而是规定一个样式“范围”要求学生上学时必须根据学校的规定着装,至于衣服用料、颜色的深浅、尺寸的长短、肥瘦,也就无法整齐划了。

  我读初中时,开始是在崇慈女中。这样原来是一所教会学校,虽然日伪时期改为市立,但在管理上仍保留着原有的传统。记得当时要校生的校服是“竹布大褂”——即月白(淡蓝)色长衫;布料属于当时称作“阴丹士林”的细纱纯棉布。当时空里穷,我和姐姐两人做这样的长衫;大概需要一丈三、四尺布,在日本统治的最后时期,80%以上的家庭都是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哪有能力给两个孩子买新布做校服呀!那年月,家庭主妇都知道,面料里除了糊窗户用有“冷布”外,只有那种叫做“大五幅”的本色白布最便宜。那种布一般是用来做棉衣、棉被里子用的,特点是幅宽,颜色发黄(不白);但比漂白布便宜,比带色的(如阴丹士林或花布)便宜得更多了。娘就买上两块大五幅(注:不知道这“五福”两字,是否应写作“五蝠”,是布匹的牌子,还是布匹宽窄的“幅字”。)先将布用漂白粉漂一下,再用浅蓝色颜料染成“竹布”色。大概那年月,一般过得去的家里大多做对存有一些本色白布,街上有专买漂白和染料的铺子,自家从事这类手工活儿,还是很普遍,也比较方便的。当然染出来的色彩不会像买现成的带色的布那么自然,好看,而且洗时会掉色。北京话叫“落”(音lao,4声)色(shai,3声)。但自己动手缝制成女式长衫,穿在身上去上学,也总算是符合要求的校服了。

  另外作为女中的校服,也各有千秋。比如我后来上的女二中,就统一规定为:上身是白衬衫,下面是黑裙子。说是“统一”的校服,也是学生自己准备,只要早上进校门时穿的是上白下黑的一身装束,就允许你进门,着装不符合要求,在校门口检查的训育处主任或老师,就让你“回家”换衣服去。说起这套校服,倒又让我想起当年的一个小插曲来。

  我在女二中读初中时,正是北京解放前的三年——1945—1948年。不知从哪儿兴起的一股女扮男装的风气也“流传”到各女子中学。我们学校内、高、初中均各有几个赶这个“时髦”的同学,其中一位叫董重(音chong,2声)九的高三学生,一年到头都是男生打扮:留个分头,骑一辆带大梁的二八男车(自行车);衣着更是与那个年代的青年男生雷同。记得有一天早晨上学,我跟她(还有和她同年级的几位大姐姐)同时进校门。我因那天先出家门去买早点,姐姐帮我背书包在我后面,我就在校门外的一家住宅门口等她。正巧看到董重九等几人在离校门不远的一个横胡同口上换衣服。原来她们从家出来,骑车到学校,一路上穿的是男装。到学校附近下了车,从书包里掏出作为“行头”的黑裙子,从头上往下一套,再把长裤的裤腿往上卷到膝盖上面,然后推着自行车走进学校……我等来了姐姐,也跟在她们后面进了校门。只见还没到教室,她们几人便把裤腿放下来,把黑裙子脱下,然后存上自行车,背着书包,大摇大摆地走进各自的教室了。

  这种女扮男装的风气,“盛行”了好几年,我想开头的兴起,可能与当时社会的整个大环境有关。社会不安定,女孩子在外面多有挨欺负、受骚扰的“事故”发生;所以一些家庭或女学生本身,就想出这种办法来保护自身的安全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