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秘密研制中程导弹经过

来源: zyt 2010-12-18 15:51:0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027 bytes)
2003年9月25日,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在台军屏东九鹏湾导弹试验基地,首度秘
密试射了其自行研制的中程导弹。据称,该导弹射程达到600公里至900公里,可以
涵盖香港、上海及大陆东南沿海主要经济区域。

  据“中山科学研究院”有关人士私下透露,这枚新型导弹采用“擎天计划室”
研发的冲压引擎作为推进器,外挂4只“固体导管火箭”作为助推器,外形酷似大陆
“长征”系列捆绑式火箭。

  试射一开始,导弹整体成功点火升空。谁知没过几十秒钟,当导弹上升至1.8万
米高空,成功实施助推器脱离之后,导弹主体携带的“擎天”冲压引擎却没能如期
点燃,使导弹失去了动力。眼看导弹像断了线的风筝,一头扎入了海中,台军技术
人员的心情顿时跌到了谷底。到场观摩的多名台军将领一言不发,愤然离去。

  更让台当局始料不及的是,无孔不入的港台媒体居然搞到了此次试射的内部消
息。为掩人耳目,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言人10月29日公开“辟谣”,声称这
次“火箭试射”是进行环境监测与通讯研究需要的“探空实验”,虽然使用了“天
弓”导弹的火箭主体,但目的是为了将科学仪器送到高空,绝对没有什么军事意图。

  但是,台当局忘了堵住“台独”分子的嘴。台军中一些死硬的“台独”分子公
然说:“台湾现在搞几枚中程导弹算什么?”这种态度再加上前段时间台军进行
“雄风”2E巡航导弹的试验,以及台“国防部”近来多次提到的“不排除先发制人
攻击”等危险言论,人们不禁感到,台军正在加快其研制中程导弹的步伐。

  台当局对中程导弹情有独钟

  所谓中程导弹一般是指射程在1000公里至4000公里的弹道导弹。射程在此以下
的为近程导弹,而射程在4000至8000公里的则为远程导弹,8000公里以上的称为洲
际导弹。不过,由于台湾、大陆隔海相望的特殊地理环境,台军一般把射程在300公
里以内(即能涵盖福建省)的称为近程导弹;射程300至1000公里(即能达到香港及
上海)的称为中程导弹;射程在1000至2500公里(能够达到北京)的称为长程导弹。

研制和生产中程导弹需要健全的军事科技工业体系和相当的资金保障。因此,尽管
不少国家拥有中程导弹,却没有自行生产的能力。据美国防务委员会统计,只有美国、
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阿根廷、伊朗、伊拉克、以色列、北韩、利比亚、印
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具备比较完善的中程导弹研制能力。  

几十年来,台军为了研制自己的中程导弹,可谓是挖空心思,不遗余力。台湾为何
对中程导弹情有独钟呢?岛内媒体指出,为对抗大陆的导弹优势,台湾一直积极加
入美国主导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但近年来台军发现,主要用于防范远程导
弹袭击的TMD系统根本无法解决台湾近在眼前的导弹危机。而且根据专家统计,要想
成功拦截1枚造价在50万─100万美元之间的普通战术导弹,至少需要4枚单价在200万
美元左右的拦截导弹。以此计算,如果台湾要完成本土导弹防御体系的建立,至少
需要花费340亿─400亿美元的高额费用,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台当局意识到,单
靠防御无法给“台独”分子提供保护伞,只能“放手一搏”,研制具有攻击能力的
中程导弹。

  研制机构非常神秘

  在台军导弹研制体系中,直属于台湾“国防部”的“中山科学研究院”是绝对
主力。该院下设有航空工程、火箭导弹、电子通讯和化学等4个研究所,拥有各类人
员l.l万人。由于台湾研制中程导弹严重危害台海两岸的安全稳定,遭到包括美国在
内的国际社会的反对。于是1991年,李登辉为掩人耳目,便在该院设立了所谓“航
太与太空工业技术研究中心”,每年向该中心拨款20亿台币,以研发中程导弹。

  台军不仅对导弹研制人员的身份严格保密,还暗中把一些重要人员挂名到隶属
于台湾“行政院国科会”的太空计划室、台“经济部”所属的航空太空工业发展委
员会及台湾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等民用科研机构。

  因此,台湾负责中程导弹研制工作的专家身份至今鲜为人知。1996年,《台海
军情》曾采访一名前中山科学研究院某发展中心副主任。据称,此人主持过“青蜂
计划”、“天马计划”及“天剑计划”,被尊称为台湾的“弹道导弹之父”,但文
章没有透露这名专家的真实姓名。目前惟一走到台前的专家是台湾成功大学理学院
前院长李罗权。作为台湾“太空计划室”的首席科学家,他兼任台湾“国家实验研
究院”院长、“国家太空计划室”主任等数个与台军导弹研制计划息息相关的重要
部门领导,可称作台军导弹研制的“掌门人”。

  4个机密的研制计划

  台军以“中山科学研究院”为龙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揭开了中程导弹研制
工作的帷幕。在历时近30年的研制过程中,台军主要进行了4项极为机密的研制计划。
与其他所谓“极机密”军事计划一样,台军也为这4项计划取了十分唬人的名字。

  其中,“青蜂计划”是“中山科学研究院”从1976年开始研制地地导弹的计划
代号。该型导弹是台湾利用以色列提供的美国“长矛”导弹技术自行开发的一种地
地战术导弹。1980年,该导弹正式研制成功,虽然最大射程才120公里,但也让台当
局的野心极大地膨胀。

  1980年,在台军宣布“青蜂”导弹研制成功一周后,更为庞大的“天马计划”
就宣告诞生了。台军用180亿新台币及7年时间,完成了导弹弹体、地面导引系统等
计划。但1982年6月,美国出于维持台海军事平衡的考虑,要求台湾立刻停止中程导
弹的研发工作,否则“后果自负”。“天马”还没出生,便胎死腹中。

  “天马计划”的结束,并未使台军放慢导弹研制的步伐,反而让他们吸取了不
少“经验”。此后的相关试验被隐藏得更深了。直到2001年1月,岛内媒体才披露了
台军将“天马计划”改头换面为“逖靖计划”的消息。该计划保密层次极高,由当
时的台军“参谋次长”胡镇埔具体组织实施,每天直接向“参谋总长”汤曜明汇报
研制进程。不仅如此,公务繁忙的陈水扁也定期听取研制小组和汤曜明的密报。此
次的导弹试验便是“逖靖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登辉还曾秘密指使台湾军方在“天弓”2型地对空
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天戟”中程导弹,据称射程可达350─500公里,这就是所谓的
“天戟计划”。

  黄粱美梦难实现

  不过,由于政治上的压力和技术上的限制,台湾研制中程导弹不会有好下场。
除美国政府明确表态不支援台湾拥有中程导弹的研制能力外,俄罗斯、以色列等国
也出于国家战略的全局考虑,拒绝了台当局的种种诱惑,表示不会协助台湾进行相
关武器的开发。同时,岛内的有识之士也一直规劝台湾当局迷途知返,就连一些民
进党的立委也在各种场合表示,台湾发展中程导弹来反制大陆,无疑是以卵击石。
另外,由于台湾在导弹动力系统、制导系统以及尖端材料三个方面都受到自身技术
能力的限制,因此很难完成中程导弹的自行研制。

  值得警惕的是,台湾当局利用对美军售机构的金钱攻势和美国政府摇摆不定的
台海政策,暗中与美国一些科研机构进行火箭技术的合作开发。不过,这种伎俩瞒
不过明眼人。台当局借科学研究之名发展弹道导弹之实,对祖国统一和地区稳定构
成了极大威胁,对此,祖国大陆和国际社会决不会坐视不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