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转载,加上我的某些评论——民独潮下:欧佩克如何掌控全球油价?

来源: 寻找无罪 2015-11-07 04:11:0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5884 bytes)
民独潮下:欧佩克如何掌控全球油价?
 
2014-09-19
 
20世纪70年代之前,以“石油七姊妹”为主国际石油卡特尔仍长期掌握产油国的石油资源、垄断世界石油市场和主宰石油价格,并凭借石油租借地制度和原油标价制度,牢牢把控着世界石油旧秩序。
 
但是随着60年代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产油国开始团结起来,成立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共同维护自己的石油权益。70年代,欧佩克各成员国掀起石油工业国有化和争夺石油定价权的新高潮,经过艰苦的斗争,这场世界石油工业的大革命最终结束了“石油七姊妹”对第三世界产油国石油资源的控制,石油定价权转移到欧佩克手中。
 
民族解放浪潮对国际石油旧秩序的冲击
 
石油公司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体。世界上大石油公司为数不多,但少数几家巨头石油公司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巨头石油公司指英文中的majors,一般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那七家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即:埃克森公司(Exxon,原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公司集团(Royal Dutch/Shell Group of Companies)、美孚公司(Mobil,又译为莫比尔,原纽约标准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BP—British Petroleum)、雪佛龙公司(Chevron,原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Texaco,原德克萨斯石油公司)和海湾石油公司(Gulf Oil)。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到40年代,这七大石油公司主要依靠美国和拉美石油工业的发展,自身实力不断壮大。特别在二战后,得益于中东新开发的巨大油源,以及广阔的欧洲石油消费市场,50年代初七大公司已形成了对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市场和石油生产寡头垄断。意大利埃尼集团的领导人马太伊把它们称“石油七姊妹”。
 
石油产量是石油公司实力的核心,据统计,在1946年“七姊妹”的石油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9.8%,1956年进一步增加到58.7%。也就是说,尽管资本主义世界有成千上万家石油公司,但将近60%的石油是这七家生产的。
 
到1956年,“七姊妹”掌握的石油产量,在美国只占30.4%,而在不发达国家占87.5%,其中,在委内瑞拉占96.7%,在中东占90.9%。同时这七大石油巨头瓜分了世界石油市场的绝大部分,据统计,到1950年,“七姊妹”已经占世界石油市场份额的98.3%,而其他石油公司仅占1.7%
 
然事实上,隐藏在国际石油卡特尔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世界石油旧秩序,这一秩序是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石油生产国进行资源掠夺的基础上,由石油租借地制度和原油标价制度这两条锁链构成的。
 
所谓石油租借地制度,又称为石油租让制度,就是不发达的产油国把一定面积的国土连同其地下的资源,按一定地租标准,租借给外国石油公司,合作期数十年。
 
在合同有效期内,外国公司只需要缴纳矿区使用税和少量的所得税,就可以在租借地上任意勘探、开采、经营。石油租借地制度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掠夺手段,具有较强殖民主义性质,跨国石油公司只需要花很小的代价,就可把整个经营权、开采权、出口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很长时间里“石油七姊妹”在许多不发达国家拥有大面积的石油租借地。
 
另个不合理制度是石油标价制度。1948年国际石油卡特尔在“墨西哥湾加价制”的基础上改为“双重基点价格制”,即中东石油的价格,按照同类石油墨西哥湾出口的离岸价,加上从中东到销售地点的运费计价,把中东的油价同美国的油价脱钩。
 
至此,标价与实价分离,标价演化成了仅仅是参考价格,是计算矿区使用税和所得税的依据。此后国际跨国石油公司不断通过压低标价,减少向所在国家的应缴税额。
 
在这种国际石油旧秩序的条件下,第三世界产油国的石油资源、石油定产权和石油定价权完全被英美国际大石油公司所控制,并使这些产油国应得的国际石油价值的绝大部分都流入西方石油消费国那里,造成产油国与西方工业国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导致产油国与国际石油卡特尔之间矛盾的激化,并从而使产油国对帝国主义和国际石油卡特尔进行反控制、反掠夺、反剥削、反压价、反对旧国际石油秩序,以维护民族石油权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的斗争变得不可避免。
 
1938年,就是英美石油公司在中东发现大油田这一年,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总统签署了石油工业国有化法令,没收外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资产,打响了反对国际石油旧秩序的第一枪。
 
1948年,委内瑞拉政府颁布税收立法,要求该国经营的外国石油公司与之对半平分税前利润,这是世界石油生产史上发展中国家为争自己权益所取得的第一次突破,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对石油出口完全控制
 
1951年,伊朗议会选举摩萨台为新首相并通过将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的法案,宣告英伊石油公司的全部资产归伊朗国家所有,由新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接受。
 
虽墨西哥与伊朗的石油工业国有化运动,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局势,都被“石油七姊妹”依靠所在国的势力打压下去了,但是运动本身所体现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国际石油卡特尔的斗争精神,一直鼓舞更多的石油生产国不断挑战国际石油旧秩序。特别由委内瑞拉首创的利润对半平分原则,随后被拉美和中东的各主要产油国广泛借鉴,拉开了产油国与“七姊妹”争夺对油价控制权的序幕。
 
进入60年代,随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宣布独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同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摆脱继续遭国际资本剥削的命运,争取经济独立以巩固政治独立,成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经济状况较为单一的产油国来说,就要收回石油资源,维护合理的石油价格,确保充足的石油收入来发展民族工业。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第三世界产油国之间不断加强团结协作,成立了一批石油生产国组织,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和拉丁美洲石油互助协会等。其中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规模最为庞大,影响力也最深远。
 
1959年2月和60年8月“七姊妹”连续两次单方面降低石油标价的蛮横行为,造成产油国收入的大幅度下降。据估计,仅1959年的这次压价就使石油出口国家因此减少收入4.76亿美元。惨重的经济损失,使各产油国普遍认识到了组织起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60年9月9日,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等五个主要产油国的代表应伊拉克总统卡塞姆的邀请,在巴格达举行会议于9月14日达成协议,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因其英文缩写,而简称为欧佩克(O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在当时,五个创始国共拥有资本主义世界67%的石油储量,38%的石油产量,及将近90%的原油出口量,欧佩克的诞生标志着产油国自发、单个分散斗争时代的结束和有组织的联合斗争新时期的开始。
 
从此,这样一个为维护产油国石油权益、稳定油价、谋求民族经济发展的国际性联合经济组织,便作为一支与国际石油卡特尔相抗衡、干预世界石油市场的重要力量,出现在国际社会的舞台上。
 
石油输出国组织在成立之时,并未引起世界舆论的注意。标准石油公司的霍华德•佩奇说,“我们并不怎么重视它,因我们认为它行不通,起不了作用。”
 
事实上在整个60年代,该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同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斗争,逐渐为其成员国争取到大量的石油权益。
 
第一,维持了石油标价的稳定。
 
欧佩克成立不久,便积极研究现行价格,制定合理的价格方案,推动成员国与有关石油公司进行价格谈判,并制定和实行配额生产计划等措施稳定油价,到60年代末,石油标价仍维持在1960年8月的水平;
 
第二,实现矿区使用税经费化。
 
从产油国广泛实行利润对半平分后,大石油公司把矿区使用税和所得税合在一起,全部包括在产油国政府所得到的50%的分成利润中,使其石油收入实际远不到利润的50%。欧佩克就矿区使用税经费化的问题多次与国际石油卡特尔谈判,最终于1964年石油公司以从标价中获取一定的折扣作为交换条件,接受矿区使用税经费化的原则
 
第三,减少销售补贴。
 
国际大石油公司常从每桶原油标价中扣除一定比率作销售补贴,变相增加对产油国压榨。欧佩克成员国经过1962年至1964年的艰苦努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同意每桶原油的销售补贴一律降低为0.5美分。
 
第四,收回大片石油租借地。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下,1961年伊拉克政府接管99.5%的租借地,1962年科威特从科威特石油公司中收回原租借地一半,1963年沙特阿拉伯收回阿美石油公司租借地的75%。
 
虽然欧佩克在初创阶段前十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实力薄弱和成员国间缺乏团结协作,还无法去解决收回石油资源主权和价格决定权,这样一些根本问题,还无法撼动由国际石油卡特尔牢牢控制的石油生产领域和国际贸易领域。
 
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对自身认识的不断加深,在1968年发表石油政策宣言,制定统一的、新的斗争纲领和斗争策略,为70年代一系列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标价”到“官价”:欧佩克掌控石油定价权
 
20世纪50~60年代中东石油的大量开采促使世界石油产量高速增长,同时,美苏争霸严重地冲击了国际石油市场。苏联为了扩大政治影响,不断增加石油出口,而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9年颁布《强制限制石油进口方案》之后减少了约1亿多吨的石油进口量。
 
这样国际石油市场出现大量“过剩”石油,据统计,1950年世界石油生产能力过剩2.6%,为每天380万桶,1960年又上升到3.2%,达每天590万桶。石油价格也因石油公司的竞相销价变十分低廉,西方报纸惊呼,“石油像尘土一样便宜”。
 
面对如此丰富、廉价的能源,为了急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西方各国,纷纷进行能源转轨,由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变成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廉价石油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它们对于石油的需求更为迫切。
 
根据相关资料的显示,到70年代初,世界石油市场的年需求量以5.0%至9.0%的速度递增,石油消费量从1953年的6.49亿吨,跃增到1973年28.2亿吨,增长3.34倍。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为:石油47%,煤炭28.9%,天然气17.5%,核能0.4%,其他5.9%,石油已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然而,猛增的需求量和消费量造成市场上石油供应的紧张,世界石油产量的增长速度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所以世界石油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宣告结束,卖方市场开始形成。
 
与此同时,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石油生产国组织——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实力不断地加强。1960年该组织石油产量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为4亿吨和3.1亿吨,占世界的36.9%和81.4%;到1970年已分别增至11.6亿吨和10.1亿吨,占世界的51.6%和86%。到1973年进一步分别增至15.4亿吨和13.7亿吨,占世界56%和86.9%,而同期非欧佩克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上的份额却相应下降。
 
欧佩克大会是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各成员国向大会派出以石油、矿产和能源部长(大臣)为首的代表团。大会每年召开两次,如需要还可召开特别会议。大会奉行全体成员国一致原则,每个成员国均为一票,负责制定该组织的大政方针,并决定以何种适当方式加以执行。
 
正是因70年代初期,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欧佩克实力的增强,使得西方石油消费国更依赖欧佩克的石油,也使得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后收回石油资源主权和定价权的斗争中获得更多主动优势。从各成员国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展开新一轮的提价谈判开始,欧佩克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1970年1月7日,向地中海地区出口石油的利比亚、伊拉克、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九国在巴格达举行会议,就协调市场活动达成一致意见,并声明将联手对付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压力。
 
会后,利比亚率先同在本国经营的21家外国石油公司谈判,提高石油标价。与埃克森公司的谈判破裂后,利比亚政府立即选择西方石油公司作为突破口。因为这家公司的石油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在利比亚,不具备应付生产国停产的能力
 
果然西方石油公司首先让步,同意把每桶石油的标价提高30美分,并以后5年中每年再提高2美分,税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58%。利比亚的胜利支持和鼓舞了阿尔及利亚、20 世纪末期国际石油定价机制的演变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和委内瑞拉等石油生产国,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谈判和立法等手段提高油价和税率。由此开始,国际大石油公司单方面决定石油标价的权力被打破。
 
为了总结和推广利比亚的成功经验,同时更好地统一成员国的集体行动,1970年12月9~12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加拉加斯举行第21届部长级会议。会议制定了提价、增税、取消销售补贴的战略,决定组成海湾地区、地中海地区、委内瑞拉与印尼三个出口国集团,分别同国际石油卡特尔谈判,为谈判规定了严格的期限。通过会议,欧佩克作为一个整体参与了夺取石油定价权的斗争。
 
1971年1月12日海湾地区集团首先在德黑兰同国际大石油公司谈判。由于双方意见严重不合,会谈开始仅90分钟就宣告破裂。1月19日德黑兰谈判复会,这次由于石油公司方面就提价问题避而不谈,谈判于2月2日再度破裂。
 
欧佩克于是发出警告,如果2月15日前石油公司方面拒绝达成协议,各产油国将通过立法而提高标价,并对不遵守立法的公司实行禁运。在这种情况下,石油公司方面被迫于2月14日签订了德黑兰协议。
 
协议规定:海湾各国的石油税率从50%提高到55%;石油标价每桶提高0.35~0.40美元;取消产油国给石油公司的销售补贴;在每桶标价外另加0.05美元作为对通货膨胀的补贴;自1971年6月1日起,将标价提高2.5%,以后从1973年至1975年的每年元旦均按此比列提价一次;协议的上述条件在五年内不变
 
1971年2月22日,地中海地区集团在的黎波里举行会议,商讨提价要求并决定由利比亚作为代表与石油公司方面谈判。2月24日,的黎波里谈判开始。在这谈判中,由于石油公司方面一再拖,四地中海产油国举行了一次紧急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警告石油公司必须接受提价要求,否则四国将实行石油禁运作为回报。
 
在这种情况下,石油公司方面不得不让步,于4月2日同利比亚签订了的黎波里协议,决定每桶石油标价从2.55美元提高到3.45美元,其它方面则基本与德黑兰协议条款规定相同,协议有效期也是五年。这样,委内瑞拉和印度尼西亚已不必同石油公司谈判,便单方面分别把石油标价提高0.51美元和0.59美元
 
石油输出国组织取得两次重大谈判的成功之后,又乘胜前进,就美元贬值问题同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新的提价谈判。
 
1971年12月美国正式宣布美元贬值7.89%,1973年2月美元再次贬值10%,由于石油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贬值使产油国的实际收入缩水。为得到相应的补偿,欧佩克经过艰苦谈判,迫使石油公司方面签订两项日内瓦协议,以补偿产油国因两次美元贬值所造成的损失。
 
1972年1月20日第一个日内瓦协议将海湾和地中海出口的石油标价提高8.49%;第二个日内瓦协议双方于1973年6月2日签订,把石油标价进一步提高11.9%。
 
70年代初期,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一系列的谈判争取更大的石油收益的同时,还发起旨在收回各成员国石油资源主权的参股和国有化运动。所谓参股,就是通过谈判手段,先在外资经营的石油公司之中参与少数股权,然后逐步地按比例增加股份,直到持有一家公司全部股份,最后将其变成国营的公司
 
1972年10月5日,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纽约与欧佩克的五个海湾成员国签订了参股协议,从1973年起,海湾产油国参与所在国公司25%的股权,此后持续增长一定比例,产油国到1983年参股总额将达到51%。
 
另一方面,阿尔及利亚、伊拉克、伊朗等欧佩克成员国纷纷将在本国运营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废除原有的石油租让协定,成立国营的石油公司接管石油生产的全部业务
 
从1970年初到1973年10月前的这段时期内,石油输出国组织及成员国迫使国际大石油公司作出了艰难的让步,打破了以“七姊妹”为主的石油卡特尔对油价和产油国石油资源的垄断,并赢得了部分油价决定权和对石油资源的部分所有权。
 
这时的欧佩克已成为世界石油市场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开始能够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分庭抗礼。特别随后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欧佩克积极地配合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使用“石油武器”,打击支持以色列的国家,通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和进一步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等措施,最终牢牢掌握了世界石油市场的主导权,从而使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彻底改变。
 
1973年10月6日下午2点,埃及以及叙利亚的军队联合行动,向第三次中东战争被以色列侵占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在战争开始后,欧佩克中的阿拉伯成员国空前团结,决定以石油作为政治武器,对美国、荷兰等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减产和禁运,达到对这些国家的中东政策施加压力的目的。
 
10月8日,在中东战火不断扩大背景下,欧佩克海湾成员国与石油公司就继续提价问题谈判破裂,这促使阿拉伯成员国的政治要求同欧佩克总体的经济要求相结合。
 
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海湾六国代表在科威特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单方面把海湾石油标价提高70%;仅在第二天,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也在科威特召开会议,正式通过使用“石油武器”的决议
 
随后,国际石油市场上供应量锐减,油价飙升,这严重地冲击西方国家的经济,被西方国家称之为“第一次石油危机”。
 
20 世纪末国际石油定价机制的演变
 
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单方面大幅度提价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国际石油卡特尔完全丧失了石油定价权,国际石油价格现在由石油生产国,主要是欧佩克来决定了。
 
尤其是从1975年10月开始,欧佩克正式将沙特阿拉伯34度轻质油价格作该组织官价,标价制结束。除此之外,欧佩克成员国加快对在本国经营的外资石油公司的国有化进程
 
到1977年底,所有成员国基本全部实行了对外国石油公司的国有化,国际大石油公司结束在产油国的采油权。随石油标价制和租让制的终结,二战后持续了30年的国际石油旧秩序崩溃,正像伊朗国王所说的那样,“工业世界必将认识到,以廉价石油为基础而取得惊人的进展,并且取得相当惊人收入和财富的时代已经结束。”
 
1974年1月至1978年底,国际油价经过连续大幅度提高之后基本转稳,世界石油市场处于欧佩克寡头垄断状态。然而正当西方各国逐渐适应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的高油价之时,1978年至1979年,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发生严重的政治动乱。
 
而就在伊朗国内形势刚刚有所缓和后,1980年9月伊朗和伊拉克又爆发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中东地区接连发生的这两场政治大动荡,给国际石油市场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由于两国石油产量的迅速下降乃至停产,导致市场上石油供应量十分短缺,国际油价再次暴涨,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伊朗获得大量的石油收入,伊朗国王巴列维借此在国内进行超高速的现代化建设,加上土地改革的失败,和国王专制统治,国内矛盾激化。尤其是伊朗国王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触动宗教界的利益,以霍梅尼为首的宗教界利用这一形势,领导全国进行推翻国王统治的运动。
 
1979年4月1日通过全民公决,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巴列维王朝就此结束。政局的动荡,直接影响了伊朗的石油生产,石油产量由动乱前的588万桶∕日降至1979年的318.8万桶∕日,出口量由521万桶∕日降为240万桶∕日,并一度中断出口。
 
伊朗石油的减产和停产,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供应量的严重短缺,引起油价上扬。沙特阿拉伯的基准轻油现货市场价格从1978年第四季度的13.5美元∕桶上升至1979年同期的38.17美元∕桶。
 
可是就在伊朗局势趋于稳定,石油的生产和出口有所恢复,国际油价开始回落时,1980年9月22日,又爆发了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战争。在两伊战争初期,双方的石油设施都遭彼此的攻击和破坏,两国损失惨重。伊朗最大石油城阿巴丹被伊拉克夷为一、平地,石油出口中心和最大储油港哈尔克岛被摧毁
 
同样,伊拉克最大的炼油厂巴士拉也受到伊朗的大规模空袭,最大的石油出口基地法奥被占领,而通往地中海的输油管也被炸。两国正常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因而停止,造成世界石油市场每天减少大约400万桶的供应量,这导致了国际石油价格再次迅速上涨。1980年12月15日,石油输出国组织第59届会议决定最高石油价格定为每桶41美元,创造了国际油价的历史最高纪录。
 
70年代末期的石油价格,已经不再是“七姊妹”压榨产油国利益的工具,反而成为第三世界产油国打击殖民主义有效手段。面对两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石油价格飞涨,石油消费国显得束手无策,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变化,而欧佩克及其成员国则显得自信满满。
 
1980年5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公布了《有关长期石油战略报告书》,分别阐述了石油供需关系的长期预测、长期的石油价格战略等问题。从报告书的内容看,“欧佩克认为未来的国际石油形势一片黯淡,国际石油价格将漫无边际地上涨,石油输出国组织可以完全控制国际石油市场,并借此改变国际经济政治关系。”
 
然而,欧佩克只看到了石油危机下,世界石油市场的暂时情况,却忽略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石油市场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未来的国际石油形势,与其预测的发展方向恰恰相反,国际石油价格从进入80年代初开始,就不断下跌。

 

 

 

我的评论——

 

 
这篇文章让我学到很多知识,尤其是关于【市场洞察力】的技术性。但是,我对于文章中的【某些逻辑】——亦即语言叙事方式,或者说“思想趋向”——有不太认同的
 
其实我分析市场这么多次,又是看新闻,又看财经报纸,也特别上网补充我所不明白的【专有概念】等的——我觉得,或我发生,
 
对于任何分析的“动向”,我们不能够按着自身所听到的,哪怕自己专门上网寻找各种各样【有料知识】的——【相关叙事的逻辑】而被牵挂鼻子走。。。。否则我们无法有自己【独立洞察力的思维形态】
 
我说的可不是——独立思考,或者像独立批判,甚至像独立观察等等的诸如此类——因为人没有知识,自己就没什么【独立性】可言了
 
最后只能沦落到——看到【资本主义的叙事】,自己的思想就变成那个叙事的“代理商”^O^哈哈。可是下次看到【自由主义的叙事】,却又是同时拿这次的叙事【批判】您上次所认同的叙事。。。。。可是这种时候,我好奇的想问到,您最新的【认知模式】,到底应该称之为批判主义呢?或是,自由主义思想转向呢?还是视为【修正主义】?
 
如果说是“修正主义”,那么你这次的修正主义,与其【列宁主义】那种的【修正义】是否都是同一类的呢?——更何况,如果你再下一次您又触碰了【社会主义的叙事】,您是否又要批判您前面两次的【叙事认同】呢?哈哈哈
 
可是,因为任何一种的知识能证明自己的【语言叙事】就是自身知识所阐述的【相关对家】——也就是说我们以前的“种种批判”,其实也同时包含了我们前面三次所【认同】的叙事规律。这造成了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己打自己嘴巴^O^
 
同样的,对于历史的分析,我以上的经验,或者“思维方法”让我不相信历史评论中的【对应叙事】——我却同时发现,或者洞察到,叙事之中的【时间框架】很可能让我发现了对同样文章的【重新阅读】。最后我不知不觉把文章的“知识架构”重新调整,或排列了
 
但前提是,必须明白文章的矛盾
 
第二前提是,也必须同时洞察到那文章中的【叙事的矛盾】
 
最后的前提,不是与文中的叙事去对抗【同样叙事】的矛盾,乃是用正如我刚才说的——用【时间的架构】去揭穿叙事自身的矛盾
 
这种阅读法则,我用的其实就是人常说的——时间能证明一切^O^哈哈
 
正如当你们阅读这文章转载中,会发现到一个【叙事意识形态】——即石油输出国组织与其第三世界如何用“联盟”对抗英美石油公司在其石油市场上的【定价权】
 
但是,由于我深深察觉到——市场的斗争其实也证明,市场【就是多方角力的】。
 
所以可以反对那种【某某势力为了某某目的,对抗另一个势力】这样的——二元对立模式
 
就拿这文章的,——多重的【叙事的矛盾】而言,请看以下我随意抽取的【部分叙事】——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到40年代,这七大石油公司主要依靠美国和拉美石油工业的发展,自身实力不断壮大。特别在二战后,得益于中东新开发的巨大油源,以及广阔的欧洲石油消费市场,50年代初七大公司已形成了对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市场和石油生产寡头垄断。意大利埃尼集团的领导人马太伊把它们称“石油七姊妹”。
 
石油产量是石油公司实力的核心,据统计,在1946年“七姊妹”的石油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9.8%,1956年进一步增加到58.7%。也就是说,尽管资本主义世界有成千上万家石油公司,但将近60%的石油是这七家生产的。
 
到1956年,“七姊妹”掌握的石油产量,在美国只占30.4%,而在不发达国家占87.5%,其中,在委内瑞拉占96.7%,在中东占90.9%。同时这七大石油巨头瓜分了世界石油市场的绝大部分,据统计,到1950年,“七姊妹”已经占世界石油市场份额的98.3%,而其他石油公司仅占1.7%
 
。。。。。。。
 
另个不合理制度是石油标价制度。1948年国际石油卡特尔在“墨西哥湾加价制”的基础上改为“双重基点价格制”,即中东石油的价格,按照同类石油墨西哥湾出口的离岸价,加上从中东到销售地点的运费计价,把中东的油价同美国的油价脱钩。
 
。。。。。。
 
在这种国际石油旧秩序的条件下,第三世界产油国的石油资源、石油定产权和石油定价权完全被英美国际大石油公司所控制,并使这些产油国应得的国际石油价值的绝大部分都流入西方石油消费国那里,造成产油国与西方工业国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导致产油国与国际石油卡特尔之间矛盾的激化,并从而使产油国对帝国主义和国际石油卡特尔进行反控制、反掠夺、反剥削、反压价、反对旧国际石油秩序,以维护民族石油权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的斗争变得不可避免。
 
1938年,就是英美石油公司在中东发现大油田这一年,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总统签署了石油工业国有化法令,没收外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资产,打响了反对国际石油旧秩序的第一枪。
 
1948年,委内瑞拉政府颁布税收立法,要求该国经营的外国石油公司与之对半平分税前利润,这是世界石油生产史上发展中国家为争自己权益所取得的第一次突破,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对石油出口完全控制
 
1951年,伊朗议会选举摩萨台为新首相并通过将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的法案,宣告英伊石油公司的全部资产归伊朗国家所有,由新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接受。
 
。。。。。。。。
 
进入60年代,随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宣布独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同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摆脱继续遭国际资本剥削的命运,争取经济独立以巩固政治独立,成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经济状况较为单一的产油国来说,就要收回石油资源,维护合理的石油价格,确保充足的石油收入来发展民族工业。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第三世界产油国之间不断加强团结协作,成立了一批石油生产国组织,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和拉丁美洲石油互助协会等。其中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规模最为庞大,影响力也最深远。
 
1959年2月和60年8月“七姊妹”连续两次单方面降低石油标价的蛮横行为,造成产油国收入的大幅度下降。据估计,仅1959年的这次压价就使石油出口国家因此减少收入4.76亿美元。惨重的经济损失,使各产油国普遍认识到了组织起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60年9月9日,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等五个主要产油国的代表应伊拉克总统卡塞姆的邀请,在巴格达举行会议于9月14日达成协议,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因其英文缩写,而简称为欧佩克(O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在当时,五个创始国共拥有资本主义世界67%的石油储量,38%的石油产量,及将近90%的原油出口量,欧佩克的诞生标志着产油国自发、单个分散斗争时代的结束和有组织的联合斗争新时期的开始。
 
。。。。。。
 
从“标价”到“官价”:欧佩克掌控石油定价权
 
20世纪50~60年代中东石油的大量开采促使世界石油产量高速增长,同时,美苏争霸严重地冲击了国际石油市场。苏联为了扩大政治影响,不断增加石油出口,而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9年颁布《强制限制石油进口方案》之后减少了约1亿多吨的石油进口量。
 
这样国际石油市场出现大量“过剩”石油,据统计,1950年世界石油生产能力过剩2.6%,为每天380万桶,1960年又上升到3.2%,达每天590万桶。石油价格也因石油公司的竞相销价变十分低廉,西方报纸惊呼,“石油像尘土一样便宜”。
 
面对如此丰富、廉价的能源,为了急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西方各国,纷纷进行能源转轨,由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变成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廉价石油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它们对于石油的需求更为迫切
 
——以上抽取的部分,您们是否看到了其中【相互重叠的矛盾】?
 
开始的段落叙事表达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一直到1956年期间英美石油公司壮大了自己的在石油市场的【控制权】,占了世界石油产量的60%。 其中,在委内瑞拉占96.7%
 
可是,按照我的【时间框架阅读法】,我却同时发现里面提到了——
 
1948年,委内瑞拉政府颁布税收立法,要求该国经营的外国石油公司与之对半平分税前利润,这是世界石油生产史上发展中国家为争自己权益所取得的第一次突破,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对石油出口完全控制
 
而且文中也说了,直到1956年,在中东,英美石油公司对其石油产量佔了当时区域的90.9%
 
可是,文中又提到以下的【叙事的矛盾】——
 
1951年,伊朗议会选举摩萨台为新首相并通过将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的法案,宣告英伊石油公司的全部资产归伊朗国家所有,由新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接受。
 
1948年,委内瑞拉政府设立税收法而要求外国石油公司,对半平分【税前利润】——可直到1956年英美石油的产量在该区域,仍然是佔据了96.7%??
 
那么,从1948年到1956年,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更好笑的是,1951年伊朗新政府已在【国有化法案】下,将英伊石油公司的全部资产归伊朗国家所有,由新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接受
 
但是,既然已经【接管】外国石油全部资产,那么为什么到了1956年英美石油公司仍然在中东地区佔据了90.9%的石油产量??——这中间的【重叠交错】,是否隐藏着更深的政治含义,或者某种“交易”??
 
另外还有一个矛盾
 
又说,一直到1956年期间英美石油公司壮大了自己的在石油市场的【控制权】,占了世界石油产量的60%。
 
可是另外一方面又【表示】——
 
20世纪50~60年代中东石油的大量开采促使世界石油产量高速增长,同时,美苏争霸严重地冲击了国际石油市场。苏联为了扩大政治影响,不断增加石油出口,而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9年颁布《强制限制石油进口方案》之后减少约1亿多吨的石油进口量。这样国际石油市场出现大量“过剩”石油,据统计,1950年世界石油生产能力过剩2.6%,为每天380万桶,1960年又上升到3.2%,达每天590万桶。石油价格也因石油公司的竞相销价变十分低廉,西方报纸惊呼,“石油像尘土一样便宜”。
 
前面【叙事】是在“暗示”,英美石油公司在石油市场上——掌握控制权
 
可是后面的叙事却是【象征】中东地区,与冷战时期的苏联,也是在【同一个时间】,即50年代开始一个因为“大量开采”,而另一个却是由于【欲图扩大政治影响】,导致了——世界石油产量“高速增加”
 
不同的叙事,导致了【不同的概念】——因为不同的“斗争形态”
 
可是这种——明显又隐蔽的【叙事的矛盾】——却又是同时,“在同一个知识论述架构”当中^O^哈哈
 
而且更夸张的是
 
同样的开始叙事都说了,中东【新开发的】巨大油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并【助益】于英美石油公司在石油市场的——寡头垄断
 
可是【叙事发展】到最后却反映了。。。。。
 
1938年,就是英美石油公司在中东发现大油田这一年,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总统签署了石油工业国有化法令,没收外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资产,打响了反对国际石油旧秩序的第一枪。
 
1938年是二战【之后】的年份吗?
 
而且文章【中间】明明说。到了60年代亚非拉区域才对英美集团产生了——反殖民,反压制等的民族经济主义运动
 
可是,明明【作为当时第三世界的】墨西哥,其总统在1938年通过了——石油工业【国有化】法令,并没收了 外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资产,打响了反对国际石油旧秩序的第一枪。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历史错位】的明显矛盾??
 
而这种【历史叙事矛盾】,反而是让我“更理由怀疑”最后所论述的—— 是打响了反对国际石油旧秩序的第一枪——这样的【叙事形态】
 
因为在【繁琐混乱的政治博弈】之中,不会有任何一个势力“纯粹”为了反对【旧秩序】,而施行那【政策对立】的方式
 
一切都是【交易】与“利益谈判结果”之间的——化学变化,在起关键作用。
 
另外,我从这篇文章之中,也似乎看到了关于这两年【油价暴跌】的可能关键因素^O^但是我所以这样的认为,基本上是——基于【历史类比的】思想简化。并不是由于我玩弄文字游戏,乃是由于我在“潜意识”中仍然相信【历史的循环】这个基点的认识论形态^O^
 
以下就是我发现关于石油暴跌中一直被市场【炒作】的——所谓【石油供应过剩】的历史再重复
 
 
20世纪50~60年代中东石油的大量开采促使世界石油产量高速增长,同时,美苏争霸严重地冲击了国际石油市场。苏联为了扩大政治影响,不断增加石油出口,而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9年颁布《强制限制石油进口方案》之后减少了约1亿多吨的石油进口量。
 
这样国际石油市场出现大量“过剩”石油,据统计,1950年世界石油生产能力过剩2.6%,为每天380万桶,1960年又上升到3.2%,达每天590万桶。石油价格也因石油公司的竞相销价变十分低廉,西方报纸惊呼,“石油像尘土一样便宜”。
 
面对如此丰富、廉价的能源,为了急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西方各国,纷纷进行能源转轨,由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变成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廉价石油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它们对于石油的需求更为迫切。
 
根据相关资料的显示,到70年代初,世界石油市场的年需求量以5.0%至9.0%的速度递增,石油消费量从1953年的6.49亿吨,跃增到1973年28.2亿吨,增长3.34倍。
 
把以上的【历史层次】化作一种【模式】可以看到一个【相关性】——
 
1)冷战时期也影响了能源市场的【竞争】——所谓的“市场供应”
 
2)刚好那时候,中东大量生产与其开采石油
 
3)而美国也颁布【协议】减少石油进口量
 
4)苏联却增加石油出口,扩大政治影响
 
5)石油市场从此【供过于求】
 
6)西方国际关系也从此进行【能源政策转型】,寻找“替代方案”——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者“讽刺”就是文章中提到的。。。。 廉价石油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它们对于石油的需求更为迫切。
 
以上这种【发展模式】,对比最近两年的【历史发展】
 
第一,石油市场由于【供应过剩】而不断下滑
 
第二,市场当时盛传OPEC组织企图与美国的【页岩油生产量】“博弈”
 
第三,石油价格的暴跌却刚好遇上了对俄罗斯的【打击】
 
第四,从而又(莫名其妙的)牵连出所谓【西方制裁俄罗斯】的故事与其——市场动荡
 
第五,卢布大幅度【贬值】——产生了对市场的激烈波动
 
第六,瑞士银行【突然】宣布瑞士法琅与欧元体系【脱钩】——导致了市场【大震荡】
 
第七,俄罗斯普京与西方集团——其实多数是【欧盟组织】与其背后的【北约集团】——之间的【对峙】展开了
 
第八,OPEC组织宣布【不减产】,使到油价急剧暴跌
 
第九,从而也衍生出【希腊债务的违约风波】——欧元区也从此陷入到了“政治谈判风险”的【混沌】拉扯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