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我记忆中的毛的时代。

来源: borisg 2014-09-10 08:09:3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483 bytes)
告诉你我记忆中的毛的时代。
 
没有经历毛的时代,可能有人存在浪漫的幻想。那么现实呢?
 
我家位列高干,自然不能拿来说明问题。看到的一般干部的生活,已经比普通市民好不少,也就是这样:
 
1。20年军龄左右的干部(营团级),工资大概100-120,家属在军办企业,20-30。更多的是无工作的。
 
2。衣食住行:
 
军人五十年代发四套军装,困难时期以后变两套了。市民每人十八尺布票(一尺是一匹布的一尺,大概三平方尺),所有棉制品都需要,包括床单,被套。所以在化纤产品大量生产(70末)前,要想一人三四套不打补丁的衣服是不容易的。店里做好的一套外衣,大约15。最粗劣的衬衫2-3元。布鞋2,皮鞋10元起价。
 
每人每年开销50。
 
大米0。14,棒子面0。09,蔬菜0。02-0。07,肉类0。9。水果0。1-0。4。糖果点心0。6 (元/斤)
 
每人每年:15*12=180
 
住房公家分配,2间大概35平米,卫生间公用。
 
家用卫生洗理:10元每月,120/年
 
行:自行车要票,100-200,买一辆小心用一辈子,轮胎还是要换的。公交费月票5元。一年60
 
上学:学费5元,杂费2元一学期。加上书本笔墨,一个学生30一年。
 
看病:内部卫生所基本免费。
娱乐:内部放电影免费。
 
这样的体制内的四口之家,一年结一下帐:
 
(50+180)*4+120+60+60=1160。
 
也就是说,每月100元的中级干部,如果没有家属的收入,已经是月光族了。何况那时候很多人是家在农村需要补贴父母兄弟的。
 
农民就更不用说了。缺医少药,卫生所下乡巡回医疗,老乡从没见过抗生素,青霉素15万单位打下去马上好。大院门口有个小卖部,经常有老乡来买五分钱一小包三角形纸包的白糖,因为别处没有。
 
改开以后,父亲以前的秘书(已经是师职干部了)来拜访,说,这下翻身了,老家人再也不跟他讨钱花了。他家是在黄泛区的。
 
就那样还整天要把红旗插遍全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看你怎么看了,老毛时代确实许多普通工人农民也有自行车了,老蒋时代普通工人的自行车肯定还不多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09:46:35

当然这种进步也和毛无关,人家英国人发明了自行车,早晚也会传到中国并逐渐普及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173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09:49:20

1979自行车产量达到一千万辆,仍然不够,需要票才可以买。 -borisg- 给 borisg 发送悄悄话 boris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0:02:52

那是像凤凰,永久和飞鸽这样的名车,像南京产的大桥等杂牌车从来不要票。而那时的大桥牌比2000年以后的永久牌的质量还要好。永久牌的 -tellUlater- 给 tellUlater 发送悄悄话 (24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5:02:35

老毛还活着的时候, 工人农民那来的自行车, 连供应票什么样都没见过! -wxc250- 给 wxc250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14 postreply 01:19:51

哪怕整个东山坞只有肖长春马之悦有自行车也比清朝时期一辆没有是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167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1:15:57

北京普通工人70年代有自行车已经是常事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1:16:56

北京与上海对自行车的需求不一样造成了北京自行车比上海多得多的现象。70年代初北京的机关院校内自行车就已经相当普及了。从上初中开始 -tellUlater- 给 tellUlater 发送悄悄话 (421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3:34:51

60-70 年代,大部分上海男人那两条腿是真细啊!大家有没有印象啊? -coach1960- 给 coach1960 发送悄悄话 coach196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3:59:33

其他地方腿粗的人是女人。 -tellUlater- 给 tellUlater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4:48:40

奇了怪了,看官中来自上海的,你们有过“上海人不兴骑自行车”的印象么?或许作者小,不知道上海人叫“脚踏车”,以致误以为上海人不踏“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5:21:47

你的知识真是渊博,知道在上海叫“脚踏车”。 -tellUlater- 给 tellUlater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14 postreply 08:37:17

你怎么不告诉我在美国叫Bicycle呢? -tellUlater- 给 tellUlater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14 postreply 08:59:10

我觉得你们真是被洗脑乐,城市里自行车大街上到处都是,那时街道很窄,春节和上下班时,自行车都把道给挡了,你看6070年代照片就知道 -reader007- 给 reader007 发送悄悄话 (123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2:24:50

普通工人很多都有自行車。牌之不好說。 -laha- 给 laha 发送悄悄话 laha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8:49:16

其实解放前上海的工人很多也有自行车, 技术工人, 辅助工不算 -滚子刀肉- 给 滚子刀肉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3:18:11

那是工人纠察队的头头们,不是普通工人。 -tellUlater- 给 tellUlater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5:14:31

请问解放前上海街上有多少“工人纠察队”呀?别人说的是技术工人啊,怎么扯到了纠察队?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5:24:36

毛时代妇女能顶半边天,把你1。的工资加倍,一个四口之家生活水平是不错的,住房不花钱,吃有机食品很少得病,关键是有钱买不到多少东西 -老印- 给 老印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0:09:56

谁给你说的住房不要钱? -滚子刀肉- 给 滚子刀肉 发送悄悄话 (339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0:28:56

真是名符其实啊 -左上右下- 给 左上右下 发送悄悄话 左上右下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0:42:31

好像过交水电费不超过工资1%,说说你家住房占工资%,现在住房占工资多少? -老印- 给 老印 发送悄悄话 (12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3:22:08

在上海大约7-8%, 包括房水电, 总归该大于1吧, 不知你所说的< 1%收入在哪儿?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278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3:34:03

我大概估算的,你得把老工人工资加倍,水电的%也就3%左右,总而言之,钱就是经花。 -老印- 给 老印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3:50:09

我知道老工人就是这个工资水平,加倍你发呀?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128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5:30:02

一家可以有两位老工人,至少也有一个半,那时多数妇女都有工作 -老印- 给 老印 发送悄悄话 (103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6:12:05

抬杠多少也有点技术含金量吧,一会儿要给老工人工资加倍,劳动部门不同意就要求老工人的老婆也作老工人,哪儿跟哪儿呀!? -滚子刀肉- 给 滚子刀肉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8:51:28

老工人工资加倍=家有两位老工人,可别说你已经全盘西化了看中文有困难。 -老印- 给 老印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9:20:40

老工人家的老太婆, 几个有工作? 更不要说有和老工人相同的工资. 知道劳资部门么? -滚子刀肉- 给 滚子刀肉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1/2014 postreply 13:08:58

那时很少4口之家。都比那多。 -WXC8E- 给 WXC8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23:34:32

工人家庭的确很多都有"三大件":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得费蛮大功夫攒钱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1:45:36

很容易攒到这个钱的, 因为没什么东西可以买到 -滚子刀肉- 给 滚子刀肉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3:10:26

总算说了句大实话 36元一个月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攒钱很容易 -铁蚕豆- 给 铁蚕豆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4:45:50

36元一个月到底是太多还是太少呢? -滚子刀肉- 给 滚子刀肉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5:31:43

36元一个月,是最低的青工的工资,一般工人都50元左右,加上福利,衣服,洗澡理发费,保健费,加班费,36元两口人也能活 -activcard- 给 activcar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20:32:42

大立柜可以自己做,手表,自行车,只好攒钱买了,否则上海姑娘不嫁你。 -tellUlater- 给 tellUlater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5:09:41

那时候的上海北京不代表全中国平均水平,就像今天的平壤不代表北韩全国水平 -XYZ3- 给 XYZ3 发送悄悄话 (1283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5:27:18

上海北京不能代表全国的水平,对,其实内地一些镇(还是城市户口)的一般市民收入还要低多了。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5:35:21

过年才作件新衣服 -warara- 给 warara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0/2014 postreply 16:47:12

楼主别气,别理那些纠缠你的。 -焚琴煮鹤.- 给 焚琴煮鹤. 发送悄悄话 焚琴煮鹤.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1/2014 postreply 05:38:54

在下是在农村改革前在农村和城市生活经验.无论在工作的工厂还是在农村的生产队一般的工人社员都有自行车.不是没能力购买.是因为供不应 -猫抱肥羊- 给 猫抱肥羊 发送悄悄话 猫抱肥羊 的博客首页 (394 bytes) () 09/11/2014 postreply 18:31:3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