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了吗?

来源: zd3y 2015-08-23 08:08:1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28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zd3y ] 在 2015-08-23 15:18:5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常说:吃了吗?甚者,有时候从厕所出来,有人碰见了也来上一句:吃了没?有的人还是能反应过来,感觉到不是太合时宜,但也只是摇摇头,笑一笑,因为这句“吃了没”其实等同于“你好”。中国人不善于招呼人,就连“你好”,“谢谢”这样的词汇日常生活中都不好意思常用,因为这显得太文明,太文明的语言,会让人觉得关系疏远,生分了。

可是。 这个“吃了吗“的问候语到底怎么流行起来的呢?似乎没人去考证。为什么中国人,尤其是有些年纪的人们习惯于用“吃了没” 这样一个问候语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生活在解放前后的那辈人,经历过挨饿的人,都知道挨饿是怎么个滋味,吃饱肚子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最关心的事情。一句“吃了没”不知代表了多少刻骨铭心的记忆。

民国18年(1929),北方饥馑,尤其是陕西关中, 连续几料庄稼颗粒未收,饥民遍地, 尸横乡野路旁。我的伯父收留了一个逃荒女做媳妇, 可舍不得给她吃饭, 他的营生就是每天蒸一锅包子去街上卖,一天就能赚几个包子吃, 媳妇每天只给吃两个包子, 一天, 媳妇饿的受不了, 将要卖的几个包子扳开吃了馅又放回去, 让男人在集市上丢了丑, 回家暴打媳妇一顿, 没几天连病带饿就死了。伯父还讲过另一件事,当时街上有一卖烧饼的,一天一个叫花子抢了一个烧饼边吃边跑,卖烧饼的就去追,叫花子跑不动跌倒在地,急中生智,见身边有一陀牛屎,就将烧饼塞进牛屎里了,卖烧饼的一看无奈,踢了叫花子一脚走了,叫花子拿出烧饼,衣襟上搽了搽接着吃。

我父亲是个孤儿,从小吃饭就没有保证,当兵抗战时,也曾经有过几天时间里粒米未沾,1942年河南大饥荒,父亲所在的国军38军驻巩县不远的黄河边,赵寿山军长用私款从陕西老家买粮济慈灾民,军部常设粥棚,有一孤女常去领粥,便和父亲相识,她死活叫父亲娶了她,就是因为能有一口饭吃,但因军纪不允,便无后果。父亲始终把吃的事情看成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困难时期吃大灶,家里所有粮食被生产队大灶充公了,父亲紧张得不得了,生怕我们孩子们挨饿,千方百计买来高价粮食藏好。所以那时候我家自己并没有断炊。

60, 70 年代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使我对吃也有很深的理解,尤其是困难时期,黄土高原天旱, 天天盼着下雨有个好收成,生产队的玉米好不容易长起来,又架不住被偷。那一年,生产队让我和一个老头看护玉米地,两人一天到晚在地里转,只见玉米棒子被搬走,也看不见贼的影子, 没人的午后,我们俩自己也偷烧玉米棒子吃。那个老头子嗜赌成性, 解放前就坐过国民政府的牢,解放后又坐过两次新社会的牢,他说还是共产党的牢好坐, 他说第二次是他故意想去坐牢才去犯事的。牢里虽然吃不饱,但总有口饭吃, 在家里经常断炊。他说劳改场的饭天天顿顿就是杂粮一锅煮,一天两顿,大约每人一碗,吃饭的时候就是抢,叫抢牢饭。他有一个绝招经验,抢饭食先盛小半碗,三下两下先扒了,再盛一满碗慢慢吃,动作慢的人甚至一满碗饭都抢不到。

80年代以前,人们对吃是最关心的,大家都养成了非常节俭的习惯。什么都舍不得花,什么都留着,因为总是担心万一哪天又没吃的了该咋办?所以,家里的破烂东西舍不得丢的,屋子常常显得不是很不整洁。很多年轻人对老年人的这些“坏”习惯很是不理解。老人们也不理解年轻人这么不会过日子,因为他们一辈子节俭习惯了,任何浪费都会心疼。 我从小就养成的习惯,打鸡蛋时要把蛋壳里残留的蛋清都抠出来,这习惯怎么也改变不了。

咱家的小儿子现在吃饭,每回都要剩一大口在碗里,老夫有些看不过眼, 多次严肃教育无济于事,忆苦思甜无效,现身说法置若罔闻,我说非洲孩子,中东难民饥饿者无数,他云我撑着吃了那口饭,对非洲孩子没有任何帮助,想想倒是也有些道理。我那口子,如果没有一堆剩饭, 她会觉得有人没吃好。平常家里能吃的剩饭自然就是我的了。这世道究竟怎么了? 

这句话“吃了没”,现在人们还在用,可能用得少些了,仅仅是一句问候语,这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How are you?”。我想, 这个“How are you?”,原本是问你的健康状态如何?没什么毛病吧?其实老外们见面也不是真得要问你身体怎么样?也只是一个问候语而已。可能也代表了老外对身体健康很关心,吃没吃饭原本就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

曾经有过这样的笑话,多年前,一帮美国人去中国访问,中国朋友习惯性地跟他们打招呼“吃了没”。这群老外理解成中国人要请他们吃饭,于是就一直等着。直到饿得受不了了,才问到底什么时间吃饭?最后搞清楚,原来这句“吃了没?”只是问候一下,没有谁真要请客的意思。

80 年代初有一个留学生在某所大学学汉语,中文已经很好了,很快结交了一个中国学生朋友,是农村来的,每次见面都要问候洋朋友“吃了吗”, 这位留学生朋友开始纳闷,怎么总是问我这个,最终他忍无可忍地爆发了,拍了拍自己的钱包: “你总问我“吃了吗”干吗?我有钱”。原来他认为朋友瞧不起他,说他太穷,吃不起饭。

 说起老外的“一根筋”,大家都有体会,中国人都知道寒暄是什么意思。但很多老外却分不太清什么是寒暄,什么是客气。刚来美国不久,一次我午饭带了一盒饺子。微波炉热完后,那香味传出去很远。几个鬼子凑了上来,我自然客气一下,但是他们真不客气,不过几下子,饺子就没了。我当时心里想,这帮鬼子太没教养,我小的时候都知道要推辞一下,才能吃点尝尝,这老美也太实在了些吧, 后来知道在美国吃饭不用让人, 客气。

“吃了没?”——可谓中国经久不衰的问候语,实在是因为长期以来肚子问题乃是国人的第一要务,“民以食为天”、“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千里为官,为了吃穿”之类的俗语就是最好的印证。

现在人们不再为肚子发愁,人们见面打招呼,自然而然也不太用“吃了吗?”

那么,现在打招呼说什么呢?

买车了吗?

给儿子买房了吗?

最近的行情会不会是:

买股票了吗?

买黄金了吗?

但愿中国人从此不再为吃饱饭发愁。

见面问候:“涨了吗?” 这多好啊!

不过,我仍然思念那乡村原野、农民式的打招呼——“吃了吗?”

70 年代末,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下乡,常到老乡家吃派饭,一天交一斤粮票,4角钱,农民们总是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哪怕自己的孩子眼勾勾地看着, 也会拿出仅有的俩鸡蛋来。不论你从谁家经过,也不管彼此认识不认识,总是这样的场景——先是一阵狗叫,接着就有主人来到门口问你:“吃了吗?”“吃了,您哪?““ 刚吃过了“,彼此心里踏实了许多。

这淳朴的乡情,浓浓的人情味,  永远也忘不了。

(请看我以前写的一篇关于困难时期吃的故事: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6352/201407/22375.html)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好文,谢谢分享!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08:57:16

现在农村也用得少了,很自然的。去年回乡,只听到很少几次, 老年人习惯了。 -zd3y- 给 zd3y 发送悄悄话 zd3y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09:30:28

呵呵, 早上, 厕所内 也有如此问答 的~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09:30:42

民国18年有没有这事不知道,60年代饿死3千万是事实,这一代人还活着,“你吃了吗”改为“你还活着?”更合适 -金小蜂- 给 金小蜂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09:34:56

关于民国十八年年馑资料很多,转一篇看看。 -zd3y- 给 zd3y 发送悄悄话 zd3y 的博客首页 (16789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09:45:40

所以共产党把资料都封锁了,就等于三年没饿死人。 -金小蜂- 给 金小蜂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09:56:40

自清末以来,陕甘,山西,河南都有过大干旱,大灾荒的记录,还好大灾荒都在一省一年范围之内,从未有过“全国范围内的连续三年的特大自然 -党戴飚- 给 党戴飚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0:18:37

这个吃公共食堂(大灶)的亲身经历,坛子上没多少人有过,何不详细介绍一下?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0:14:19

真的很少有人在这儿谈到公共食堂的经历,哪怕不是亲历的。 -上海大男人- 给 上海大男人 发送悄悄话 上海大男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1:17:52

TG隐瞒,老百姓也隐瞒?其实是那种吃法时间不长,人们不觉那是啥事。 -走石飞沙- 给 走石飞沙 发送悄悄话 走石飞沙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3:29:47

在这儿,恐怕65岁以上从生产队来的不多,因为农村考大学太难,向他们致敬。 -上海大男人- 给 上海大男人 发送悄悄话 上海大男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4:39:05

老百姓很实在,行不通就搞不下去,很快就散伙了。 -zd3y- 给 zd3y 发送悄悄话 zd3y 的博客首页 (391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3:40:59

没有抬杠的意思,吃大灶和散伙大灶,不是生产队乡亲自己说了算的。不然根本不可能有“大灶”政策出笼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3:50:44

落泪。 Thank you for this good post. -lasthope- 给 lasthop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2:37:49

我也剩饭,我大姐什么都往肚里放 -hz82000- 给 hz82000 发送悄悄话 hz82000 的博客首页 (107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2:46:13

自从学会了这句话,每次给国内家人打电话都先问“吃了吗?”觉得特亲切,像老北京人,又有点调侃的意思。 -Big.Eyes- 给 Big.Eyes 发送悄悄话 Big.Eye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3:28:53

那个年代过来,无法忍受浪费,但就得在家吃剩饭剩菜。说真的,好不容易,俺才改了习惯,现在也不吃剩饭剩菜了。 -wsnyy- 给 wsnyy 发送悄悄话 wsnyy 的博客首页 (71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3:32:05

提高(讲究)一下保鲜的标准,吃点儿剩菜何妨?没有直接证据说明剩菜有害健康嘛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3:41:55

据说北京人不是如此问候的 -上海大男人- 给 上海大男人 发送悄悄话 上海大男人 的博客首页 (568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4:29:19

见百度, 相当于hello。 -Big.Eyes- 给 Big.Eyes 发送悄悄话 Big.Eyes 的博客首页 (1613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5:12:19

早些年北京人,尤其是胡同里的老北京人的确如此打招呼。有时,连“吗”字都省了。单说“吃了?”, “吃了。” -appaloosa- 给 appaloosa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6:04:45

谢谢!如果说说三年“自然灾害”的事最好了。有时候看大家讨论三年“自然灾害”,因为这里大部人人是城市长大,说得实在是不得要领。我先 -曾在庄里- 给 曾在庄里 发送悄悄话 (1672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5:23:33

谢谢你和楼主实实在在的回忆。愿那些悲惨的岁月一去不复返。 -欲千北- 给 欲千北 发送悄悄话 欲千北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3/2015 postreply 15:54:2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