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两次大战与美国金融霸权——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雨露

来源: reader66 2011-06-16 14:10:5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9947 bytes)
两次大战与美国金融霸权——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雨露
两次大战与美国金融霸权——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雨露


魏静茹 

    

    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大国崛起》,说美国的崛起离不开两次世界大战;最近中央二台正在热播的大型纪录片《华尔街》,又说美国的崛起离不开华尔街,究竟如何看待美国的崛起?其金融霸权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带着这一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陈雨露。

                           第一次世界大战:钱主沉浮

    记者:前几年有本名为《货币战争》的畅销书,说欧洲金融大鳄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金融专家,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陈雨露:这么说,也没错。从西方大国崛起的实践来看,一个国家支付战争费用的方式是征税;实际上,最好的战争筹资方式是借贷融资。因为,征重税或通胀式融资会损坏国家信誉,降低国民支持度,而且速度太慢;另外,胜利后,国家负债完全可以转嫁给战败国。比如,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我们就赔了倭寇很多很多钱,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日本欠人家的债务,等于人家用我们的钱在打我们自己。因此,打了再说,管他身后大浪滔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选择是对内借款。因为,德国人很实在,战端肇始,指望从伦敦融资那是想都不要想;而最大的中立国美国却一直忽悠中立。况且,德国人有自己的打算,他们觉得自己一定会赢得胜利,只要每年税收足以偿付内债利息,将来战胜,赔款就是净利润。他们在战争前竟然做了预算,估计战争的费用约为700亿马克。(只是,德国人恐怕不会想到,1920年战争结束后,德国公债总额为2200亿马克。)根据以上判断,德国制定了自己的作战方案“施里芬计划”。
    记者:从资本运作的角度讲,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
    陈雨露:问题是,协约国不这么认为。英法美本是同种同源,算是老乡。老乡认为,从美国财政部取得支持暂时不太可能了,变通的方法是向财团借贷,比如,摩根财团。第一个冲向摩根财团的就是法国。
    1914年8月,法国向摩根财团求助,要求贷款1亿美元,而且交给摩根财团价值600万美元的黄金。美国国会历来是一个利益、价值观博弈之处,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人来指手画脚一番。当月,一个叫布莱恩的政客呼吁国会立法禁止私有机构向交战国贷款。他认为,“筹集对外贷款的美国银行家会十分愿意通过报纸运用他们的影响力来支持获得贷款的国家的利益,而这些影响将使我们维持中立变得更加艰难”。布莱恩在美国政坛很有影响力,法国融资遇到了困难。坚持就是胜利,法国又转向花旗银行,而且玩起了花样。法国驻美大使与花旗银行的法拉汉会晤布莱恩,除了表达敬意,法国大使还说明:法国贷款只是普通意义的银行信贷,不是国家借债,在日益复杂的国际战局下,美国农场主的日子很不好过,而这笔借款的用途将全部用于购买美国商品,比如,粮食(农产品)。
    记者:很多人说,是法国人在玩文字游戏,依靠credit和Ioan的字面差异获得了贷款,并忽悠布莱恩放弃了自己的立场。事情真是这样吗?
    陈雨露:文字游戏天天有人玩,想让一个政客放弃大是大非的政治立场,绝无可能。最终逼迫布莱恩放弃的,是利益。1914年,美国出口还要靠农产品支撑。7月德国还从新大陆进口了260万蒲式耳小麦,8月份却1个麦粒也没进口。威尔逊总统也被棉农逼的无路可走,不得不号召全国人民每人买一包棉花,据说威尔逊总统就带头弄了一包。布莱恩向来代表农场主利益,协约国购买农产品是要挟布莱恩最好的办法。布莱恩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有着坚定的理想。然而,利益面前他必须低头。花旗银行副总裁公开表态:“国际关系中,今后三四个月是美国金融业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允许(协约国)到其他国家购买,我们将在我们最需要和最佳的时机忽视了我们的贸易”。
    言下之意,这生意我们不做,有人会做,最后吃亏的还是美利坚合众国。
    接下来威尔逊总统表态:“政府债券与商品购销借贷之间有明确的区别,前者是在公开市场上出售给投资者,后者是一国政府与美国商人之间的贸易债务…与交战国贸易是正确的”。
    记者:总统表态等于承认协约国借贷合法:金融机构可以对交战国融资,但不准以国家名义。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陈雨露:不错!从1914年夏天到美国参战的1917年4月以前,美国银团共向交战双方贷款21.6亿美元,绝大部分都在协约国……。然而,1916年后协约国支付能力越来越弱,整个欧洲黄金已经不足35亿美元。如果协约国找不到一种方法支付美国人借款,只能欠债不还。
    如果是这样,那美国只能是贸易缩减,生产则按级数大幅萎缩,接下来就是市场低迷、公司倒闭、金融衰败、资本过剩、失业率高企……
    记者:无论为了钱、为了经济,还是为了国人生命,美国都不可能站错队的。
    陈雨露:是的。战争中,无论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在决战前夕其实都是强弩之末了,资金、战士都耗费的差不多了。谁能拿出最后一个美元,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凭借世界第一的生产能力,美国迅速武装了一支美国海空军投入战斗。这些力量投入到本已厮杀3年的欧洲战场,同盟国军事力量遭到了空前挑战。1919年6月,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签署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别了,1929

    记者:对美国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时光是幸福的,他们的财富还有其他来源吗?
    陈雨露:战后,20世纪20年代财富向刚获胜的美国人敞开大门,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一片喜庆。1928年12月4日,柯立芝总统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美国从未遇到比现在更加令人鼓舞的繁荣。在国内,人民安居乐业,在国际方面,和平是主流”,并且,总统认为“乐观展望未来”。
    对很多美国人来说,财富另外还有一种来源:投机,比如,地产。佛罗里达州的气候总是比纽约好,甚至比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州都要好,一到冬季人们往往如同候鸟一样来到佛罗里达度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真的相信,这里的房产一定会升值!度假圣地,很快变为了投机场。
    1923~1925年间,佛罗里达的地价出现了惊人的升幅,大概升幅在5 ̄6倍左右。一个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当时该市仅有7.5万人口,2.5万名地产经纪人。
    记者:但经纪人不能创造任何实体财富,一旦大家都来做经纪,城市又有何魅力可言?
    陈雨露:如果全民皆是经纪人,说白了就一个字:骗。几套房子别说不能创造财富,就连居住的功能都丧失了:真要是有人住,经纪人早失业了。
    1926年9月18日,一场台风卷走了迈阿密数千栋房子,这个城市被毁灭了。佛罗里达州房地产骤然跌价。伴随着地产泡沫破灭,1926年美国经济其实已经出现疲态。如果,这个时候美国人惊醒,也许最后不会折腾出一个世界经济危机。
    记者:这场危机,也就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因素促成?
    陈雨露:是的,1927年年初,华盛顿迎来了三位客人:英格兰银行、德意志银行和法兰西银行三家央行行长。三位行长此行只有一个目的:游说美联储放松银根、降低利率。
    记者:他们为什么劝美国这么做?
    陈雨露:只要美国商品价格很高、利率又很低,黄金就不会持续流入。因为,此时三国经济很不景气,它们需要阻止黄金流入美国,进而维持自己的黄金储备。出于一种自大心理,当然也是为了攫取世界金融制高点,美联储就范了。美国利率从4%下降到3.5%,同时联储向市场投放更多美元、回购政府债券。多年之后,美联储将此次行动称为“导致了75年以来联邦储备系统或其他银行系统所犯的代价最为昂贵的错误”。1927年全年,宽松的货币政策给华尔街注射了强心针,道琼斯指数一飞冲天。1927年最高曾涨到380点。
    直到此时,人们仍旧认为华尔街牛市基本靠美国公司价值增长。只不过,这已经是幻灭前的最后一抹色彩。人们不再谈论公司价值,而是开始议论所谓的“大人物”:市场之所以如此火爆,是有“大人物”联手哄抬。但任何大人物也只能控制一两只股票,不可能操纵整个市场指数,撬起道琼斯指数的是千万个投资者,任何“大人物”和市场相比都将微不足道。请记住,市场永远都没有大人物,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1929年初,人们不再谈论自己有多少钱,而是琢磨能在经纪人那里融多少钱。
    此时的华尔街,已经疯了!
    记者:面对这种危局,关联储有什么反应吗?
    陈雨露:美联储终于拿出了勇气。1929年2月2日,美联储函告银行界:商业银行可以向联储融资,但如果被联储发现这种融资用于市场投机,商业银行必须“承担严重的责任”;2月7日,美联储致函投资者:投机性信贷等于利用联储货币政策透支国家的未来,建议公众检举揭发此类行为,联储将竭尽全力调查;整个3月,联邦储备委员会开始连续召开会议,却不对外透露任何消息。人们明明知道这些会议与市场有关,但记者却无法从联储官员嘴中获得只言片语。
    尽管没有提高资金成本,美联储的行为却是一个严重的信号:银根即将收紧,货币市场不会再这么宽松。货币市场在不安中度过了3月,银行开始收缩头寸,拆借利率飙升到20年代的最高点。更狠的是,有银行断定联邦储备打压行为会造成短期利率持续高位,这可是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他们开始减少短期放款,证券经纪人贷款的利率上涨到了14%。华尔街闻声而动。3月26日,出现了天量抛盘,纽约证券交易所竟然有8246740股换手,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一天的交易记录。当日,几乎所有投资者都接到了经纪人措辞强硬的电报,要求他们追加保证金。关键时刻,美联储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当天以官方名义公开发表了一篇类似于散文的文章,以春秋笔法暗示美联储不能容忍如此高的拆借利率,而且现在市场头寸充足,拆借利率不应该如此高。货币市场拆借利率应声大幅下滑,对此,美联储保持了不应有的沉默,华尔街也已经心领神会。
    1929年9月5日,美国统计学家巴布森在全美商业联合年会上发表演讲:崩盘迟早会发生,而且是难以遏制;犹如魔咒一般,当天下午2点纽约证券交易所放巨量下挫。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市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怪诞的一天,当天创出了l290万股交易记录,上午11点后纽约证券市场终于出现恐慌性抛盘。
    记者:关联储本可以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陈雨露:有!如果美联储连续2月份的反击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货币市场跟华尔街联合投机,1929年股灾也不至于如此严重。此时,货币市场跟华尔街好像没有任何阻挡,货币像洪水般冲入这个投机场,8月份经纪人贷款已经达到了170亿。灾难,已经在所难免了。
    到10月29日这天,没有人再能挽救华尔街,当天股价指数已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天量历史纪录,自动报价机打出的纸带超过1.5万英里,直到闭市后4个小时才打完。人们将这一天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即黑色星期四。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终于到来了!
    1929-1933年,美国累计破产工业企业14万家;银行1万家,占银行总量的19%;失业率高达32%;国民生产总值下降55%……。据说,宾馆服务员总要问顾客“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要一个房间自杀?”。
    记者:华尔街是真凶了?
    陈雨露:在这里,请不要过分指责华尔街;因为,华尔街不是真凶。1929年美国所有证券交易所总计不过只有1548707个客户,150万账户里,保证金账户不足50万,还不包括重复计算。当时,美国人口是1.2个亿,1.25%的人口就算拉杆子造反也不可能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华尔街没有这么大魔力,该来的,还是一定会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维持美国繁荣的是无尽的战争军火需要,需要枪炮、需要钢铁、需要轮船……。战后,欧洲各国都在抚平战争创伤,也就是说各国都在投资,都在大兴土木。于是,美国货还是有销路。更重要的是,一战后美国汽车业开始用于民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气化在各个行业广泛应用,由此推动了橡胶、石化、纤维制造等等多个行业,汽车、收音机、吸尘器、电冰箱已经不再是奢侈品,普通家庭已经开始享受这个美好的世界……
    但是,美好永远是暂时的,尤其在生意场上。一个产业、一类产品如果能成为潮流,那是一定会有暴利的。回想一下,我们80年代的电冰箱、90年代的空调……。当时的价格折算到现在简直是天文数字。看着人家获得了利润,资本是一定会冲进去的。于是,整个产业就会扩张,产品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一旦一种产品普及到每一个家庭,那么,利润也就无多,市场也就开始萎缩了。但是,投资是不能收回的,前期的产能、广大干部职工还都在,产品出来了,市场却没有了;结果,只能滞销。于是,“产能过剩”就成了所有行业、所有产品的最后归宿,所有曾经辉煌的产业都会归于寂静。
    记者:看来,衰退是必然的了?
    陈雨露:关键是,如何衰退,又在什么时候衰退。如果产业前期暴利均匀分布在全体国民手中,产业衰退虽然痛苦,却是新生的降临。如果所有行业长盛不衰,那人类才不会有任何进步。如果社会财富分配极其不均,那么这种衰退将是一种灾难。因为,绝大部分人对衰退没有任何储备,繁荣时尚能生存,一旦衰退就会把普通人逼入赤贫境界。对于那些有储备的人,他们有的是钱,但是钱又不能投入到生产中,于是,资产市场泡沫也就成为必然。
    记者:对于当时的美国,它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陈雨露:当时的美国,正是后一种情况。1920-1929年正是美国垄断企业横行的时候,历任总统都在为消灭托拉斯奋斗。1929年美国1%的人口占有59%的美国财富,占87%的人只掌握了10%的国民财富,所谓中产阶级当时还少而又少。何况,分配不均已经不仅仅限于美国国内,美国占有世界上接近一半的黄金,欧洲已经穷到家了,战争贷款尚且还不起,何来资金购买美国商品?这正是应了马克思的经典名言:经济危机,是资产阶级疯狂的掠夺和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元的胜利

    记者: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国的经济,那美元又是怎样取得胜利,让美国成为真正的金融强国的呢?
    陈雨露:这与二战分不开。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德国说起。“闪电战”是德国在二次大战中使用的著名战术,不依靠传统的阵地,而是利用机械化部队迅速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枯荣之间全凭“闪电战”所赐。闪电战,顾名思义,很快;战争物资,消耗的就更快。这就要求德国战争物资供应只能以库存而非生产为依托,必须有大量库存,而且能运到前线才能“闪电”起来。战前,德国建立了一个“总体战争经济体制”,资本家已经和国家机器合二为一,克虏伯、西门子、蒂森、施罗德同时兼任政府要员,国民经济迅速完成了军事化,1933-1939年军工业生产增加了10倍。1937年2月,希特勒颁布《帝国银行新秩序法》,帝国银行董事会由元首直接领导;1939年帝国银行董事会被解散,同时颁布《帝国银行法》规定:停止兑换纸币,中央银行对帝国提供的贷款数额最终由“领袖和帝国元首”决定。至此,纳粹政府在法律上完成了中央银行国有化。战前,德国纳粹政府其实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积累了闪电战的资金实力。前面我们说过,对外战争最好的融资方式就是对外借款。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对外举债。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又把一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当做了经验——发行国债。
    记者:为什么不借外债呢?
    陈雨露:不是希特勒不想借钱,实在没人借给他。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根本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对外融资渠道,唯一的中立国瑞士整个二战期间也只对德借款1.5亿瑞士法郎。有人一定想,既然占领了很多土地,何不抢劫?希特勒不但这么想,而且也这么做。二战期间,德国总计从占领地抢劫了90亿英镑,折合1500亿马克,这些财富也确实在很长时间内维持了德国的“闪电”战术。但让希特勒没想到的是,当时,全世界都在执行毛主席的战略方针:论持久战!国家生存与普通人生存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希望获得稳定的收入。抢劫毕竟只是一次性收入,有了这次就没了下次。
    记者:经济掠夺只能治标不治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德国战争经济问题。
    陈雨露:是的。随着战争旷日持久,新占领土地已经没多少油水可刮,旧的占领地已经疲弱不堪,反而要消耗德国经济实力。希特勒好像一个匪徒,突然抢到了一大笔钱,突击享乐之后,再无后续资金。1940年希特勒的闪电战就不太灵了,因为,物资吃紧。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了,希特勒只得另想办法了。1940年8月,德国帝国银行试图在占领区发行以马克标价的货币,在占领区建立一种长效抢劫机制,但是由于纳粹政府不能有效稳定占领区秩序,军事胜利并没有促成这个方案。1943年后,即使在德国本土,马克也不再被认为是通行的货币,人们的收入中出现了实物,交换改为以物易物。德国官方开始使用配给制,而且延伸到了德国本土,常规经济手段已经无法奏效。市场物价虽然被官方冻结,但柏林却存在一个马克交易黑市,整个黑市实物交易量只占实物交易总量的10%,但却占交易总金额的90%,因为黑市价格是官方市场价格的100倍。官方交易中有效的不是货币,而是供应卡,类似于我们计划经济年代的布票。货币体制紊乱极大降低了德国本土和占领区的生产效率,德国不能组织有效生产,而自己储备已经消耗殆尽,当然,闪电战也就不能继续。最不应该的,战争后期,纳粹开始利用货币掠夺自己的士兵。二战后期,德国对自己的士兵发放“军队紧急货币”。“军队紧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马克纸币,也可以按照正常汇率在占领国换成当地本币流通,但是,不能汇款回国内。希特勒本来的想法是,让军队尽量掠夺敌国物资,而节约本土物资,也就是所谓“以战养战”。这种方法实际操作简直就是荒谬,这种毫无意义的纸币回国就等于废纸,换成实物又不能弄回家去,哪里还有什么作战积极性。穷人是打不起战争的,还好,同盟国中还有一个富人。
    记者:谁?美国?
    陈雨露:是。欧战刚刚爆发,罗斯福总统在国会演讲中呼吁“英法赢得了战争,美国就保持了和平;如果德国胜利,美国本土就会很快燃起战火……,我深切而坚定的认为取消武器禁运较之维持现行法律更能保持美国的和平”。1937年9月,在罗斯福总统坚持下国会终于通过新的修正案,承认“现购自运”原则,同意英法以现金购买军火,自行运往战场。
    1941年1月,罗斯福在国会痛陈:决不能让英法因为没有子弹而投降,任何消极防御的措施都是最卑劣、最不真实、最没有爱国心的表现!鉴于盟国确实无钱,而美国军火又产自私人厂商,罗斯福想到了绝妙的一招:租借,由联邦政府出钱购买,由英法租借。因为,罗斯福的谋士团在一堆国会旧文件里发现了一个1892年的判例,授权陆军部长“在职权范围内,处于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可以租借陆军财产”。根据这个独立战争期间的法案,罗斯福起草了《增强美国防御法》,即“租借法案”,根据该法案,总统可以“出售、划拨、交换、租借或另行处置任何此类防御物资给任何此类政府”。当月,罗斯福向国会提出拨款70亿美元的要求,并于当月通过。苦战的英法联军终于看到希望了,自此,士兵们有美元发了。
    英法士兵虽然也使用地方货币作为军饷,但士兵可以用地方货币兑换美元,而且是按官方汇率。很快,盟军士兵就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他们经常以黑市的价格换取地方货币,却以官方汇率向军队兑换美元,再到黑市换地方货币,几个循环下来,就发了。
    记者:这真是一个巧妙的生财之道!
    陈雨露:租借法案,除了相当一部分进了战士的腰包,最主要的还是盟国军火和战略物资。租借法案有一个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每天美国援助英法的坦克、军舰和飞机,一定要比战场上损毁的多1
    1941-1945年,美国共计向同盟国输出价值600亿美元的援助物资、资金,其中英国得到54%,苏联得到22%,其余则分散在各个盟国,遍及亚非拉35个国家。无论美国如何标榜自己在战争中的无私,租借法案最终还是改变了世界格局。尽管美国也有珍珠港惨败,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是在美国援助下盟军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英国、法国,甚至苏联和中国。盟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军火是美国的飞机舰船、补给是美国的物资、军饷是美国的美元……自此,美元成为最流行的世界货币。
    记者:通过您的分析,使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美元成为最流行的世界货币,为什么美国通过两次大战崛起,变成了世界金融强国。谢谢您。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79期,摘自2010年第11期《理论视野》)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