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约翰丹佛说事(四):击碎顽石的鲜花

来源: 许晓鸣 2015-11-01 05:11:0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588 bytes)

拿约翰丹佛说事(四):击碎顽石的鲜花

《击碎顽石的鲜花》(The flower that shattered the stone) 这首歌标题有点惊世骇俗。据言词作者Joe Hanry是为他患癌症的朋友而作,原意是爱和关怀可以战胜命运。这首歌被很多人翻唱过,但在youtube上查找,排在前面的都是约翰丹佛的版本。

在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中,花都象征美。中国前些年坊间国花的评选,以雍容华贵的牡丹为首。而所引领的兰、荷、菊、梅四季国花,在传统文化中都是人格的某种象征。西方文化中的花语,则以红玫瑰象征爱情,百合和鸢尾象征生命复活,罂粟花象征对英雄的敬意。

美并不总是柔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和荷花代表避世高蹈的气节,菊花和梅花则代表凌霜傲雪的风骨。这些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强权的抗争,与二十世纪甘地提倡的消极抵抗有精神上的相通处。我们看惯了种在花盆、温室、庭院和公园里的花,但在观看BBC拍摄的自然系列"Planet of the Earth"时,你会惊奇地看到,在严酷的南极北极、沙漠、甚至深海,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开花。我们可以想见石缝中或墙角处一朵不经意的小花,对于一位疲惫的沙漠跋涉者,或一位身陷牢狱的人所带来的安慰和振奋。如果我们妄解王阳明的“世上无心外之物”的话,则所有的花都是为人类的心情而开放。不仅为养尊处优者,更为困窘中的弱者。

鲜花作为个人自由的象征,与国家和政权对立,则是美国垮掉的一代诗人爱伦·金斯堡于1965年所提出的。当时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在全美国风起云涌。最激烈反战的学生,不仅站在政府对立面,同时也与民间支持越战的保守民众水火不容。金斯堡提出的“群众的花儿”这样一种亦庄亦谐的口号,号召示威者把鲜花、糖果、玩具和音乐等道具发放给警察、媒体和旁观的民众。这种举动把原本激烈的反战示威变成了街头剧场,从而冲淡了抗议活动中的愤怒和恐惧成份。这个“花的力量”的口号,很快风行全国。当时留下的照片,反映了抗议学生在围困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时场面。情绪激动的学生与荷枪实弹的宪兵之间,是鲜花,是温柔的力量。最终鲜花击碎了顽石,美国终止了越战。

约翰丹佛似乎特别钟爱这首歌,曾经收入他的四种专辑。他自己在不同国家演唱过。他有心愿把这首歌翻译成其它语言,推向世界,并且已和日本歌手合作过,这种心愿因他飞机失事而未能继续。但这首歌作为一种人类美好的愿望,一直在各种场合传播,在柬埔寨儿童基金会的网站上,在科罗拉多一所高中校园枪击案受害者追思会上,在美国加拿大很多演唱会上。

歌中所期望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鲜能成为现实。柔能克刚,鲜花能击碎顽石,是人类天长地久的梦。梦或真或幻,好歹是一种安慰。感恩一切善良的艺术家音乐家,为人类催眠。

2015年11月1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