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球赛”:英雄传奇还是政治宣传

来源: f1234567 2014-06-21 20:16:5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42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f1234567 ] 在 2014-06-21 20:18:1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双方球员在赛后合影

官方宣传机器开动后,情况便一发而不可收,到上世纪50年代,苏联各地的多家报刊乃至不少书籍都讲述了“死亡球赛”,后来传遍世界。贝科娃则认为,德国人并未在比赛中耍阴招,包括故意伤害起点队门将。


“死亡球赛”并不像人们后来传说的那样,是“爱国球员因打击侵略者气焰被害”那么简单;它之所以成为一段传奇,部分与苏联官方的宣传有关。

欧洲杯的硝烟已经散去,然而,一部由俄罗斯投资拍摄、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影《死亡球赛》,在东道主之一乌克兰国内引发的争论不见停息。乌民族主义者认为,这部以一群“绿茵英雄”为主角的影片有歪曲历史之嫌,且煽动“反德情绪”。事情的源起是怎样的呢?

影片中描述的故事发生在70年前。1942年8月,占领乌克兰的德军与当地一支足球队举行“友谊赛”。为振奋士气,侵略者要求主队“放水”,否则“后果很严重”。但乌方队员拒不服输,最终从绿茵场上凯旋。按照苏联时代的官方表述,多名球员事后惨遭纳粹杀害,他们不屈的爱国精神则被广为传诵,基辅迪纳摩体育场外还竖起了纪念雕塑。

近年来,部分历史学家却声称,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他们通过采访“死亡球赛”幸存者,并调阅历史文献后,得出结论:这段传奇很大程度上是经过人为渲染的产物。

面包店里杀出不败劲旅

1941年9月19日,纳粹德国经过惨烈的围城战,攻占了乌克兰首府基辅。此后几天,占领军为报复“苏联特工的破坏”,将数万犹太人和战俘集体处决,大批死难者暴尸街头。出于“安全原因”,当地的足球比赛一度被禁止,直到次年局势趋于平缓,德军当局试图借竞技体育“立威”,于是组建了一个小规模联赛,参赛的包括两支当地球队,以及分别代表德国及其仆从国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三支队伍,后三者的队员均为占领军中球技出众的士兵。

出人意料的是,战绩最好的竟是一支名为“起点”的乌克兰球队,该队在联赛中几乎保持不败。在外人看来,这支球队的水平很业余,队员都是一家面包店的工人,但这只是表象——事实上,起点队的班底来自著名的基辅迪纳摩俱乐部。原本的联赛被取缔后,球员们为谋生不得不去面包店打杂,偏巧这家店的老板是个超级球迷,很清楚自己手下的工人个个“藏龙卧虎”。于是,在德军组织足球联赛的时候,他没费什么力气就拉起了队伍,一来可以帮球员们挣点外快,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后者的足球天分因缺乏比赛而磨灭。

起点队投入联赛后,其火爆表现令死寂的球市重现活力。1942年8月6日,该队以5比1狂胜德国Flakelf队,后者的球员多是驻扎当地的防空部队士兵。或许是感到面上无光,占领当局要求三天后重赛,他们急需的是一场胜利,以挽回自家“铁血之师”的颜面。

通过查阅德国纽伦堡二战博物馆的馆藏资料,可以看到,德国人对这场比赛大肆宣传,并印制了精美的海报,仿佛觉得自己稳操胜券。重赛地点就在今天的起点体育场(当时称泽尼特体育场),门票售价为5卢布——这在当时的乌克兰不算小数目。约2000名观众到场观赛,看台上随处可见德军士兵甚至党卫军官员,热闹的气氛中隐含着些许不安。

乌克兰人没给占领者面子

起点队后卫玛卡·哥查伦柯亲历了随后的比赛。他于1985年回忆说,赛前就有匿名人士警告他们:如在重赛中再度击败德国人,后果不堪设想。“每个人都说:“你们想干什么?这真的很危险。”哥查伦柯表示,起点队最稳妥的做法就是找借口退赛或故意输球,但队员们最终决定,该怎么踢就怎么踢。“运动就是运动,”他说,“我们不想输。”

按照哥查伦柯的描述,“阴险狡诈”的德国人在球场上机关算尽。比赛一开始,起点队守门员特鲁斯维奇就被对方野蛮地击昏,队友们连忙用水把他浇醒。趁着乌克兰门将眼冒金星,德国人连中三元。怒不可遏的起点队奋起直追,最后竟以5比3逆转。

1992年,哥查伦柯在接受基辅广播电台采访时,又给出了另一个版本,也是迄今流传最广的“死亡球赛”的全过程:特鲁斯维奇遭袭激发了全体队员的勇气,上半场结束时,他们已经3比1领先。中场休息期间,一位党卫军官员进入更衣室,告诉乌克兰人“如果赢了后果会很严重”。起点队毫不屈服,始终牢牢控制着场上局势,以5比3胜出。

然而,当故事讲到这些“绿茵英雄”的结局时,各种不实说法开始出现。最大的误传是,起点队全体球员在赛后即被命令背对墙站成一排,遭德军枪决。哥查伦柯对此予以否认,澄清说,大伙儿赛后确实有点紧张,但没出什么意外,像往常那样洗过澡便各自回家了。

德方提供的档案也揭示了部分真相。在一张照片上,双方球员肩并肩地合影,还有人面露微笑,乌克兰球员完全没有流露出那种大难临头的紧张感。不过,这张照片的出处存在争议,有人说它是在赛前拍摄的,也可能是一个月前的另一场比赛后拍摄的。

更富戏剧性的说法是,起点队球员为逃脱纳粹迫害而大规模逃亡。1981年,由史泰龙与球王贝利等联手打造的电影《胜利大逃亡》,据说就是受此启发。熟知这段历史的迪纳摩球迷俱乐部主席谢尔盖·米加伦科回应说,那只不过是“好莱坞式的俗套情节”。

球员之死或另有隐情

种种迹象显示,所谓“死亡球赛”,并不像人们后来传说的那样,是“爱国球员因打击侵略者气焰被害”那么简单。同年8月16日,起点队在另一场比赛中以8比0横扫另一支当地球队“鲁克”。这项记录与哥查伦柯的描述也有出入——后者在口述中坚称,与德国人比赛的次日,起点队球员就被手持名单的盖世太保,以突袭面包店的方式逮捕了。

哥查伦柯还宣称,球员们被捕后即被分别关押,遭酷刑折磨达3周之久,最后被投入地处基辅郊区、靠近巴比雅峡谷的斯若兹集中营。有不同意见称,这些回忆当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哥查伦柯忽略了一点:占领当局可能并不是因为起点队赢球而抓他们。事实上,苏德战争爆发前,迪纳摩俱乐部一直是由当地警方资助的,部分成员与苏联人民内务委员部(NKVD,克格勃前身)联系紧密。因此,不排除盖世太保是想从球员身上找出潜伏苏联特工的线索。

第二种说法是,起点队球员是在与鲁克队比赛后两天被捕的,原因是他们在供给德军的面包里塞入了危险的玻璃片。有人怀疑,鲁克队经理格鲁吉·席维索夫嫉妒起点队的成功,将同胞出卖了。其中一位球员米考拉·柯洛特奇克可能是遭亲属告发,在赛后几周遭到杀害。据说,德国密探此前发现了柯洛特奇克身着NKVD制服的照片,导致他被认定为苏联情报员。

更多史料显示,从“死亡球赛”到1943年2月24日的6个半月里,还有三位起点队球员被害,其中之一就是守门员特鲁斯维奇。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期也是苏联游击队在乌克兰活跃的时期,后者的一系列破坏行动,令纳粹变得神经过敏。简而言之,各方对“数名起点队球员被害”这一点不存在疑问,但他们的死未必与“赢球”有关。二战结束后,德国汉堡的检察部门也调查过这个案子,亦未发现有力证据表明这些球员是因为赢了比赛而遇害。

一段官方编织的传奇?

既然如此,这场可能并没有那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比赛,又为何成了一段被人称颂的“英雄传奇”?部分原因恐怕在于苏联官方的宣传。事实上,1944年初,苏军收复基辅不久,当地报纸便活跃起来,开始报道“死亡球赛”,其中不少细节和今天听到的近似。

一些历史研究者相信,苏联当局意识到,这场特殊的比赛是鼓舞士气、宣传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尽管起点队参加纳粹组织的联赛,本身就涉嫌与敌人合作,经过权衡,他们还是决定加工这个故事。“如果你不能让当事人沉默,”乌克兰科学院的专家贝科娃表示,“就不得不把它讲出来,以取得最大的政治优势。”官方宣传机器开动后,情况便一发而不可收,到上世纪50年代,苏联各地的多家报刊乃至不少书籍都讲述了“死亡球赛”,后来传遍世界。贝科娃则认为,德国人并未在比赛中耍阴招,包括故意伤害起点队门将。

最初,起点队球员不愿讨论这场比赛,害怕被当作与纳粹合作的“苏奸”。但出于政治需要,他们不可能置身事外。这似乎解释了,为什么哥查伦柯对故事的描述有不同的版本,为什么在某些文艺作品中,特鲁斯维奇在遇害前高呼:“斯大林万岁!苏联体育万岁!”

苏联解体后,不同于官方说辞的论断陆续浮出水面。乌克兰资深体育记者格鲁吉·库兹明报道足球比赛40年,他声称,哥查伦柯曾私下承认,没人强令他们必须输掉比赛,4位同伴也不是因赢球而被害。另有报道称,“死亡球赛”20年后,幸存的起点队球员被集体授勋,一位名叫米哈伊尔·普提斯汀的球员却拒绝领奖,理由是“不想参与谎言”。

70年时光荏苒,如今,乌克兰国内的民族主义者与亲俄罗斯人士,仍在就影片《死亡球赛》中的政治元素争执不休。而在基辅市中心的体育场外,一尊球员雕塑依旧挺立,将象征法西斯的鹰踏在脚下。“尽管没有文件可供佐证,”迪纳摩球迷俱乐部经理基里尔·博伊科说,“但我们都爱着这个国家,爱着这支球队。我们宁愿相信那个美好的传说。”



所有跟帖: 

我好像看过迪纳摩来上海比的球。 -数字证- 给 数字证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1/2014 postreply 21:09:2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