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不逃,?...,国民党里也有好人.共产党里也有坏人.请看...

来源: jinjing 2013-10-09 12:54:1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17366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jinjing ] 在 2013-10-09 22:14:1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历史上的马元放haolhaos2013-10-09 12:11:13

 

爱国教育家马元放的风雨人生[转帖]
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元放这个名字或许已很陌生。然而,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南京乃至国内,马元放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他热爱教育事业,担任过国民党政府的江苏省 教育厅长及南京市教育局长等职。特别是在抗战时期,他曾奉命主持江苏沦陷区的地下抗日工作,并坚持办教育。他曾身陷日伪囚牢逾三年,并经历政治动乱的旋 涡。这就使马元放的风雨坎坷人生富有传奇色彩。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人其事长时期以来鲜为人知。
本期记忆,晨报独家首次披露马元放先生的人生之旅,以纪念这位矢志抗日、热衷教育的爱国志士。

 国难当头,“书生未敢忘报国”

  马元放原名饮冰,字景逸、孟进。1902年出生于江苏武进一清贫农家,父母早逝。他秉赋过人,由族亲送他到一方名儒王孔诚执掌的牛塘兢进学校就读,初 识文墨。他勤奋好学,深得王校长的钟爱,并收其为养子,悉心培育,负责一应需用。他在旧学新学深厚的基础上,192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苏公立法政大学 (旧址在常府街)。先去小学任教,次年回母校工作,并在研究科进修。毕业后又到师范学校任教。1926年被派往日本、朝鲜时为日本统治考察市政。回国后将 考察所得编写了《都市政策论》一书,并说出“无学识不经济”之言。由此转入市政府工作,佐助市长刘纪文首都规划市政建设。与六朝古都南京结下情缘。 1931年他和他的同事向国民会议提议“提高小学教员待遇,以增进教育效率案”被通过并实施,被当今列入《中国教育百年大事》。

  20世纪30年代初,青年马元放与当时的党政官员陈立夫、朱家骅、张道藩等人均有接触,客观上使他的宦途较为顺利。“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后,他深感忧 虑和愤怒。常与平日交往较多的省教育厅长周佛海、中央大学教授谢寿康、顾毓琇、徐悲鸿等友人谈论时政,对国民政府一味对日妥协让步的政策感到困惑。这些人 士中除周佛海外,几乎都能理理解赞同,有共识。而周佛海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正确的,两人开始有了思想分歧。

  1937年6月,马元放再次奉派赴日考察。“七七事变”发生,抗日军兴。马元放奉急令回国。他向政府汇报了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此时,周佛海审时度势, 停办了设在西流湾九号的“低调俱乐部”,不敢再散布“抗日必亡国”之类的谬论。马元放再也没料到此人年余后就沦落为汪伪大汉奸。他襟怀淡泊,轻于名利,书 生气十足。对野蛮的日本侵略者切齿痛恨。“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他利用公众场合宣传抗日救国,带头为前线将士捐款。在他赤诚的心中,祖国高于一切。

逆险东行,身陷囹圄拒投靠

  “灵台无计逃神矢,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诗。抗日战火正熊熊燃烧,日寇飞机频频空袭南京。此时,马元放被派往安徽视察民众组织训练,月余内与随从一行奔波2000余里,不辞辛苦宣传抗日。返 回南京后看到下关码头停满船舶,才知政府机关等部门正在西撤。他立即回到常州,安排家眷先往湖北蕲春暂住,自己只身去汉口赴职。不料,上级又派他返回江苏 坚持抗日工作。其时,苏南已沦陷,战火已逼近南京,马元放不顾亲友劝阻,未及与妻儿告别,义无返顾地逆险东行,直奔淮阴,投入抗日斗争。

  1937年底,攻陷南京的日寇惨绝人寰地制造了震撼中外的大屠杀惨案。月余内南京30余万军民惨遭杀害。石城内外,尸积如丘,血流成溪。其时,已从苏 北潜赴上海租界内联系文教界人士为抗战募捐的马元放万分悲愤,夜不成眠,秉笔写下20余首律诗直抒胸臆,痛斥日寇的兽行。其中的十首在租界内一向力主抗日 的《大美晚报》上发表,受到读者们的好评。细心的编辑恽铁云马的同乡 特为马用了“满江红”的笔名,以防他为此遭汉奸或日本浪人的报复。

  1938年4月,马元放被任命为江苏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领导属地民众奋起抗日。8月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9年末任省党部主任委 员。他位高权重,本来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留在相对安全的苏北兴化省政府驻地,可是他看不起时任省主席兼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韩德勤消极抗日、与新四军搞摩擦 的做法,宁愿走向危机四伏的抗日第一线,奔走于上海、苏州、常州、南京和扬州等地,领导地下抗日斗争。为抵制奴化教育,他克服重重困难,在上海租界内成立 了江苏省教育厅驻沪办事处,对江南沦陷区陆续迁入上海租界的50余所公、私立大中小学进行整顿复课,进行统一管理,使其走向正轨。汪伪在上海发起“和平运 动”并摧毁国家教育,办事处人员针锋相对,多日奔走晓谕,稳定了局势。除上海租界外,日伪严酷统治下的南京也是马元放的主要活动地区。1939年6月,马 元放从南京赴上海,途经常熟“游击区”,他冒着危险在直塘乡的乡民集会上宣传抗日,讲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讲到两名日寇军官在紫金山下举行的凶残杀人 比赛等悲痛处,每每声泪俱下泣不成声。民众们深受感染,齐声振臂高呼抗日口号。

  1939年9月,马元放奉命再回南京,设法配合国民党军统已打入汪伪内部的黄逸光与邵明贤等人,策划刺杀汪精卫的重大行动。他与李达三等人几次到清凉 山扫叶楼、翠微亭及莫愁湖与黄、邵两人秘密接头,提供有关情报。不幸事泄,黄、邵等人被捕,并于1940年12月被日伪处决。而马元放早在1940年6月 在上海因被叛徒指认出卖,与石顺渊、崔步武、掌牧民等三人被敌宪兵队和汪伪76号特工总部兵警逮捕。李士群、丁默邨等特工头目亲自审讯,软硬兼施。石、 崔、掌等三人叛变投靠,登报自首。马元放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久,被押往南京老虎桥监狱,羁囚生活共三年多。1943年8月终获营救脱险,返回重 庆。

竭力教育,壮志难酬终成梦

  抗战胜利,马元放从重庆回到南京出任副市长。1946年7月市教育局恢复建制,他又主动兼任市教育局长。抗战胜利初,南京市有小学78所,学生约 32000人;中学19所,学生不足5000人。马元放用有限的财政拨款并动员社会力量增校、增班,中、小学及其他各类学校都得到发展。1948年全市小 学215所,学生10万余人;中学74所,学生约35000人。他注意布局合理,在师资配置上殚精竭虑,力求国家建设有望。但内战不断上升,物价飞涨,民 不聊生,教师工薪常被拖欠,罢教事件屡有发生。马元放穷于应付,苦不堪言。

  1946年4月,国民党南京特别市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卓衡之因贪污腐败被撤职,临时派马元放担任。6月发生了中统特务打手殴伤从上海来南京和平请愿的 马叙伦等革命人士,这就是社会上强烈反应的“下关事件”。只因调查统计室和通讯组虽名义上属市党部,但组织人事和工作安排均直属中统。马元放虽兼任市党部 主任委员,也无权调遣处置。为此他坚决辞去此职。7月即由他人接任。

  1947年冬的一天,马元放听说江宁横溪乡一小学已停课月余。因校舍年久失修已成险房,地方政府忙于征募壮丁而无人过问。他立即带着秘书,搭乘郊县客 车,来个“微服私访”,到了横溪。看到的实情却比乡民的反映更为严重学龄儿童多半随着大人下田干活,或在荒坡上拣拾柴草。孩童们个个面有饥色,破衣烂裤, 几难遮体。他心情沉重地对秘书说:“我工作得很不称职,可我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首都郊外尚且如此,外地就更不消说了。”他在一个最困难的农家,临别 前拿出身上所有的钱,除了返城车费外都留下了。

  随着反内战、反饥饿的学潮一浪高过一浪,在学生运动席卷全国的形势下,国民党中统和军统等联合行动对付青年学生。马元放于1948年底只得黯然辞去一切官职。他在动乱的旋涡中心力交瘁,办好教育的宏愿终成南柯一梦……

  解放前夕,马元放未去台湾。他当时的思想不得而知。或许是想做一个普通的人,过普通的生活吧马元放1952年去世,享年50岁。世事漫漫,历史的每一 进步往往是千百万生灵付出了常常沉重的代价。但历史毕竟是公正的,1989年重庆出版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等上级领导的关怀下,隆重出版了《中 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丛书的第四编报告文字第一集中,选编有马元放出版于1944年的《归汉记》一书的主要章节。这就是对他爱国精神的客观肯 定,也是对逝者最质朴的纪念。

  
 

2

阅读(127) 评论 (0) 收藏(0) 转载(0)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发评论 |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