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楼”:居者有其屋的尝试 z

来源: f1234567 2014-06-21 20:38:5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369 bytes)
 也许当你踏上俄罗斯的土地,会看到成片成片如题图这样破旧不堪的五层简易水泥预制板楼(当然,这一栋经过整修,看起来外观已经比较新了),它的外观酷似我们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非常常见的“筒子楼”。由于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经极力推崇这种楼并下令全国推广建造,所以苏联人将之称为“赫鲁晓夫楼”(俄语为хрущёвка)。这种楼虽然当年曾经为解决苏联的住房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到今天,这种楼已经成为俄罗斯各城市政规划的一大沉重负担。

    二战结束以来,由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和物质损失,苏联就一直为自己的住房匮乏而犯愁,房屋资源十分稀缺,甚至苏共党政军的高级领导干部也常常因为争夺住宅而大打出手,普通老百姓那里,住宅更是一大问题。好多人只能好几代人一起挤在很小,很破旧的房屋居住。首都出现大量的棚户区,里面的人生活条件恶劣。莫斯科的无房户数量惊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采取的措施却对于这种住房紧张局面于事无补,一方面,他大肆兴建纪念场馆和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往往外观气势恢弘,内部豪华奢侈,占地面积大得惊人。另外一方面则修建了许多豪华气派的“高干楼”优先供应高级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但对于普通民众的强烈住房需求视而不见。此举引发普通百姓对斯大林的强烈不满。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了斯大林,自然包括斯大林的住房政策。他野心勃勃,决心来一次真正的大改革,实现全民皆为房主,甚至提出了这样一个疯狂口号:“到1980年,要让所有的苏联民众在崭新的住房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

    当时,苏联的房屋建筑技术还是非常落伍的,仍然停留在以红砖砌墙水泥抹灰的砖混结构。所以,建造房屋的效率非常低。1954年,法国巴黎举办了一个展览会,期间展出了一种新式的住房,一下子入了赫鲁晓夫的法眼!

    这是一种“廉价社会性住宅”。房屋采用水泥预制板搭建而成,这些预制板都是在工厂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成本非常低廉,要盖房子的时候,只需要买来水泥预制板,然后用吊车或者直升机,像小孩子搭积木一样把房子搭建起来,最后再接上管子,通上电就可以了。由于这种楼里的各种家具和其它设施是在盖楼结束时候就已经全部到位,所以住户们领到钥匙不需要装修就可以直接入住。

    赫鲁晓夫欣喜若狂,回到国内就立刻命令建筑部门照此建造。他还提出了好多修改的要求:因为按照苏联的建筑施工标准,高于五层的建筑物必须安装电梯和垃圾通道。所以赫鲁晓夫下令把房屋全部盖成五层,这样就可以把这两样取消以节约成本(偶尔也有三层和四层的)。同时他还下令要厉行节约,不得出现丝毫的浪费行为,房屋的所有不必要的装饰物和功能一律取消掉-------所以这些楼显得简易丑陋,丝毫没有美感。

 

 

 

 

  接下来,赫鲁晓夫又对房屋内的内设下手,准备挤压其中的水分了:本来这些房子都比较小(一般是20---40平方米,也有60---70平方米的),现在一改造,厨房,门厅,过道的面积都被压缩的小得不能再小,尤其是厕所,被挤压的只剩下一两平方米左右,稍微胖一点的人进去就会很困难。这也是这种房屋最让人怨声载道的地方,而据说赫鲁晓夫本人对此却毫不介意,甚至有点推崇,他在一次视察中,亲自进入这种厕所试了试,然后说:“我要是都能在这里上厕所,其他人就都没问题!”不过这些房子的公摊面积比较大,结构上存在缺陷。
按照赫鲁晓夫的设想,苏联的建筑部门建造了大量的“赫鲁晓夫楼”,由于其施工特别简单,只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建成。而且因为都是标准件,施工根本不需要图纸。所以,建造这种楼的效率十分惊人。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一夜之间就被一片片蝗虫一般的“赫鲁晓夫楼”所覆盖了大半个城区。在建筑部门突击生产任务的时候,甚至苏联空军都前来帮忙,用他们的直升机帮助吊装水泥预制板。

    苏联民众对这种“赫鲁晓夫楼”十分欢迎,因为解决了困然他们很长时间的住房紧张问题。大批棚户区居民乔迁新居,自然人人喜气洋洋,甚至许多领导也住进了“赫鲁晓夫楼”以求安身之所,解决住房问题可以说是赫鲁晓夫做过的大好事,也使其在苏共党内的威望一下子空前提高。

 

 

 

 

 

    在60---90年代的苏联,“居者有其屋,人人为房主”的梦想终于随着“赫鲁晓夫楼”的大量建设而实现了,然而时光到了80年代,苏联人就快乐不起来了:这个时期,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比60年代物资匮乏时期有了巨大的提高,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也有了本质上的变化。

 

    “赫鲁晓夫楼”在新时期里,优点渐渐不明显,而弊端越发的暴露出来:面积太小,房屋结构严重不合理,抗震性很差,在其中生活很不方便。这些狭窄的房屋过于集中,很快成为脏乱差城区的典型,变得犹如贫民窟一般,既影响市容,又不利人们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楼都是突击建造,时间仓促,工程质量问题堪忧,许多历经多年使用已成了危房------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豆腐渣工程”。住在里头让人不免人心惶惶。

 

    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并不奇怪:这些所谓“赫鲁晓夫楼”本来就是急功近利的产物,而且是赫鲁晓夫本人的面子工程,建造的时候粗制滥造急于求成,不出问题才怪呢!

 

    人们愤怒了,开始谴责赫鲁晓夫的住房政策。无奈此时赫鲁晓夫早已下野……

 

    到今天,莫斯科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大批的贫民窟被拆迁,所有的“赫鲁晓夫楼”都将被拆除,只留下个别一两座保存比较好的,作为博物馆以纪念那个特殊的时代,俄罗斯总理普京也说过“要让民众早日搬出那些令人恶心的‘赫鲁晓夫楼’。”

 

    虽然“赫鲁晓夫楼”拆除了,但是俄罗斯仍在继续着自己“居者有其屋”的构想。俄当局现在努力建造的,结合了西方建筑风格和俄罗斯传统风格的“梅德韦杰夫公寓”也许将成为新一代的“赫鲁晓夫楼”,成为无数俄罗斯低收入者的安身之所。然而,现在的莫斯科已经今非昔比,是世界上房地产价格最贵的城市之一。梅德韦杰夫的梦想能不能实现也许还是个未知数。

虽然,“赫鲁晓夫楼”已经成为过去,其急功近利,工程质量低劣的特点理应被历史所批判,但是,在我们国家,今天房地产业已经呈现失控的状态,北京,上海的地产价格已经让人望而却步,其他城市房产价格也在疯狂涨价。《蜗居》的播出,道出了许多中国人的无奈,高涨的房价已经让无数人沦为房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人人皆为房主之国家是不可战胜的。”如果再不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的处境必将极度危险!

    在房价高涨的今天,能有个价格低廉,简单实用的“赫鲁晓夫楼”或者别的什么楼可以安身立命,也许是许多房奴们的梦想吧!

所有跟帖: 

美国也有类似的筒子楼,现在也一个个拆掉了。 -数字证- 给 数字证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1/2014 postreply 21:13:03

说苏联50年代建筑技术非常落伍还停留杂在砖木结构界段。看看上海的中苏友好大厦的中央大厅的无柱大圆顶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94 bytes) () 06/21/2014 postreply 21:40:53

文中说苏联造房落后,说的是百姓居住的房。斯大林造宫殿式的在文中是说清楚的,这位用聂耳名字的先生是否要读一遍原文? -Y389- 给 Y389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1/2014 postreply 21:53:33

我看你自己到很需要,“当时,苏联的房屋建筑技术还是非常落伍的,仍然停留在以红砖砌墙水泥抹灰的砖混结构。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28 bytes) () 06/21/2014 postreply 21:58:30

这新技术是指预制件,中国也是在六十年代开始用预制件。 -数字证- 给 数字证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2/2014 postreply 00:27:30

这位用Y389名字的先生是否要细读一遍我的全文? 谢谢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1/2014 postreply 22:01:03

有说箱形基础在上海地基不合适,所以建筑上有裂缝。 -数字证- 给 数字证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1/2014 postreply 22:14:06

你说是上海展览馆建筑上有裂缝?前几年还评为 国家50年十大优秀建筑呢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1/2014 postreply 22:25:15

当时是补起来了,那时候上海人不很喜欢苏联人,所以爱说罗宋人的坏话。 -数字证- 给 数字证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1/2014 postreply 22:41:37

不太清楚,60-70年代中我有几年不在上海住。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1/2014 postreply 22:52:49

纠正几点:“赫鲁晓夫楼”:居者有其屋的尝试 z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261 bytes) () 06/22/2014 postreply 05:29:09

扯淡,苏联时代住房在世界上平均水平也在最好之列 回复:“赫鲁晓夫楼”:居者有其屋的尝试 z -Chiyankun- 给 Chiyankun 发送悄悄话 Chiyankun 的博客首页 (44 bytes) () 06/22/2014 postreply 10:08:52

当时(1950年代)有这个房子已经不错了。 -Chiyankun- 给 Chiyankun 发送悄悄话 Chiyanku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7/2014 postreply 09:15:2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