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忘记了老毛死的时候中国人民的贫穷生活。

来源: ily 2010-11-13 17:41:4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5739 bytes)

文 革时为在外国人面前表现繁

转自360doc网站,它也是转别处的,也懒得去找源头了.看完这篇文章估计可以理解现在一些游客到朝鲜旅游的一些遭遇,理解朝鲜普通人的辛酸和苦衷了.

    ==================================================

    如外宾到某商场时,该商场所有商品可不凭券而敞开供应,为了显示一片繁荣,中国居民也可购买但买一片繁荣,中国居民也可购买,但买后不得离开商店,要等到外宾走后再到柜台将货退还。

    可如实回答

        1972 年初,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与此前的全封闭相比,来华的外国记者、国际友人人数猛增。然而,外界要了解文 革中中国的真实情况并不容易。当时美国著名电视制片人露西杰文斯女士拍摄的一部以北京一家人日常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故宫》在海外颇有影响,当年还获得了 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从这部片子的拍摄过程便可看出外界是如何了解当时的中国的。

        承担这次特殊政治任务的,是当时 的清华大学学生刘志军一家。据刘先生回忆,由于是国 务 院办公厅交北京市外办具体经办,所以市外办经过几个月的仔细筛选后才选定了他家。但外交部仍不放心,有关领导还亲自到他家实地查访,看了他爷爷、父母、兄 弟姐妹,并向当地派出所和居委会作进一步了解才最后确定。

        刚开始拍摄,露西便面有困惑:全家人不管男女老少,衣裤都是黑 蓝灰三色,男的都穿军绿球鞋,女的都是方口偏扣黑布鞋,三代人站在一起就像是部队一样。正如作者所说,也难怪,那个年代的人除了绿军装,几乎都是黑蓝灰 色,即使女孩子有件鲜艳点的衣服,也必须穿在里面,因为露出来就是资产阶级思想。但为了表现服装色彩的丰富,他的大妹妹只好向一位刚结完婚的新娘子借了件 红衣裳,二妹妹则到邻居家借了件暗紫色格上衣。另外,当时经济凋敝,物资供应紧张,所有东西都要凭票限量供应。但《故宫》中有一组镜头,要表现中国人民生 活水平正在提高。当时正赶上中秋节,广安门菜市场突然摆上了各种新鲜蔬菜,应有尽有。那个年代,老百姓不管买什么东西都要凭证且限量,而惟独那天肉菜全不 限量,敞开供应,只要排队就能买上。我父亲的单位为让我家在外宾面前表现出中国人的自豪,还特地补助他100元钱,母亲攥着相当于自己3个月工资的钱,乐 滋滋地挤在买菜的人群中(刘志军:《影片〈故宫〉引出的跨国情缘》,《纵横》,2002年第7期)

        文 革时生活的多姿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就这样被制造出来。平心而论,很难要求这些他者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因为那时正 狠抓阶级斗争,敌情观念极强,有关方面制定了极为细致、严格的与外宾接触的有关规定,各单位、居委会都组织全体人员、居民学习、熟背这些规定,使外来者很 难获悉真情。

        当时我从农村回城探亲,也曾与其他知青一起被招到居委员开了半天会,学、背这些规定,经考试把一条条背得滚 瓜烂熟后才能回家。其中一条规定,如外宾到某商场时,该商场所有商品可不凭券而敞开供应,为了显示一片繁荣,中国居民也可购买,但买后不得离开商店,要等 到外宾走后再到柜台将货退还。还表扬过某菜场一位卖肉的师傅水平高,一次顾客拿出肉票要买二两肉,这时恰有外宾在旁,这位卖肉师傅当即决定根本不要肉票就 切了二斤递给顾客,让外宾看到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之高。据传达说,曾有人趁外宾在时买了好几双尼龙袜(当时买尼龙袜要工业券,买线袜要线票,肥皂、火柴全都 要券要票,这些券、票发放量非常少)就想走,但在门口被有关人员拦住,后来袜子全退不说,还通知了工作单位,受到处分。规定还对外国人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 都提供了标准答案,如文化革 命是很有必要;五 七干校、上山下乡是大有好处或很受锻炼;有关工资、家庭收入的答案是生活很好或够用,不能说出具体多少钱。据说根据工资水平是可以推算出国民生产总值,可以推算出工农业生产状况,可以推算出军工情况,可以推算出国防实力因此,每人的工资多少事关国家机密,不得告诉外国人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所有问题中只有家庭有几口人的答案是可如实回答。当时就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有外宾问一个老头儿家有几口人,这位老人生怕答错担不起责任,一时紧张,像在居委会考试一样慌忙回答:可如实回答,弄得外宾莫名其妙。

        若 仔细研究,从这一纸规定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夷夏之大防、控制之严密、宣传的伎俩、经济的衰败这一纸规定当时广为下发,但大家都是背完就扔。笔者现在才意识到 这一纸规定其实非常重要,因为这就是史料,是我们曾经这样生活过的证明,因为无证不立是历史学最基本的学术规范和起码要求,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文献 就没有历史,或者说,历史是由文献形成的。遗憾的是,我现在问过许多人,竟无一人将这一纸规定保留,当然我也没有保留。细细想想,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 文献,往往就是这样丧失的;进一步说,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日常生存状态,也就是这样丧失的。

        同时,对不少外宾、海外华人 回国后对文 革中的中国那种到处莺歌燕舞的热情报道,也就很可以理解了。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当时发表了有关的系列文章,在海内外影响极大。当现在有人劝他 在文集中将这些文章重印时,他诚恳地表示,我却愿意把它忘掉(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393页)。把它忘掉,虽只简 单几个字,却饱含一个真诚的学人在了解实情后的沉重反思与难言的心情。然而,如今国内却很有某些学界新锐为学术创新,而将此类报道作为文 革乃真民主、经济还很繁荣一类的论据呢!(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 此帖被绿色世界在2010-11-12 12:36重新编辑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