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振兴:网络大虾斯诺登“改变”的世界

来源: 河里的石头1 2013-11-04 03:18:4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289 bytes)
 ——国家内涵再认识 社会伦理再思考

  国家元首私人电话竟然被亲密盟友美国已经十几年长期监听,这一次轮到德国人颜面难堪了,德国国民不得不表示愤怒,德国政治家不得不公开向美国表达不满,欧盟也威胁中止与美国分享情报,这把火终于烧到美国盟国内部,让美国十分尴尬,如今还爆出美国驻很多国家的大使馆,在大使馆建筑物顶部区域明目张胆安装着监听装置,美国使馆的这种疑似监控装置的“白盒子”其实遍布全球,其中至少包括特拉维夫(以色列)、马德里(西班牙)、莫斯科(俄罗斯)、北京(中国)、柏林(德国)和斯德哥尔摩(瑞典)。时不时的精彩爆料让美国四处救火,极为恼火,极为愤怒却也无可奈何,斯诺登安全的呆在俄罗斯,美国哭笑不得。

  从今年6月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拉美顺道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庄园会晤,探讨新世纪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前夕,突然爆出美国中情局前雇员向全世界大肆爆料美国网络间谍行为,该事件一直拖拖拉拉,包袱不断,绵延不绝,至今尚无结束迹象,一幕一幕精彩赚足全世界的眼球,让美国一次又一次的站在全世界舆论的审判台,美国的这一耻辱足以永载美国史册,这也算是21世纪的一大奇观。

  斯诺登事件无情的向世界展示了一些人类社会的残酷现实:

  一、美国掌控世界、做世界唯一霸主的强大野心和超强实力。

  最初斯诺登爆料的美国四大监控项目“主干道”、“码头”、“核子”、“棱镜” 已经让全世界人清楚的看到了美国可以随意监听包括美国国内国民在内的全世界任何人,虽然有些亲美柿油派辩称美国的监听是受到美国有关部门以及有关条规严格 监督和限制的,但只要美国政府愿意,美国政府就可以批准监听计划而不管监听的对象是谁,这就相当于美国可以自由的随意的为所欲为的监听全世界任何人,后来 不断爆料的包括美国的盟国首脑早已成为美国监听的囊中之物,就完全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了什么?

  1、这仍旧说明了一个古老的格言: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在美国眼里只有利益,其他六亲不认,盟友也只是酒肉朋友。

  所以国人也可以对“日美同盟”做以更深刻的理解,中国近年来调笑的那个段子叫什么来着:没有挖不倒的墙角,只有挥不好的锄头。只看诱惑够不够。希望中国有足够的智慧,使好软硬两手,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使中日关系得到圆满解决。

  2、充分暴露了美国狂妄的妄图掌控全世界,要做世界唯一霸主的野心。

  3、充分暴露了美国这么多年,打着“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的幌子的虚伪,在世界落后地区挑动他国内斗的真实目的。

  前苏联崩溃之后的这几十年,美国想打谁就打谁只是外在表现,被许多亲美的“民主柿油派”美化为为了他国人民的权利和福祉,这次美国暗地监控事件的曝光,充分说明这一切其根本还是为了美国利益。

  4、能够做到如此范围和深度的全面监控,充分体现了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

  二、对美国电子情报界的颠覆性巨大打击和对美国形象的巨大冲击。

  1、不仅仅是因为斯诺登爆料了美国美国情报界的一些既成事实,斯诺登做为高级操作员熟悉美国电子网络情报体系操作的整套流程、环节和操作手法,这对美国电子情报体系是无比巨大的打击,斯诺登事件之后,美国电子网络情报监控体系可能要做大范围的更换设置。

  2、斯诺登不但将大量的机密拷贝留给了英国著名的记者,威胁说一旦生命遭遇不测,这些机密将遭爆料,据说还有四个本本留在香港,斯诺登说本本里面没有机密,也没有将机密泄露给中俄,但这其中虚实如何,也许是美国几十年之内的梦魇。

  3、斯诺登时不时的劲爆猛料让美国被抓了现行,颜面尽失,不得不四处救火,但已经顾此失彼无法自圆其说,美国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的被推上世界舆论的审判台,让美国的国际形象几乎是长期的毁灭性的打击,事实确凿,无法抵赖。

  由此也可以想象的出,当初美国从上到下举国震怒,痛斥斯诺登为“卖国贼”,一定要将斯诺登捉拿归案急切心情。

  三、充分暴露了美国因强大骄傲自满致使美国智慧的严重退化。

  斯诺登事件的发生后,一再体现出美国对于该事件的处理失误,这是美国国家智慧严重退化的表现。

  1、在出事之前,雇主已经好几天联系不上斯诺登,这并未引起美国相关部门的充分警觉,等到斯诺登在香港开始大爆猛料,已经悔之晚矣。

  2、 美国做惯了世界唯一霸主骄傲自满的心理,致使美国在处理斯诺登事件过程中一再失误,十分自负骄横的作风,一心要世界其他国家“臣服”于美国,不但口头威胁 其他国家,甚至暗中操作让盟友拦下拉美国家元首的飞机,检查飞机上有没有斯诺登,终于导致了对美国最严重不利局面的出现,美国最后终于彻底的完成了斯诺登 无奈的滞留在俄罗斯的事实,滞留在这个世界上美国最强劲的对手国土之内,这是美国时刻挥之不去的梦魇。

  前几天网络信息报道,斯诺登在俄罗斯找到了新的工作,在俄罗斯最大的网络公司做网络安全方面的工作,这恐怕更让美国哭笑不得。

  这 充分体现了美国国家智慧的退化,研读《孙子兵法》的美国怎么忘了“欲擒故纵”这个说法呢,让斯诺登留在香港或者“逃”到拉美等国,美国再想办法下手不是容 易一些嘛,美国一再的超级强势让斯诺登“无奈”的留在了俄罗斯,美国最不容易下手的地方,普京漂亮的说“斯诺登留在美国的前提是不再伤害美国”,俄罗斯得 了便宜还卖乖,这把美国涮实在是的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3、美国智慧的严重退化另一表现就是:战术摧毁战略。

  2013年11月1日,《纽约时报中文网》刊载美国资深专家纪思道的文章《美国窃听欧洲是自毁长城》,文中明确写道:我们总是想要找到战术上的优势,但是,有时候这却会导致战略上的挫败——对盟国进行窃听即为一例。

  我2011年在FT中文网《焦点话题》中已发帖谈到这个问题:《战术摧毁战略:美国愚蠢的自毁之路终结篇》。2012年全贴以博文形式转发到我的实名博客之中。

  4、还可以再引申一点,决定战争胜败的是“唯武器论”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占重要作用?

  正 如纪思道所言,美国之所以能够为所欲为的监控全世界,是因为美国有这个能力,也即美国的“武器”全球无敌,但为什么在近几十年重要的战略情报方面无一建 树,基本全盘无能(见我下面第五点中所列举事例),我认为还是我本条主旨所言“美国智慧的严重退化”——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该有发挥,出现了严 重的“武器”依赖症,导致被“武器”误导。

  四、有关情报界专业问题的思索——情报搜集的模式是盲目的“大而全”还是针对性的“少而精”?

  这个话题还可以引申到情报业的一个专业话题方向:对于情报搜集的模式到底是盲目的“大而全”还是针对性的“少而精”?

  斯诺登的爆料充分体现出了美国监控程度横向的宽度和纵向的深度,就像美国资深专家纪思道所言,美 国能够这么做首先是美国有能力这么做,但这麽做真的有必要么?真的有效么?从前苏联崩溃后整个世界几个大的趋势的变化(比如全球化的后果、中东局势伊拉克 战争的后果、阿富汗战争的后果、利比亚战争的后果、甚至是在本拉登基地组织反恐方面的成绩)都表现出了美国战略情报的无能。这些战略情报判断的无能,其严 重的恶果就是2008年之后,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严重动摇,美国世界秩序核心影响力的大幅减弱。

  我 觉得美国情报业目前这样的模式,不但造成了大量人力、武力、财力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过多的信息,难免会出现许多本质上无用的信息、或者“杂音”、甚至是 互相矛盾的信息,这会造成思考方向的分散,困扰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误导,从而不能做出恰当的正确的判断,就像上一段中我阐述的美国近几十年战略情报的无能, 这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 反的经典的有针对性的“少而精”成功情报案例,就是中共革命成功的过程,在中共革命建国的过程中,穷困中共的情报工作空前辉煌的成功,研究中共革命的学者 都不得不承认辉煌的情报工作是中共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有针对性的“少而精”情报信息,不但使中共在一个个具体战役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国内外局势的战 略性变化毛泽东基本都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决断,精准的情报信息来源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五、有关情报界伦理问题的思索——情报搜集的“有罪推定”还是“无罪推定”?

  1、无论是国内外无辜的国民,还是重要的亲密盟国的首脑,对这些人长期的海量撒网的监控,是否必要,我认为这牵涉到深层次的社会伦理问题。

  2、再引申一点,这种海量监控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美国盲目的“先发制人”战略的一个表现,在911之后,小布什推出的“先发制人”打击战略,会导致整个世界秩序出现严重的恶劣的后果。(从实际效果看这个战略已经破产,这个问题我已经思索了几年,日后会专门撰文阐述。)

  六、综述

  总的来说:

  1、斯诺登事件的出现,对美国的沉重打击,以及对21世纪整个世界格局的改变,起到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2、斯诺登事件的出现会让很多人(特别是亲美的“民主柿油派)对“国家”内涵要深入的再认识、对人类社会的某些基础伦理要再思考。

  3、整个事件全面的深入的挖掘,范围很广难度较大,我以发散性思维提出这些思考的方向,

  仓促写就初稿,做为本期议事厅的主题,欢迎各位网友进行指正和补充,日后还会深入思考完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