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40年腾起60颗“中国星”

来源: rouserrun 2010-11-06 13:45:4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047 bytes)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40年腾起60颗“中国星”

2010年10月11日 05:24华西都市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走过40个年头

要闻·焦点不平凡的40年

1970年冬一支神秘的队伍进入大凉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拉开序幕。

1984年搭载“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的长征三号火箭腾空而起。自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火箭低温氢氧发动机技术和第4个成功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国家。

1986年2月1日“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此结束了中国人只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

1990年4月7日中心成功发射我国承揽的首颗国际商业卫星“亚洲一号”。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个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

2000年至今中心成功发射9颗“北斗”导航卫星。

2007年5月14日中心成功发射我国首颗以整星整箭方式出口的“尼日利亚一号”通信卫星,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卫星首次走出国门。

2007年10月24日中心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

从1984年执行首次发射,截至“嫦娥二号”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将60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当“嫦娥二号”卫星冲突云霄的那一刻,整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沸腾了。“嫦娥二号”是第60颗在这里腾飞的卫星。蓦然回首,这座位于大凉山深处的航天城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原来默默无闻的荒山沟,如今成了中国航天的“探月港”,享誉世界的“东方休斯敦”。

从一张白纸到飞跃

1969年底,我国决定再建一个航天发射场。经过对9个省25个地区81个选点的艰苦考察,最终选定四川西昌松林这个海拔高、纬度低、气候条件好的地区。1970年冬,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拉开序幕。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人迹罕至的穷山沟今后会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

40年来,随着一颗颗卫星腾空而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众多辉煌业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火箭低温氢氧发动机技术和第4个成功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国家;我国拥有了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个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从1984年执行首次发射,截至“嫦娥二号”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将60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1984年,当搭载“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的长征三号火箭发射成功后,聂荣臻元帅发来贺信说:“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从一张白纸,到能发射同步卫星,这是了不起的飞跃。”

开放的胸怀走向世界

1986年这一年在西方被誉为航天灾难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退出商业发射服务市场;法国阿里安火箭和美国德尔它、阿特拉斯、大力神火箭相继失利,国际商业发射

市场出现真空。这给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命运多舛的“亚洲一号”卫星在国际上几经转手后,最终被香港亚洲通信卫星公司购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西昌航天人决心啃下这根“硬骨头”。

隐匿于深山峡谷中的保密单位突然间对全世界开放了。没有经验,就得摸着石头过河,一切从零开始。

为迎接“亚洲一号”卫星,中心修建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卫星测试厂房,面对对方提出“室内空气洁净度不超过十万级”的要求,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大家采用土办法,用绸布和酒精将3000多平方米的大厅地板和墙壁反复擦洗了几十次,最终使厂房空气洁净度达到一万级。

1990年4月7日,是中国航天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21点3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亚洲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后的检测数据表明,在休斯公司此前发射的32颗卫星中这是入轨精度最高的一次。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外国进行“澳星”发射谈判。建设者们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依靠推土机、拖拉机和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乱石滩上建起了“亚洲第一塔”。美国人惊呼:“奇迹!中国人善于创造奇迹!”

嫦娥奔月选择“月城”

西昌地处高原,雨雾少、空气洁净度高,月亮显得又大又圆,有“月城”美誉。

2007年10月,一声惊天巨响划破了安宁河谷的宁静,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古老的传说和今天的现实,在月城实现了完美对接。

月球距地球38万公里,经计算每年只有3天适合发射,每天发射窗口仅35分钟。这意味着一旦错失窗口,发射将推迟到下一年。为了保证“嫦娥一号”按时发射,精益求精的西昌航天人自加压力,对任务全过程进行识别,开展风险分析,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受控。发射场区组织全系统人员开展科技大练兵,各分系统、各岗位,数万台套设备,步调一致地进行操作。

2009年3月1日,在轨运行时间延长4个月,完成大量拓展性试验探测任务后,“嫦娥一号”卫星实现可控撞月。

“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彰显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被誉为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之后,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

2010年10月,中国探月的第二次远征再次启程。

有一种感动叫做执着

一代又一代西昌航天人就在那个被亲切称为“沟里”的地方深深地扎下了根。所有在这里的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叫做奉献。因为,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爱已经深深地凝固在了这一片热土之中。

在发射场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两代航天人献身航天事业的动人故事。

姜于,西昌发测站地面设备站空调岗位操作手,他现在工作的单位也是他父亲姜秋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1990年6月19日,“长二捆”火箭正要转往发射场时电动大门出现故障,年仅31岁的技术员姜秋江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地爬上了10多米高的电动大门。经过数小时奋战,故障排除了,当他修复好电机返回时,不慎从10多米高处摔了下来,奉献了他31岁的年轻生命。

2002年,姜秋江的妻子亲手将儿子送到了丈夫曾经工作过的岗位,继续着父亲未能了却的心愿。如今,每次发射成功之后,姜于都会在卫星厂房的门口默默站立,低声对父亲说:“爹,又一颗卫星上天了。”

在发射场,每一个人都如同这里的青山和流水一样朴实无华,“在嫦娥二号”卫星飞天的背后他们都是功臣。采访中,很多人并不愿意自己的名字见诸于报刊,但却非常乐意被别人称呼为“西昌航天人”。因为,这个名字在大家心中是一个英雄群体的缩影,也是一种宝贵精神的传承。张晓霞邓猛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寰

好文推荐:
12345
您的位置: 文学城首页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