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镇关西”与“智取生辰纲”,哪个更正义?

来源: 希声 2016-05-24 07:22:0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06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希声 ] 在 2016-05-24 15:31:2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议论风生

 

我们的教育有时候过于担心孩子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以致将许多平常内容视为洪水猛兽。这种过当的警惕心毫无必要。

据媒体报道,语文出版社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已进入《2016年义务教育用书目录》。新修订的教材全套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15%,40%的课文被更换,增加了古诗文及中华传统文化比重。

可以看出,这一版教材的修订幅度很大,但争议的焦点却落在了一个细节上。报道中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于与现代和谐社会导向不符,被换为《智取生辰纲》。这很让人不解,为什么《智取生辰纲》就比《拳打镇关西》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讲的是一个正义感爆棚的军官用暴力手段扶弱锄强的故事,《智取生辰纲》讲的则是一伙财迷心窍的江湖豪侠假扮商人,下蒙汗药骗取贪官不义之财的故事。硬要套现代社会文明规则的话,鲁达和晁盖一伙都不符合程序正义,当街打人和组团行骗都违反法治。

而从实质正义的角度看,鲁达比晁盖一伙要更“高尚”一些,毕竟他是为了解救素不相识的金家父女。而晁盖等人虽是“劫富”,却未见他们济贫,事后只见他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两者究竟哪个更值得现代人学习,真不好说。

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该将现代社会的规则生搬硬套到文学人物身上,以此作为评判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

如果强行以现代人眼光要求文学作品,不单《水浒》不合格,几乎没有名著是合格的。《红楼梦》有教唆早恋的嫌疑,《西游记》传播封建迷信,《三国演义》有太多打打杀杀……

之所以不应粗暴地“以今非古”,是因为我们不能把孩子想象得过于头脑简单,仿佛他们刚学到鲁提辖把郑屠户鼻子打得“似开了个油酱铺”,下课就要找同学开练。现实中哪有这样毫无免疫力的受教育者?即使对孩子不足够放心,也要对一线教师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他们会对教科书内容的影响有足够的把控。

单以一篇课文的取舍来评价这套修订教材,自然不够全面。比如,我对增加古诗文比重的做法是极为赞赏的。我也并非主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能换成《智取生辰纲》,只是需要一个语文性的理由,而非莫须有的“教坏学生”之类的说辞。

这个细微的例子表现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时候过于担心孩子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以致将许多平常内容视为洪水猛兽。这种过当的警惕心是毫无必要的,而且不利于孩子了解真实的文学与文化。

 

□西坡(媒体人)

 

另有网民表示: 从现代我国的法治角度看,智取生辰纲明显要比拳打镇关西要恶劣和严重的多

http://club.news.sohu.com/zz0578/thread/42ye8mz4oo7

 

"每一代人的国民记忆,都已扎根于我们的内心。过去的就是好的,似乎并不能够成为语文教材一二十年不变的理由。或许,网友们反对的不是语文教材内容频频更换本身,而是许多官方口中说出的似是而非的各种理由,以及每个过来人内心深入的思想觉醒与文学反思。"  (王传涛)

 

 

新闻背景

 

內地教育部早前通知,今年9月秋季開學,中小學起始年級(小一、中一)將使用修訂版語文教材。《北京晚報》昨日報道,新教材更換了40%的課文,部分內容血腥、暴力的課文被刪除,包括《南京大屠殺》被換成《死裏逃生》,《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由於"與現代和諧社會導向不符",換為《智取生辰綱》等,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和質疑。

 

23日晚,語文出版社發表聲明稱,該社語文教材沒有撤掉南京大屠殺題材的課文。修訂版中將溫書林的《南京大屠殺》一文換成張純如所寫的《南京大屠殺》一書節選,課文題目為《死裏逃生》。


據《楚天都市報》報道,語文出版社是全國唯一的語文專業出版社。語文版教材修訂工作自2013年9月開始。此次修訂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修訂教材全套共十八冊,供湖南、河南、廣東、遼寧、四川、寧夏等語文版教材使用省份義務教育一年級至九年級學生使用。

 

 

微观点丨《南京大屠杀》小学课文该不该换?我们都该关心
 
原创 2016-05-25 占豪 占豪
 
 
今年秋季,全国部分省区市将有400多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语文教材。根据媒体报道,新版教材进行了较大调整,大幅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同时根据时代变化,替换了40%左右的课文。其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南京大屠杀题材课文被撤换”这个以讹传讹的消息。
 
 
针对这一消息的传播,语文出版社第一时间予以辟谣,称只是更换了关于南京大屠杀内容的课文,而不是撤掉,是把原来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换成了美籍华人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中的节选《死里逃生》。
 
 
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课本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适当调整,这一点毫无疑问。譬如,新版教材的课本中增加了古诗文、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好的现象。
 
 
但是,语文课文中也有一些内容有争议,譬如最近网上有文章说的现在语文课本中的矛盾用了西方说法,给孩子的理解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再譬如,还有一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奇怪的是文中手捧空花盆的诚实孩子名唤雄日,还配了二张明显是日本小孩造型的插图。而根据网友的爆料,称这是古代朝鲜的一则寓言故事,原主角的名字叫宋金。如果网友说得不错,那么为何李代桃僵换成日本孩子呢?为何又叫雄日呢?这给小孩子心理带来什么影响恐怕不言自明了。而且,这篇故事显然是杜撰的寓言,历史上没听说过一个国王会到民间去选孩子当继承人的,又不是藏传佛教哪有这样的事?所以,选择这种文章一方面是在宣扬诚实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搞得却完全是不合历史逻辑的寓言,这显然并不合适。想想看,大人选的课文都不“诚实”,如何能向孩子传递诚实的品质?类似这样的课文选择和编纂,显然是存在让人不可理解的瑕疵的。
 
 
再回到《南京大屠杀》这篇文章的更换。比较两篇文章,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更具宏观写实,纪实性更强;张纯如的文章则主要聚焦于细节,文学色彩更加浓一些。两篇文章当然都很好,但就视角而言,个人认为在让后代记住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方面,更应该体现的是日本侵略军的残暴和无人性,关于抗日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在其它事件、文章中体现,不必在“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上传达太多焦点。所以,在占豪(微信号:占豪)看来,这篇文章替换得不好,教材应该保留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爱国华侨张纯如的文章应该作为扩展阅读给小学生来读。以内前者相比后者,更加具有宏观写实性和直观性,更加能够凸显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更有利于提升南京大屠杀在我们后代心中的印象。
 
 
另外,像语文教材的修订,是不是能有一个公示期,在正式使用之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看看社会公众对内容有什么不同看法和建议。通过公开征求意见,我们就可以充分听取社会的意见,从而让教材更具科学性和群众性基础。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