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东方网的《早上阿拉吃泡饭》

来源: 华府采菊人 2012-08-04 10:59:5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201 bytes)
 那天早晨,在家喝了牛奶麦片,我就到长岭路菜场点心摊,排队买东北饼。这时,有个新上海人问我:以前,你们上海人早餐吃什么,老三样?他手里抓着大饼油条,在我眼前晃了晃,嘴里的吸管吸着豆浆。他这样子,犹如是一只鼠标,敲开我思绪的库存,过去的情景像一幅幅活动画面清晰地显示出来:

小时候,从我居所的弄堂口往西走过马路,在霍山/荆州路口街角上,有个靠着洋房围墙用毛竹芦席和油毛毡搭成的简棚。里面有二三个大小煤球炉和两张长桌,三四个戴着白色围裙的从业者,正在桌上捏着面团,做着大饼油条。简棚旁,放着三四张方桌和若干长凳。早上,这个摊子上人头济济。有排队买油条的,有排队买大饼的,有坐长凳趴在方桌上喝咸豆浆的,还有人手抓着大饼油条,站在长凳旁等候、准备下坐喝豆浆。这些人狼吞虎咽、来去匆匆,一眼就可看出,都是急着要去上班的。

爸爸也起得早,拿个大搪瓷杯,到这个摊子上花2分钱给妈妈买一碗淡浆,然后在家吃了泡饭后再去上班。我和妈妈早餐吃泡饭,用昨天的剩菜或酱菜下饭。后来,我开始上学。有时,爸爸会多花3分钱给我买根油条。我吃泡饭时,就用油条蘸着酱油佐餐。我们上学时同学相遇,互相探问:侬早上吃啥?结果大家都回答:阿拉吃泡饭。石库门居民,除上班外,早上都吃泡饭。

那时的泡饭,做起来相当简单:拿只碗,把昨晚钢精锅里剩饭盛点到碗里,再拿竹壳热水瓶,往碗里倒入适量开水,然后用筷子淘淘。这样,一碗泡饭就做好了。这泡饭,冒着热气,碗里细细长长的洋籼米,在开水滋润下,缓缓变长,慢慢长胖。原先的饭团散开,成了一粒一粒白米粒,重叠在一起,把碗里的开水也染白了。这时端起碗,扒一口,米粒同开水一起进嘴巴,汤汤水水入喉咙,到胃里,再搭点酱菜的咸味。那种感觉,才叫爽!爽透!

这泡饭,折射出上海人实际生活节俭、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同时,也为舌尖上的上海发展做出了贡献。

尽管如此,然而,在我的印象中,那时上海人患胃病的却出奇的多。我曾亲眼目睹,石库门住前楼的詹师母胃病发作。那天早上,她吃泡饭不久,胃就疼得在家里的大铁床上翻过来滚过去,嘴上还“哎哟哎哟”叫唤不停。妈妈的胃病发作起来更吓人,嘴里吐出一大口一大口的咖啡色液体,能吐出半面盆。医生说,这是吐血,这胃底静脉曲张的病,要吃大米,不能吃洋籼米,更不能吃泡饭。那时候,粮食定量供应,一个月大米只有三五斤,这叫爸爸妈妈怎么办?医生的再三叮嘱,使我牢记了吃泡饭易生胃病。

泡饭还不耐饥。记得那时我已进厂做工,一九八二年考进南市区业余大学学习。那天早上,正上着电工学的课。课上到一半,十点钟不到,全班二十几个男女同学都叫嚷饿了。授课女老师问:你们早上吃什么?“阿拉吃泡饭。”同学们异口同声。女老师就批评说:“关照你们早上不要吃泡饭,不要吃泡饭,吃泡饭容易饿……”这时,我走神了。回想当初我上学,爸爸早上给我买油条原来是这么回事。父母的良苦用心,时隔多年我才有体会。

转眼五六十年过去了。改革开放,海纳百川,上海人的餐桌渐趋多元,中餐西餐并存,中点西点争艳。我的早餐早已是牛奶麦片,加面包或馒头或东北饼或生煎之类。可是,一些老上海对泡饭还是情有独钟。前几天,我问几个参加志愿活动的退休工人,他们都说早上仍吃泡饭。只不过,现在的泡饭是放在燃气灶上煮过,介乎于大米饭和大米粥之间的那种大米泡饭,比之原来的已经脱胎换骨。上个月,女儿在上海老码头广场的名唐有机粤菜饭店请客吃饭。我在宴席上吃到了海鲜泡饭,使我大开眼界。看来泡饭不仅在我的记忆里永存,而且已在舌尖上的上海生根,开花了。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原载东方网的《早上阿拉吃泡饭》
  • 老底子上海人真格天天早饭吃大饼油条?
  • 河南话版的微型小说(哪位翻译一下?)
  • 自己用四川话试试写“微型小说”
  • 微型小说(一位网友封给我的)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