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波动信息与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度

来源: 寻找无罪 2016-10-24 01:41:1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57271 bytes)
市场波动信息与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度
 
 
2016年7月23日周六星洲财经刊登了,由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所研究员“沈联涛”的评论文章《不确定的年代》,从而介绍了——“《不确定的年代》是一本书,为哈佛大学前经济学家约翰凯布雷斯的著作,于1977年出版,是关于我们如何从19世纪不稳定年代的经济,转向目前充满未知数的年代”——这篇评论文章时,就这样描述了。。。。市场规律形式
 
——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往往是在风险与其不确定性之间含糊不清。。。。量化经济学家诠释风险为可测量波动性,好比价格围绕在历史平均水平波动
 
——经济学家广泛采用的常规风险,假设价格波动性的95%概率,将是从平均或者中值之两个标准偏离,对于非技术思维,标准的偏离是衡量变化或分散在平均数之间,意即“正常”的波动少于二,假如标准变化是5%,我们并不可能期待95%的时候,价格出现了超过10%的波幅。。。。常规风险管理模式,实质上是直线模式,预测风险是升或下跌的,简单说将决策的扭转作为考虑因素。换句话说,我们已从一个风险的年代,转向一个不确定的年代,我们将须面对许多的未知数
 
——在未知数之中也有不同类别,可计算的,就是可以估计或通过大数据加以掌握。。。。大数据是粗制滥造许多数据的时尚字眼,而且是存在相互关系的,大型计算机的成本已经下跌,不过,您仍需要有大型的数据库,以取得资讯或者预测数据
 
从以上的【描述】,不难发现或洞察——市场的真相:市场波动就来自于【可测量性常规风险】,这是“经济学家设计出来的概率”
 
第一,市场,是【一堆】量化经济学家所“集合起来实验”的领域,如同大集团,与大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又协同
 
第二,市场,作为一种“关系联盟”,它其实是建立在以下的【关系类型】
 
A)经济学家广泛采用的常规风险
 
B)市场(关系)其实也不外是——【预测型直线模式】的常规风险管理
 
C)市场关系作为一种【波动性】,它其实就是建在【大型计算机的成本】的“假设”(架设)基础之上,没有计算机这样的【架设】,市场的预测或预计,预估等【行为外化】就无法具体化,也失去了对象化
 
D)即使现今转向一个不确定的年代,然而市场(关系)在面对【未知数】之中,“也有不同类型,可计算的”,就是透过了【大数据】加以掌握
 
然而不论是:常规风险假设及相关计算,——市场永远不会是经济学【指称的】供求关系的规律基础,或规律形态
 
 
市场就是【一系列数据量化的模型化】
 
 
市场就是关于【波动信息】的可测量性控制,即使是“对于非技术思维,标准的偏离就是衡量变化或分散在平均数之间的,意即【正常】的波动少于二”
 
市场的【预测值】就是文章中反映,或“叙事的”——假如标准变化是5%,我们不可能在期待着95%的时候,价格出现超过了10%的波幅
 
这样的【市场自我演绎】就让我想起了,每一次看星洲财经报道时,关于股市波动的叙述或者【分析类型】也有类似的【佐证】——
 
例如2015年7月27日周一的《投资广场》中一篇名叫《美欧日股看多》中就描述了——
 
“宏利投信副总郑安佑指出,欧洲总经领先指标续维持景气扩张现象,欧PMI,德IFO或ZEW指数续呈现经济基本面温和复苏走向,及低油价提振内需消费成长与信心,欧元区在其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下,落后的景气循环股纷纷表态,其中与景气高联动中小型股潜力可期,随大盘上演走多行情”
 
在这里我们可以判断出,经济景气的【行情】就以其“股市波动行情”为——基本论调
 
其中所叙述的,也让我们洞察到宏利投信【所广告的】利好消息,不外乎就是——把欧洲总经领先指标的【持续面】与相关的欧PMI,德IFO或所谓的ZEW指数等等的总体【大盘基本面】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着
 
然后再分析:低油价与其消费信心之间的关系,加上欧元区的【量化宽松政策】下,勾勒出——落后的“景气循环股”将会随大盘上演【走多】行情
 
这里好像就是暗示暗示:经济政策就是来自于货币政策与其低油价的【外围利好】,带动了“景气循环股”的走多行情
 
 
什么是【景气循环股】,也许只有【市场内幕】,或者相关的【市场计算】才晓得——而我们从来也不会去【理性研究与思考】,什么“景气循环股的”之类的【抽象概念】
 
 
围绕【景气循环股】的利好或者“走多”假设,就是——控制在诸如欧洲总经领先指标,或欧洲PMI,低油价,货币政策宽松等的【常规风险管理】中
 
这就是:【市场计算】,我们所谓的【投资组合策略】
 
除了一大堆数据,就是一大堆的【市场名称】,包括不同的企业信息的——分析,预测或评论,甚至包括【市场指引】
 
更浓缩而言——大数据管理与风险/计算/预测等形式或类型等的【管理策略】,两者之间本来就是——协同的,联动性的,甚至于【共同体】的,只差别在。。。。功能指引不同罢了
 
于是,不论是【量化经济学家的】常规风险管理,或者基于不确定转向而“设计”出来的【大数据预测】,不同形态的“市场计算变革”,都存在于一个共同的【决策】
 
那就是,一切【变化】都必须经过【量化管理预测】的方式
 
其实在阅读星洲财经的文章时,看到【量化经济学家】的概念,我就晓得——市场对于所谓的【经济学领域】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等级分类
 
但是,更让我【顿悟】的乃是一个“量化经济学家”的【学术门派】意涵,也让我同时联想而明白/意会到了——货币政策权力之中的【量化决定】或者说“量化决策”,其实背后不是由于【政策的需要】,乃基于在全球化的【势力格局】之下存在着一种一批【有话语权的】量化经济学家这样“意识形态组织”——它们/他们影响着全球中行的【政策会议】
 
就例如美国学者奇尔科特所著的《比较政治学》就提到很多方面的【论证】——
 
第一,“中央情报局未能预测到苏联垮台的可能结果:它的一种冷战思想方式的异乎寻常的例子——它的强调意识形态性质。。。。这种思想导致了一份五角大楼文件《防务计划指南:1994—1999年》以及其一份计划,表明:美国将主持美国领导下的和平而【劝阻着】发达工业国【争夺我们的领导地位】,并威慑【潜在的竞争者】追求更大的,全球的作用。。。社会科学家已成为技术性知识份子,他们关心的是稳定和秩序。”
 
 
第二,经费拮据造成许多大学依赖联邦政府提供研究经费的。大学就提供它们的【技术智力资源】。在1968年,五角大楼仅在社会科学方面就提供的4000万美元进行非军事研究了。尽管人们对政府插手学术界的问题日益疑虑,在那一年,约有250所大专院校参加了那种项目。在五角大楼的【特弥斯计划】下,31个州的42所研究机构得到长期资助了,在当时尚未得到支持的领域内建立了50个新的研究中心,共有173个学校提出483项建议,争取每个项目每年至少20万美元的经费资助。五角大楼资助的项目中,典型的是【定量政治学】。。。。这些研究项目的公诸于众,促使反战的师生们反对他们的大学与国防部之间达成合同协议
 
这些都让我们发现到——
 
第一,大学与国家情报单位的经费资助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形态,以致【科学】如何扭曲的——政治战略计划
 
第二,原来在1968年前后美国的国防部,以及联邦调查局就与【不同大学】之间进行关于不同学科,或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研究的【研究项目】经费资助的。。。。政治性交易了——即使到了苏联垮台之后,意识形态性质中的【冷战思维模式】,也仍然促使五角大楼【大规模的控制】从学科到社会,再到海外因素等等的信息管理及其【战略监听】的防务计划
 
而【定量政治学】也是美国的战略意识形态,透过情报机构而【信息管控着】不同大学与社会的。。。。思想意识及其社会意识的【传播形态】。
 
而不知道什么原因货币政策中的【量化宽松】概念也是刚好由“美国当局”所开创,主导并执行的
 
也许,美国的【定量政治学】意识形态,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量化宽松】构想
 
而美国【大规模】对社会科学领域方面所资助的【项目研究计划】,所意味的——非军事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促成了《比较政治学》这本书所暴露的——
 
大学依靠社会资助,因此它对于社会通过对大学给与资助而设法推进的那些需要加以迎合。在大学与社会之间存在着这种相互关系的情况下,知识成了商品,知识和知识生产者相脱离并能在市场上出售了——例如担任某一特定工作就必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学生们懂得以割裂的方式来运用着才智,而不是在个人与其外界交往中作用才智。。。。因此大学反映它所处在的社会状况而成为一种官僚主义产业,其取向是专业化和分工。。。今天许多学者往往倾向于专业化的,从事很局限的任务。这样学者就无需关心全局。。。就正如克拉克*科尔提的,学术活动已成为现代军事与工业复合体的组成部分”
 
这样看来【市场波动信息】就来自于这样的——结构联动性
 
第一,国家设计意识形态,以追求,为了稳定而专业化,也为了【整体秩序】而分工分配
 
第二,然后国家意识形态透过了【经费资助】,而把【信息管控意识】“渗入到”参与国家的,尤其是“自称非军事项目的”研究项目
 
第三,大学相关机构在国家的研究项目中,【趋于同化】而推波助澜了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定量政治学】构建与推广
 
第四,学生们以及多数学者就在【大学的研究项目】的课程纲领的专业化与分工之格局中逐渐【转化为】——商品形态的官僚主义产业的【附属】
 
第五,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赞助关系,从而也促成了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专业化】并相关的【量化型分工】,以致社会结构及其社会意识也逐渐的由于学科客观中立没有情感的专业化/分工形成的【官僚主义协同效应】
 
第六,大学与社会间建构着的【官僚主义产业】,从而也促成【异化了】学科领域的——定量研究。
 
这也就是可以说明为何【现代主义】的时代意识形态,是从科学主义,转型到历史主义的演绎道路,却又【异化成】了实证主义,再突然“突兀”演变成——后现代主义的激进主义或者诸如意识形态研究,身份认同,解构主义等分化
 
 
(一)
 
 
其实,不论从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或者从结构主义演化到解构主义,我们永远并不会联想到,这样一种【主义演化】,背后的“大战略背景”不外乎就是——西方媒体在主导【话语权】
 
话语权,这个概念,我们往往仅仅视为,或者认为纯粹是【政治策略】的抽象称谓
 
然而却没想到,【话语权】的政治意义或者政治形式,对于美国的【意识形态编制】而言就是已经——从政治影响转变或转型到对社会学科性的话语规律的【牵制】,或制衡
 
再加上正如我刚摘录的《比较政治学》所叙事的——美国的不同官僚产业,如何在其意识形态性质上,透过大学的经费援助,以及大学与其例如中央情报局或国防部签订的【防务合同】,而影响到学科中立性与客观性的【基本原则】
 
这也可以反映出或者象征着——话语权,已经超乎政治影响的范围,开始【框架到】社会,语言,生活,教学甚至于上班状况/需要的各个方面
 
我曾经从网络上看到并转载了一篇关于《经济学领域有哪些经典的笑话?》就有这样的【描述】
 
--------------------------------------------------------------------------------------------------------------------------
关于价格管制,Walter Block教授曾经在产业经济学家(许多反垄断法的制定都是这个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对象)会议上讲过一个笑话:
 
在前苏联,有三个罪犯在狱中相遇了,彼此交流进来监狱的原因。A说:“我上班迟到了,他们说我偷窃国家财产。” B说:“我上班早到了,他们说我奉承领导。”C哭笑不得地说:“呵呵,我上班准时了,可他妈的他们说这是因为我戴了块资本主义生产的手表。”
说完这段,坐在底下的经济学家爆发出了巨大的笑声和掌声
 
没想到笑话还没讲完,WalterBlock继续说道:在美国,同样有三个罪犯在狱中相遇了,彼此也交流了起来。A说:“我因为定价太低,他们告我掠夺性定价。” B说:“正好相反,我把价格定高了,他们控告我垄断定价。” C说:“呵呵,我特么把价格定的与别人一样,他们告我合谋!”
 
坐在底下的产业经济学家们,一片死寂。。。
-----------------------------------------------------------------------------------------------------------------------------
 
从以上的笑话,我们都能洞察一些【内幕】——
 
第一,意识形态性质原来也能具有【等级分类】,暴露出了作为——苏联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其美国的意识形态需要之间的【社会学意义】
 
第二,意识形态也能够这样的【等级区分】——
~苏联的意识形态往往表现在上班的纪律与【国家意志】的政治相关性
 
~而美国的意识形态却“深入到”——价格定价权的【话语权国家形态】
 
第三,然而不论什么政治需要或者等级分类上的【意识形态揭示】,苏联的或者美国编制的,都反映——意识形态就是为了【与其坐牢】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意味着一种【生活讽刺】:
 
就连上班的“时间”也能够让人变成【罪犯】,使人时常如同【牢狱之灾】
 
而且,就连做生意时的【定价比较】也能让人成为了“囚犯”
 
第四,更重要的是,由于这场的【产业经济学家】之非正式会议在【美国】召开的,所以在“意识形态性质”作用下,当谈及【苏联的意识形态】讽刺形势之际,底下的经济学家都拍手叫好——但是,谈及美国自身的【经济学笑话】,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导致了经济学家只能“保持缄默”
 
这也是另外种【等级的】意识形态影响。可以看作是,意识形态本身的【潜规则游戏】
 
还有另外一些类似的【经济学笑话】——
--------------------------------------------------------------------------------------------------------------------------
1 三只计量学家去猎鹿. 第一只开枪.射偏打在鹿左边一米处,第二只开枪,射偏,打在鹿右边一米处,第三只计量学家没有开枪,而是高呼"我们打中了, 我们打中了!"
 
2. 爱因斯坦过世了去天堂.在天堂门口等入场的时候,遇到三个新西兰人.于是闲聊. 他问第一个新西兰人的智商是多少? 190. "甚好甚好,我们可以谈谈卢瑟福对原子物理学的贡献,以及鄙人的广义相对论." 问第二个人智商. 150. "不错不错,我们可以谈谈贵国无核立法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问第三个人智商. 50. "这.....您对明年的财政赤字怎么看?"
--------------------------------------------------------------------------------------------------------------------------------
 
 
从这里我们都可以洞察到这样的【意味】
——智商比例与其讨论的话题之间是如何【被安排】与其【配对的】
 
——对于【计量学家】而言,【命中概率】与其【只要是量化范围】之间的关联度
 
其实当我们不断认为——政治与经济之间无法分割——这样的【基本知识论调】其实也是【起源于】美国就在六十年代【所策划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根本原因
 
从60年代起,美国的意识形态就已经【透过中央情报局】与国防部的【协同作用】,而在各大大学,甚至于大学内的【团体组织】,以及社会上的不同类型的【青年组织】并媒体,网络,报社等等都实施了——意识形态监控
 
这意味,对于【美国意识】的政治控制而言——意识形态的意义或“本质”(规划),就是控制力,就是【监控机制】
 
就正如《比较政治学》也提到了这样的【描述】
 
——格里芬指出,要在【好的】刊物大量发表作品的压力掩盖了批判性的思考:“请注意,质量是由代表来衡量的:不是通过阅读和评价学者说什么,而是要看他们在什么场合说的”。这一切阻碍了深刻的思想,禁止了创新性,结果使得学者们不能成为思想家,因为他们依靠有资助的研究来支撑知识产业:“社会学的研究已经全球化了,或者正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因而“其标准就是具有这样的结果:把思想古怪的,激进的以及批评当局的人筛选出来。从思考转向研究,进一步强化了主流派,帮助它压制异端的呼声——大资助取代了大思想
 
从这里我们也能够这样【设想的】——
第一,学科或科学,已经不是自身的意义,也不是自身的“内部运作”。——因为学科或科学,都【异化成】只应酬着【全球化趋势】的一种建构任务,及其“工作态度”
 
第二,【知识】的意义不再是意义联系的了,乃是【全球化过程的】精神对接,所谓的【产业组合效应】
 
第三,知识作为一种【有计划的全球化产业】,知识其实是一种的——“有资助的”研究,并配套上【标签化的筛选】
 
第四,然而不论是知识产业或知识本身,其背后操纵它们的全球化过程中“本身”的【意识形态性质】,不外乎就是这样的【精神主轴】——即大资助代替了大思想
 
另一方面,从这本书我也看到了另外一个【内幕】,很揪心的。例如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大学和中央情报局之间的联系更趋稳定
 
第二,美国的五角大楼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体系】
 
第三,当日本和瑞士的社会科学家发出抱怨之后,人们知道五角大楼也在那些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大学中资助研究工作。例如1967年日本有18所研究机构获得美国【防务合同的】1.7亿美元的,瑞士则有29所研究机构分配到了3亿美元
 
第四,中央情报局数以百万计的美元资金渗透进了其他青年组织以及美国【国内外的】学术,研究,新闻,法律和劳工组织。。。此外中央情报局也建立一些起疏导作用的【基金会】,通过它们就可以把金钱输送到学术界
 
第五,迟至1992年3月美国的战略家们继续在鼓吹一项保证国际上没有对手能对美国霸权挑战的计划。。。。这种官方的傲慢从政府衍生到大学,1991年的国家安全教育法即为一例。这项法案使得“国家安全体系的主任们在各大学有了稳固的立足点,并对各大学的国际问题,语言以及地区研究系科及其录取的学生具有相当大的【控制权】”
 
第六,全国大学争取公共利益联盟研究了美国一流大学在高科技工业中的作用以及公司对大学研究的资助,以求“买到有利可图的技术及由税金津贴的专利”。。。从而使“有偏心的或者居心不良的研究有这些大学的牌子而得益,并使私人的公司得到它们所需要的形象来对抗内幕揭发人和公共利益团体”。这项报告认为学者们往往不察觉自己被收买则丧失了关于自身的研究对社会有利或有害的观察力。大学成了【公共关系工厂】,它们的董事在私人企业投了资。最后的,三边委员会的组成和活动十分清楚表明跨国公司,政府以及学术界之间的联系。三边主义是日本,北美以及西欧的学者和决策人通过一系列报告加以推动的。三边委员会的成员包括【银行家】洛克菲勒,【总统】吉米卡特和乔治布什,副总统蒙戴尔,【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以及【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
 
第七,已经提出的论点说明了意识形态与政治有关。在大学与政府,和公司企业界的政策与行动中,充满着有关工业化与现代化,进步,稳定和秩序的意识形态设想。政治学家的价值观和信仰是和财产,金钱与影响相联系的——这反映了他们所处在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这说明他们是带有着意识形态的
 
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吗?
 
就是——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到思想,再到一般的社会意识,都是具有国防体制管控之下的【意识形态计划】
 
我们和我们的思想是【被牵着鼻子走】
 
其实,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意识形态设计,对【资助学术】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影响,在最近国际关系,或者市场波动信息之中,如果我或我们深入反思的话,不难发现几个我们从来不曾洞察的【盲点】
 
例如,中国10月21日周五今天举办的【全球网络反恐会】的事件——请问,我们知道或者市场晓得【谁资助的】?资金怎样来?请来的学者或评论员或分析家,政策计划人员等等的【嘉宾】又是什么身份?而这些“参与者”与其资助的机构并且这场【网络会议】的相关单位,他们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参与者又在什么筛选的【背景过滤】设定下被决定,被选择,被“监管”的呢
 
还有,市场所一直时不时强调或描述的:诸如“互联网+”概念或【金融科技】的倡导,这些概念或者倡导,在中国或者在欧美市场关系之内,又是由于什么样的【官方设定】,以及由什么【被资助大学】所设定而在媒体话语权之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概念与倡导所要的【资金援助】又有那些官僚机制所派发,合作,如同分配的呢?这些资金在援助互联网开发或者金融科技的创新理念之际,难道没有【相应的战略目的】??仅仅是为了开发与创新理念的呢?
 
同样,【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出了的【全球金融危机】而提倡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或者市场就【从不关心】——最初在“脑袋里”设计出来的【那批人员】,或者学者,或相关的由政府机关或官僚机构所赞助的【设计项目】的科学家,或经济学研究人员等等——来龙去脉
 
我们也从来不曾关心——全球范围内,为什么刚好就是欧洲中行与日本中行在大规模实施所谓的【非常规量化宽松购债计划】,好像“就是这样偶然的”,与其美联储【升息政策计划】存在着“分庭抗礼”格局走势的??
 
我们也不会去研究和思想这样的【量化宽松计划】是由什么专家提出,什么大学“认同”而又是被什么样官僚机制【学术赞助】,使其“量化宽松”行为构想中,变成了全球主要中行执行的【唯一的】“政策导向及其政策考量”??
 
而且当欧洲中行与日本中行在推动大规模量化宽松计划时,各个国际银行家背后的【大资本家】,也就是【大赞助家】(也许是家族)又有那些——身份与其对话,并且支持其【银行相关政策】呢?
 
其实在2016年10月18日周二的星洲财经之中,《英银回击首相批评:“货币政策拒政治指示”》就已给与我一个有用的【提示性证据】
 
——《路透社》报道,英格兰银行总裁卡尼上周五回击首相梅伊对于低利率的批评,称。。。“政治家在建立体系方面已经做得很好。有时候会出现困难,那就是如果政治家对我们政策的评论正好与对我们目标的评论相矛盾”
 
——他在伯明翰市发表讲话时说:“目标由政治家确定,而执行则有技术人士负责。我们不会接受政治方面对我们的政策发表指示”
 
这里我们都可【见识到】,并不仅仅是【洞察到】
第一,政治家与其相关体系的建设之间的【关联性】
 
第二,银行家是在不发生与其政治家评论相互矛盾之时,也是【处在相关体系】之中
 
第三,然而即使【同一个相关体系】之内,政治家与银行家之间也会发生矛盾分歧的
 
第四,对银行家而言,即使是【英国首相】,在那个体系的“游戏规则”之中,也仍然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意义】而存在于——那个“相关体系”之内
 
第五,在政治家与银行家都是处在于【同一的】相关体系内的“大前提”之逻辑规定下,也存在着【不同的功能设定】,那就是——目标,是由政治家“确定”,但是银行家却把自己当作是【技术人士】来推动“相关体系内部”的【执行功能】
 
这【五大诠释解构】中存在着一种——共性:不论是银行家或者政治家,或者【相关体系的建立】,及其“体系功能”的安排和相关运作
 
这些都说明了——大学机构与企业团体或者甚至于“集团”都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关联性
 
至少是其——作为【协同作用的】意义,而存在着。
 
因为——如果【体系建立】是由于政治家而存在,那政治家也是【在大学的政治学】时期升学与毕业的。再加上在某个企业或集团的【实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智力评估,与人才评估,包括【成绩表现】等等
 
其实,要问,或反思,或反问以上的【洞察力】,其逻辑不外乎就是——
如果【政策】视为一种“设计考量的”【沙盘推演】,那么如果美国的“政治意识形态”是建基在控制论+实用主义战略的基础上,那么我们大概也能明白了【美国内部学科】关于提倡或流传的——行为主义是如何【控制着+主导着】“美国意识”的战略计划,及其政治行为
 
正如王逸舟所著的《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之中在第三章的《科学主义挑战历史主义》就曾经叙事着
 
——在西方国际政治学领域,传统现实主义的观点,特别是它的研究方法,受到了【行为主义】的强烈质疑。所谓【行为主义】,是从现代心理学中借用过来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指一种观察个人或动物等有机体在外界刺激下或既定的环境中的表现和反应的学说。这种学说强调有机体或其他各种组织(物质,组织或集团)的有规律的,可观察的,【可计量的】甚至于能够重复操作的各种证据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行为主义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了工业组织。。。。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行为科学】
 
这样的描述【提供了】我几个或者说,几项重要内幕形式的“关联性”的【洞察力】
 
第一,原来现在的人动不动用【您有什么证据】的“时代精神”,就是来自【行为主义的】对证据要求的“意识形态”
 
第二,可以说,行为主义其实就是【证据主义】,为了一种想象+验证出来的【重复行为的】可操作,与计量,与观察的相关性,联动性,关联性
 
第三,其实行为主义强调的【证据】,并不是指称“可验证性”,乃是指——【有组织的规律】的观察行为,也就是按着【规律】重复而可操作的可计量型反应与其相关表现
 
第四,行为主义其实是心理学的范畴,却被【应用到】工业组织之中,以至于形成了相关的【行为科学】,这也意味着,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意义就已经【被美国意识形态】异化而演化成——由在【工业组织的应用】,建构成【有组织的】行为科学的“建构战略”
 
第五,行为主义与其传统现实主义之间,形式与本质都同样的,可说是【协同的】,不同的只是——学科态度,或学科精神的【方法论】(态度)的不同取向罢了。两种主义根本仍然是【美国意识形态】代表着的——可操作性,可量化的以及【可政策调控的】
 
其实,这样的【行为主义意识形态】,及其相关的,学术上或学科资助上的美国意识形态控制,很多时候我在星洲财经报道中,都可以【举例一堆】
 
例如,2015年9月24日周四的《中经济前景令人忧。亚洲企业信心4年新低》就描述到
 
“9月当季,汤森路透/英士国际商学院的亚洲企业景气指数由六月季度的71重挫至60,上年同期为66。这次调查访问了79家公司,代表了未来6个月的前景。指数高于50代表了整体看法正面。。。。。汤森路透/英士国际商学院在9月7日至19日联合进行此次调查。在79家回答问题的企业中,有20%对未来6个月的商业前景持负面看法,创6年来之最。30%的企业持中性看法的,41%看法乐观”
 
这里就看出——汤森路透作为一个【西方媒体】,与其英士国际商学院之间存在着【市场关系】,以至于就能够【联合调查】79家的企业关于“商业前景”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两点
 
第一,与其说是【调查企业的商业前景态度】,倒不如说是——受调查的79家企业就是按着汤森路透/英士国际商学院的【亚洲企业景气指数】的逻辑问答方式,来【折射】着客观意义上的——商业前景的【评估结果】呢?
 
第二,这份【调查结果】却是刻意让我们【注视】20%持有对商业景气持负面看法的结果意义,却【刻意抑制了】还有另外的30%持中性,甚至持有着40%乐观看待的【高比例的访问结果】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2016年10月18日星期二的两篇星洲财经报道
 
第一篇《2011年来最快:全球大中行资产激增》,里面描述了——
(纽约17日彭博电)全球前几大中行今年的资产负债表正以2011年欧债危机以来最快的速度扩张。中行购买资产以便提振经济复苏的行动,对股市与债市价格构成了支撑《彭博社》收集的数据显示,全球前10大中行目前总计拥有21.4兆美元资产,较去年末成长10%。在2014年和2015年,他们的资产总和增幅均不超过3%。。。。。与此同时,股市与债市也大多呈现出上行趋势。自2006年10月中旬以来,前10大中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了265%,衡量股市的MSCI全球指数上涨了19%的,衡量债市的彭博巴克莱全球累计指数更大涨50%
 
从这里,我们就不难【见识而结论出】几个“心痛的”——市场内幕联系
 
第一,彭博社【常追踪】全球各大主要中行的:资产负债表
 
第二,全球各大主要中行,其资产负债表【原来】都是集中表现了/管理着,或者【就是放在了】股市与汇市之中。也就是反过来说(如同【证明了】),股市汇市的【波动】不外乎就是【象征】全球主要中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内部比例变动】
 
第三,各国经济表现,包括了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甚至于定期的【经济数据报告】,在全球不同主要中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意义】,其实不外乎是全球主要中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在股市和汇市之中投资与分配到的【财富效应比例】
 
第四,摩根士丹利跨国集团的MSCI指数之中,其【全球指数】原来就是——主导股市走势及其波动的【内幕】。这同样【印证了】。。。。全球主要中行原来就“以不同形式的关联度”,都存在着与摩根士丹利的MSCI指数相关的【相互协同】
 
第五,而衡量【债市波动】的主要“管控内幕”,就是来自于【彭博巴克莱】集团的“全球累计指数”。这也能够说明全球主要中行多少也与其彭博巴克莱集团【存在着】协同的作用,或者类似于“交易形式”
 
第六,如果说,股市与其汇市之间是【联动性的】,是紧密协同的,那么我们也可以另外总结出——摩根士丹利集团与彭博巴克莱集团之间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联动形势的】“内幕交易”。
 
第七,而至于全球主要中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数据】并相关的【分析方式】,还有就是关于各种【指数的设定】及与其集团之间的“需要”的联动形态,都实实在在反映了——
1)中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存在方式,都已经背后说明了——中行的【内部】存有了一批【会计学家,经济学家或分析师】所组成的【智囊团】
 
2)不论是摩根士丹利集团或彭博巴克莱集团,它们固有的【指数型量化操作】,也是反映了,甚至于象征着各自的【内幕】多少存有——设计指数及其阐明“意义”,包括了计算指数的【模型】的:相关技术人员,如同【智囊团】的功能或者组织一样
 
3)也许同样存在着,设计出中行资产负债表的是一批专业人士,但是对于【计算】资产负债表相关的【扩张数据】却存在“另一批学者”,或者专家团体的——推理的根据就在于不同的【主要中行内部】存在一种所谓的【保密法】规章的,这个又是“另一批政治学专家”,或者“法律专家”设计的
 
可是, 同样是10月18日周二的星洲报道《全球化放缓,美股受威胁》之中却描述了这样的【框架】——
 
“全球股票指数提供商明晟(MSCI)估计,如果未来两年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以及政府赤字支出等政策力度显著加大,则美国股市或下跌超过了17%,欧洲股市将下跌近20%”
 
很有意思,MSCI原本就是指关于【摩根士丹利的国际资本指数】的“简称”
 
如今,【市场】又向我显示了它们似乎“有时候”也把MSCI的称谓【等价于】——全球股票指数提供商,指称【明晟】的另类“代替名称”
 
我真想知,对于市场信息而言,摩根士丹利与其明晟之间到底存在着【多少错综复杂的】交集,交易与内幕关系
 
可是如果我们【中性排列】看的话,MCSI同时——
又是【国际资本指数】
又指【全球股票指数提供商】
 
这样我们可以这样【侦探推理的】——
既然市场波动信息都市场在【关注着】诸如资本流出或资本流入规模,以及其他的:市场流动性,资本流动性等等的,包括【外国直接投资的数据】,那就不难结论出
 
MSCI的【双重标准】,并且其【双重身份】,就是表明了——国际资本的【指数】就指明了:资本的流动性,就是与其【资本的权重关系】相互联系着
 
也因此【间接证明了】权重与流动性之间的“同构性”,必须是来自【指数供应商】的交易产品。
 
而从MSCI所代表着或象征着的【全球股票指数】供应商的主要意义上来看,或衡量
 
我们也可以【结论般的假设】
——对市场及其相关的【跨国银行集团】而言,“国际间的资本”的【本质意义】不外乎就是。。。。股市波动象征着的流动性。
 
换句话说——资本就是股市
 
于是,【市场流动性】就代表了——资本在股市中想要争取的【比例】,即【权重地位】
 
这样看来,摩根士丹利与股市还有MSCI指数之间的关系就如同【电脑程序变化】一样
 
——虽然【输入指令】存在着不同的意义与变数,能够形成不同的【结果】,也存在不同的【功能门槛】设定,但无论怎么样的【功能路线图】,也最终都必须【回归到】CPU的记忆体【设计项目】之中
 
也许,摩根士丹利与MSCI的关系,就如同【晶片】与主机之间的关系。
 
就如同——资本与股市之间有不同意义和功能,却同样是【共生的】一样
 
其实要理解资本与市场的关系最好,甚至“最后”还是要研究或者【观察】——不同机构或集团组织,与其在不同层面上之学术界的【学科渗透】之间对于市场与其相关的地缘政治关系的【协同方式】。刚才所报道的《全球化放缓,美股受威胁》,其实就是由《华尔街日报》所编辑,主导,或报道
 
最好的关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意识形态绑架】,也就是华尔街日报在那篇报道中提出的【最直接证据】的以下相关叙事——
 
“根据全球贸易预警机构Global Trade Alert研究员的统计,今年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实施的保护主义措施已经增至338项,为该组织2009年开始追踪这一数据以来的同期最高值,去年同期为61项。Global Trade Alert是由总部位于伦敦的独立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协调运作的贸易观察组织”
 
从这样的描述,我们都可发现到——全球贸易预警机构其实就是,与其英国伦敦的【独立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相互协调的——贸易观察组织
 
这也可【推理性确定】,全球的贸易状况,其实一向来就从2009年开始,由英国伦敦的独立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所追踪,操纵,甚至于“关注”的。
 
只是,伦敦的【独立智库】却在它的“经济政策研究”之外又设计一种【与研究中心】相关的——【贸易观察组织】全球贸易预警机构,以便作为独立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自身的【配合机制】
 
又要经济政策的研究,又是在心态与实践方面不断的【贸易观察】
 
而且,又是【独立智库】,也又是【观察组织】,或【预警机构】
 
这已经从【潜在形态】上折射或者象征了——研究中心与其组织,机构之间的【联动性】
 
而【观察组织】这个概念及其相关的“经济政策研究”,这些都其实从【隐秘方式】在证明了——国家的,尤其是欧美的政治意识,在【意识形态】上是如何【控制】了经济,政策与诸如:研究,预警,机构并智库,贸易观察等等
 
 
(二)
 
 
如果我们对于金融市场之上的各种以其数学形式表达的逻辑模型,数理模型,曲线轨迹或曲线规律,它们各自计算形式的逻辑学,统计学,排列组合及其概率论,拓扑学,诠释学等的【方法论】,并没有一个相应的几何代数基础,也就是我们并不在乎这些【波动数据技术分析】的逻辑形式,与其“数理框架”——那么我们对于金融市场波动信息,及其走势的【理解概念】,都只是一种:投机主义,风险主义,并相对主义的
 
市场及其市场波动信息,到底就是不同投资策略与其统计学意义上的【技术分析】的集合概念,配上(像分配法)相关的诠释学,叙事理论,或解构主义等等的【战略方法论】
 
从投资者,基金经理,投机者再到中行,各国政府,相关的各国金融制度,货币体制,或甚至于所谓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民主程序等等,永远都是与其金融上的各种指数,模型,并我称为【风险叙事统计学】的各种投资策略,或战略计划的走势的曲线轨迹,或相关曲线规律,所采取的“语言学数理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协同作用】
 
放眼望去我们在市场预期之中所听到的【波动信息叙事】就能够【基本总结】这样的格局意义——
 
制造业有相伴的【指数】
 
消费者也需要指数
 
企业和企业信心,也需要指数
 
采购和相关的经理人部门更是在乎那样的指数
 
出口,进口,物价,通膨都是以其【指数】扭曲自身的逻辑走势,及相关的【叙事模型】
 
而且,对于摩根士丹利跨集团而言,国际资本及其分布形态也是有相应的【指数】统计学
 
并且在其中,亚洲有亚洲的【市场指数】
 
新兴市场也有它的新兴指数
 
另一方面在股市,债券上也有各种“计算形态”的【率】(百分比)——殖利率,回酬率,收益率,本益比等等形式
 
而股市走势之中的【率】也能理解为,或视为——平均值或所谓的“波动幅度”,一种曲线图像运动的【轨迹分析】。因我时常在每逢周一星洲财经中的《投资广场》投资组合版面之内,常常看到这样,例如2015年9月28日的:【股市技术分析】——
“富时大马综合指数上周下跌了,并且跌破了10天以及25天的平均线。。。。综指当前的阻力水平是1624点以及1652点的费氏线,支持水平则是1600点的心理关口。。。。布林频带上周开始收窄,使到综指的涨势提前结束”
 
而讨论到标普500指数的走势之际,也评论到“从图一所示,指数一直处于200天平均线以下,所以仍然是属于熊市的。。。。图中的随机指标也跌入30%以下的水平,所以接下来的短期走势处于下跌中,直到随机指标重新上扬突破30%为止”
 
于是,比较大马股市的【指数分析】,以及美国股市中的“标普500指数”,我们不难发现到【异同点】
 
第一,不论大马的“股票指数形态”,或标普500的指数图像都具有——平均线的【分层型水平】计算界限
 
第二,但是,在讨论到两者间股市波动所具有的【短期下跌格局】,大马的“指数分析”就以其【布林频带】,以及【费氏线】为“走势界线”的——几何形态的【分化】。
 
而标普500的指数计算,却是以【随机指标30%水平】作为短期内下跌格局的“划界”
 
第三,然而,即使大马股市的平均线,与其标普500指数的平均线存在着10,25,200天的不同【分类】,但对于熊市格局的【共有平均线】仍然是存在着所谓的——
“由于综指下滑,这也显示上周综指无缘上探200天平均线的熊市,牛市分水岭。。。”
 
“从图一所示,指数一直处于200天平均线以下,所以仍然是属于熊市,直到指数能够上扬突破200天平均线为止”
 
因此从这里能洞察到——全球股市的【指数波动】也许存在不同“水平意义”的【平均线】指标构成。但,全球股市的【熊市牛市分水岭】也共同标识在——以美国股市为准则的200天平均线【水平】结构之中
 
这也可以侧面或反面反映着,股市波动及其走势的内部含义,并不是出于各国政策或中行的“货币计划”,利率决定等等因素,乃是根据——各国股市指数与其美国股市走势中的【200天平均线水平】作为股市波动之间的。。。潜规则交易
 
从这意义上言,市场的【波动格局】,其实到处【分布着】——不同意义,甚至不同功能,或可称之为【部门】的指数形态,指数计算
 
不但不同股市【内部】有不同版图的【指数】
 
与“股市指数”相关的指数也是包括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消费者信心指数CPI,工业生产价格指数PPI,或企业信心指数等等
 
就例如2016年6月5日周日的星洲财经报道在《分析:就业差,经济弱,英脱欧。美最快是9月升息》里就提到了这样的【叙事模式】——
“美国新增就业人口创近6年来最低,5月服务业景气扩张速度也是2014年来最慢,加上了英国脱欧风险升温,几乎一笔勾销联储局6月升息的可能,但也引发成长趋缓疑虑的,以致全球金融市场激烈震荡。。。数据公布后,芝加哥期货数据显示,6月升息概率只有4%,7月由42%降至了36%,9月则是51%。。。。升息预期转弱,美元指数周五盘中重贬1.7%至93.986,是2月来最大单日贬幅,道琼斯工商指数一度滑落149点。。。。”
 
这里就很明显的【勾勒】出了股市走势(金融市场震荡)与经济成长(贸易数据,或者说制造业指数)之间的【联动性效应】,中介的“影响形势”是由这样的经济数据与其【升息概率】的关系,以至于【升息预期强度】的牵动作用,使到能够【风险外溢到】股市走势的“格局流动”之中
 
也就是说,PMI数据并不是个什么重要数据,它的作用仅仅在于【引导数据模型】指向了诸如“芝加哥期货数据”所折射出的【升息概率】与其市场的预期落差之间的——波动差距的方式,以至【外溢出】全球金融市场震荡
 
一个数据,牵动金融震荡
 
就好比,股市的走势格局牵动美元升息预期的【概率】一样
 
经过如同方程式的【简化步骤】,市场的本质是——数据不是证明,乃是【金融波动的概率指引】
 
这也【形同】市场上某种指数形态的【战略意义】或格局的分布意义——
【美元指数】就是关于美元兑一揽子主要6种货币的指数
 
也有所谓的,追踪一揽子大宗商品的指数:【标普高盛商品指数】S&P GSCI
 
美元指数就是【引导】美元兑其他货币汇率之间“不同交错的”【货币价值走势】
 
而大宗商品指数也是这类指数计算模型的【数据意义】
 
市场不是一直在强调——大宗商品价格走软,常常引出所谓的全球经济低迷,产能过剩或各国内需疲软,通缩风险等等的【市场格局】吗?
 
另外一方面,2015年9月18日周五星洲财经报道的《欧中行新货币篮子,赋予人民币更大权重》中也描述——“欧洲中行已更新度量欧元兑一揽子其他货币汇率的权重体系,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所占权重增大了。这样做结果是。。。欧元区在全球范围内的价格竞争力有所改善。在新的赋权体系下,人民币的权重有所增加,在货币篮子中的占比从14.8%升至17.7%,美元的权重有所降低,占比从13.5%降至12.7%,英镑也小幅下降。”
 
这叙事就很明显【通知】我们一个“现实残酷”,市场谋略的意义形式——所谓的【一揽子货币指数】,说到底就是我们所谈论的【汇率】。两者之间是【等价的】,是“一体化的”,是联动效应的
 
也就是说,汇率不外乎就是种——在某种主要【国际战略储备货币】(美元,英镑,与欧元或日元等)之中,与其它贸易权重国家之货币的【交易关系】,甚至构成一种“股权形势的”【权重格局】,为的就是在自己的(犹如二次大战之前,英国殖民地体系所代表与象征的【英镑区格局】般的大量“海外资产储备规模”)一揽子货币指数之中,占有着与其他货币权重的贸易交易,并相关的价格竞争力
 
这也许就是各国中行积极建立起【货币互换协议】的可能性关键因素之一,因这是与各国所签订的【自由贸易协议】有一定形式联动的“协同作用”
 
这样我就可以总结到【市场的本质内幕】——
模型决定数据
数据决定指数
指数决定【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决定物价
物价决定了利率形势
利率(格局)决定经济成长率
 
其实不是什么经济成长率,说到底就是——股市,汇率的【重组】,及从股价到汇价的【市场分配】
 
更精简,与深化而言——指数决定了经济成长率。也就是说对股市,汇市有影响的“指数”(权重)决定了经济数据的【市场意义】,包括波动性的流动意向。
 
市场有波动,有协同,亦有【外交竞争】。这些合起来看,这样的【曲折】,就如同政治家,分析师,外交官以及不同中行,不同跨国投资银行之间在不同领域的市场与地缘政治形成——国际格局的曲线轨迹,如同一道方程式等待着各国领导人与决策者的解答或解法。
 
其中,或者竞争,或者合作或甚至于【博弈】,都是市场上波动信息的——有时就像因式分解,有时是构成不等式,或甚至于有时需要举行各种诸如高峰会议,财长会议,领导人会议等等的【排列组合策略】
 
中美关系在南海冲突局势上的紧张压力,所谓的【胶着形势的】,岂不像各国的外交战略之间的因式分解吗?
 
而叙利亚冲突的美俄谈判,或日本在南海区域的搅局,还有朝鲜核试验对南海军事冲突所增添的【变数】,以及韩国的萨得系统部署引起的中日韩与美国之间“战略关系”的分化和变数——这一系列,岂不就是国际关系格局中,充满变数的【不等式】之间的交集吗?
 
看来,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关系格局及其对应的战略部署上,由于存在着中国战略上的亚洲命运共同体,与美国战略上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平行关系】,而使国际关系的因式分解与其不同种类,不同意义的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了——相互交错,又重叠,又有【歧义性并列】的曲折变数
 
而且,在市场上不是有很多的——投资组合策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的吗?
 
各种峰会不是一直要探索不同意义,不同形式的【制度框架协议】的吗?
 
甚至于在全球安全,全球治理或金融贸易上,国际格局难道不是一直【活动着】各种各样的——双边协议,或多边协议的,甚至于成立了各种互补的【货币互换协议】,或所谓的【战略互换协议】的吗?
 
从投资风险组合
 
再到各种框架协议
 
再到各种需要的【金融协议】
 
这一系列的【策略系数】难道纯粹是——偶然的国际现象或即兴竞争的产物??
 
如果把这一系列的【框架函数】(包括各种协议,与风险管理等),都放置在不同重叠效应的【国际关系格局】之中的话,我猜想,我们所看到的【市场关系】,会远比市场预测,或市场分析所看到的【更多指引】
 
古代希腊对【数学的热情】是来自于他们对【自然规律】的量化意识。而这样【量化思维的逻辑探索】,更来自古希腊人对其【自然法】的宗教情感
 
于是,对于古希腊人而言,凡能够【量化的】宇宙奥秘都是如同【宗教情感】般的热情与神秘之间的融合关系
 
因此,古希腊数学其实是一种对自然法的【思维体验】。而哲学却是打通着思维体验,把自然法变成生活自然规律的“更神秘”的【生活规则】
 
可以这样说,在古代希腊的【思想结构】中,最上层的是自然法宗教意识,中间层的乃是借由了自然法【透过逻辑设定】而建立起来的——量化自然规律,所谓的【数学】。但是最底层的,就是在生活上结合自然法与自然规律,不断深化的【哲学探索】,及其相应的实践方式
 
因在古希腊思维进程中,哲学乃是意味【百科全书】,如同现代人所强调的——通才,或怪才,奇才的称谓
 
如今,市场所一直看重,近乎于【宣传】的博弈,协同等等的“意识形态”,其实也都来自于——数学发展的【拓卜学】,离散集合,模糊逻辑等现代数学分支
 
甚至在7月9日周六和7月23日周六的星洲财经报道我也看到了这样的【市场洞察力】
 
7月9日星洲财经的《传拯救10家大型国企:中禁银行抽贷》中就提到了——
 
“以上对违约风险的测算来自于《彭博社》违约风险模型,该模型基于债券发行人公开财务数据计算,上述7家地方国企一年违约率位于6.37至7.94区间”
 
这里可以看得到:风险测算与风险模型,还有数据计算,并所谓的【一年违约率】之间的关系
 
而7月23日类似于以上的市场分析,或称为【模型分析】的报道有——
 
《当政治风向不再是市场风向球之际》
“从降息再到购债,全球中行祭出各种货币措施,为风险性资产涨势推波助澜,结果造成市场走势更诡异神秘,难以用【传统投资模型】掌握
 
欧亚集团一项追踪77国政治风险曝险度的全球指数已升到了10年来最高点,但中行大印钞票却使风险溢价受到稀释了的。日本和欧洲中行大肆购债计划,不仅压低全球约10兆的美元公债收益率,也迫使债券投资者转进风险性资产,例如股票,公司债和新兴市场证券了”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平行曲折的两方面】
 
第一,传统投资模型掌握与其风险性资产,市场走势,利率波动以及中行货币政策之间的【交错纵横关系】
 
第二,全球指数,欧亚集团与所谓【77国政治风险曝险度】与其中行大肆印钞票,和风险溢价,还有美元公债,与相关的【收益率】,并其债券投资,股票,风险性资产等等的——波动性关系
 
第三,结合前面两者,又说是“难以用传统投资模型”掌握的市场走势,但是又能够按着所谓的【欧亚集团的政治风险的】全球指数,与其中行货币政策风险溢价之间的“分歧关系”,而【总结出】政治风险与其市场走势之间的“不对称”——很明显,传统投资模型与欧亚集团的【政治风险全球指数】,并全球中行货币政策的【风险溢价指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交错
 
现在我们看看同样是7月23日一篇《野村预测:亚洲金融风暴随时爆发》中也是有类似的【市场预测模型】
 
野村综合研究所透过自行研发的【预测模型】发现,目前亚洲是全球风险最高的区域,危险等级可比拟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野村分析,从目前各国信贷规模占GDP比重,各国债务比率,实质有效汇率,房市,股市等资产价格下去估算,现在风险程度最大的地区即为亚洲国家,并且【风险系数】更是创下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最大值。。。”
 
原来:全球风险,风险等级或亚洲最高风险的,都是可透过——“预测模型”而【模拟】出的,且还能够由所谓的“野村综合研究所”【自行研发】而洞察到
 
也原来,亚洲区域的金融风险不是由于诸如中国,日本,与韩国,或东盟区域经济等等的【不同形式的】内部风险,经济制度失调,以及行政结构危机,债务风险高企等等的【国家结构意义】发生的。
 
看起来,亚洲金融风险的最高概率性意义,【完全能够按着】——野村综合研究所的【自行研发】的所谓“预测模型”而得以【客观分析】的
 
而且这样的【预测模型】乃是根据——目前各国信贷规模占GDP比重,各国债务比率,实质有效汇率,房市,股市等资产价格下去估算
 
又是【一揽子】的“权重”(或加权平均等等)的“数据计算排列方式”
 
如果您们有时常听新闻,【在市场波动之中】有很多类似的:【一揽子】计算形态
 
例如,【美元指数】就是关于美元兑一揽子主要6种货币的指数
 
也有所谓的,追踪一揽子大宗商品的指数:【标普高盛商品指数】S&P GSCI
 
以前我在财经分析之中就提到了——以上这些【指数】象征着这样【市场格局的】——亦即: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加上资源有限,所以【为了分配】必然产生所谓的——权重意义
 
而且我也发现到,那个一揽子大宗商品指数中的GSCI,与其摩根士丹利集团编制的【国际资本指数】MSCI ,只是相差一个字
 
关于MSCI指数的意义,我在2015年9月4日星期五星洲财经的报道中《亚股估值预示经济衰退》看到了这样叙事
瑞银也拆解不计日本的MSCI亚洲指数的权重,分析实质GDP成长1.6%的意义。中国在该指数的权重最高的,为28%,其次为韩国的18%,台湾的15%,香港的13%与印度的9%。如果不计日本的MSCI亚洲国家今年经济要成长1.6%,就要假设中国经济成长5%,韩国成长0.5%,台湾与香港分别萎缩到1.5%与2.5%,印度成长6.2%”
 
这里就不满【洞察到】,不但货币,或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或【市场相关波动】都必须——遵从——所谓【一揽子的】指数形式,指数意义
 
就连,整个新兴市场的成长或甚至于:【整体亚洲经济成长意义】,它们的“成长格局”也其实是按着MSCI亚洲指数中关于中国,台湾,韩国,香港以至于印度【区域经济】之间的——GDP成长分配的【一揽子意义】
 
这样的【成长率分配法】又完全与“摩根士丹利”这样跨国投资机构【编制的】国际资本指数,形成一种的【亚洲成长格局】的【联动关系】
 
于是可以【见证】:亚洲市场或者区域经济的势力及其成长方式,【完全不是】按着个别国家的【主权】,“主体意识的内部”,或者经济体,还有相关货币政策,财政措施,并相应的【债务比例】控管问题等等独立性——来自行决策着与其【国家利益】关系的贸易往来,市场交易,利率互换等
 
亚洲经济成长率的【命运】是来自于——中国,韩国,台湾与香港,并印度在MSCI指数上的【权重关系】,而不是来自经济计划,货币政策,或者政府赤字预算等等的【教科书意识形态】。乃是根据了【在指数的权重】而相应的效率
 
换句话,有了权重,亚洲经济成长的GDP才有【市场允许的】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市场波动信息的【相关报道】中,关于亚洲经济危机或【成长力道】,为何没有讨论到——越南,缅甸,印尼甚至菲律宾等的【区域经济】,对亚洲经济成长率的“风险冲击”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这些它们并不是MSCI亚洲指数的【权重】
 
另外一方面,MSCI指数除了亚洲指数之外,也包括存在着【新兴市场指数】。而且这新兴市场指数之中,也有中国占比高比例的【权重】。正如在2016年6月1日周三,星洲财经报道的《高盛:摩指6月纳入中国A股概率升70%》中就提到了这样的【叙事】——
 
“高盛表示,A股在MSCI新兴市场基准指数的权重可能在16.9%,中国在新兴市场指数的权重料提高到39%。截至4月29日,中国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权重为23.6%”
 
在MSCI指数,既有亚洲指数的权重形势,也存在新兴市场指数的权重形势。且两个指数都有【中国】的高比例权重
 
于是我就明白,为什么中国的任何经济成长,数据变化,或市场机制都能影响亚洲与新兴市场了
 
因为中国的市场权重与其摩根士丹利的【资本指数】有官方关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