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毛泽东专家施拉姆去世(图)

来源: judongying 2012-07-31 05:46:4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42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judongying ] 在 2012-07-31 05:58:2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美籍毛泽东专家施拉姆去世

 

斯图尔特·R·施拉姆50年来致力于毛泽东的研究( 1924-2012 )

 

  斯图尔特·R·施拉姆(Stuart R. Schram)是美国明尼苏达人,美国陆军核物理学家。他后来来到巴黎,成为一名法国政治史专家。在这个被战争以及残酷的战后创伤改变了面貌的世界里,他是一个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的人。

  施拉姆曾参与过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的工作,发表过法语和德语学术著作,自学了俄语和日语。此后,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开始把自己的非凡才智用于研究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充满争议的课题,一个遥远国度的、西方人只能通过书籍和手稿去了解的神秘人物:毛泽东。

  施拉姆的研究雄心勃勃,收获颇丰。在接下来的50年里,施拉姆完成了一部毛泽东传记,这部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著作正好在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爆发之前问世。此后,施拉姆穷其余生之力,把卷帙浩繁的毛泽东著作译为英语,同时对飞速变化的中国作出了批判性的阐释。今年7月8日,施拉姆在法国去世,享年88岁。

  在多数人不是将毛泽东贬为邪恶的独裁者,就是奉为高瞻远瞩的英雄的年代,施拉姆的研究为其他研究中国的学者提供了目光独到的分析。学者们说,在关于毛泽东怎样引入马克思主义,把它用于一个文明古国的研究中,施拉姆的著作为同侪和后学立下了标准和典范。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中国历史学家蒂莫西·奇克(Timothy Cheek)说,“他在冷战反共产主义思路和坐而论道的革命赞歌之间找到了一个中间立场。他有深厚的学养,读书之多超过任何人,随便一个问题,都可以旁征博引。”

  施拉姆开始学习中文时正在巴黎政治大学(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简称Sciences Po)工作。利用手头的主要资源:文字记录,他很快就成为中国及毛泽东问题的权威。1963年,他完成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一书。三年以后,他完成了名为《毛泽东》的人物传记。

  “你现在可以走到民间,和真正的中国人谈话了”。和施拉姆相识的哈佛大学(Harvard)中国问题专家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说,“在那个时代,我们当中没有人能进入中国。你无法和普通中国人说话,你可以做的就是试图分析中国的领导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麦卡锡主义和战后美国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决定了要想客观公正的评价殊为不易。施拉姆的几位前同事建议施拉姆前往欧洲工作,以获取更多自由,在那里,他不会被怀疑为共产主义辩护。

  香港政权交接前的倒数第二任总督,同时身为施拉姆前同事的卫奕信勋爵(Lord Wilson of Tillyorn)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和马若德在不同时期参与了《中国季刊》(施拉姆是该刊编委会的成员)的编辑工作。虽然刊物创办于伦敦,但其中大部分关于中国的最优秀的文章都是美国人完成的。

  卫奕信勋爵说,“在英国创办一个力图完全客观的刊物,比在美国更合适一些。”

  奇克说,施拉姆早期的作品至今仍经得起检验。“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试图解释,究竟为什么共产党会赢,蒋介石会失败。”

  据同事们说,就在施拉姆深入研究毛泽东早期的失败的时候(有人估计约4000万人死于毛泽东1958年发起的“大跃进”所导致的饥荒。施拉姆表示赞同这个估计),毛泽东领导下的文革(1966-1976)所造成的巨大破坏,让他感到震惊。

  “那些年,施拉姆注意到,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感到非常自豪。”马若德说, “毛泽东居然乐意支持这种破坏,让他感到吃惊。”

  施拉姆还把他的做学问的功夫应用在法国葡萄酒和大餐上,并且乐此不疲。他的妻子玛丽-安妮克·施拉姆(Marie-Annick Schram)说,有时候,他一天就读完一本书,包括侦探小说。后来,他每年都去中国。1989年天安门广场爆发示威集会的时候,他正在北京。

  施拉姆太太说,“我想他对毛泽东的感情非常复杂。我不会用崇拜这个词来形容他对毛的感情,不过,他肯定是对他非常感兴趣。”

  上世纪80年代,马若德邀请施拉姆翻译和汇编了整整10卷的书籍,内容是毛泽东在1949年掌权之前为人所知的著作和言论。参与第八卷编译工作的奇克说,这个系列当中有七卷定名为《毛泽东的权力之路》,目前已经出版,其他三卷也已基本完成。

  斯图尔特·雷诺兹·施拉姆于1924年2月27日出生于明尼苏达州伊克塞西尔。父亲是一名牙医,祖父是一名铁路工程师。他在明尼苏达大学学习不到三年就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应征入伍,在芝加哥参与曼哈顿计划,从事研发原子弹的工作。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过法国新教徒政治行为,获得博士学位。

  施拉姆夫人说,“他在研究了原子弹之后,想更多地研究人。”

  1967年,施拉姆接受了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的一个职位,成为该院当代中国研究所(Contemporary China Institute)的第一任所长。

  施拉姆开始编译《毛泽东的权力之路》之后,夫妇二人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和马萨诸塞州的剑桥两地轮换居住。

  施拉姆的妻子说,他死于中风引起的并发症。他的儿子阿瑟(Arthur)仍健在。

  2003年,哈佛大学举行了名为“再评毛泽东”的研讨会,表达对施拉姆的敬意。在研讨会上,施拉姆批判了毛泽东,但也解释了为什么他认为许多历史学家并未把毛和世界许多专制暴君,如斯大林,希特勒以及波尔布特(Pol Pot),相提并论。

  “在许多方面,他的政治本能是正确的。”施拉姆说,“他试图寄希望于中国人民。但在个人感情方面,他很感情用事、执迷不悟和歇斯底里。上个世纪50年代,他的这些性格越发地占了主导。”

  “但是,尽管他曾犯下大错,甚至是大罪,他仍是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他想尽力去做有利于中国的事。我想人们会为此铭记他。”

 

报道  2012年07月25日

翻译:张薇

《纽约时报》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