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作为当代符号

来源: 英二 2010-12-16 12:30:3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4076 bytes)

 

“虚拟”作为当代符号

 

说到读历的悖论,是关系到真实还是虚拟,历史当然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但是由一个人说出来,就可能是虚拟的。问题在于,虚拟不仅仅存在于解读历史,还在于解读现实。

当代社会的的问题是出现了另一种被意识创造的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就现实性而言,虚拟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对现实事物的虚拟,即对象性的虚拟,是一种正向虚拟;二是超越现实性的虚拟,即对现实的不可能性的虚拟,如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是一种高层次的,具现实意义的正向虚拟;三是对与现实相背离的虚拟,这是一种违背人类发展规律的虚拟,是对人的主体性价值产生扭曲的反向虚拟。

虚拟的主要问题在于虚拟与现实的分裂或对立,社会如果在虚拟与现实方面发生了脱节、分离甚至冲突,就会面临很多严重问题。如虚拟经济与现实的分裂产生经济泡沫引发金融危机;虚拟政治与现实的分裂就会误导政治走向,迷糊人的视野产生社会的政治不安;虚拟文化与现实的分裂会引发文化冲突;虚拟人格与现实的分裂将会引发整体或个人人格的分裂;而整个社会的虚拟部分与现实的分裂则必然会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这些都是虚拟社会的特征。

虚拟像幽灵一样几乎无处不在,虚拟历史、虚拟政治、虚拟经济、虚拟文学、虚拟苹果、虚拟女人、虚拟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虚拟之所能以与现实世界平行不悖,在于它不是现实的,但却是实际的、功能的。人不仅可以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也可以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里。虚拟让我们看到物质性的技术在当代社会可以渗透到人的心底,成为人类精神状态的一部分,有些豪情满怀的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一些符号给虚拟了

 

虚拟如何会产生?

当代电信影像技术的进步,“拟像”(simulation促进并摇动现代主义基础,影像的复数性及可再复制性不但挑战现实,也质疑客观,原创,独一等人文立场,导致了传统现实主义精致文化的衰败。在数位网路时代,无孔不入的媒介像是感官的延伸,能瞬息万变地营造虚拟世界,使其具备了完整和谐的情景,几乎可以超越具像使世界迈向完美同一。

虚拟不仅仅是在视觉领域,也完全转变了传统的沟通方式。什么是现实中存在或感觉得到的真实不再重要,无处不在的电视屏幕渐渐模糊了什么是真正发生的,什么只是在视网膜上被刺激的。更有趣的事实是,如果异化是假装没有拥有自己其实已经拥有的东西,那么虚拟则是编造自己拥有事实上并不拥有之物”。

60年代设置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美国拥有61%股息,西欧30.5%,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划分,70年代在数字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再次确立美国在网络通信市场的主导地位。信息的主导和媒体垄断是“虚拟社会”得以生成的一个原因。现代通信技术适应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和“虚拟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的主要内容特征。

 

社会如何的被虚拟

全球传媒权力优势和语言优势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统治,传播媒体压倒了社会的人。现在是由“虚拟审美来完成这个世界的“再现”(représenter。事实不必在场,“拟像”,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共舞,一步步的侵蚀所有传统的真实与信念。拟像论”带来的种种“终结”理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宏观的“历史终结”相关,还包括了艺术观念的终结,正在寿终正寝的“社会阶层”和“意识形态”话语。当虚拟的”主宰了现实的”,社会的发展在整体上就陷入一种无序状态,为此付出代价的是社会冲突金融危机、两极分化、社会病态等等过程。而更为严重的社会后果是,由于真实和影像的区别已无意义。更使传统的意识型态批判失去用武之地。因为后者正是著力于对现实进行的意识型态解密,以揭发隐藏的或是扭曲的真实。

虚拟社会愈演愈烈的政治美学化倾向,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各种美学手段,例如舆论造势,形象操弄,公关行为等等,来塑造资本统治制度的正当性。有意识的创造一种“合法化模式”是虚拟社会的任务。在当代最具典型的就是“资本控制国家”被成功的美化为民主模式在全球传播,“国家控制资本”则标识为专制哲学家伯恩斯坦(Richard J.Bernstein)因此作秀社会表示当代社会的政治现象,人民被沦为政治演员的观者,“寻找和发现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和解(reconciliation方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问题之一。”

 

个体如何不被虚拟

后现代思想家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认为当代社会种种“拟像与真实”的混淆,不过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表现。詹明信提出了认知绘图策略:面对跨国资本全球流转所编织起的巨大网络,詹明信期待能够描绘出一张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意识形态地图”,能清晰地描绘出每个个体与全球资本主义的关系。因为虚拟,使个体在全球体系中迷失了自身的位置。如果每个个体能增强,并明确其所处的地位,也就增强了认知社会现实的可能性。詹明信将认知绘图定位在美学的层次,作为形式和意义诠释的美学,不仅处理“评鉴标准”和内涵问题,还涉及美学的政治和社会脉络。换言之,一方面对既有的政治的美学化提出批判,另一方面则呼吁美学的政治化,这里都牵涉到意识型态批判和“再现政治”的问题。

相对应于政治的美学化,那么美学的政治化如何可能? “绝对视域”是詹明信美学的核心,即政治视角是一切阅读和一切解释的最终视角。詹明信所说的政治主要是指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因为生产方式能打破封锁线,直入问题的根本。现代的阐释系统都在隐藏一条封锁线,这条封锁线把阐释与社会整体分离。如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阐释至多深入到家庭,再也没有超出家庭领域之外,只有马克思主义阐释的生产方式进入了更广泛的社会现实。

詹明信理论“政治无意识”中的“无意识’即愿望的达成”,意思是阶级集体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詹明信所言政治有三个不断扩张的视域。在第一个狭义的政治视域中,历史被还原到一系列从文化中透视出来的周期性事件如时代危机,政权动荡、社会兴衰等。一个文化制品还可以从第二个政治视域来透视。在这个视域中,文本呈现的内容可以被视为阶级话语中的言论。实际上是把一些文化制品理解为阶级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对峙、论辩的象征性行为。一个文化文本还可以在更深广的政治视域中解读,这就是第三视域,即生产方式的视域。“一切文化现象背后最深层的根源在于与这一文化相联系的生产方式”。詹明信把它作为整个美学的理论基石。

当代的核心是资本增值的全球模式,而社会核心问题是:阶层概念和经济上的雇佣关系。离开了核心根本的“虚拟政治”就像是“虚拟经济”的泡沫一样在天空飘浮,大大小小的泡沫爆裂真是虚拟社会的景象。

认识这些都有助于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有助于形成虚拟与现实的正向运动。虚拟本身并不是问题,完整的人不仅有其自然性,也有其社会性和人文性;有其物质性,也有其精神性;有其经验性,也有其超验性。但是,虚拟与现实的和谐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先验状态,也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永久状态,正向的,还是反向的虚拟,虚拟与现实之间动态的实现决定了这个世界的走向,这些都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从而,例如在上世纪面对强势的全球主义“虚拟民主”, 前苏联和当代中国作出的不同反应。

正如地缘政治学是基于现实,而必须注意排除虚拟假象,尽管利用虚拟符号总是他们的专长。因此,以虚拟符号来评说现实,(比如地缘政治)在理论上应该觉得愚蠢可笑,然而这正是虚拟社会每天在演出的戏剧。因此,也不难理解,面对一张用于演戏的空椅子,有多少人在情不自禁的起舞。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