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第十一期

来源: 高兴就哭 2014-10-10 08:50:1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10312 bytes)
回看前两季好声音学员的发展,十六强选手中半数都能拿到唱片合约,而四强选手基本都能签下一线品牌代言——这体现了业界对好声音造星能力的认可,也是好声音坐稳中国音乐选秀第一把交椅、能够源源不断地吸引到各种优秀歌手(尤其是其他选秀节目的优胜选手)来参加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而本期两场四进一的考核看下来,八位学员总体都展示出了强大的实力。影响未来发展的因素太多,不好预测,但就具体的演唱水准而言,本季超越第二季、不输第一季。

那英组:

一、陈冰《Wrecking Ball》vs 刘明湘《秋意浓》

这两首选曲还算是比较契合陈刘二人各自的演唱特点和个人气质。相比《Wrecking Ball》的原唱 Miley Cyrus,陈冰也是有青春和靓丽的。原唱 d 小调,F3 - bB4,陈冰原调原音域。这不是首吃音域的歌,整体旋律的音高还算写得克制,大多数爆发力来自于编曲,以及人声叠加造成的听觉冲击。但这首略有 Dance 感觉的歌,陈冰在演唱中,尤其是高潮段落中,使用的许多的小技巧如哑音、滑音等等,是陈冰比较习惯的抒情摇滚方式,少了些原曲中那种略冷酷的感觉。

刘明湘一如既往地走抒情路线。学友哥的《秋意浓》是首线条拖得很长的歌,唱紧了局促唱松了拖沓,分寸把握要很精妙。刘明湘还算把握住了原曲的意境,同时又展示了自己音色中的精致和光泽。副歌段频繁的 D5 很稳,最后飘上去的 G5 很美。单就这一轮的演唱,刘明湘无疑是胜出的。

但刘明湘的一个问题,或者说隐忧,还是在于她对风格的把握。纵观她在本季好声音的四轮选曲,都是慢板情歌。在慢歌里当然也能区分姿态,或纯情、或优雅、或凄美,但路子还是太窄、舞台形象太单调。仅就某一首或某一轮看,这不是问题,但串联起来,就会成了问题。再喜欢刘明湘的人,连听她未来专辑的十首歌也会疲倦,因为都是慢慢的甜蜜,有点腻。


二、张碧晨《爱你的宿命》vs 李嘉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是对文艺作品的展开逻辑有些要求的人,厌恶用巧合解决戏剧冲突,更抗拒缺乏逻辑支撑的情感爆发。少时也曾被车祸癌症治不好感动得一塌糊涂,但看过一两部就能总结出编剧的惯用套路,加上自己心智逐渐成熟,此后就不再看中韩偶像剧了。

昨晚拜好声音所赐,听到了年初爆热大剧《来自星星的你》的主题歌《爱你的宿命》(My Destiny),还是像记忆中的韩剧那样,精致、优美,起承转合极其工整,情绪爆发的很彻底,填满了听众的期待但又丝毫没有超越公众的认知。韩式情歌,和韩剧、甚至是三星手机,都给我一种很相似的感觉:细节精致、质量优秀,永远借着既有惯性进一步打磨细节,缺乏挑战用户习惯的勇气,也缺少能改变用户习惯的革新。从产品/作品上看难以引领潮流,但凭借着发达的产业体系带来的高生产效率和规模效应,占领了相当大份额的市场并获得了还不错的口碑。总体来看,「优秀」是无疑的,说「精品」也能勉强接受,但和「伟大」与「传奇」基本绝缘。

但对于充斥着大量「不合格」作品的华语乐坛,「优秀」的张碧晨,已经足够优秀了。

李嘉格的嗓子出了状况,音色和演唱状态都很差,顺下来不容易。考虑到保持节目的完整性,她的演唱还是有存在的必要,但在音乐上已经没有意义了。


三、张碧晨《后会无期》vs 陈冰《逆光》

《后会无期》是邓紫棋凭借《我歌》暴红后的第一首单曲,且作为韩寒的电影处女作主题曲,积累了巨大人气和话题。而《逆光》是孙燕姿在蛰伏期前的最后一张专辑的同名主打歌,两首歌曲分量相当。

发《逆光》时孙燕姿已经进入下滑期,但《逆光》的词曲质量仍属上乘,而且把孙燕姿此前最有辨识度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陈冰的版本比起原调提了 1Key,降了速度,同时又按照此前那种有点程式化的主歌甜美副歌火爆的方式来处理,没了原曲的灿烂和飘逸,略显流俗。其实陈冰的演唱特征已经比较明显了,有技巧有爆发,但与玲珑轻盈的孙燕姿实在有反差,又不足以支撑起新的演绎体系。

张碧晨的《后会无期》同样降了速度,比起邓紫棋版本的波澜荡漾,显得更舒缓悠扬一些。而张的那种强调咬字力度的韩式唱腔,使得演唱中的涩擦音格外明显,而明显的涩擦音提供了极其饱和的高频,从而提供了极强的临场感。悠扬的音乐加上近在耳边浅吟低唱的女声,虽然和邓紫棋的处理方式略有出入,但和词曲意境是比较吻合的。

导师们本不愿意得罪人,有了媒体评审后导师乐得顺水推舟给个太平票,把选择的权利彻底交出。而对于101名媒体评审员而言,对于这两首都算耳熟能详的歌曲,不难听出陈张二位,谁的演绎更贴切。


杨坤组:

一、余枫《无所谓》vs 李文琦《是什么让我遇见这样的你》

李文琦的《是什么让我遇见这样的你》在选曲上是明显花了心思的。原唱白安几乎就是几年以前的李文琦:从小学习音乐、十二三岁开始写歌、而后作为新晋唱作歌手出道,逐渐为大众所熟知。而白安的个人气质和音乐风格,都与李文琦存在相当大的交集。

这样的选曲固然能与李文琦的演唱相互催化出更多的空间,但《是》一曲最大的问题就是气势太弱,配器上清新寡淡,歌词点到即止,hook 句有些波澜但又有点欲迎还拒,属于那种典型的拧巴女文青的做派。独品挺好,拿来唱现场吃亏。

而余枫的《无所谓》概括起来就是接地气。台下杨坤老师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成名作,分量极重。余枫继承了原曲的慢板抒情 R&B 底子,又加入了自己擅长的即兴转音,用小心思小特点,避免了熟歌变成俗歌。另,余枫的转音既稳且准,还有飘到 #C5 的高音,演唱技术上还是明显超越以本嗓为主的李文琦的。


二、陈永馨《The Prayer》vs 徐剑秋《假如》

《The Prayer》,天后 Celine Dion 巅峰时期的力作,1998 年动画电影《Quest for Camelot》的主题曲,与盲人男高音 Andrea Bocelli 合唱。电影票房惨淡,但此曲却流传甚广,众翻唱者中不乏 Christina Aguilera,Adam Lambert 等大腕。

《The Prayer》虽然总体上还处在流行歌的格式内,但在段落结构、调式变化以及配器层次上,都隐隐渗出管弦乐的豪华感。浑厚的 Andrea Bocelli,把 Celine Dion 烘托得雍容典雅。抛开那些大牌演唱过的各种版本不谈,歌曲本身的难度也给了陈永馨巨大的演唱压力。没有了对唱的男声,只能靠伴唱在副歌内穿插配合的陈永馨,独立撑下了这首歌。虽不及原唱华贵大气,但也完成得流畅、优雅且张驰有度,相比前几轮的演唱,格局气度更上了一层。

相比之下,徐剑秋的《假如》完成得虽然也很到位,但和之前的选曲太接近(连续两首信的歌),自己没激发出额外的特质,也没有跳出华语抒情轻摇滚的圈子,显得单调。除非像耿斯汉那样一条道走到黑,否则选歌时还是有所变化的好。


三、余枫《Treasure》vs 陈永馨《我》

即便余枫的盲选轮不被快剪,他在后几轮的强势爆发也堪称本季好声音最大的黑马。先是个风格搭配稍显生硬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进入淘汰赛后《日不落》小胜替补选手梁栋江,用纯正 R&B 风格生切了改编失误的 Robynn&Kendy 的《找自己》。直到用杨坤成名作赢下选曲力度稍弱的李文琦时,余枫脑袋上还只是「R&B转音」,「归国留学生为音乐梦想辍学回国」这类不疼不痒的标签,直到奉献了这首劲歌热舞引领全场的《Treasure》。

火星哥 Bruno Mars 的大热单曲,时下最潮的 Vintage Disco。余枫的版本淡化了电子音色,但强化了 Funk 元素,虽然没有大量使用他的特色 R&B 转音,但复杂而精准的节奏切分提供了足够的声部错位。强大的律动,和攒了一季留到了组内选拔最后一轮才使出来的唱跳绝活,摇摆了听众的躯体,点燃了全场的情绪,没人会在乎他比原曲降了 4Key。

陈永馨的《我》依然甜美优雅,但比起刚用 Funk 把观众们轰得嗨翻天的余枫,显得如此单薄而落寞——现场气氛是个奇妙的变量,总会在不经意间翻转看似笃定的结果。如果陈永馨把上一轮的《The Prayer》换到这里或许还有翻盘希望,但凭《我》这首华语抒情慢歌,真的没有可能。


另外,那英和杨坤组合唱的两首歌曲,《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和《YMCA》,都是很带气氛的 Disco-pop ,从曲风和内容上看,都是非常恰当且得体的。那英组的表演很有些舞台感,带出来些百老汇的纸醉金迷的味道,可惜假唱比较煞风景。杨坤组的《YMCA》从题材和表演,都显得更有正能量。前奏和尾奏使用的是 Daft Punk(蠢朋克)2013年席卷全球的专辑《Random Access Memories》中第一首《Give Life Back To Music》的前奏。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