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时代的局限是这个作品有很多口号式语言, 要用历史的眼光看)

来源: zd3y 2017-12-14 11:00:4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3539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zd3y ] 在 2017-12-14 11:04:18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1975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配乐诗朗诵《理想之歌》。这首长诗在这一年经过播出引起强烈轰动。也是在这年的12月《光明日报刊登了高红十的照片和事迹,同时点明,毕业自愿回延安当农民的高十红(北大毕业后曾分配到北京市委)正是〈理想之歌〉的作者,这恰恰驳斥了工农兵大学生素质低下的论调。19761月,留在北京的其他三位作者被叫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修改〈理想之歌〉。修改又加了些政治上的内容,修改后的〈理想之歌〉多次再版,甚至出了英文版和法文版。

 

〈理想之歌〉的作者一共有四位,高红十、陶正、于卓、张祥茂。大多数句子都出于陶正之手,四位作者之中,陶正年纪最大,上大学以前他就已经和后来成名的路遥等人合作出版了诗集〈延安山花〉。陶正虽然接受了采访,但拒绝出镜。谈及这段经历,陶正几度哽咽,他说,当初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在怀疑自己的真诚,现在如果他面对镜头真诚的表达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恐怕很伤害到别人,而如果言不由衷又会伤害自己。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