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事解读2012年5月25日

来源: tianyi 2012-05-28 22:09:3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0207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tianyi ] 在 2012-05-29 10:25:4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希拉里敦促伊朗弥合与六国在伊核问题差距
  
  【华盛顿消息】据媒体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4日说,伊朗与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在其核问题上存在明显差距,希望伊朗采取行动“弥合差距”。
  
  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国务院与新西兰外长默里?麦卡利举行会晤后告诉记者,六国与伊朗在巴格达举行两天核会谈后各自立场“明显存在差距”,“我们认为目前的选择在于伊朗努力弥合分歧”。
  
  六国与伊朗24日结束巴格达会谈后同意于6月18日至19日在莫斯科举行新一轮会谈。对此,希拉里?克林顿表示,期待莫斯科会谈举行之前双方能够继续努力弥合分歧,“非常明显尚有诸多工作要做”。
  
  她还表示,美国寻求通过外交和施压这一双轨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在与伊朗举行会谈期间,美国将维持对这个国家的制裁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部长助理马朝旭24日说,巴格达会谈中,六国与伊朗围绕伊朗核问题展开了认真和有益的讨论,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与关切,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分歧。各方都表示愿意继续向前走,根据分步、对等原则,通过对话寻求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
  
  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国务院与新西兰外长默里?麦卡利举行会晤后告诉记者,六国与伊朗在巴格达举行两天核会谈后各自立场“明显存在差距”,“我们认为目前的选择在于伊朗努力弥合分歧”。
  
  ●难得!无奈!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某种角度上讲,希拉里女士的这番话“展现了其作为女性、原本应有的温柔与耐心”.....除了将“弥合六国分歧”的“希望”温柔地“抛”与了伊朗之外,还以“女性”的“耐心”表达了“非常耐心地期待”“双方”能够在“莫斯科会谈之前”继续努力弥合分歧。
  
  对此,我们的观感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希拉里的“难得”!
  
  第二点,希拉里的“无奈”!
  
  所谓“难得”,其实也只是“相对”她之前作为“美国利益”的代言人的“那种极其霸道”而言“稍稍收敛”而已,至于所谓“无奈”,这才是我们关注这则新闻素材的原因、并作为本期“焦点点评”的“焦点”。
  
  ●“温柔与耐心”之“背后”所隐藏的“狠毒”
  
  因此,就上段文字,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大家真正需要注意的、不是欣赏希拉里女士这难得的温柔,而是应该高度警惕其极尽“温柔与耐心”之“背后”所隐藏的“狠毒”。
  
  事实上,就我们的“真实观感”而言,其“背后”不仅看不到半点儿的温柔,恰恰相反,她正代表“美国利益决策层”以一种“不起眼”的姿式、在做一种“相对不引人注意”的“坚持”----她“明确地”表示.......在与伊朗举行会谈期间,美国将维持对这个国家的制裁。
  
  ●这些都还只是手段、绝不是目的
  
  在这里,我们想特别强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希拉里女士的“难得温柔与耐心”也好、其“以一种不起眼的姿式”更或者做一种“相对不引人注意”的“坚持”也罢,这些都只是手段、绝不是目的。
  
  ●其“目的”有极强的“功利性”
  
  至于其“目的”何在?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由于“全球局势已经演化至今”,就目前而言,其“目的”有极强的“功利性”,它明显包括这样几个层面:
  
  第一层面,希拉里之所以难得地“温柔”、显然是在对“中俄”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之伊核政策“尽显温柔”,因为,急于将“至今仍在脱稿运行”的“埃及之乱”“后续发展”给扳回正轨的“美国利益(西方资本利益)”,眼下仍然非常需要维持“伊核六方会谈框架”、也就是借“中俄欧”之“伊核共同利益”的“底线”来尽可能地约束“伊核(请大家注意我们的用词,是伊核、而不是伊朗)”,从而“守住”“中、欧、俄、美”之“伊核共同利益”这一“美国中东安全战略的底线”。
  
  值得强调的是,这一点,对“美国利益”而言,非常类似于“朝核问题”与“朝核六方会谈框架”,及美国借助“朝核六方会谈框架(实际上是中国、当然也包括俄罗斯)”、以“中美俄东亚共同利益”的“底线(暂维持东亚雅尔塔格局)”去约束“朝核(注:是朝核扩散与导弹扩散)”的原理。
  
  ●再谈“中俄欧”之“伊核共同利益”及“中欧俄美”之“伊核共同利益”
  
  在这里,请大家仔细回顾一下我们多年以来的(自2004年起)讨论中、曾经对所谓“中俄欧”之“伊核共同利益”、及“中、欧、俄、美”之“伊核共同利益”的具体描述与论证过程。
  
  以“中俄欧”之“伊核共同利益”为例,随着美国“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因“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而“加速下降”、并导致美国独自解决包括伊拉克问题、阿富汗问题、特别是伊核问题之“战略可能性”的“迅速下降”、从而不得不一再“微调(注意,是微调,且是执行层面的微调)”其全球战略(尤其是所谓军事战略),其“具体定义”明显有“阶段性的侧重性”!
  
  ●2008年的“格鲁吉亚回合”之前,“中俄欧”之“伊核共同利益”侧重于“全力阻止美国新保守派单边主义军事解决伊朗问题”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2008年的“格鲁吉亚回合(相关讨论请参见之前讨论纪要)”之前,或者在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美国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加速下降之前,更或者“欧美利益”在“北约的框架内”公开分裂之前,“中俄欧”之“伊核共同利益”侧重于“全力阻止美国新保守派单边主义军事解决伊朗问题”,因此,其“底线”就是:除非美国决意军事解决伊朗问题,否则“中俄欧”之“大多数”不会默认“伊朗正式跨进核门槛”。
  
  而所谓“中俄欧美”之“伊核共同利益”的“底线”,那就是:除非万不得已,“中俄欧美”之“大多数”将努力防止中东出现核扩散。
  
  ●“伊核问题”立刻在“中俄欧”的“战略协调”下迅速浮出水面
  
  如果从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伊核问题”是在“美国(小布什)单边主义”在航空母舰上“不可一世”地宣布“伊拉克战争胜利结束”、且“时任美国防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开始在公开场合、将“军事矛头”直指伊拉克身边的、“对中东政治格局、特别是对伊朗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叙利亚之后,“伊核问题”就立刻在“中国、俄罗斯、欧洲(准确地讲,应该是法国、德国等所谓‘老欧洲’)”的“战略协调”下迅速浮出水面、并最终“成功拷贝”了“朝核六方会谈模式”、且与“朝核问题”一直联动至今了?
  
  ●“中欧俄”之间的“冲突点”并没有成为阻止这些计划、进程、努力或“启动”或“展开”的“最大阻力”
  
  不仅如此,从........“朝核模式”成功拷贝出“伊核六方会谈模式”的伊核问题,在“立足”于“中俄欧、美”的“伊核问题共同利益”、并成功守住“‘中欧俄’伊核问题共同利益”之“底线”的基础上,又“反过来”成为“中欧俄”围绕“之”进行一系列“战略协调”、从而一边共同狙击“美国大中东计划(按另一种分类,美国大中东计划也包括中亚与南亚)”,一边又“各自启动”并“展开”自己的“地中海计划(对欧盟而言)”、“东亚一体化进程(对中国而言)”、“恢复前苏联版图(对俄罗斯而言)的努力”等一系列旨在推进“世界多极化、并打倒美元本位制”之“诸多计划或者进程更或者努力”的“战略支点”.......的整个过程来看,尽管这些计划、进程或者努力之间、也有或公开或潜在的“利益、甚至是核心利益层面的冲突点”,但从“几波排列与组合”的真实历史去看,事实证明:总体上看,由于存在“美元本位制”这个“公敌”的原因,这些“冲突点”并没有成为阻止这些计划与进程或“启动”或“展开”的“最大阻力”。
  
  ●“美国利益”或“美国霸权”,始终都是阻止这些计划或进程或“启动”或“展开”的“最大阻力”
  
  恰恰相反,“美国利益”或基于“美无本位制”基础上的、旨在全面支配全球的“美国霸权”,始终都是阻止这些计划或进程或“启动”或“展开”的“最大阻力”。
  
  显然,从“格鲁吉亚回合”的“前前后后”、尤其是“欧美利益公开分裂”的情况去看,这一“最大阻力源”已经在“第一波排列与组合”的高潮阶段(格鲁吉亚战争)为“中俄欧的共同利益”特别是“各自的核心利益”所共同确认,并在之后的“第二、三、直到目前仍在展开的第四波排列与组合”中得到进一步的“追认”。
  
  在这个问题上,在“格鲁吉亚回合”的那段时间里,或者说,在“欧洲利益”摆脱“美国以‘冷战回来了’之类的旨在描述‘东西方意识对峙’的‘战略宣传’以极力恫吓与拉拢”、且“欧美利益”于格鲁吉亚回合“公开分裂”的时候,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曾经冲着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所宣示的“冷战回来了之说”说过的一句话就非常说明问题,他说:“我们需要的不是冷战,而是冷静”!
  
  之后,不论是以“迪拜债务危机触发希腊债务危机”为标志正式展开的“以欧美直接交手为主线的第二波排列与组合”;还是以“美国策划天安号事件、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并导致中国的强烈反击、从而在“欧俄”的战略策应下一度形成“一切重大问题均与美国在中东谈”的“新中东战略游戏”为过程、继而以“中美直接交手”为主线的第三波排列与组合;更或是以“美国利益决策层”基于“美国资本利益”策动“埃及之乱”并由此触发“利比亚之乱”之中更加彰显的“欧美利益之争”,以及最终导致“中俄”连续联手“双否”欧版、美版、阿版的“叙利亚联合国方案”,等等,无一不在体现“美国利益”或“美国霸权”才是阻止“中俄欧的共同利益”特别是“各自的核心利益”或“启动”或“展开”上述计划、进程或努力的“最大阻力”。
  
  ●全球政治、军事、特别是经济(尤其是金融)角力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
  
  通过上面的讨论与回顾,我们想强调是: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正式拉开的“格鲁吉亚回合”、特别是“格鲁吉亚战争的后续发展”,是全球政治、军事、特别是经济(尤其是金融)角力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
  
  显然,碑上“历史性地”刻下这几个重大场景:欧美利益公开分裂----北约(欧盟)拒绝应美国要求、实质性卷入“美国利益”策动的格鲁吉亚战争,中国策应俄罗斯---上合(中国)声称“理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欧俄”相互靠近---双方启动“被定性”为“欧洲安全三大支柱”之一的、从而实欧盟刻意提升至“或取代北约这根欧洲安全支柱”的“俄欧新关系”的“谈判进程”。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格鲁吉亚回合”中,刻在“碑”上的那几个场景,本质上讲,是继“中欧俄”“共同狙击”美国单边主义、从而令“美国的伊拉克战争胜而不利”,共同努力在“伊核问题”上成功拷贝“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框架”、从而“共同阻止”“美国单边主义宣布伊拉克战争胜利之后立刻军事解决伊朗的企图”等“成功的战略协调”之后的、又一次“成功的战略协调”。尽管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卸任后曾经“别有用心地”声称“当时,中国并未应其它国家(注:保尔森只点了俄罗斯的名,但市场普遍怀疑还有欧洲部分国家)的要求,加入大举抛售美元资产的行列”!
  
  ●“普京路线”曾率先对“石油美元结算制”、实际上也是“美元本位制”发起战略攻击
  
  我们知道,从“美国中亚、特别是南亚政策”基于拉拢“欧洲中亚、特别是南亚政策”的战略意图、从而“美国中东政策”被迫用“科索沃独立”向“欧洲中东利益”签下“投名状”,继而最终与欧洲联手,在2008年2月让“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并就此令“科索沃问题”进入“宣布独立后的后续发展阶段”之后,极大受制于“石油美元结算制”、并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中受到重大冲击的俄罗斯全球战略、基于解除“石油美元结算制”对其经济的“桎梏”,从而在“伊核之中欧俄战略协调”的层面上(请大家注意这一描述)、率先对“石油美元结算制”、实际上也是“美元本位制”发起战略攻击。而在我们当时的讨论中,这一“战略攻击”的“整个过程”被描述为“普京路线”。
  
  ●“本质”而言,该“战略攻击”是在“伊核之中欧俄战略协调的层面”内展开的
  
  请大家注意,该“战略攻击”是俄罗斯率先发起的,且“本质”而言,是在“伊核之中欧俄战略协调的层面”内展开的。因此,结果就是“美国的反击”在格鲁吉亚战争中遭到惨败,俄罗斯得以守住“乌克兰不得加入北约”这根战略红线。
  
  ●“美国利益”“实质上”已经不再有“可信的”军事解决伊核问题的“战略能力”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2008年美国“策动”格鲁吉亚战争、以美俄之间侧重于政治、特别是军事层面的“直接交手”为主线、并形成“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之后所谓“核心利益第一波排列与组合”的高潮。
  
  而紧接着由于“上合(实际上是中国)”对“俄罗斯格鲁吉亚政策(其实是东欧政策)”给出“理解层面”的“战略策应”、并直接导致“东欧利益”特别是“全球利益”有不可调和矛盾的“欧美国家利益”与有很难调和矛盾的“欧美资本利益”在“格鲁吉亚战争后续发展层面”的公开分裂、并启动“俄欧新关系谈判进程”,从而将“欧美利益”冲突公开化,则标志着美国利益在那之后不能再将“北约(欧盟)”简单当成美国的“当然工具”。
  
  而以此为标志,标志着“美国利益”从此“实质上”不再有“可信的”军事解决伊核问题的“战略能力”。
  
  ●构成这种“战略能力”的重要因素
  
  不过,构成这种“战略能力”的重要因素中,除了显而易见的“美国军事能力”外,其实还有美国政治能力(迫使欧盟、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甚至日本、韩国等传统盟友无条件、或“低成本(对美国而言)”同意美版制裁伊朗案的能力)、特别是,还包括美国的经济能力(金融能力),显然,在我们的讨论中,这里所说的经济能力(金融能力),是特指“军事手段(比如、施行军事打击)、或政治手段(将阿拉伯之春推至巴基斯坦、印度、)”之后,美国经济(金融)是否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在“最为显性”的“军事能力”也“不具可信性”的情况下,在“不改变既有规则”的情况下,美国在施展相应的政治能力、特别是经济能力(金融能力)的层面就会受到巨大的限制。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美国军事解决伊朗问题战略能力”的“不可信”。
  
  更加值得强调的是,在上述内容里,还没有加上“更加要命”的“中俄对伊朗提供战略支撑、特别是军事支撑”的“致命因素”。
  
  ●美国利益决策层的“当务之急”
  
  显然,在“美国军事技术绝对优势的神话”经过一连串“111式打击”、直到最终在伊朗上空“裸奔”之后,如何“在军事能力之外”快速获取一种对局势的“绝对控制力”从而重建“美国拥有解决伊朗问题”的“战略能力”之“可信度”,在“中俄”连续在叙利亚问题上联手“双反”、并促成“叙利亚与伊朗的良性互动”之后,不论是从鼓舞“盟友士气”、还是从威慑“伊朗”、削弱叙利亚政权的抵抗意志、离间“非美势力”的层面去看,无疑都是美国利益决策层的“当务之急”。
  
  而这也正是“美国利益(西方资本利益)”目前急于在经济、特别是金融规则层面、利用自己仍然在握的“绝对优势(美元本位制、国际结算体系)与相对优势(海上军事优势)”,打破“目前这种、美国利益虽然仍然受益最大、但却因欧美金融危机的持续削弱、欧美利益冲突的持续撕扯、中国、俄罗斯等主要南方经济体的日益上升的制衡、而日益感受掌控力不足”之“经济、特别是金融既有格局”并在“打破”之中“快速获取一种绝对控制力”的“动机”。
  
  ●美国明显开始侧重于依赖最后一个“构成因素”、也就是美国的经济能力(金融能力)
  
  就目前而言,美国明显开始侧重于依赖最后一个“构成因素”、也就是美国的经济能力(金融能力),从而在策略上准备依靠“美元本位制”与“国际结算体系”的强大威力,转为“全力构建”一条“初期目标针对伊朗最终目标包罗万象”的“金融防火墙”,一方面,尽然此为“支点”迫使包括巴西、印度等南方大、小经济体与中国、俄罗斯的叙利亚、特别是伊朗政策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就是将“叙利亚持续的内乱”用经济(特别是金融制裁)的“杠杆”加以“几何级数的放大”,并将“叙利亚作为一个巨大包袱”挂在“必须支撑叙利亚现政权的伊朗身上”,再将“本身就受到西方制裁、从而愈加不堪重负的伊朗经济”作为一个巨大包袱挂在必须支撑伊朗现政权的俄罗斯、特别是“中国经济”身上。
  
  ●“美国利益(西方资本利益)”决策者无疑已经在围绕“这一努力”在“全力以赴”
  
  值得强调的是,事实上,从“美以”在“叙利亚与伊朗问题”上、通过扮演不同角色、频繁上演“能而示之不能、不能而示之能”及“变本加厉地战争威胁伊朗”的情况来看,在作为构成上述“战略能力”之重要因素的、相应的“美国军事能力”与“美国政治能力”均因“中俄”在叙利亚、特别是伊朗问题上连续“联手反击”、“叙利亚与伊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特别是“美国军事技术绝对优势的神话”已经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捅破,直到在伊朗上空“裸奔”而下降得厉害的情况下,“美国利益(西方资本利益)”决策者无疑已经在围绕“这一努力”在“全力以赴”。
  
  ●希拉里女士在“该软就软”且“软得更软”
  
  而根据我们的观察,所谓“全力以赴”在手段上其实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希拉里女士在“该软就软”且“软得更软”。
  
  而这,也就是希拉里女士今天“难得温柔与耐心”的原因。前面说了,希拉里女士的那番话“展现了其作为女性、原本应有的温柔与耐心”.....既,一方面将“弥合六国分歧”的“希望”温柔地“抛”与了伊朗,而另一方面,却以“女性”的“耐心”表达了“非常耐心地期待”“双方”能够在“莫斯科会谈之前”继续努力弥合分歧。
  
  ●在希拉里女士“温柔与耐心”背后的“两个字”
  
  显然,在希拉里女士“温柔与耐心”的背后,两个字:稳住!是“美国利益(西方资本)决策层”极其需要稳住伊朗、特别是稳住伊朗背后的、对叙利亚特别是对伊朗提供战略支撑的“中俄”,包括稳住并不希望“美国利益”就此获取“绝对控制力”的“欧洲利益(准确地讲,是欧洲国家利益)”,也包括或给其希望、或稳住正在“飞快地”猛打各自小九九的”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中东地方王”,从而尽可能在“伊朗、中国、俄罗斯、甚至欧盟、中东地方王之间”、利用“伊朗、中国、俄罗斯、欧盟、中东地方王之间“各自利益诉求上必然有的些微差异”去“尽可能地制造战略缝隙”,并利用“这种缝隙”强化、至少是维持对伊朗的制裁规模,最大限度地限度伊朗对叙利亚的支撑力度,并顺势打击叙利亚政府、特别是叙利亚社会的“信心”,再辅之以“各种破坏停火协议”的手段,在“叙利亚之乱不仅看不到由乱至稳、且还乱上加乱”的情况下,尽可能迅速激化叙利亚国内的矛盾。反过来,这又将打击伊朗的信心、辅之以持续的制裁,从而强化伊朗的国内矛盾!
  
  ●上述过程将是个“连环且自我反馈过程”
  
  非常清楚,上述过程将是个“连环且自我反馈过程”,如果没有“外力”强势介入并强行打断的话。
  
  而一旦这种“连环且自我反馈过程”累计到一定程度,那么,又势必对那些正在“密切关注局势变化”、从而“猛打自家小九九”的“中东地方王”之“叙利亚、特别是伊朗政策”具有极大的指向性,继而极大地促使它们“基于各自某种眼前利益”与“最可能前景”,或加入、或进一步强化对叙利亚、伊朗的制裁,如果这种制裁最终涉及到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的“实质性制裁”,也就等同于那条“最初目标指向伊朗’的“金融防火墙”就此“初步成型”,也就等同“最综目标包罗万象(中国与俄罗斯等南方经济体)”的“金融防火墙”就此“正式启动”。
  
  不难看出,站在美国利益的角度去观察与处理问题,如果要实现上述目的,眼下最需要的就是“时间”,而争取“必要的时间”,正是“局势发展至今”的情况下,美国一方面“变本加厉地以战争威胁伊朗(其实,这种威胁更多是冲着叙利亚去的,为的是实质性抽掉伊朗(实际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军事支撑。因为,在抽掉支撑叙利亚的军事支撑的同时,是美国对叙利亚的军事威胁,也是对沙特阿拉伯等的军事支撑)”、从而好“假手”沙特阿拉伯等“大胆地”去让“叙利亚之乱”一分钟都不停息;
  
  而一方面,又假装听不见“伊朗声称自己有能力制造核武器”,从而好“委曲求全地”哄着“中欧俄的伊核问题共同利益(请大家注意我们的用词)”压伊朗一方面继续在承受西方制裁的情况下参与谈判,另一方面又利用“中欧俄”在“中欧俄的伊核问题共同利益”之外的“战略分岐(在欧盟不支持、美国已无能力军事解决伊朗,因此,欧盟不会默认伊朗正式跨入核门槛)”,或“中俄”与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及“欧盟”与土耳其等之间的战略矛盾,欧盟与伊朗之间的战略矛盾,去“尽可能限制”伊朗“悍然核爆的切实准备进程”,从而为自己争取必要时间。
  
  ●希拉里女士“该硬的就硬”且“硬的更硬”!
  
  在弄明白了希拉里女士何以“难得温柔”之后,我们也就更加能看出其“温柔”背后的“无奈”。
  
  既,她非常需要维持“伊核六方会谈框架”、也就是借“中俄欧”之“伊核共同利益”的“底线”来尽可能地约束“伊核(请大家注意我们的用词,是伊核、而不是伊朗)”,从而策略性地“守住”“中、欧、俄、美”之“伊核共同利益”这一“美国中东安全战略的底线”。
  
  而在弄明白了希拉里女士何以“难得温柔”、特别是“温柔”背后的“无奈”之后,我们也就不难看清楚“难得”与“无奈”背后的“狠毒”,也就是所谓“全力以赴”在手段上的第二个层面:
  
  第二层面,是“该硬的就硬”且“硬的更硬”!显然,所谓“硬”,就是不论如何---除非伊朗实质性放弃核项目、或实质性调整外交政策,否则,不论伊朗是否参与伊核问题谈判,伊核问题谈判是否取得进展,美国不仅不会“实质性解除制裁”,还会尽一切可能与手段、强化这一制裁的力度、扩大这一制裁的规模。直到实现“金融防火墙”的“全力构建进程”!
  
  ●对“最终目标”的“中俄”而言,“初步成型”就意味着“正式启动”
  
  前面说了,这些都是手段不是目的。而由于“全球局势已经演化至今”,就目前而言,其“目的”有极强的“功利性”,除了借“中俄欧”之“伊核共同利益”的“底线”与“中欧俄”的战略矛盾来守住“中、欧、俄、美”之“伊核共同利益”这一“美国中东安全战略的底线”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强化(拉土耳其、特别是迫使叙利亚加入)、至少是维持“西方”对伊朗的严厉制裁,从而“初步成型”那条“金融防火墙”。
  
  前面也说了,对“初期目标的伊朗”而言是“初步成型”,“初步成型”的评判指标是诸多中东地方王、比如土耳其、埃及等、或者叙利亚最终主动、或被动加入其中。
  
  对“最终目标”的“中俄”而言,“初步成型”就意味着“正式启动”。
  
  ●所谓“正式启动”
  
  而所谓“正式启动”则意味着巴西、印度等南方经济体也将立刻面临是否“以制裁伊朗(或叙利亚)的名义”加入“最终目标”直指“俄罗斯、特别是中国”的“金融防火墙”的“巨大压力”。
  
  显然,这一巨大压力,将由于“美国解决伊朗问题战略能力可信度”在“金融防火墙”“初步成型”或“正式启动”的牵引下“迅速重建”的情况下,因为“欧盟正式与美国联手进行新一轮量化宽松”并“着手实质性水淹南方”的行动而得到体现。
  
  ●局势已经临近我们之前关于叙利亚问题、特别是伊核问题的“判断”
  
  毫无疑问,根据我们的观察,从俄罗斯日前首次“反对非相关方介入黄岩岛冲突”的“最新发展”来看,结合中国已经“在中国南海用强”的事实,局势已经临近我们之前关于叙利亚问题、特别是伊核问题的“判断”.........如果中国在俄罗斯的战略策应下,在中国南海用强,则意味着“中俄”为核心的“国际社会”------(注:我们强烈建议大家用“国际社会”这个词去描述“非美利益(非西方资本利益)”,因为,不论是在中东问题上、还是在其它问题上,美国利益(西方资本利益)的言行举止、日益彰显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非人类手段)也要谋求支配、奴役人类社会之目的的‘非人类’‘反正义’的性质,它们没有资格代表国际社会,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有责任阻止它们继续盗用国际社会的名义)-----准备“全力推动”中东破局。
  
  ●俄罗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战略策应”必然换来中国在中东方向对“俄罗斯核心利益”的“战略策应”
  
  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在中国南海方向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战略策应”必然换来中国在中东方向对“俄罗斯核心利益”的“战略策应”。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针对一种“看似聪明、实则非常愚蠢”的观点而“反复强调”:叙利亚虽然是俄罗斯核心利益之所在,但由于叙利亚之于伊朗的至关重要性,特别是伊朗之于“国际社会”的至关重要性,中国绝不能因伊朗“同时”也是“俄罗斯的核心利益”,而在叙利亚问题上“像某些糊涂观点所建议的那样”耍小聪明地做“壁上观”!由于“美国利益(西方资本利益”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动作是“极其典型”且“极其危险”的“伴随战略攻击的战略测试”,中国一定要以强硬且明确的方式宣示如下态度,即:叙利亚这个国际社会中东利益的止损点一旦被有效击穿、中国就一定会参与“止损行动”、而为了“有效止损”、国际社会可“以任何可以采用的方式”做出“强烈反击”,只有这样才能“强行打断”“美国利益”的“通过战略测试进行战略攻击的战略意图”!
  
  ●再谈对这种“全力构建”,“国际社会”务必要“全力破坏”
  
  而从“中俄”在叙利亚问题上最终放下对沙特阿拉伯等的“诸多顾虑”,在关键时刻,果断且连续与俄罗斯进行“双否”与“双反”,以及中国副外长所强调的“中国该出手时一定出手”的“历史”去看,“国际社会”已然将那条“金融防火墙”的“全力构建”进程“等同”于“对叙利亚这个止损点”的“有效击穿”进程。而基于我们的观点,对这种“全力构建”,国际社会务必要“全力破坏”。
  
  ●“国际社会”最应该的对策就是
  
  因此,基于上面的讨论,基于希拉里女士在伊核问题上“软得更软、硬得更硬”的策略,我们认为,“国际社会”最应该的对策就是:一方面,对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特别是对欧盟发出强烈警告。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由于俄罗斯已经在中国南海方向对“中国核心利益”给出“战略策应”,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从全局上看,这一“战略策应”即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支持,更是对“叙利亚总统之前发出的‘某些国家可能引火上身’之警告”的“间接背书”,还是对“美国.利益”基于“那条金融防火墙的正式成型”层面而“寄予了厚望”的、但又必将因“中东大乱”而受损严重的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的“非正式警告”,即:要重视叙利亚当局发出的警告,叙利亚问题既不是个总统下台的问题,也不是个政权更替问题、还不是个叙利亚政治结构改变、或版图改变问题,而是个“区域稳定”问题,因此,在叙利亚问题,特别是周边国家,切不要引火烧身,以至于玩火自焚!
  
  显然。在对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发出强烈警告的层面上,在“指责反对派”破坏“安南方案”的层面下,对叙利亚给与必要的援助!特别是军事援助!后者是“警告”是否具有效性的保证!
  
  ●据媒体报道,有一装载了武器的货船正在开往叙利亚
  
  事实上,东方评论员注意到,未经证实的最新消息已经显示,由于“外部势力”已经通过“恐怖手段”破坏了“安南方案”,之前警告“某些势力在引爆局势”的俄罗斯,有一装载了武器的货船正在开往叙利亚。
  
  另一方面,则尽可能以“中、欧、俄、美的伊核问题共同利益”去“阻止美国军事解决叙利亚问题的企图”,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活用”“中欧俄的伊核问题共同利益”的“核心原理”,其“核心原理”就是“放手”伊朗以“外部势力不得军事解决叙利亚问题”为底线,视叙利亚局势的危急程度推进其“悍然核爆”的具体进程。“中俄”则不应再“尽力劝阻”!并以此对“可以承受中东全面破局,但不难承受中东最暴力破局的欧洲利益”发出强烈警告!且在此基础上、以实现两个目的,一是阻止欧洲强化已有的制裁,二是在“一”的基础上,分化“欧美利益”。
  
  毫无疑问,就如我们之前所评估的那样:一旦中国在南海方向用强,且“国际社会”继续“放手”“伊朗切实准备悍然核爆进程”,那么,也就意味着“已经不可逆转的中东破局进程”将“迅速加速”,至于是走向“中东全面破局”还是走向“中东最暴力破局”,一旦“某些邪恶势力”触及“止损点”,在“国际社会”的中东共同利益“迅速止损”之后,剩下的,那就是该它们去操心的问题了。
  
  在这个问题上,东方评论员认为:那句老话仍然适用,谓之为:如果有人一定要在“中东搞事”,那就不妨让“整个中东局势”去“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格鲁吉亚回合”之后,“伊核”就已经初步具备“青出于蓝(朝核)而胜于蓝”的部分要素
  
  前面已经再次论证了“美国利益(西方资本)”已经失去了“军事解决伊朗问题”的“战略能力(这一概念请大家注意结合政治、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去综合体会,它绝不仅是个军事问题)”,事实上,自“08年格鲁吉亚回合”之后,“伊核六方会谈”就已经初步具备“青出于蓝(朝核六方会谈)而胜于蓝”的部分要素。
  
  而在政治、特别是军事层面,有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格鲁吉亚回合”中突然表现出来的,那就是:“北约”在趋于分裂(尽管不时有合作),“上合”在趋于团结(尽管不时有矛盾)。
  
  ●“脚踩西瓜皮”的结果,“最可能的滑动方向”反而不是“中东最暴力破局”、而是“中东全面破局”
  
  因此,在慢慢失去“军事层面的绝对优势”之后,基于“美国利益(西方资本利益)”之“纸老虎”的“天然本性”,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只要代表南方利益的“国际社会”之中坚力量的“中俄”表现出“不惧某些势力引暴局势”的决心与意志,那么,在经历了“必然的中东大乱”之后,在”中欧俄之伊核问题共同利益“及”中欧俄美之伊核问题共同利益”的综合作用下,即便中东局势最终真的“脚踩西瓜皮”,那么,“脚踩西瓜皮”的结果“最可能的滑动方向”反而不是“中东最暴力破局”、而是“中东全面破局”。
  
  ●“伊核六方会谈”已经基本具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核心要素
  
  也就是说,在历经几年的“欧美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美国绝对与相对实力的进一步下降,外加“美国军事技术绝对优势的神话”遭遇多次“111式”沉重打击,以至于最终在伊朗上空“裸奔”,“伊核六方会谈”已经基本具备“青出于蓝(朝核六方会谈)而胜于蓝”的核心要素。不仅是军事与政治要素、也包括经济、或者金融要素!
  
  至于这些“核心要素”究竟还包括哪些?今后,我们将结合“必然出现的相关新闻”再进行全面展开。
  
  在这个问题上,就一如“朝核六方会谈”尽管“一不小心”地“谈”出了“朝鲜一次、二次、甚至准备三次悍然核暴”、但在“各方利益”的“共同约束”下、特别是“美国核心利益”的“近乎乞求(在这个问题上,只要看看当时的美国国务聊赖斯、一边强硬地表示朝鲜、甚至日本拥核对中国等周边威胁更大,但一边又拼命往北京、莫斯科飞,也就不难想像了)”下,虽然没有一步到位地“颠覆美国主导的西太平洋安全框架”,但在美国“努力维持”这一框架的“乞求”中,今天的中国“不是已然在”具“锦洲效应”的“中国南海”“用强”了吗?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撇除中东局势的战略策应与警告作用,“中国南海”“用强”所指向的西太平洋战略态势,就安全层面而言,其“背后”其实就是以“东亚区域安全合作”取代“美国主导东亚安全”的“东亚全面破局”的“格局”!在政治与经济层面,更是如此!
  
  相对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如果“朝鲜悍然核暴”最终没有约束住、从而导致“颠覆美国主导的西太平洋安全框架”的局面提前出现,那么,也就类似于“中东最暴力破局”的效果了!
  
  ●一场“后果不堪设想”的“独角戏”!
  
  事实上,从“朝核六方会谈”历经数次“朝鲜悍然核暴”才在“伊核问题”的策应下,最终走向“东亚全面破局”的方向来看,如果有人一定要在“中东搞事”从而令“中东有事”,那么,“伊核六方会谈”是直接走向“中东最暴力破局”?还是在“伊朗悍然核暴”的冲击波中,从“中东最暴力破局”折回“中东全面破局”?更或者,是在“伊朗切实准备悍然核暴进程”的“驱赶”中,于所谓“全力破坏”与“全力构建”的角力中,最终走向“中东全面破局”?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些“可能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国际社会”一定要有确保“可能出现这些可能结果”的手段、并决心将其在“方方面面”面前“有效”展现出来,或形成战略威慑、或形成战略牵引,从而“全面破坏”上述“全力构建”,否则,中东局势、以至全球局势,就势必成为“全力构建进程”的一场“后果不堪设想”的“独角戏”!
  
  而一旦那条主要依靠美国经济(金融)能力“全力构建”的“金融防火墙”得以人“初步成型”,也就等同于“给欧美资本利益以机会去有效调和其原本很难调和的矛盾、继而彻底合流一处”并“给其机会、令其有机会有效缓和欧美国家利益之间原本不可调和的矛盾”、继而由此“挟持欧美国家利益”、最终实质联手“水淹南方”、实现旨在由其支配与奴役整个人类这“邪恶进程”的“正式启动”。
  
  ●“有极大机会”将中东局势导向“基于全球多极化”的“中东全面破局”方向
  
  而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与俄罗斯虽以各自的方式、但都非常明确强调:绝对不会接受“美国以国内立法的方式制裁伊朗”的做法。而针对叙利亚局势,俄罗斯向叙利亚运送军事物资的传闻一旦证实,那么,它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只要“国际社会”或基于形成战略威慑、或基于形成战略牵引的意图,以任何必要手段去“全面破坏”上述“全力构建”,那么,这些决心与手段所转化的战略威慑或战略牵引,就“有极大机会”将中东局势导向“基于全球多极化”的“中东全面破局”方向。
  
  ●在美国主导下的“中东安全地图”上给戳了个大洞,而且是“第一个大洞”!
  
  我们注意到,沙特阿拉伯正在牵头打造一个“反伊朗联盟”。其实,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动向,因为,此前“利比亚、苏丹、埃及”也表达了组建区域性组织的愿望,不仅如此,一旦“伊核会谈”最终完成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的“巡回演出”,恐怕“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叙利亚”之间拿“库尔德人问题”讨论“组织合作”的新闻就会出现,因此,如果“俄罗斯向叙利亚运送武器”且“首次在中国南海方向策应中国核心利益”的做法,让正忙于牵头打造一个“反伊朗联盟”的沙特阿拉伯“看清楚了什么”从而与那条“金融防火墙”的“全力构建进程”保持“安全距离(注:不实质性参与在叙利亚制造长期混乱的行动)”,那么,我们认为,这个打着“反伊朗”的旗号、让主导中东的美国人也不好反对的“反伊朗联盟”,又何尝没有可能最终摇身一变、继而成为“中东全面破局”的“突破口”?显然,不论这个“反伊朗联盟”最终是否“反伊朗”,但只要它不实质性参与“中东搞事”从而帮助美国让“中东有事(相关标准请参见之前点评)”,那么,致力于“全球多极化”、致力于“区域合作”的“国际社会”,就有理由为它的成立“鼓掌”,因为,中东安全格局原本就是美国主导下的中东安全格局,这个“反伊朗联盟”不论是否反伊,本质上,在“政治地理”上,都在美国主导下的“中东安全地图”上给戳了个大洞,而且是“第一个大洞”!
  
  事实上,我们更加寄望于正在搞选举的埃及、如果选举后的埃及也能牵头、与利比亚、苏丹也成立一个“反什么的联盟”,那么,只要它不实质性参与“中东搞事”从而令“中东有事”,那么,国际社会就应该第二次鼓掌,不为别的,本质上,在“政治地理”上,都在美国主导下的“中东安全地图”上又给戳了个大洞,或者是“最大的一个大洞”!因为,一旦“埃及”这样干,并事隔数十年之后,在外部力量的介入下,重新拉起“泛阿拉伯的大旗”,那么也就意味着美国利益决策者基于美国资本利益策动的“埃及之乱”、其“已经脱稿”的“后续发展”、将永远没有可能“扳入正轨”了!因为那个时候的以色列,恐怕就得考虑自我解除核武装,并认真考虑加入个“什么什么的中东区域性组织”、或者由“伊核六方会谈”延伸出来的“中东多边安全框架”!当然,局势是否这样发展,只能有待未来数年的事实来加以验证了!

所有跟帖: 

“伊朗声称自己有能力制造核武器”没用,必须试验几个,大家就都有台阶下了 -jds- 给 jds 发送悄悄话 jds 的博客首页 (188 bytes) () 05/29/2012 postreply 05:52:23

伊朗核爆,对中国利益也有损失。东方谈的是两害相比取其轻的做法。 -中国永远第一- 给 中国永远第一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5/29/2012 postreply 07:57:16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  -jds- 给 jds 发送悄悄话 jds 的博客首页 (146 bytes) () 05/29/2012 postreply 08:26:47

小平教导我们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541814522- 给 541814522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5/29/2012 postreply 13:28:19

谢谢! -中国永远第一- 给 中国永远第一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5/29/2012 postreply 07:55:5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