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红和一群上海知青

来源: und 2012-04-15 09:07:3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10456 bytes)

春节里,家住哈尔滨的黑龙江老作家郭先红,接到的来自上海当年知青的拜年电话,一个又一个。
  亲密无间的称呼,一声声唤出了黑龙江老作家和他的上海知青“子女”之间的深情厚谊,一声声唤醒了一个33载岁月积淀的动人故事。
  松花江和黄浦江,很远。隔着,几千里路云和月。
  松花江和黄浦江,远吗?因为彼此的牵挂在,远方不远。
  春节里,家住哈尔滨的黑龙江老作家郭先红与老伴,接到的来自当年上海知青的拜年电话,一个又一个。
  “郭叔、婶,新年好!”
  “老爷子、婶,猴年快乐!”
  “老爹、老娘,给你们拜年了!”从“叔”和“婶”,到“爹”和“娘”。亲密无间的称呼,一声声唤出了黑龙江老作家和他当年的上海知青“子女”之间的深情厚谊,一声声唤醒了一个33载岁月积淀的动人故事。
  采访这个故事,记者先打通了哈尔滨郭先红的电话。电话里,他声音响亮而略显激动,因为电话来自上海。76岁的老人乐呵呵地蹦出几句上海话,还自嘲道“洋泾浜,洋泾浜”。北方老人讲起了吴侬软语,实在是因为“上海话听多了,能讲一些”。
  而听说记者要采访郭先红和当年上海知青的故事,曾经在黑龙江逊克县双河大队插过队的小刘和小陈夫妇,连连表示:“有很多要说的。明天晚上你来,我们叫上几位“插兄”大家一起说说!”第二天,在杨浦区控江路上的一家餐馆里,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从其他的活动中抽身赶来了;残疾的黄德明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朱伟民赶来了;当年的知青孙建宁、当年的下放干部老梁、甚至知青们的爱人、孩子都赶来了。实在没有空的,也要在电话里说上一说。
  远在哈尔滨的郭先红的几句上海话、一群当年的上海知青在上海为了他而热烈地聚在一起,传达的就是他们彼此之间的那份感情,历久弥坚。遥远而清晰的故事,烙印在如水的年华里,宛如是33年来松花江和黄浦江的深情相望。
  因为采写金训华,黑龙江作家和一群上海知青相识
   1969年秋天,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了,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他的事迹写成小说,向全国传播。肩负起这项创作任务的,就是郭先红。为了写作,1970年的冬天,他来到了金训华生前所在的逊克县双河大队。
  在天寒地冻的双河乡,郭先红认识了一群单纯而热情的上海知青。
  也许是刹那间的感同身受,这些远离了家乡在摄氏零下40余度的黑土地上劳作的知青,猛然震撼着当时已为人父的郭先红。“都是些孩子啊,想着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却没有想到这里的条件这么艰难。住的是土坯房,十五六个人睡一个大统铺;吃的是大饼子、大白菜、大萝卜;水结了冰,洗衣服都成了困难,许多人因此生了虱子……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我有6个儿女,其中4个下了乡,他们也是十六七岁。都是孩子啊,哪受过这般苦!”
  都是孩子啊!发自肺腑的感慨,激起父爱的博大。白天,一起劳作;夜晚,同睡一屋。“知青身上有虱子,他不嫌弃,吃住都和我们一起。晚上没有灯,我们点蜡烛。郭叔很活跃,给我们讲故事,带我们唱歌。”忆起那时岁月,当年的知青们不约而同地说到这一点。因为有了歌声与笑声,那些点蜡烛的寒夜,在记忆中闪烁动人。
  郭先红教知青们如何适应北方的生活,也教他们写作。当时一直跟着他学习的孙建宁,说到了一则鲜为人知的故事。1971年春天,郭先红带着孙建宁到黄山茶林场,探访茶林场知青英雄的事迹。归途中,他们在屯溪汽车站偶遇一名女知青。家有急事,却苦于买不到车票,她欲哭无泪。萍水相逢的郭先红,竟千方百计帮她买到了车票,却延误了自己的行程。过后,他对着孙建宁那“觉得他不可思议”的眼神,喃喃道:“不知道怎么搞的,看到知青,我就动感情、就想去帮。我见他们有困难,就要去帮。”孙建宁说到此,是片刻沉默。大家用心体味着郭叔那颗“把知青当成自己孩子的心”。
  在郭家吃住过的上海知青,先后有500多人次
  而在郭先红的话语里,说的尽是上海知青的可爱:他们很怕冷,却把仅有的一张狍子皮塞在了他的褥子底下;他们视洗衣为畏途,却总把他的被单拾掇得干干净净;知道他晚上打着手电筒写作,当电工的知青每晚都偷偷多送半个小时的电;有女知青在放猪时捡了一些芸豆和黄豆,回来煮熟了,自己舍不得吃,而给他送来了……
  就在这样的温情中,郭先红顺利完成了48万字的小说《征途》。真情写就的《征途》,发行300万册,还被搬上了银幕,风靡一时。
  郭先红在双河体验生活,成就了作品,也成就了他与知青的情谊。创作结束,而交往不止。最典型的一个方式是,郭先红全家对到哈尔滨转车的上海知青的照顾。那时候,上海知青和下放干部回上海,在哈尔滨等待转车时,都到他家吃住,先后竟有500多人次。人多时,床不够用,连地上都挤满了人。
  “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我们,就像回家一样。”那是大家共同的感受。倾囊相授,是源自倾情以待。照顾南来北往的知青,郭先红还专门给家人分了工:小儿子负责买票、接站;大女儿、二女儿负责做饭;老伴儿负责拆洗缝补;他负责对外联络,帮助知青解决遇到的困难。
  刚从逊克退休回到上海的黄德明,有最深切的感动。生死攸关时的帮助,岂能忘怀?
  1972年9月,收小麦,黄德民在打场时被卷进了机器,除了脑袋和左手,浑身是伤。大伙儿心急火燎抬着他从逊克赶火车、再倒汽车,辗转到了哈尔滨,却被医院拒之门外,因为没有医疗关系。在一家医院,奄奄一息的黄德明在死人边上躺了一宿,也没能等到一个床位。
  绝望之中,“找郭叔去”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天还没亮,他们也顾不得了,直冲到郭家。郭先红二话没说,冲出了家门。他箭步如飞,奔到离家两三公里远的省中医院,找到了当医生的朋友傅广禄……终于,黄德明住上了医院。
  手术后脱离了危险。黄德明回忆说:“当时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郭叔的女儿送来的饺子,热腾腾的,好吃!”而那时曾在医院照顾他的小刘和老梁,立即补充道:“你身上盖的,那可是他们家最好的一条棉被!”
  在他住院的3个多月里,每个星期六,郭先红的二女儿和老伴都会穿街走巷送饺子来。“好吃不过饺子”,能不好吃吗?那时,哈尔滨每人每月定额是半斤肉、半斤面,这些美味的饺子都是郭先红一家人平时吃粗粮省下来的呀。
  每次,有知青上门,都是等知青吃好了,郭家的孩子才吃。艰难年月里,在郭家享用的一顿顿“来之不易”的佳肴,成为今天很多当年知青的珍贵记忆。老梁说,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忘的。有一年回上海,他和几个知青去郭家辞行。郭先红很高兴,怎么招待呢?准备全家过年吃的老母鸡,提前杀了;没有粉皮了,自己动手用土豆现做……丰富的饭菜里,大家品味出的是情深意重!
  实在拿不出东西的时候也有。有一次,朱伟民去郭家,家里没什么好招待的。没办法,郭先红让儿子到地窖里,挑了一篮子土豆让他们带回家。“你知道吗?那些土豆,一个个竟然都大小差不多、模样也差不多,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撂下一袋白面和几斤猪肉,知青就跑了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刹那的心动,难得的是成为持久的付出。郭先红对大家的好,知青们都懂,都记在了心里。
  一年春节前夕,郭家只剩下粗粮了。在那物资紧缺的年代,一切凭票供应。票用完了,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什么。怎么过这个年呢?一筹莫展时,有人敲家门。知青全志杰肩背、手拎两个大袋子,见郭先红开了门,撂下东西就跑,郭先红跑了一条街才把他追回来。
  原来,知青们猜到郭家肯定没剩下什么吃的可以过年了,就派小全送来一袋白面和几斤猪肉。怕他不收,小全想扔下东西就跑。
  追上了风尘仆仆的小全,郭先红很纳闷:“咋没行李?”小全说:“拿不了,扔在火车站了。”郭先红急了:“你这个臭小子,万一丢了咋办?”回答很干脆:“那是我自己的东西,丢就丢了。可大伙儿的东西我不能丢,那是全体上海知青的心意,我一定要把它们安全送到。”
  显然,郭先红以自己的真心,赢得了许多知青“子女”。
  知青小曹的母亲临终前,特意把郭老和他的老伴儿请到病床前,郑重地将儿子托付给他们,老人含泪说:“你们是好人,只有把孩子交给你们,我才放心。”
  “现在该是享受晚年的时候了,一定要让你们过得快快乐乐!”
  “子女”们陆续回上海了。从此,松花江畔和黄浦江畔,长相牵挂。
  “希望他们都好,做出成就了,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那边,郭老夫妇默默希冀上海知青们事业有成。
  这里,回到上海的知青们,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郭先红的感激与想念。
  小曹回到上海后,无法忘却的是老两口对自己的情义。于是,他以感恩的心情报答郭老夫妇,春天,寄新茶;夏天,寄衣服;秋天,寄月饼;冬天,寄钱去时说:“这是给老娘买煤的钱,家里弄暖和点。”一年四季,寄往松花江畔的,是孝心与惦记,把距离缩短,把思念浓缩。为此,郭先红把这取名为“新四季歌”。
  近年来,常有当年的知青重回逊克看看,他们都会去看望郭先红。2003年夏天,在小曹的一再邀请下,老两口终于启程来上海。
  几千里路云和月,洋溢着思念的温馨和重逢的激动。“长夏酷暑似蒸笼,百五(俩老年龄之和)翁妪沪上行。心系浦江众儿女……”那是诗一般的激情,在郭先红的生活里余韵绕梁。
  接待老爹老娘,小曹用足了心思。他把老两口接进了自己家。怕二老吃不惯上海菜,他特地去超市买来东北菜和大米,还在百忙之中亲自下厨为二老做菜,陪着二老游览申城。怕二老想家,他嘱咐妻子每天都要带一束鲜花去看望老人,甚至细心到将空调的温度、洗澡水的温度都调好……他真诚地希望二老留下来:“你们这一辈子都在为别人付出,现在该是享受晚年的时候了。我一定要让你们过得快快乐乐!希望你们能健健康康地活到150岁,我好做一个100岁的孝顺儿子!”
  “你的根在黄浦江,我的根在松花江。让我们都做一只候鸟吧,彼此想念了,就串个门儿。”
  老两口深深感动,也心满意足了,别无他求:“你有你的根,我有我的根。你的根在黄浦江,我的根在松花江。让我们都做一只候鸟吧,彼此想念了,就串个门儿。”
  如今,翻看在上海的留影,仿佛是那段快乐日子的重温。郭先红最骄傲的是在东方明珠塔前的留影,因为这个工程里有一份小曹的辛劳,所以“有特别的感动,真的,孩子出息,我们就满足了。”最感动的是在逛南京路的时候,小曹的妻子小陶陪着他们,老两口兴致勃勃地坐观光小火车,小陶给他们买冷饮去。买回来的时候,小火车已经启动了,小陶就跑着追,直到把冷饮塞到他们手上:“天气太热了,吃点!”想起小陶跑得大汗淋漓的模样,他们感叹:“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也不过如此啊!”
  在上海的日子,有太多太多的美好。小刘夫妇抽出很多时间陪着他们玩,因为“老爷子是文人,我们就特意选一些有文化底蕴的景点去。”向朋友借了车,儿子驾驶,全家相陪出游。“最是惬意松江府,醉白池畔醉意浓。漫步淞沪纪念馆,风送江涛炮声隆……”郭先红记录下了如诗的旅程,他说最值得记取的还是那份情。在相处的几天里,小陈动情的一声“老娘”,又成了二老的“干女儿”。
  2003年上海的夏天,比酷暑更火热的是当年的上海知青“子女”们的孝心。他们听说郭叔和婶来了,纷纷想请二老吃饭,并络绎送来了礼物。郭先红夫妇都婉拒了,因为他们已深感幸福:“我在帮助他们时,并没有想到过回报。何况,他们并没有忘记黑龙江,还捐款在当年插队的地方建起了希望小学,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了。”
  要离开上海了。不想惊动别人,郭先红夫妇“封锁”了归期和车次,悄悄来到了火车站。然而,还是有“消息灵通者”赶来送行了,他们因为不知具体车次又怕错过,就冒着摄氏40度的高温在车站等候。黄德明来了,拎着茶叶;“干女儿”来了,送的是两件羊绒衫……大家说:“总得让我们送送吧!”
  意外,然后,是感动和快乐!岁月积淀的情愫,在暂别的那一刻迸发。依依惜别的站台,真情流动。郭先红夫妇把他们的牵挂留在了上海,又带走了当年的上海知青们的惦念。这一刻,浓缩的是33年来松花江和黄浦江的深情相望。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