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气球》中电影长镜的运用艺术

来源: 聂耳 2013-12-28 18:18:3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2501 bytes)
50年代的巴黎,阴郁的天气,炯炯有神的小男孩,空旷的街角,老式的公交,砖头铺成的狭小的街道,红艳艳的气球……用艳丽的红色点缀着的巴黎,苍劲有力,又那么安静祥和。此时,跟着镜头里的小男孩,奔跑、跳跃,童年的脚步又回来了,原来温馨的场景,感动的画面不需要刻意雕琢,一个安静的街角,一个奔跑的长镜头就可以满足。


《红气球》的创作,不仅征服了戛纳、奥斯卡,也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内心,包括创办《电影手册》的电影评论大师安德烈·巴赞。“拉摩里斯的《红气球》确确实实在摄像机前作出各种动作……这当然是特技,但是它不偏于电影本身的特技,在这都是影片中已如变魔术一样,幻象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靠蒙太奇可能造成的效果产生出来的。有人会说既然结果相同,我们都会承认在银幕上有一个象小狗一样能够跟着主人跑的气球,那么方法不同,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如果用了蒙太奇,神奇的气球便仅仅是存在于银幕上的形象,拉摩里斯的气球把我们引向现实。”

一部几乎没有对白的影片,能够获得评委和观众的双重认可,不只是因为这部影片在当时的有关对于法国的深度解读,更关键的在于,这是一个“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故事,运用唯美动感的长镜头,将故事圆润地用镜像语言表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巴赞称赞这部影片中的气球不只是一个银幕上的形象,而是将人们引向现实。

观众习惯了在特效、快速镜头切换之间寻找感官上的刺激,而好莱坞导演也习惯了这样的路数,当一部部好莱坞大片把视觉盛宴奉上的时候,静静观赏这样一部长镜头居多的短片,似乎更能感悟到电影的魅力在哪里。当然不是说如此静态的没有对白的影像就是电影的全部魅力,而是说,当一部影片能带给观众心灵上触动颇多,还能牵引出无数追忆的影片,就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影片。
这部影片全长34分钟,可以分为三个段落去看。当空阔的街头映入眼帘,小男孩从画框左下角入画,第一个镜头里带给观众的是,一个孤独的小男孩遇到一只当街玩耍的小狗,他抚摸了它一会之后,无聊地离开,从画框的右上角消失出画。紧接着第二个镜头小男孩从右上角入画,沿着阶梯一步一步走着,这个长镜头让小男孩与红气球的相识一气呵成,让观众的思绪也跟着一并认识这即将开始一段或许不可思议相熟的男孩和红气球展开。
第二个段落可以看做是小男孩和红气球相熟的过程,因为红气球,他的一段又一段遭遇,也因为红气球,他快乐的每一天。当然,导演将红气球拟人化之后,就像是小男孩的一个真正的伙伴,相互扶持,相互调皮,相互玩耍,这种感觉,就像两个要好的小伙伴一样,童年的本真跃然于荧幕之上。
第三个段落可以看做是红气球和小男孩被其他小伙伴围住之后的,各种挑衅和欺负,最终红气球被击中,这样的情感段落,典型的剧作创作三段式创作,可是又很难看出瑕疵,原来童年的故事,无需太多的装饰,小伙伴被欺负,要营救,小伙伴终究还是被击中,小男孩伤心的样子,气球在空中慢慢变小的样子,每一个画面,都带着情感,运用长镜头,将情感冲击放大加长,撞击出特有的情绪。这也是长镜头的优势所在。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