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维】 智力是双刃剑:从《道德经》到《生命智力简史》 - zt

来源: 文化视野 2014-10-29 00:20:4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538 bytes)


 智力是双刃剑:从《道德经》到《生命智力简史》  -  王红旗


智力是一把双刃剑,人类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学者是公元前6世纪撰写《道德经》的老子。21世纪王红旗创建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出版《生命智力简史》(美国版、香港版),发现生命活动和生物进化(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因都是生命智力,并指出由于人类拥有最高层次的生命智力,因此人类前途取决于能否用对用好自己的生命智力。

  一、《道德经》对“智”的质疑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上述内容涉及到宇宙起源和生命起源过程,并且含有进化论的思想。对此,笔者的解释是:“事实上,道演生出一(最基本的无结构物),一化生出二(一部分仍然保持为无结构物,另一部分转化成有结构物),二生成为三(无结构物,有结构物,及其相结合之物),三演化生成万物(人能够感知的各种事物)。万物都要依托于无结构物而呈现出有结构状态;当无结构物(阴)与有结构物(阳)相互交合时,万物便处于和谐的状态。”可以参考的是,高亨先生解释“一”为太一、太极,“二”为天地、阴阳,“三”为阴气、阳气、和气。

  笔者愿意指出的是,虽然老子在《道德经》里没有进一步论述“三”是如何化生“万物”(包括所有的非生物与生物)的,但是他却非常关注“智”对社会存在着正面和负面影响的问题,并且主张限制对“智”的使用。据此可知,老子已经认识到“智”(主要指人类拥有的智力)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道德经》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第65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则乃至大顺。”

  按:“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通常都释为“民众智多,难以管治”。但是,这种解释与下一句话不符,所谓“故以智治国,国之贼”,显然是指为政者“智多”,与民无涉。笔者参阅第75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可以推论本章原文应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智多”,即为政者“智多”才是管理国家的大忌,这与老子的无为、无事思想是一致的(无为、无事都指为政者而言)。

  因此,老子的这些话,与其说是“愚民政策”,不如说是“愚君政策”!显然,老子的这一主张,很可能得罪了当时的统治者,甚至得罪了后世的统治者;于是他的原话“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智多”,也就被删改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反被统治者用来实施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第75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尚不觉得刺耳,所以被保留下来),老子地下若有知,能瞑目吗?当然,老子并不是没有愚民思想,不过他所“愚”的对象是一视同仁的,并不分什么君王百姓,而“愚”的目的也只是使人们返朴归真,恢复本性,或许还含有使所有人都达到“大智若愚”的程度的意图,即圣人以己为榜样“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参阅王红旗《老子隐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王红旗《探寻圣人的足迹》,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重构《透视圣人心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二、阿那克萨哥拉的“心智”

  在讨论《道德经》关于“智”、《生命智力简史》关于“万有智力”、“生命智力”的论述时,也有必要介绍一下西方学者阿那克萨哥拉对此类问题的思考。阿那克萨哥拉是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定居的哲学家,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Nous”,这个词含有心智、理智、智力、机智、理解力、理性、精神、常识等多种内涵,通常翻译为“心智”。心智是指一种能动的要素,尽管极其稀少和微妙,仍然被看作是一种实质;心智不同于其他的实质,它是纯粹的,没有掺杂的;能够使事物进入运动状态的是心智,而且拥有心智与否是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分水岭。有时候,阿那克萨哥拉也把上帝等同于心智,是一切运动的根源。

  例如,关于世界的起源,阿那克萨哥拉是这样描述的:心智在某处激起一个漩涡运动,当它的力量增大起来,就把各种不同的东西按照其轻重大小分开。地球旋转把笨重的岩石抛得比其他物体更远,它们因为运动得如此快速而开始发光(显然得益于对陨石的观察)。参阅英国学者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40-43页。

  大体而言,阿那克萨哥拉所说的“心智”是一种复杂的有时又自相矛盾的概念:其一,“心智”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物质,它到哪里,就能够推动那里的物质产生运动。其二,“心智”是生命所独有的东西。其三,“心智”是一种超自然的能动的东西,相当于超自然的神(上帝)。据此可知,阿那克萨哥拉的“心智”既有一点类似老子所说的“道”,也有一点类似老子所说的“智”,还有一点类似王红旗所说的“万有智力”、“生命智力”,此外还有一点类似宗教上的超自然神。

  笔者感兴趣的是,阿那克萨哥拉没有论述“心智”是否存在着负作用。事实上,在西方学术界和西方文化里,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对“智力”(智慧)持肯定与赞许的态度,例如雅典的保护神就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在《旧约全书·创世纪》里,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智慧果,而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这个故事表面上是对人类拥有智慧的惩罚,实际上却意味着正是因为人类拥有了超越动物的更高的生命智力,从此才能够脱离动物乐园。

  三、《生命智力简史》对“万有智力”、“生命智力”的论述

  万有智力论认为,智力是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实质就是一种结构物能够识别、控制、使用另一种结构物(包括自身),智力行为的主要工具之一是信息。智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智物层次(曾用词智性),即非生命物质的智力。智生层次,即生命物质的智力,包括细胞层次的智力(称之为智因)、动物神经系统层次的智力(称之为智能)、人类大脑细胞层次的智力(称之为智慧)。智工层次,即人工制造的智力装置所表现的智力。

  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的核心内容是,生命与生命智力同时起源、同步进化,生命与非生命的分水岭在于生命拥有生命智力,生命智力的实质是能够使用间接信息(涉及到相应的能量和材料、工具)达成期望效应的能力。所有的生命都拥有生命智力,不同的生命拥有不同结构、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生命智力,生物进化(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生命智力主导实施的生存方式多样化和生存技术复杂化,以及生命智力系统自身的不断发展。地球上的生命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生命智力或生命智力系统,它们主要有DNA生命智力系统、细胞膜生命智力系统、单细胞生命智力系统、细胞膜网络生命智力系统、神经元细胞生命智力系统、大脑思维细胞生命智力系统,以及生命智力巨系统等等。其中,DNA生命智力系统主要由基因和智因组成,智因即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新基因。所有的生命智力系统都是运行在相应的生命体物质结构之上的,“我”就是生命智力系统的自觉,“灵魂”属于高级层次的生命智力。参阅王红旗的《生命智力简史:生命智力学与智因进化论》(ABRIEFHISTORYOFLIFEINTELLIGENCE)[M]。美国学术出版公司(AcademicPressCorporation)2012年6月。王红旗的《生命智力简史——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繁体字版)[M]。香港:光道新世界国际出版社2012年10月。

  不难看出,“生命智力”与“心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生命智力不是一种可以到处流动的物质,而是一种只能够运行在某种相应物质结构(这种物质结构即生命体结构)之上的能动力量和互动力量——当该相应物质结构出现破坏时,生命智力将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当生命智力出现运行障碍时,该相应物质结构也将解体而不复存在。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有时候可以形象地把生命体结构和生命智力比喻成电脑的硬件和软件,但是这种比喻并不准确;这是因为,电脑的硬件并不能产生软件,而软件也不能够改变硬件。还有一种说法是把生命体结构和生命智力比喻成肉体和灵魂,如果这种比喻成立,那么就意味着灵魂不能够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而且还意味着灵魂的智力水平也是有不同层次的。

  顺便指出,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学者屈原在《天问》里提出“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质疑,这个问题涉及到生命起源,并且具有进化论的思想。才屈原的口气可知,他不同意由神创造人的说法,而是相信生命是被设计制造出来的——虽然屈原不清楚谁是生命的设计者,但是却知道这个生命设计者不是神——今天,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生命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就是生命智力!

  四、人类该如何使用自己的生命智力?

  由于所有的生命活动、生物进化(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因和动力都是生命智力,而人类又拥有最高层次的生命智力,因此人类对其生命智力的应用,既能够给人类带来无限发展的未来,也能够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用人类自己的生命智力,就成为一个关乎人类自身前途命运的大问题,而这就意味着人类前途取决于能否用对用好自己的生命智力。

  老子在《道德经》第80章主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观点看起来过于绝对和保守,其实对我们今天的人类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参考意义。

  事实上,人类对今天拥有的许许多多新技术,都非常明智的采取了“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举措。问题是,人类是否能够永远都约束住自己的好奇心或贪婪心,继续限制对某些新技术(例如转基因技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物战技术、气象战技术、信息战技术)的使用。特别是,人类能否理性地约束自己无限制的消费欲望,因为正是这种贪婪在彻底消耗地球上的一切资源,并在造成地球生态环境的不可逆恶化。

  有鉴于此,随着人类生命智力的不断发展,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扪心自问:我们该如何使用自己的生命智力?!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