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回复:回复:[评论]道学(丹道)之同修共悟

来源: yanlan 2010-06-07 17:00:2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197650 bytes)
回答: 回复:[评论]道学(丹道)之同修共悟yanlan2010-06-07 16:39:36
 卷 十 二 • 辨 问
  
    或问曰:“若仙必可得,圣人已修之矣,而周孔不为之者,是无此道可知也。”抱朴子答曰:“夫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圣人受命,不值长生之道,但自欲除残去贼,夷险平暴,制礼作乐,著法垂教,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匡将危之主,扶亡徵之国,刊诗书,撰河洛,著经诰,和雅颂,训童蒙,应聘诸国,突无凝烟,席不暇暖。其事则鞅掌罔极,穷年无已,亦焉能闭聪掩明,内视反听,呼吸导引,长斋久洁,入室炼形,登山采药,数息思神,断穀清哉?至於仙者,唯须笃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不待多才也。有入俗之高真,乃为道者之重累也。得合一大药,知守一养神之要,则长生久视,岂若圣人所修为者云云之无限乎?且夫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黄帝先治世而後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古之帝王,刻於泰山,可省读者七十二家,其馀磨灭者,不可胜数,而独记黄帝仙者,其审然可知也。
  
    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故善围棋之无比者,则谓之棋圣,故严子卿马绥明於今有棋圣之名焉。善史书之绝时者,则谓之书圣,故皇象胡昭於今有书圣之名焉。善图画之过人者,则谓之画圣,故卫协张墨於今有画圣之名焉。善刻削之尤巧者,则谓之木圣,故张衡马钧於今有木圣之名焉。故孟子谓伯夷,清之圣者也;柳下惠,和之圣者也;伊尹,任之圣者也。吾试演而论之,则圣非一事。夫班输倕狄,机械之圣也;附扁和缓,治疾之圣也;子韦甘均,占候之圣也;史苏辛廖,卜筮之圣也;夏育杜回,筋力之圣也;荆轲聂政,勇敢之圣也,飞廉夸父,轻速之圣也;子野延州,知音之圣也;孙吴韩白,用兵之圣也。圣者,人事之极号也,不独於文学而已矣。庄周云:盗有圣人之道五焉。妄意而知人之藏者,明也;先入而不疑者,勇也;後出而不惧者,义也;知可否之宜者,知也;分财均同者,仁也。不得此道而成天下大盗者,未之有也。”
  
    或曰:“圣人之道,不得枝分叶散,必总而兼之,然後为圣。”
  
    余答之曰:“孔子门徒,达者七十二,而各得圣人之一体,是圣事有剖判也。又云:颜渊具体而微,是圣事有厚薄也。又易曰: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此则圣道可分之明证也。何为善於道德以致神仙者,独不可谓之为得道之圣?苟不有得道之圣,则周孔不得为治世之圣乎?既非一矣,何以当责使相兼乎?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识,则心好其事,必遭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玉钤经主命原曰:人之吉凶,制在结胎受气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其值圣宿则圣,值贤宿则贤,值文宿则文,值武宿则武,值贵宿则贵,值富宿则富,值贱宿则贱,值贫宿则贫,值寿宿则寿,值仙宿则仙。又有神仙圣人之宿,有治世圣人之宿,有兼二圣之宿,有贵而不富之宿,有富而不贵之宿,有兼富贵之宿,有先富後贫之宿,有先贵後贱之宿,有兼贫贱之宿,有富贵不终之宿,有忠孝之宿,有凶恶之宿。如此不可具载,其较略如此。为人生本有定命,张车子之说是也。苟不受神仙之命,则必无好仙之心,未有心不好之而求其事者也,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自古至今,有高才明达,而不信有仙者,有平平许人学而得仙者,甲虽多所鉴识而或蔽於仙,乙则多所不通而偏达其理,此岂非天命之所使然乎?
  
    夫道家宝秘仙术,弟子之中,尤尚简择,至精弥久,然後告之以要诀,况於世人,幸自不信不求,何为当强以语之邪?既不能化令信之,又将招嗤速谤。故得道之士,所以与世人异路而行,异处而止,言不欲与之交,身不欲与之杂。隔千里,犹恐不足以远烦劳之攻;绝轨迹,犹恐不足以免毁辱之醜。贵不足以诱之,富不足以移之,何肯当自衒於俗士,言我有仙法乎?此盖周孔所以无缘而知仙道也。且夫周孔,盖是高才大学之深远者耳,小小之伎,犹多不闲。使之跳丸弄剑,逾锋投狭,履登幢,擿盘缘案,跟挂万仞之峻峭,游泳吕梁之不测,手扛千钧,足蹑惊飙,暴虎槛豹,揽飞捷矢,凡人为之,而周孔不能,况过於此者乎?他人之所念虑,蚤虱之所首向,隔墙之朱紫,林下之草芥,匣匮之书籍,地中之宝藏,丰林邃薮之鸟兽,重渊洪潭之鱼鳖,令周孔委曲其采色,分别其物名,经列其多少,审实其有无,未必能尽知,况於远此者乎?圣人不食则饥,不饮则渴,灼之则热,冻之则寒,挞之则痛,刃之则伤,岁久则老矣,损伤则病矣,气绝则死矣。此是其所与凡人无异者甚多,而其所以不同者至少矣。所以过绝人者,唯在於才长思远,口给笔高,德全行洁,强训博闻之事耳,亦安能无事不兼邪?既已著作典谟,安上治民,复欲使之两知仙道,长生不死,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吾闻至言逆俗耳,真语必违众,儒士卒览吾此书者,必谓吾非毁圣人。吾岂然哉?但欲尽物理耳,理尽事穷,则似於谤讪周孔矣。世人谓圣人从天而坠,神灵之物,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於服畏其名,不敢复料之以事,谓为圣人所不为,则人无复能之者也;圣人所不知,则人无复知之者也,不可笑哉?今具以近事校之,想可以悟也。完山之鸟,卖生送死之声,孔子不知之,便可复谓颜回只可偏解之乎?闻太山妇人之哭,问之,乃知虎食其家三人,又不知此妇人何以不徙去之意,须答乃悟。见罗雀者纯得黄口,不辨其意,问之乃觉。及欲葬母,不知父墓所在,须人语之,既定墓崩,又不知之,弟子诰之,乃泫然流涕。又疑颜渊之盗食,乃假言欲祭先人,卜掇尘之虚伪。厩焚,又不知伤人马否。颜渊後,便谓之已死。又周流七十馀国,而不能逆知人之必不用之也,而栖栖遑遑,席不暇温。又不知匡人当围之,而由其途。问老子以古礼,礼有所不解也。问郯子以鸟官,官有所不识也。行不知津,而使人问之,又不知所问之人,必讥之而不告其路,若尔可知不问也。下车逐歌凤者,而不知彼之不住也。见南子而不知其无益也。诸若此类,不可具举,但不知仙法,何足怪哉?又俗儒云:圣人所不能,则馀人皆不能。则宕人水居,梁母火化,伯子耐至热,仲都堪酷寒,左慈兵解而不死,甘始休粮以经岁,范轶见斫而不入,鳖令流尸而更生,少千执百鬼,长房缩地脉,仲甫假形於晨凫,张楷吹嘘起云雾,未闻周孔能为斯事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2 15:03:00
317#
  俗人或曰:“周孔皆能为此,但不为耳。”
  
    吾答之曰:“必不求之於明文,而指之以空言者,吾便可谓周孔能振翮翻飞,翱翔八极,兴云致雨,移山拔井,但不为耳。一不以记籍见事为据者,复何限哉?必若所云者,吾亦可以言周孔皆已昇仙,但以此法不可以训世,恐人皆知不死之可得,皆必悉委供养,废进宦而登危浮深,以修斯道,是为家无复子孙,国无复臣吏,忠孝并丧,大伦必乱,故周孔密自为之,而秘不告人,外讬终亡之形,内有上仙之实。如此,则子亦将何以难吾乎?亦又未必不然也。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袟凡三篇,皆仙术也。吴王伐石以治宫室,而於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简之书,不能读之,使使者持以问仲尼,而欺仲尼曰:‘吴王闲居,有赤雀衔书以置殿上,不知其义,故远谘呈。’仲尼以视之,曰:‘此乃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禹之所服,隐在水邦,年齐天地,朝於紫庭者也。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今赤雀衔之,殆天授也。’以此论之是夏禹不死也,而仲尼又知之;安知仲尼不皆密修其道乎?正复使圣人不为此事,未可谓无其效也。人所好恶,各各不同,谕之以面,岂不信哉?诚合其意,虽小必为也;不合其神,虽大不学也。好苦憎甘,既皆有矣,嗜利弃义,亦无数焉。‘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聚人曰财。’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而昔已有禅之以帝王之位而不用,委之以四海之富而不愿,蔑三九之官,背玉帛之聘,遂山林之高洁,甘鱼钓之陋业者,盖不可胜数耳。又曰:‘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是以好色不可谏,甘旨可忘忧。昔有绝穀弃美,不畜妻妾,超然独往,浩然得意,顾影含欢,漱流忘味者,又难胜记也。人情莫不爱红颜艳姿,轻体柔身,而黄帝逑笃丑之嫫母,陈侯怜可憎之敦洽。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黄郁金、芝兰苏合、玄胆素胶、江离揭车、春蕙秋兰,价同琼瑶,而海上之女,逐酷臭之夫,随之不止。周文嗜不美之菹,不以易太牢之滋味。魏明好椎凿之声,不以易丝竹之和音。人各有意,安可求此以同彼乎?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作者:映明月 回复日期:2009-6-12 17:23:00
318#
  来喽~顶

作者:悟悟生活 回复日期:2009-6-12 17:33:00
319#
  今天一不小心发现了个很邪门的心理测试,结果当然很搞笑,但笑过之后,竟然连我这样的天才都感觉很邪门儿!你说它怎么就那么准呢??——流燕飞鱼
    现在,我只能等着周六、周日看看我的愿望能否实现,来验证其准确性了。
    
    很邪门的心理测试,98%准确率,不信试试!很诡异喔!!
    人格测验 : 每一个人只能够许一个愿望 ...... 试试看 , 可是千万不要作弊 , 不要先看结论 ! 你会对你的答案感到非常讶异 . 我们的脑海就像是一个降落伞一样 ;当它在於开放的状态下就能够达到更好的运作 . 这是非常有趣的 ,但是你必须百分之百的遵守所有的指示 .
    
    *** 在开始本测验之前请先许一个愿望ba ***
    
    注意 ! 请依照顺序来回答本问卷 .一共只有4个问题 ,但是如果你在回答之前先偷看了结论 ,
    
    你就无法得到真正诚实的答案 .
    
    现在请慢慢的阅读并且回答 .
    
    不要事先偷看
    请准备笔和纸来写下你的答案 .
    
    在於问卷的最後你将会须要它来解读你的人格
    
    这是一个非常诚实的问卷 ,它将会告诉你许多关於你 真正的自我 的事情 .
    
    *************************************************************
    请将以下的5种动物 , 依你对它们喜爱的顺序排列:
    
    - 母牛 - 老虎 - 绵羊 - 马 - 猪-
    
    *************************************************************
    
    请在於以下的每一句话之後写出一个你对於它所感觉的形容词 :
    
    - 狗 - 猫 - 老鼠 - 咖啡 - 海
    
    *************************************************************
    
    请想一些人 (这一些人必须认识你 ,
    并且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
    请将这一些人与以下的颜色联想在一起
    (不要重复名称或颜色)
    每一个人只能和一个颜色联想而已 .
    
    - 黄色 - 橘红色 - 红色 - 白色 - 绿色
    
    *************************************************************
    
    最後 , 请写下你的幸运号码以及一个星期中你最喜欢的日子
    
    *************************************************************
    你已经写好了吗 ? 请确定你所写出的答案是你内心真正的感受 这是你最後的机会来作出任何的更改. 现在请看以下的解说 :但是在阅读之前请再度许下你之前所许的愿望 . *************************************************************
    
    这将会解说你心目中许多重要事件的顺位 : 牛 , 代表事业 老虎 , 代表自信 绵羊 , 代表爱情" target=_blank 爱情 马 , 代表家庭 猪 , 代表金钱
    
    ************************************************************* -
    
    你对於 狗 的形容词就是形容你自己本身的人格. - 你对於 猫 的形容词就是形容你的伴侣的人格 . - 你对於 老鼠 的形容词就是形容你的敌人的人格 . - 你对於 咖啡 的形容词就是形容你对於性的看法 . - 你对於 海 的形容词就是形容你对於你自己本身的人生的看法 .
    
    *************************************************************
    
    黄色 : 这是一位你永远不会忘记的人 . 橘红色 : 这是一位你永远可以当他为 真正的朋友的人 . 红色 : 这是一位你真正深爱的人 . 白色 : 这一位是你灵魂的双胞胎 . 绿色 : 这是一位你终身难忘的人 .
    
    ***********************************************************你必须回帖并将此讯息寄出你幸福号码的次数(也就是把这文章转发的次数) , 之後你的愿望将会在你所写下的日子(一星期的日子) 实现 ! 信不信由你,呵呵。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2 22:52:00
321#
  时间过的好快呀,又到周末了,祝愿大家周末愉快。开开心心过周末。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3 10:35:00
323#
  丹道修炼-舌顶上腭的位置与作用
    [舌顶上腭,是炼炁的起码常识,但其原理,无人深究。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窍。其窍上通泥丸,泥丸即是大脑,为神炁会聚之所,其窍不闭,则漏神漏炁,修炼家言口开神炁散,即是此义。 故须]
     舌顶上腭,是炼炁的起码常识,但其原理,无人深究。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窍。其窍上通泥丸,泥丸即是大脑,为神炁会聚之所,其窍不闭,则漏神漏炁,修炼家言“口开神炁散”,即是此义。
      故须舌尖反卷,上封此窍,抿口合齿,保养神炁。神炁相抱,则津液易滋,随口咽下,灌溉五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另外,舌顶上腭,还有接通任督二脉的作用,丹道术语称为“上鹊桥”。
    
      还丹之时,大丹亦从此窍降下,倘不接通,则易外漏鼻窍而走失,谓之“玉柱双垂”,毁人性命,不可不慎。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3 12:04:00
324#
  丹道修炼-修炼时间说
  [练功的时间,对于初学者来讲,可以有所选择,以便容易收到练功的效果。丹道认为子、午、卯、酉四正时,正是阴阳二炁相互消长的特别时机,因为子时纯阴生阳,午时纯阳生阴,卯、酉二时阴阳相胜。此时练功,便于体察阴阳二炁的动静,兼又多在工作之余,也便于]
    练功的时间,对于初学者来讲,可以有所选择,以便容易收到练功的效果。丹道认为子、午、卯、酉四正时,正是阴阳二炁相互消长的特别时机,因为子时纯阴生阳,午时纯阳生阴,卯、酉二时阴阳相胜。此时练功,便于体察阴阳二炁的动静,兼又多在工作之余,也便于自我安排。
  
    如果针对专习丹功来讲,当以子、丑、寅三个时辰为要,因为子时一阳初升,丑时二阳来临,寅时三阳开泰,皆为炼炁之特殊时辰。故应于子时练功,以俟阳炁之来复,则效验易得;丑时乃为二阳来临,更能得炁;如果子、丑二时不能保证起来炼功,寅时生出三阳,自身阳炁旺盛,这时一般人都会醒来一次 ( 即使不修道的人也有可能如此 ) ,就应当于寅时醒后即起,开始练功,以采取阳炁。否则此时醒而又卧,阳炁即散,不复为我所用,则修炼失去良好时机矣。
  
    古人所定时辰与节气,是以中原地区为标准,如今是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这一时间,与其他偏远地方存在不同的时差。练功者所在地区的时辰,应以太阳为准,而将时差计算在内,其他时辰,亦应当作相对正确的调整。
  
   但是对于丹道修炼来讲,这仅仅只是一个侧面,要知所有炼功时辰的确定,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丹书云:“火候不用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成虚比。”“不易”之外,尚有“变易”,更有“中易”之“活”时辰,并非死法不变的,应当注意体会之。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3 14:14:00
325#
  丹道修炼-修炼和修德的关系
  【道家学说认为,人的先天真性,本与太虚同体,清静洁白,空洞虚无。降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心,如云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修。修德的目的,从静修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个人谦虚、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
  道家学说认为,人的先天真性,本与太虚同体,清静洁白,空洞虚无。降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心,如云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修。修德的目的,从静修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个人谦虚、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再去下功,则入静易而进功深,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相反,若无修德之熔炼,则心神不清,性地不纯,如此心态,去做修炼功夫,无异沙地造厦。
    所以修炼强调修德,“无德不养道”,乃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有德就有道,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真诚、和睦的关系,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生活环境的安定。
  
   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道家修炼所提倡的修德,并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修炼,这种广义的道德观,体现了真实的道德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个人价值,个人修德有益于社会,利济他人就是升华自己。《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出世的修真之学,与入世的为人之道,“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二者并不抵触,而是互补协调的统一。
  
   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3 16:03:00
326#
  丹道修炼—内丹三要
  [内丹术认为鼎炉(亦名玄牝)、药物、火候是进行内丹术锻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大要件,称为内丹三要,这三个名称都仿自外丹术。 鼎炉鼎炉包括鼎和炉,或混称鼎器。原指外丹术冶炼时所用的锅灶,被内丹术引用于自我锻炼中。内丹术中的鼎炉是指任督脉上的几个主要]
   内丹术认为鼎炉(亦名玄牝)、药物、火候是进行内丹术锻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大要件,称为内丹三要,这三个名称都仿自外丹术。
   鼎炉——鼎炉包括鼎和炉,或混称鼎器。原指外丹术冶炼时所用的锅灶,被内丹术引用于自我锻炼中。内丹术中的鼎炉是指任督脉上的几个主要部位。正如《中和集》中所指出的:“或问何谓鼎炉?曰:身心为鼎炉……今人外面安炉立鼎者谬矣。”所以不可求诸于外。《悟真篇》说:“休泥丹灶费功夫,炼药须求偃月炉,自有天然真火育,何须紫炭及吹嘘。”这里身体内的鼎炉,张紫阳名之曰偃月炉。在传统丹经中,鼎炉有很多别名,如乾坤鼎器、坎离匡廓、玄关一窍、太乙神炉、神室黄房、混元丹鼎、玉炉金鼎、偃月炉、黄金室、威光鼎、东阳造化炉等。在丹经中用得比较多的是《周易》中乾坤两卦表示鼎器,以乾为首,故为鼎;坤为腹,故为炉。实际上乾坤鼎炉,以及玄牝、谷神都是丹田的代名词。丹田又分上中下三个丹田,具体位置,多数意见是,上丹田为两眉之间的泥丸,中丹田为两乳之间的绛宫,下丹田在脐或脐下。《金鼎大要》中认为:“内鼎者,即下丹田,在脐之下,脐后肾前。在道之士只要认取下丹田之极处为准,是神器归藏之府,方圆四寸,一名太中极。太中极者,言一身上下四身之中,又名太海者,以贮一身之血。故曰太海。”是说下丹田之部位比较大,方圆四寸,所以具体位置不能执着,因为师传不同,练功者身体体质差异,要由练功者在实践中,在方圆四寸的范围内,自己来确定。
  
   三丹田中以下丹田为根本,因为,“一点元灵之气,聚于脐下”,“天一元气化生于此”。上丹田被认为在炼精化气时,为还精补脑之处;在炼气化神时,阳神上迁的地点;在炼神还虚时,为培育阳神之府。至于其各自作用,一般认为上丹田主神,中丹田主气,下丹田主精。清刘一明《修真辨难》上说:“下丹田炼精化气,中丹田炼气化神,上丹田炼神还虚。”这是指在不同炼功阶段,三丹田的应用,要有所侧重。
  
   药物——内丹学中药物一语也仿自外丹术,但不是外丹术中所用的金石矿物。对此《悟真篇》指出:“修炼三黄及四神。”三黄指雄黄、雌黄、硫黄,四神是朱砂、水银、铅、硝,都是外丹的原料,而不是内丹药物。内丹药物是人体内的精气神。精气神及其理论不但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并在医疗实践中广泛地应用,在内丹学中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物质基础。故有三元、三才、三宝之说。如《悟真篇》中说:“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为精气神之三物也。”《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也,身中之药者,精气神也。”《金丹大要》中亦说:“修炼金丹者,炼精气神而已。”
  
   精——是一切精微有用的、滋养人体的物质,更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所以《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人体各部分都含有精的成分,而各部组织都以精为基础。
  
   气——是充养人体的一种精微物质,或是人体脏器的功能活动,它的重要性,正如《难经•八难》中说的:“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由于气分布部位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作用不同,故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禀受于先天的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得自于呼吸、饮食的,称为后天之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气在阴分者即阴气,气在阳分者即阳气,气在表为卫气,气在脉中为营气,气在心为心气,在肺为肺气,在肝为肝气,在脾为脾气,在胃为胃气,在肾为肾气,在上焦为宗气,在中焦为中气,在下焦为元阴元阳之气等。而它的根本在于元气,元气又在下丹田。《医学源流论》中指出:“五脏有五脏的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有七节之旁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命一线未亡,皆赖此也。
  
   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思想活动和内在腑脏精气的外在表现。《灵枢•本神》篇中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神是有物质基础的,它是由男女“两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出生之后,其一切活动又必须依赖于后天的滋养,“故神者,水谷之精也”。
  
   精气神三者在丹经著作中有多种名称,各种代号,有时使人不知所指,据宋人翁葆光统计,精气的代号有月魄、水虎、黑铅、丹田、黄芽铅、止弦金半斤、坎、庚、金等29个。神的代号有离、卯、木、日魂、姹女、真汞、火龙、金乌、朱砂、红铅、砂里汞等37个。在以上种种代名词中“精气”往往合称,而用得最多的是坎、离、铅、汞、龙、乌、兔等。内丹中以三者为锻炼对象。锻炼的目的就在于调养精、气、神。通过锻炼,使在后天耗散的精、气、神得到恢复、充实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正如明初朱权的《神隐》中所说的:“凡人修养摄生之道,各有其法,如平昔燕居之日,大概勿要损精、耗气、伤神。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三者既失,真气耗散,体不坚矣,曷能拟于仙道哉。”所以内丹学更明确指出:“能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黄庭内景经》28章中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只是有的古人加上了神秘的外衣,使人难以捉摸而已。对此唐代吕纯阳在诗中曾予以揭露:“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之外更无虚,神仙不肯说分明,迷了千千万万人。”(见《全唐诗》三八五卷) 在内丹学强调的精、气、神,在先天本是一体,都是先天祖气所化,所以《性命圭旨》中说:“大药虽分精所神,三般原是一根生。”只是“以其流行谓之气,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神”。因为原是一体,所以在后天就能互相转化与促进。张景岳说:“人生之本,精与气耳,精能生气,气亦生精,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类经》卷二八)在精、气、神的转化过程中,以何者起主导作用,古人有三说,即以气为主者,以精为主者,以神为主者,但三者既互为用,相互促进,就不能简单地划分主次。徐春圃在《古今医统大全》中就讲了三者的相互促进转化:“乾元之气化为精,精反为气,精者运于神,精益则神明,精固则神畅,神畅则性健。若精散则神疲,精疲则神去,神去则死。”《类证治裁》也说:“神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气,气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气者神之宝,形者神之宅。”所以三者是不能分割的一个整体。在内丹学中,则精是基本,气是动力,神是主导。由于精、气、神能互相转化,在内丹术中就把加强转化,促进转化,作为炼功的步骤与要求,如第一步以“炼精化气”作为要求,第二步以“炼气化神”作为要求,第三步以“炼神还虚”作为要求。对这三步转化,称为“炼形化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名之为“三华聚顶”。
  
   三火候——火候在内丹术中,视为不传之秘,其原因有三:1.火候是功法中最重要的一项,正如《悟真篇》中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3 16:05:00
327#
  最重要的一项,正如《悟真篇》中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所以不肯轻传;2.要真正掌握火候,必须具有《周易》图卦的基本知识;3.每个炼功者其身体素质,炼功质量,实践体会各不一样,很难立一法而释千疑。因此张紫阳说:“契论经歌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诚如《还丹复命篇》中说的“对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的情况。实际上古人只是强调对火候要“临炉指点”,即现场指导,更强调自悟体会。
  
   火候,原指冶炼矿物以作丹药过程中对火力大小、久暂的调节与掌握。内丹学中的火候则指整个修炼过程中,对意念或运用意念掌握呼吸的程序、法度。火即意念。柳华阳《金仙论证》中说:“火者神也,曰汞、曰日、曰乌、曰龙,皆我之真意也。”因此意念的掌握为火、汞、日、乌、龙为其代名词。明玄同子《真诠》中说:“火候常在念头上着力。”《金仙证论》中也指出:“凡小周天,始终全仗橐龠之风,以为金丹之权柄。”这里橐龠就是指呼吸,念头着力在呼吸上,即为火候。内丹术对火候的掌握运用,全是结合《周易》及其阴阳消长来指导的。具体表现在1.一阳生的时间;2.阳息、阴消与沐浴;3.阴阳消长的火候过程等。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3 17:52:00
328#
  丹道修炼-修炼方向说
  【方向问题,本与练功关系不大。丹道所炼者混元之炁,纯阳之体,超越有形之上,本无方向之可言。丹经云:震兑非东西,坎离不南北。 若对初学而言,为了容易入门,可以有所分别。练功的方向,一般朝向东方,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面向东方,以利采取生炁。】
    方向问题,本与练功关系不大。丹道所炼者混元之炁,纯阳之体,超越有形之上,本无方向之可言。丹经云:“震兑非东西,坎离不南北。”
  
    若对初学而言,为了容易入门,可以有所分别。练功的方向,一般朝向东方,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面向东方,以利采取生炁。
    其他如春季向东,以养肝脏,有肝病者可以依之;
  
    夏季向南,以利养心,有心病者可以依之;
  
    秋季向西,以利养肺,有肺病者可以依之;
  
    冬季向北,以利养肾,有肾病者可以依之。
  
    以及亥子二时面向北方,寅卯二时面向东方,巳午二时面向南方,申酉二时面向西方,辰时面向东南方,戌时面向西北方,丑时面向东北方,未时面向西南方,皆为合法。 
  

作者:装一神 回复日期:2009-6-13 17:59:00
329#
  标记下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3 20:06:00
330#
  丹道修炼-最上乘天仙修炼法
  【此法以真心为主,以真炁为用,以三宝为基。外三宝(耳目口)不漏,内三宝(精气神)自合,始得天人(外内)感应,先天一炁自然摄入身中。 人的肉体所有物质,皆属后天阴浊,不能超凡入圣。惟先天纯阳之炁,至灵至妙,杳冥莫测,恍惚难图。虽曰外来,实由内孕】
  此法以真心为主,以真炁为用,以三宝为基。外三宝(耳目口)不漏,内三宝(精气神)自合,始得天人(外内)感应,先天一炁自然摄入身中。
  
   人的肉体所有物质,皆属后天阴浊,不能超凡入圣。惟先天纯阳之炁,至灵至妙,杳冥莫测,恍惚难图。虽曰外来,实由内孕。先天(元动力)若不借后天(物质),将何以招摄;后天若不得先天,亦不起变化。此乃无中生有,有里含无;无因有孕之而成象,有因无点之而通灵。
  
   仙家妙用,虽着重采取先天一炁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凡躯而成圣体,须知道法自然,非勉强作为可致也。
  
  第一步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相含,中和在抱。不搬运,不可持著;委志清虚,寂而常照。
  
  第二步
  神守神宫,真炁自动;火入水中,水自化炁。热力蒸腾,恍恍惚惚,似有形状。此是药物初生,不可遽采;倘或丝毫念起,真炁遂丧。
  
  第三步
  神守坤宫,真炁自聚。始则凝神于坤炉,煅炼阴精,化为阳炁上升;次则凝神于乾鼎,阳炁渐积渐厚,晶莹晃耀,上下通明。此时内真外应,先天一炁从虚无中自然而来。非关存想,不赖作为。当先天炁来之候,泥丸生风,丹田火炽,周身关窍齐开,骨节松散,酥软如绵,浑融如醉。
  
  第四步
  一神权分二用,上守玄关,下投牡府。杳杳冥冥之中,红光闪烁,由脑部降落下丹田,自己身内真炁,立刻起而翕引,波翻潮涌,霞蔚云蒸,甘露琼浆,滴滴入腹。即此便是金液还丹。须要身如磐石,心若冰壶,方免走失。
  
  第五步
  神守黄庭,仙胎自结。朝朝暮暮,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十月胎圆,玄珠成象,三年火足,阴魄全销。身外有身,显则神彰于气;形中无质,隐则气敛于神。九载功完,形神俱妙;百千万劫,道体常存。
  
   此篇不过五百四十字,包括全部丹法在内。无论南派、北派、东派、西派、陈希夷派、张三丰派,皆不出此范围。只有其他下品、旁门小术、江湖邪教等等,才与此法不符。
  
   观前人所著丹经,多用喻言,满纸异名,读者头混脑胀;而且条理不清,程序错乱,使人无从下手。往年阅读《道藏》五千四百八十卷,又道外的杂书、道书树千卷,共计约近万卷,皆未见有如此直接了当、简易明白者。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3 22:51:00
331#
  丹道修炼-丹道修炼姿式说
  [道家修炼,非必盘坐。因为这是内在的功夫,并不取决于外在的形式。曾见有人盘坐一生,自我标榜道行不浅,结果仍然不免老病而死,皆因不悟内在丹诀之故。徒然追求外表形式,等于猴子捞月,执形而求,远道千里。 道家修炼,不拘外形,行、立、坐、卧、蹲、跪、]
    道家修炼,非必盘坐。因为这是内在的功夫,并不取决于外在的形式。曾见有人盘坐一生,自我标榜道行不浅,结果仍然不免老病而死,皆因不悟内在丹诀之故。徒然追求外表形式,等于猴子捞月,执形而求,远道千里。
  
    道家修炼,不拘外形,行、立、坐、卧、蹲、跪、趴,横竖均可,而以四大威仪较为常见。丹经云:“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抱脐下之珠,卧则调丹田之息。”
    行,可缓步徐行,措足坦途,神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或双手相叠,放于丹田。
  
    坐,可以盘坐,盘坐较为稳固;亦可两腿放下坐于凳上,双手相叠 (或掐诀),放于丹田,或手抚两膝亦可。
  
    卧,可以平躺,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丹田;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丹田。
  
    以上各种姿势,皆须注意头脊正直,自然安适,以利气血流通和放松入静。
  
    试观华山“睡仙”陈抟老祖,寿享一百一十八岁高龄,终生以睡功作为修炼手段,至今华山希夷洞内,犹存其卧功睡像。又如“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真人,面对大海站功九年,人称“铁脚先生”,而入于大妙,功成道备,大著灵异。皆可证明, 道家修炼之成就,并不取决于一定盘腿打坐。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4 10:07:00
332#
  丹道修炼-丹道修炼从静功入手
  [道家丹道修炼,贵乎炼炁。《黄帝内经素问》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种种气的变化,可谓详明,但是这里所讲的气,均属后天情志所生之气。 独有一句,医家不知,而为道家所秘,这就是]
    道家丹道修炼,贵乎炼炁。《黄帝内经素问》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种种气的变化,可谓详明,但是这里所讲的“气”,均属后天情志所生之气。
    独有一句,医家不知,而为 道家所秘,这就是——“静则炁生”,这个“炁”,乃是 道家修炼所用的先天之炁。短短四个字,高度概括了 道家修炼的基本原理。盖种种内情外感,伤人内炁, 道家寡欲,而抱神守静。静则内炁得养,生机蕴藏,自会再生真炁,而为丹本。真炁发生,自有景象,须亲身体验,非字面可得。
  
    再者,修真过程之中,一切炁的变化,都要求对境无心,不假人为,方合先天,倘无持静之训炼,夹杂后天念想,谓之炼意不净,功夫难以达到高层次。因此 道家修炼,须以静功入手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4 12:04:00
333#
  丹道修炼—内丹之道
  【道祖为中国春秋战国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道教尊其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最初为春秋时的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见司马迁《史记老子传》。但司马迁当时对老子的身名事迹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说:或曰:老莱子,】
   内丹指以己身为炉灶,以自身中的精、气为药物,以神为运用,在己身中修炼,使精、气、神聚凝不散而成为“仙丹”,称为内丹。内丹之说,始于隋代苏玄朗(青霞子)。但由于为外丹和服气等所掩盖,尚未显现出它比其他养生法的优越性,经过几百年的客观实践,外丹、服气、符箓均不能实现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久视”的目的,于是大批高道才转向早已有一定基础的内丹术。内丹之道有相当高深和系统的理论基础,它几乎吸收了中国古代所有人体科学的学说和其他学说而组成其理论体系。
   内丹之道从传统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出发,以取类比象的方法为说理方式,外究天地万物生成之源及其外显现象,比附于人体变幻莫测的生命现象,把人体比作外丹术中的鼎炉,以精、气、神三宝为药材,循一定的经络即所谓的“小周天”和“大周天”,通过阴阳交会的作用,炼精、气、神,返归本源,与天地融为一体。精气神凝聚而成的东西,据《参同契》说:“类如鸡子,黑白相符,纵宽一寸,以为始初。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饴。”指的便是内丹,也叫“圣胎”。一旦结了“圣胎”即可成仙,“赴蟠桃,永续长生,达到天无圆缺,人无生死,无饥无饿,无欲无色,来去纵横如意,寿活千岁,童颜不老”。
  
   唐末五代是内丹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五代时人陈抟著《无极图》、《指玄篇》,系统阐述金丹大道。《无极图》共分五圈,完整地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全部过程,即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五个阶段。其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元无极四段功夫,被后世奉为“真长生之秘诀”。宋元以来,内丹术大为盛行,张伯端集内丹养生理论之大成著《悟真篇》,讲求修炼内丹的方法及其妙用,被奉为南派祖师。王重阳创道教全真派,修炼以内丹为首务,主张性命双修,明心见性,以修性为先,被称为北宗祖师。以后又有元代李道纯创中派,明代陆潜虚创东派,清代李涵虚创西派。有关内丹的著述也日趋丰富,据《道藏》所收集的不下一百三十余种,著名的如钟离权的《灵宝毕法》,施肩吾的《钟吕传道集》,崔希范的《入药镜》,陈抟的《指玄篇》、《无极图》,张伯端的《悟真篇》,尹真人的《性命圭旨》等。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4 15:12:00
334#
  丹道修炼-修真九要
  [少阳派的创立人为王玄甫,道经中称之为少阳帝君。《金莲正宗记》称其为太上之传人 (太上金母白云帝君),号东华子,称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为道教北五祖之第一祖;又称之为汉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风,白云上真喜而爱之,携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
   修真之道乃天下第一件大事,亦天下第一件难事。以其至大至难,古人皆谓之天下希有之事。是事也,非深明造化、洞晓阴阳,存经久不易之志,循序渐进者,不能行之。后世学人,不究此事为何事,未曾学道,即欲成道;未曾学人,即欲作仙。无怪乎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也。予自幼慕道,未遇正人,不辨是非,乃乱乃萃,几乎受害。幸逢吾师龛谷老人,略闻香风,始知自己从前之错,亦知天下道人大半皆错。
  
    因述吾师之意,提其修真纲领,总为九条,名曰修真九要。其法由浅及深,自卑登高,为初学之人作个梯级。不论学道修道,依此九要,循序而入,终必深造自得,且能识的盲师明师,辨得邪道正道。纵不能行此天下希有之事,亦可以知有此天下希有之事,庶不至空过岁月,虚度一生矣。
  
  
   勘破世事第一要
  
    吁嗟!人生在世,如梦幻泡影,百年岁月,瞬息间耳。无常一到,纵有金穴银山,买不得性命;孝子贤孙,分不了忧愁。若不及早打点,临时手忙脚乱,阎王老子不肯留情,一失人身,万劫沉沦。有志于道者,须将这个关口急急打开,方有通衢大路。否则,尘缘不断,妄想成道。
  
    虽身已出家,而心未曾出家,一举一动,无非在世事上用功夫,一行一止,总是在人情上作活计,不特不能成道,而且无由闻道,何贵乎出家?古今来无数学人,多蹈此辙。所以学道者如牛毛,达道者如麟角。
  
    悟真云:“试问堆金如岱岳,无常买的不来无?”了道歌云:“先将世事齐放下,后把道理细研精。”是言世事皆假,性命最真,欲知其真,先弃其假也。何则?一认其假,则心为假役,一假无不假,与道日远,便不是自惜性命之人。不自惜性命,悬虚不实,空过岁月,老死而矣,何益於事?昔吕祖因一梦而群思顿脱,马祖因悟死而成道最速,是葢先勘破世事而后修真。
  
    所以成真了道易於他人。况出家修行原系勘破世事而然。若未勘破而强出家,有名无实,本欲登天而反坠地,适以取败,岂不枉费心机耶?吾愿学人,不论在家出家,若欲辨切身大事,将世事先须尝探一番。尝探来,尝探去,尝探到没一些滋味处,始知万缘皆空,性命事大,从此把身外一切虚假之事一笔勾消。脚踏实地,寻师访友,勇猛精进,为道忘躯,自然一诚格天,祖师暗中提携,当有真人度引矣。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4 15:59:00
335#
  积德修行第二要
  
    悟真云:“若非修行积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可知积德修行乃修道者之要务。倘离德以言道,便是异端邪说,旁门外道,差之多矣。故古之圣人,必先明道;古之贤人,必先积德。未有不明道而能圣,未有不积德而能贤。然欲希圣必先希贤,若欲成道必先积德。道德两用,内外相济,圣贤之学业得矣。
  
    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自古及今,仙佛神圣成道之后,犹必和光同尘,积功累行,直待三千功满,八百行完,方受天诏。况金丹大道为鬼神所忌,非大忠大孝之人不能知,非大贤大德之人不敢传。即强传而知之,鬼神不喜,势必暗降灾殃,促其寿数。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予自得龛谷仙留之旨,以大公为怀,每遇志士,便欲接引。间或略示端倪,徐观其后,未几自满自足,不能深入,竟至日久懈怠,志气尽丧。其悭贪烦恼,甚於常人。前后数人,俱皆如此。
  
    噫!此等之辈必是祖先无德,自己无行,以是始勤终怠,迷失真宗,而不可挽回矣。予因自不小心,失言匪人,亦屡遭魔障。幸喜无大关系,真宝未被窃去。有鉴於此,后遂结舌,不敢轻露圭角,是必待有大力者倾囊付之耳。世之学人方入门户,直视神仙为至易之事,而遂骗化十方,罔知所忌。绝不思一丝一粒俱十方之血汗;一饮一啄皆众生之苦力。或有以口头禅笼人者;或有以假道法摄财者;或有以黄白术谋骗者;千方百计,不可枚数。异日欠下十分债账,不知如何消化。
  
    古人谓:“两只角或有或无,一条尾千定万定”者,必此辈欤?有志斯道者,须当以德行为重,自立节操,不要糊涂作事,担误了前程。何为德?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者是也。何为行?苦己利人、勤打尘劳、施德不望报,有怨不结雠,有功而不伐,有难而不惧,见义必为者是也。
  
    能积德,能立行,愈久愈力,德服鬼神,品超庸俗,高人一见,决定入目,大道有望。否则,不积一德,不修一行,妄想成道,偶遇高人,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自谓可以欺人,殊不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矣。
  
    更有一等不务本分之流,作孽百端,朝酒肆而夕花乡,口道德而心盗跖,损人利己,千奇百怪,不知自悔,反怨自己无福无缘,乃毁谤丹经尽属诳言。真地狱种子,当入异类,求其为人而不可得,何敢望仙乎。吁!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师传成仙之事。不积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可不三思乎?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4 17:54:00
336#
  尽心穷理第三要
  
   《说卦传》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可知尽性至命之学,全在穷理上定是非耳。穷理透彻,则性能全,命能保,直入无上至真之地;穷理恍惚,则命难修,性难了,终有到老落空之悔。
  
    今之学人,糊涂出家,糊涂学道,糊涂修行,生则既然糊涂,死时焉能亮净?性命何事,而乃如此妄为耶!金丹之道,包罗天地之道也,窃夺造化之道也,至尊至贵,至神至妙,非容易而知。
  
    学人不想自己性命为何物,不辨祖师法言是何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妄想一言半语之妙,即欲成道,日则浪荡打混,夜则高枕安眠,以丹经为无用之言,以子书为哄人之套。诈称有道者,以错引错,妄冀成真者,以盲诱盲。即有一二信心之士,亦不过是走马看花,何尝深用心思,穷究实理。古人亦有谓“若还纸上寻真义,遍地都是大罗仙”之语,是特为不求师者而发,非言丹经子书为无用。
  
    后人不知古人之意,多借此为凭证,而即置经书于不问,大错大错。夫仙真法言,一字一意不敢妄发,一言半语尽藏妙义,不知费尽多少老婆心,为后人作阶梯,与教门留眼目。而反毁之谤之,其罪尚可言乎!即后之高人贤士所作所为,总在古人范围之中,究其实落,未必高过于古人。今之高人不哄学人,则古之仙真不误后世也可知矣。吾劝有志之士,取古人之法言,细穷细究,求师一决,通前达后,毫无一点疑惑,方可行持,慎误自恃聪明,而有己无人;亦勿专听梆声,而任人误己;至于不通文字之学人,亦须于俗语常言中,辨别实义。
  
    盖俗语常言中有大道藏焉,特人未深思耳。如“没体面”,“没人形”,“有窍道”,“好自在”,“颠三倒四”,“随方就圆”、“随机应变”、“沙里淘金”、“无中生有”、“七死八活”、“有己无人”、“不知死活”、“不顾性命”、“只知有己,不知有人”、“走三家不如守一家”、“礼下于人,必有所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等语天机大露,何妨拈出一二,作个悟头,朝参幕思。虽大理不明,而知识渐开,与道相近,亦不空过了岁月。
  
    此穷理之学,不论贤愚,人人可做,果能功夫不缺,日久自有所悟。但所悟者一己之私见,不得贸然下手。倘遇明师,必须彻始彻终,追究个清白,真知灼见,得心应手,方不误事。若知前不知后,知后不知前,知阴不知阳,知阳不知阴,知体不知用,知用不知体,或知有为而不知无为,或知无为而不知有为,或见元关而不知药生,或知药生而不知老嫩,或知结丹而不知服丹,或知结胎而不知脱胎,或知文烹而不知武炼,或知武炼而不知文烹,或知阳火而不知阴符,或知进火而不知止足,或知温养而不知抽添,毫发之差,千里之失,未许成真。
  
    不但此也,且阴阳有内外,五行有真假。性命工夫两段,先后二天各别,有真有假,有真中之假,有假中之真,有真中之真,有假中之假。此等机关究之不彻,即行之不到;辨之不清,即作之不成。是以吕祖三次还丹未成,后得崔公《入药镜》而始完功;紫清有夜半风雷之患,重复修持而方了事。如二翁者,神仙中之领袖,些子不明,犹有不虞,而况他人乎?学者须当三思之。

作者:ye_jinzhao 回复日期:2009-6-14 19:18:00
337#
  LZ走火入魔了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4 19:44:00
338#
  访求真师第四要
  
   古仙云:“若无师指人知的,天上神仙无住处。”又《悟真》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诚哉性命之学,必有师传,非可妄猜私度而知,昔道光顿悟圆通,自知非向上事,后得遇杏林而成大道;上阳即得缘督之诀,不敢自足,犹必见青城而备火候;三丰嵩山苦历十余年,一无所得,后感郑吕二仙指点,方知大事。虽世间微艺薄技,尚赖师传而知,况性命大事,岂能无师而晓?盖性命之道,乃窃阴阳、夺造化、转生杀、扭气机、先天而天弗违之道,鬼神不能测,蓍龟莫能占,得之者立跻圣位,直登彼岸,是天下第一件大事,是天下第一件难事,苟非圣师附耳低言,如何知之?
  
    独是旁门三千六百,丹法七十二品,以邪害正,以假乱真,谁为盲师,谁为明师,甚难辨别。然辨别亦易,大凡高人出世,自命不凡,独弦绝调,不滥交,不谄世,不同党,不要名,不恃才,不谋利,不欺人,不怪诞,一言一语,俱有益于世道,一行一止,大有裨于圣教,贪、嗔、痴、爱而俱无,意、必、固、我而悉化,品节清高,人人所不能及,胸襟脱洒,个个所不能到。间或援引志士,亦必千磨百折,试其真假,果其白玉无瑕,方肯指示端倪;如其非人,决不敢轻泄天机。此所以为明师也。
  
    若夫盲师无而为有,虚而为盈,不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或有指男女为阴阳者,或有以经粟为黍珠者,或有以炉火为外丹者,或有炼心肾为内丹者,或有以存想为凝神者,或有行子午为抽添者,或有转辘轳为周天者,或有认顽空为无为者,或有以运气为有为者,或有以忘形为修静者,或有以炼睡为退阴者,或有服硫黄为进阳者,或有避五谷求延年者,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此等之辈,功德不言,节操不立,身衲衣而腰钱囊,头簪冠而心蛇蝎,见富贵而留心,遇困苦而忘道,饮酒啖肉,不顾十方血汗,丧名败教,那知万劫沉沦,行步时、只在钱财上用功夫,举动处、尽于衣食上费心思,一头一拜,即收为徒,一茶一饭,即便传道,借圣贤之门户,而自欺欺世,窃仙佛之法言,而捏怪作妖,只知一身饱暖,那管他人死活。
  
    学人若听其言而不察其行,以有道目之,未有不入于网中而伤害性命者。况一惑其言,认假为真,固结不解,虽有高真圣师欲为提携,亦无门可入。天下道人遭此难者,不一而足。缁黄之流,东走西游,谁无几宗公案?谁无几句话头?只以口头三味取人,则人人是佛,个个是仙。试问学道者千千万万,成道者能有几人?大抵圣贤不常见,仙佛不多得,以其不常见、不多得,所以为高人。
  
    高人者,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岂得以口头三昧为高人乎!当年予师秘授试金石一方,善识人之高低身份。若遇修行之人,以酒色财气试之,而不能动者,必非凡品,更以《悟真》、《参同》诘之,而随口应者,即是明师。屡试屡验,百发百中,愿以此法,共诸同人。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4 20:43:00
339#
  炼己筑基第五要
  
   《沁园春》云:“七返还丹,在人须先炼己待时。”《悟真篇》云:“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
  
    盖修真之道,还丹最易,炼己至难,若不炼己而欲还丹,万无是理。夫还丹者,如房屋之梁柱;炼己者,如房屋之地基。未筑地基,则梁柱无处建立;未曾炼己,则还丹不能凝结。
  
    学者得师口诀,急须炼己,炼己纯熟,临炉之际,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铅汞相投,情性相合,自无得而复失之患。特以人自有生以来,阳极生阴,先天走失,后天用事,当年故物,尽非我有,加之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精漏、神昏、气败,将此幻身如破锅烂瓮相似。锅破瓮烂,盛不得水;人之身体衰败,还不得丹,同是一理。故虽后天假物,非还丹药料。
  
    然未还丹,尚藉赖以成功,而亦不可有损伤。古人云:“若无此梦幻,大事何由办?若还大事办,何用此梦幻?”又云:“不怕先天无真种,只怕后天不丰光。”盖后天足则先天可复,先天复则后天可化,炼己筑基之功,岂可轻视乎!何为炼己?少贪无爱,炼己也;牢固阴精,炼己也;打炼睡魔,炼己也;苦己利人,炼己也;大起尘劳,炼己也;心地下功,全抛世事,炼己也;勇猛精进,以道为己任,炼己也;脚踏实地,步步出力,炼己也;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炼己也;披褐怀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炼己也。炼己之功居多,总以无己为归着。
  
    老子云:“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炼己炼到无己时,外其身而身存,后天稳当,基址坚固,先天真阳来复,混而为一。“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一时辰内管丹成矣。若为炼己,遽行一时之功,则后天不固,先天虽在咫尺,未许我有。盖其铅至而汞失迎,坎来而离不受,彼到而我不待也。噫!筑基时须用橐龠,炼己时还要真铅。炼己筑基,岂易事哉!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4 22:01:00
341#
  和合阴阳第六要
  
   修真之道,金丹之道也;金丹之道,造化之道也;造化之道,阴阳之道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相合,方能生育。金丹之道,惟采取先天真一之气也。先天之气,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乃自虚无中来者。圣人以实而形虚,以有而形无。实而有者,真阴真阳;虚而无者,二八初弦之气。初弦之气即先天气,此气非阴阳交感,不能有象。
  
    若欲修金丹大道,舍此阴阳,别无他术矣。但阴阳不一,倘认假为真,徒劳心力,无益有损,不可不辨。男女之阴阳,尘世之阴阳也;心肾之阴阳,幻身之阴阳也;日月之阴阳,天地之阴阳也;冬至夏至,一年之阴阳也;朔旦望后,一月之阴阳也;子时午时,一日之阴阳也;二候四候,一时之阴阳也。凡此皆非金丹之阴阳。
  
    金丹阴阳,以我家为阴,以他家为阳;我为离,他为坎;离中一阴为真阴,坎中一阳为真阳。取坎填离,是以真阴求真阳,以真阳济真阴也。且阴阳又有内外之别:内之阴阳,顺行之阴阳,生身以后之事,后天也,人道也;外之阴阳,逆运之阴阳,生身以前之事,先天也,仙道也。内外阴阳皆无男女等相,非色非空,即色即空;非有非无,即有即无。若着色空有无之形,便非真阴真阳实迹矣。既知阴阳,须要调和相当,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不急不缓,不有不无,不即不离,不躁不懦,或阳动而阴随,或阴感而阳应,或阴中用阳,或阳中用阴,或借阴以全阳,或用阳以制阴,或以内之阴阳而助外,或以外之阴阳而济内,内外合道,金丹自虚无中结就,取而服之,长生不死。
  
    《参同》云:“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悟真》云:“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丹头和合类相同,温养两般作用。”三丰云:“世间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调和阴阳之道,尽於此矣。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4 22:02:00
342#
  审明火候第七要
  
   古经云:“圣人传药不传火,火候从来少人知。”则是药物易知,火候最难。盖药物虽难觅,若遇明师点破,真知灼见,现在就有,不待他求,所以易知。至于火候,有文烹、有武炼,有下手、有休歇,有内外、有先后,有时刻、有爻铢,有急缓、有止足,一步有一步之火候,步步有步步之火候,变化多端,随时而行,方能有准。若差之毫发,便失之千里。所以最难。
  
    何为火?煅炼之神功也;何为候?运用之时刻也。运用时刻在鸿濛将判、阴阳未分之际;煅炼神功在天人合发、有无不立之内。且有外火候、有内火候。外火候,攒簇五行,和合四象;内火候,沐浴温养,防危虑险。虽内外二药相同,而火候运用大异,不遇真师,焉能知的?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是盗天地之生机、窃阴阳之祖气,回斗柄而转天枢,开坤门而塞艮户,其妙在乎积阴之下一阳来复之时。
  
    此时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所谓一年只有一月,一月只有一日,一日只有一时者是也。惟此一时,易失而难寻,易错而难逢,得之则入于生道,失之则入于死道。圣人于此一时运动阴符阳火,拔天根而钻月窟,破混沌而拈黍珠,回七十二候之要津,夺二十四节之正气。水火相济在此,金木交并在此,铅汞相投在此,安身立命在此,出死入生在此。
  
    若过此时,阴阳分离,真者藏而假者用事,已落后天,不堪用矣。至于“曲江岸上月华莹”,生药之火候;“风信来时觅本宗”,采药之火候;“水生二药正真,若待其三不可进”,老嫩之火候;“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急缓之火候;“忽见现龙在田,须猛烹而急炼;但闻虎啸入窟,宜倒转以逆施”,用武之火候;“慢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用文之火候;“未炼还丹须急炼,炼了还须知止足”,温养之火候;“只因火力调和后,种得黄芽渐长成”,丹成之火候;“托心知,谨护持,照看炉中火候飞”,保丹之火候;此皆还丹之火候。
  
    若夫大丹火候,别有妙用,“受气吉,防成凶”,结胎之火候;“混沌七日死复生,全凭侣伴调水火”,固济之火候;“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斯配当”,养胎之火候;“用铅不得用凡铅,用了真铅也弃捐”,抽添之火候;“丹灶河车休矻矻,鹤胎龟息自绵绵”,沐浴之火候;“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防危之火候;“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完入圣基”,胎成之火候;“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凡笼寿万年”,脱胎之火候;此大丹始终之火候。
  
    更有内外两用之火候,“凡俗欲求天上事,用时须要世间财”,采药火候中之火候;“偃月炉中玉蕊生,朱砂鼎里水银平”,结丹火候中之火候;“第七日阳复起首,别妙用混合百神”,结胎火候中之火候;“有无俱不立,物我悉归空”,脱胎火候中之火候;内外二丹火候之秘,于此尽矣。其中又有细微奥妙之处,是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临时变通,非可以文字传矣。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4 23:01:00
343#
  外药了命第八要
  
    《悟真》云:“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缘督子曰:“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曰他家,曰虚无,则知非一身所产之物。说到此处,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人得天赋之正气,为万物之灵,具此气即具此理。气者,命也;理者,性也。是性命者,天之所与也。天始与之,而天终夺之,此势之所必有者。若以后天幻身之物与天争权,总在造化规弄之中,焉能脱的造化?不有金液还丹之道,妄想保全性命,万无是理。
  
    金液还丹之道,先天之道也。先天之道,包罗天地,运动阴阳,系天地之外机秘,故能了生死而避轮回,出凡尘而入圣基。但此机秘远隔千里,近在咫尺,可惜世人不肯认真,日远日疏,绝不返顾,自送性命。若有志士,穷究实理,忽的打破疑团,截然放下,直超彼岸,则赫赫金丹一日成,不待三年九载也。然丹成最易,而修炼甚难,使无虚实相应、阴阳变化、以术延命之道,而金丹不结。以术延命之道,乃夺天地造化之权,窃阴阳消息之机,转生杀,扭斗柄,先天而天弗违之道也。
  
    《阴符经》云:“其盗机也,天下莫能知,莫能见。”《悟真》云:“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盖人自先天失散而后,真阳有亏,形虽男子,其中皆阴,倘执一己而修,不过涕唾津精气血液,不过眼耳鼻舌身意,不过七情六欲、五蕴八识、三彭百穴,是以阴济阴,命何由接,丹何由接?故《参同》云:“牝雞自卵,其雏不全。”此其证也。
  
    夫丹经所谓外药者,以其我家真阳失散于外,不属于我,寄居他家,而以外名之。迷人不知,错会他字、外字,或猜为御女闺丹,或猜为五金八石,或猜为天地日月,或猜为云霞草木,以及等等有形之物。殊不知真正大药,非色非空,非有非无,乃鸿濛未判之始气,天地未分之元仁,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作佛。
  
    圣人以法追摄,于一个时辰内结成一粒黍珠,号曰阳丹,又曰还丹,又曰金丹,又曰真铅,以此真铅点一己之阴汞,如猫捕鼠,霎时乾汞结为圣胎,此外药之名所由有也。试细申之,“药出西南是坤位,欲寻坤位岂离人。”外药也;“初三日,震出庚,曲江岸上月华莹。”外药也;“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银。”外药也;“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外药也;“偃月炉中玉蕊生,朱砂鼎内水银平”,外药也;“坎离之气和合,黄芽自生”,外药也;但药本在外,如何得向内生?药属于他,如何得为我有?经云:“五行顺生,法界火坑;五行颠倒,大地七宝”。
  
    木本生火,今也火反生木;金本生水,今也水反生金;金木水火中藏戊己二土,和四象而配五行,一气运用,复成一太极,火功到日,炼成一粒至阳之丹,取而服之,长生不死,与天地同春,与日月争光,所谓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者此也。噫!万两黄金买不下,十字街前送至人。金丹大道,万劫一传,至尊至贵,得之者立跻圣位,不待他生后世,眼前获佛神通,人何乐而不积德修道哉?
  
  
   内药了性第九要
  
   《道德经》云:“有欲以观其窍,无欲以观其妙。”此二语乃金丹大道之始终,古今学人之要诀。外药不得,则不能出乎阴阳;内药不就,则不能形神俱妙。
  
    上德者修内药,而外药即全;下德者修外药,而内药方就。外药者渐法,内药者顿法。外药所以超凡,内药所以入圣。“有欲观窍者”外药,窃夺造化之功,幻身上事;“无欲观妙者”内药,明心见性之学,法身上事。倘外药已得,而不修内药,即吕祖所谓“寿同天地一愚夫”耳。
  
    况大丹难得者外药,外药到手,即是内药,圣胎有象,阴符之功,即在如此。《参同》云:“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所谓“无欲观妙”者此也。“无欲观妙”者,无为之道,但无为非枯木寒灰,绝无一事之谓,其中有朝屯暮蒙、抽铅添汞、防危虑险、固济圣胎之功。所以融五行而化阴阳,以至道法两忘,有无不立,十月霜飞,身外有身,极往知来,归于真如大觉之地,即佛祖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最上一乘之大道也。
  
    若非了命之后而遽行此功,根本不固,虚而不实,未曾在大造炉中煅炼出来,总然了得真如之性,若有一毫渗漏,难免抛身入身之患。后人不知古人立言之意,多以性理为不足贵,试问世间学人,有几个能明涅槃之心乎?有几个能见真如之性乎?涅槃心、真如性,净倮倮、赤洒洒、圆陀陀、光灼灼,通天彻地,非可以后天人心血性而目之。
   
    古人亦有了性不了命,万劫阴灵难入圣之语,是特为未修命而仅修性者言之。若已了命,焉得不修性?若不修性,则应物固执,空有家财而无主柄。若不修性,虽幻身已脱,而法身难脱。若不修性,只可长生,而不能无生。若不修性,虽生身之初能了,而未生之前难全。内药了性之功,所关最大,无穷的事业,皆要在此处结果,何得轻视性乎?吾愿成道者,未修性之先,急须修命;于了命之后,急须了性。阴阳并用,性命双修,自有为而入无为,至于有无不立、打破虚空,入于不生不灭之地,修真之能事毕矣。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9:27:00
345#
  卷 十 三 • 极 言
  
    或问曰:“古之仙人者,皆由学以得之,将特禀异气耶?”抱朴子答曰:“是何言欤?彼莫不负笈随师,积其功勤,蒙霜冒险,栉风沐雨,而躬亲洒扫,契阔劳艺,始见之以信行,终被试以危困,性笃行贞,心无怨贰,乃得升堂以入於室。或有怠厌而中止,或有怨恚而造退,或有诱於荣利,而还修流俗之事,或有败於邪说,而失其淡泊之志,或朝为而夕欲其成,或坐修而立望其效。若夫睹财色而心不战,闻俗言而志不沮者,万夫之中,有一人为多矣。故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也。夫彀劲弩者,效力於发箭;涉大川者,保全於既济;井不达泉,则犹不掘也;一步未至,则犹不往也。修涂之累,非移晷所臻;凌霄之高,非一篑之积。然升峻者患於垂上而力不足,为道者病於方成而志不遂。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不测之渊,起於汀瀅;陶朱之资,必积百千。若乃人退己进,阴子所以穷至道也。敬卒若始,羡门所以致云龙也。我志诚坚,彼何人哉?”
  
    抱朴子曰:“俗民既不能生生,而务所以煞生。夫有尽之物,不能给无已之耗;江河之流,不能盈无底之器也。凡人利入少而费用多者,犹不供也,况无锱铢之来,而有千百之往乎?人无少长,莫不有疾,但轻重言之耳。而受气各有多少,多者其尽迟,少者其竭速。其知道者补而救之,必先复故,然後方求量表之益。若令服食终日,则肉飞骨腾,导引改朔,则羽翮参差,则世閒无不信道之民也。患乎升勺之利未坚,而锺石之费相寻,根柢之据未极,而冰霜之毒交攻。不知过之在己,而反云道之无益,故捐丸散而罢吐纳矣。故曰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良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必巧也。明师能授人方书,不能使人必为也。夫修道犹如播穀也,成之犹收积也。厥田虽沃,水泽虽美,而为之失天时,耕锄又不至,登稼被垄,不穫不刈,顷亩虽多,犹无获也。凡夫不徒不知益之为益也,又不知损之为损也,夫损易知而速焉,益难知而迟焉,人尚不悟其易,安能识其难哉?夫损之者如灯火之消脂,莫之见也,而忽尽矣。益之者如苗禾之播殖,莫之觉也,而忽茂矣。故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也。若能爱之於微,成之於著,则几乎知道矣。”
  
    或问曰:“古者岂有无所施行,而偶自长生者乎?”抱朴子答曰:“无也。或随明师,积功累勤,便得赐以合成之药。或受秘方,自行治作,事不接於世,言不累於俗,而记著者止存其姓名,而不能具知其所以得仙者,故阙如也。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者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谘涓子,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则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然按神仙经,皆云黄帝及老子奉事太乙元君以受要诀,况乎不逮彼二君者,安有自得仙度世者乎?未之闻也。”
  
    或曰:“黄帝审仙者,桥山之冢,又何为乎?”抱朴子答曰:“按荆山经及龙首记,皆云黄帝服神丹之後,龙来迎之,群臣追慕,靡所措思,或取其几杖,立庙而祭之;或取其衣冠,葬而守之。列仙传云:黄帝自择亡日,七十日去,七十日还,葬於桥山,山陵忽崩,墓空无尸,但剑舄在焉。此诸说虽异,要於为仙也。言黄帝仙者,见於道书及百家之说者甚多,而儒家不肯长奇怪,开异涂,务於礼教,而神仙之事,不可以训俗,故云其死,以杜民心耳。朱邑栾巴于公,有功惠於民,百姓皆生为之立庙祠。又古者盛德之人,身没之後,臣子刊其勋绩於不朽之器。而今世君长迁转,吏民思恋,而树德颂之碑者,往往有焉,此亦黄帝有庙墓之类也,岂足以证其必死哉?”
  
    或人问曰:“彭祖八百,安期三千,斯寿之过人矣。若果有不死之道,被何不遂仙乎?岂非禀命受气,自有脩短,而彼偶得其多,理不可延,故不免於彫陨哉?”抱朴子答曰:“按彭祖经云,其自帝喾佐尧,历夏至殷为大夫,殷王遣采女从受房中之术,行之有效,欲杀彭祖,以绝其道,彭祖觉焉而逃去。去时年七八百馀,非为死也。黄石公记云:彭祖去後七十馀年,门人於流沙之西见之,非死明矣。又彭祖之弟子,青衣乌公、黑穴公、秀眉公、白兔公子、离娄公、太足君、高丘子、不肯来七八人,皆历数百岁,在殷而各仙去,况彭祖何肯死哉?又刘向所记列仙传亦言彭祖是仙人也。又安期先生者,卖药於海边,琅琊人传世见之,计已千年。秦始皇请与语,三日三夜。其言高,其旨远,博而有证,始皇异之,乃赐之金璧,可直数千万,安期受而置之於阜乡亭,以赤玉舄一量为报,留书曰,复数千载,求我於蓬莱山。如此,是为见始皇时已千岁矣,非为死也。又始皇刚暴而骜很,最是天下之不应信神仙者。又不中以不然之言答对之者也。至於问安期以长生之事,安期答之允当,始皇惺悟,信世閒之必有仙道,既厚惠遗,又甘心欲学不死之事,但自无明师也,而为卢敖徐福辈所欺弄,故不能得耳。向使安期先生言无符据,三日三夜之中,足以穷屈,则始皇必将烹煮屠戮,不免鼎俎之祸,其厚惠安可得乎?”
  

作者:旭Boy 回复日期:2009-6-15 9:41:00
346#
  各位師傅繼續啊.

手机上掌中天涯发帖回帖双倍积分:wap.tianya.cn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10:23:00
347#
  或问曰:“世有服食药物,行气导引,不免死者,何也?”
  
    抱朴子答曰:“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或但知服草药,而不知还年之要术,则终无久生之理也。或不晓带神符,行禁戒,思身神,守真一,则止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耳。若卒有恶鬼强邪,山精水毒害之,则便死也。或不得入山之法,令山神为之作祸,则妖鬼试之,猛兽伤之,溪毒击之,蛇蝮螫之,致多死事,非一条也。或修道晚暮,而先自损伤已深,难可补复。补复之益,未得根据,而疾随复作,所以剋伐之事,亦何缘得长生哉?或年老为道而得仙者,或年少为道而不成者,何哉?彼虽年老而受气本多,受气本多则伤损薄,伤损薄则易养,易养故得仙也。此虽年少而受气本少,受气本少则伤深,伤深则难救,难救故不成仙也。夫木槿杨柳,断殖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过斯木也。然埋之既浅,又未得久,乍刻乍剥,或摇或拔,虽壅以膏壤,浸以春泽,犹不脱於枯瘁者,以其根荄不固,不暇吐其萌芽,津液不得遂结其生气也。人生之为体,易伤难养,方之二木,不及远矣。而所以攻毁之者,过於刻剥,剧乎摇拔也。济之者鲜,坏之者众,死其宜也。夫吐故纳新者,因气以长气,而气大衰者则难长也。服食药物者,因血以益血,而血垂竭者则难益也。夫奔驰而喘逆,或欬或满,用力役体,汲汲短乏者,气损之候也。面无光色,皮肤枯腊,唇焦脉白,腠理萎瘁者,血减之证也。二证既衰於外,则灵根亦凋於中矣。如此,则不得上药,不能救也。凡为道而不成,营生而得死者,其人非不有气血也。然身中之所以为气为血者,根源已丧,但馀其枝流也。譬犹入水之烬,火灭而烟不即息;既断之木,柯叶犹生。二者非不有烟,非不有叶,而其所以为烟为叶者,已先亡矣。世人以觉病之日,始作为疾,犹以气绝之日,为身丧之候也。唯怨风冷与暑湿,不知风冷暑湿,不能伤壮实之人也,徒患体虚气少者,不能堪之,故为所中耳。何以较之,设有数人,年纪老壮既同,服食厚薄又等,俱造沙漠之地,并冒严寒之夜,素雪堕於上,玄冰结於下,寒风摧条而宵骇,欬唾凝沍於唇吻,则其中将有独中冷者,而不必尽病也。非冷气之有偏,盖人体有不耐者耳。故俱食一物,或独以结病者,非此物之有偏毒也。钧器齐饮,而或醒或醉者,非酒势之有彼此也。同冒炎暑,而或独以暍死者,非天热之有公私也。齐服一药,而或昏瞑烦闷者,非毒烈之有爱憎也。是以冲风赴林,而枯柯先摧;洪涛凌崖,而拆隙首颓;烈火燎原,而燥卉前焚;龙碗坠地,而脆者独破。由兹以观,则人之无道,体已素病,因风寒暑湿者以发之耳。苟能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能伤也。凡为道者,常患於晚,不患於早也。恃年纪之少壮,体力之方刚者,自役过差,百病兼结,命危朝露,不得大药,但服草木,可以差於常人,不能延其大限也。故仙经曰:养生以不伤为本。此要言也。神农曰:百病不愈,安得长生?信哉斯言也。”
  
    或问曰:“所谓伤之者,岂非淫欲之閒乎?”抱朴子曰:“亦何独斯哉?然长生之要,在乎还年之道。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者也。若年尚少壮而知还年,服阴丹以补脑,采玉液於长谷者,不服药物,亦不失三百岁也,但不得仙耳。不得其术者,古人方之於冰杯之盛汤,羽苞之蓄火也。且又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沈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也,谓久则寿损耳。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後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後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於此矣。若有欲决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端,极情肆力,不营久生者,闻此言也,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谕也。虽身枯於流连之中,气绝於纨绮之閒,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生之事哉?不惟不纳,乃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以明鉴给矇瞽,以丝竹娱聋夫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11:16:00
348#
  卷 十 四 • 勤 求
  
    抱朴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故血盟乃传,传非其人,戒在天罚。先师不敢以轻行授人,须人求之至勤者,犹当拣选至精者乃教之,况乎不好不求,求之不笃者,安可衒其沽以告之哉?其受命不应仙者,虽日见仙人成群在世,犹必谓彼自异种人,天下别有此物,或呼为鬼魅之变化,或云偶值於自然,岂有肯谓修为之所得哉?苟心所不信,虽令赤松王乔言提其耳,亦当同以为妖讹。然时颇有识信者,复患於不能勤求明师。夫晓至要得真道者,诚自甚稀,非仓卒可值也。然知之者,但当少耳,亦未尝绝於世也。由求之者不广不笃,有仙命者,要自当与之相值也。然求而不得者有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世閒自有奸伪图钱之子,而窃道士之号者,不可胜数也。然此等复不谓挺无所知也,皆复粗开头角,或妄沽名,加之以伏邪饰伪,而好事之徒,不识其真伪者,徒多之进问,自取诳惑,而拘制之,不令得行,广寻奇士异人,而告之曰,道尽於此矣。以误於有志者之不少,可叹可恚也。或闻有晓消五云、飞八石、转九丹、冶黄白、水琼瑶、化朱碧、凝霜雪於神炉、采灵芝於嵩岳者,则多而毁之曰,此法独有赤松王乔知之,今世之人而云知之者,皆虚妄耳。则浅见之家,不觉此言有诈伪而作,便息远求之意。悲夫,可为慨叹者也!凌晷飙飞,暂少忽老,迅速之甚,谕之无物,百年之寿,三万馀日耳。幼弱则未有所知,衰迈则欢乐并废,童蒙昏耄,除数十年,而险隘忧病,相寻代有,居世之年,略消其半,计定得百年者,喜笑平和,则不过五六十年,咄嗟灭尽,哀忧昏耄,六七千日耳,顾眄已尽矣,况於全百年者,万未有一乎?谛而念之,亦无以笑彼夏虫朝菌也。盖不知道者之所至悲矣。里语有之:人在世閒,日失一日,如牵牛羊以诣屠所,每进一步,而去死转近。此譬虽丑,而实理也。达人所以不愁死者,非不欲求,亦固不知所以免死之术,而空自焦愁,无益於事。故云乐天知命,故不忧耳,非不欲久生也。姬公请代武王,仲尼曳杖悲怀,是知圣人亦不乐速死矣。俗人见庄周有大梦之喻,因复竞共张齐死生之论。盖诡道强达,阳作违抑之言,皆仲尼所为破律应煞者也。今察诸有此谈者,被疾病则遽针灸,冒危险则甚畏死。然末俗通弊,不崇真信,背典诰而治子书,若不吐反理之巧辨者,则谓之朴野,非老庄之学。故无骨殖而取偶俗之徒,遂流漂於不然之说,而不能自返也。老子以长生久视为业,而庄周贵於摇尾涂中,不为被网之龟,被绣之牛,饿而求粟於河侯,以此知其不能齐死生也。晚学不能考校虚实,偏据一句,不亦谬乎?且夫深入九泉之下,长夜罔极,始为蝼蚁之粮,终与尘壤合体,令人怛然心热,不觉咄嗟。若心有求生之志,何可不弃置不急之事,以修玄妙之业哉?其不信则已矣。其信之者,复患於俗情之不荡尽,而不能专以养生为意,而营世务之馀暇而为之,所以或有为之者,恒病晚而多不成也。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计,非我有也。是以上士先营长生之事,长生定可以任意。若未昇玄去世,可且地仙人閒。若彭祖老子,止人中数百岁,不失人理之懽,然後徐徐登遐,亦盛事也。然决须好师,师不足奉,亦无由成也。昔汉太后从夏侯胜受尚书,赐胜黄金百斤,他物不可胜数。及胜死,又赐胜家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一百日。成帝在东宫时,从张禹受论语。及即尊位,赐禹爵关内侯,食邑千户,拜光禄大夫,赐黄金百斤。又迁丞相,进爵安昌侯。年老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百斤,钱数万。及禹疾,天子自临省之,亲拜禹床下。章帝在东宫时,从桓荣以受孝经。及帝即位,以荣为太常上卿。天子幸荣第,令荣东面坐,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生徒数百人,帝亲自持业讲说。赐荣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及荣病,天子幸其家,入巷下车,抱卷而趋,如弟子之礼。及荣薨,天子为荣素服。凡此诸君,非能攻城野战,折冲拓境,悬旌效节,祈连方,转元功,骋锐绝域也。徒以一经之业,宣传章句,而见尊重,巍巍如此,此但能说死人之馀言耳。帝王之贵,犹自卑降以敬事之。世閒或有欲试修长生之道者,而不肯谦下於堪师者,直尔蹴迮,从求至要,宁可得乎?夫学者之恭逊驱走,何益於师之分寸乎?然不尔,则是彼心不尽;彼心不尽,则令人告之不力;告之不力,则秘诀何可悉得邪?不得已当以浮浅示之,岂足以成不死之功哉?亦有人皮肤好喜,而信道之诚,不根心神,有所索欲,阳为曲恭,累日之閒,怠慢已出。若值明智之师,且欲详观来者变态,试以淹久,故不告之,以测其志。则若此之人,情伪行露,亦终不得而教之,教之亦不得尽言吐实,言不了则为之无益也。陈安世者,年十三岁,盖灌叔本之客子耳,先得仙道。叔本年七十皓首,朝夕拜安世曰,道尊德贵,先得道者则为师矣,吾不敢倦执弟子之礼也。由是安世告之要方,遂复仙去矣。夫人生先受精神於天地,後禀气血於父母,然不得明师,告之以度世之道,则无由免死,凿石有馀焰,年命已凋颓矣。由此论之,明师之恩,诚为过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可不崇之乎?可不求之乎?”
  
    抱朴子曰:“古人质正,贵行贱言,故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辞说。风俗衰薄,外饰弥繁,方策既山积於儒门,而内书亦鞅掌於术家。初学之徒,即未便可授以大要。又亦人情以本末殷富者为快。故後之知道者,干吉容嵩桂帛诸家,各著千所篇,然率多教诫之言,不肯善为人开显大向之指归也。其至真之诀,或但口传,或不过寻尺之素,在领带之中,非随师经久,累勤历试者,不能得也。杂猥弟子,皆各随其用心之疏密,履苦之久远,察其聪明之所逮,及志力之所能辨,各有所授,千百岁中,时有尽其囊枕之中,肘腋之下,秘要之旨耳。或但将之合药,药成分之,足以使之不死而已,而终年不以其方文传之。故世閒道士,知金丹之事者,万无一也。而管见之属,谓仙法当具在於纷若之书,及於祭祀拜伏之閒而已矣。夫长生制在大药耳,非祠醮之所得也。昔秦汉二代,大兴祈祷,所祭太乙五神,陈宝八神之属,动用牛羊穀帛,钱费亿万,了无所益。况於匹夫,德之不备,体之不养,而欲以三牲酒餚,祝愿鬼神,以索延年,惑亦甚矣。或颇有好事者,诚欲为道,而不能勤求明师,合作异药,而但昼夜诵讲不要之书,数千百卷,诣老无益,便谓天下果无仙法。或举门扣头,以向空坐,烹宰牺牲,烧香请福,而病者不愈,死丧相袭,破产竭财,一无奇异,终不悔悟,自谓未笃。若以此之勤,求知方之师,以此之费,给买药之直者,亦必得神仙长生度世也。何异诣老空耕石田,而望千仓之收,用力虽尽,不得其所也。所谓適楚而道燕,马虽良而不到,非行之不疾,然失其道也。或有性信而喜信人,其聪明不足以校练真伪,揣测深浅;所博涉素狭,不能赏物。後世顽浅,趣得一人,自誉之子,云我有秘书,便守事之。而庸人小儿,多有外讬有道之名,名过其实,由於夸诳,内抱贪浊,惟利是图,有所请为,辄强喑呜,俛仰抑扬。若所知宝秘乃深而不可得之状。其有所请,从其所求,俛仰含笑,或许以顷後,故使不觉者,欲罢而不能,自谓事之未勤,而礼币之尚轻也。於是笃信之心,尤加恭肃,赂以殊玩,为之执奴仆之役,不辞负重涉远,不避经险履危,欲以积劳自效,服苦求哀,庶有异闻。而虚引岁月,空委二亲之供养,捐妻子而不恤,戴霜蹈冰,连年随之,而妨资弃力,卒无所成。彼初诚欺之,末或惭之,懵然体中,实自空罄短乏,无能法以相教,将何法以成人乎?余目见此辈不少,可以有十馀人。或自号高名,久居於世,世或谓之已三四百岁,但易名字,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11:18:00
349#
  诈称圣人,讬於人閒,而多有承事之者,余但不喜书其人之姓名耳。颇游俗閒,凡夫不识妍蚩,为共吹扬,增长妖妄,为彼巧伪之人,虚生华誉,歙习遂广,莫能甄别。故或令高人偶不留意澄察,而但任两耳者,误於学者,常由此辈,莫不使人叹息也。每见此曹,欺诳天下,以规势利者,迟速皆受殃罚,天网虽疏,终不漏也。但误有志者可念耳。世人多逐空声,鲜能校实。闻甲乙多弟子,至以百许,必当有异,便载驰竞逐,赴为相聚守之徒,妨工夫以崇重彼愚陋之人也。而不复寻精,彼得门人之力。或以致富,辨逐之虽久,犹无成人之道,愚夫故不知此人不足可事,何能都不与悟,自可悲哉!夫搜寻仞之垄,求干天之木;漉牛迹之中,索吞舟之鳞,用日虽久,安能得乎?嗟乎!将来之学者,虽当以求师为务,亦不可以不详择为急也。陋狭之夫,行浅德薄,功微缘少,不足成人之道,亦无功课以塞人重恩也。深思其趣,勿令徒劳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11:54:00
350#
  抱朴子曰:“诸虚名之道士,既善为诳诈,以欺学者;又多护短匿愚,耻於不知,阳若以博涉已足,终不肯行求请问於胜己者,蠢尔守穷,面墙而立;又不但拱默而已,乃复憎忌於实有道者而谤毁之,恐彼声名之过己也。此等岂有意於长生之法哉?为欲以合致弟子,图其财力,以快其情欲而已耳。而不知天高听卑,其後必受斯殃也。夫贫者不可妄云我富也,贱者不可虚云我贵也,况道德之事实无,而空养门生弟子乎?凡俗之人,犹不宜怀妒善之心,况於道士,尤应以忠信快意为生者也,云何当以此之亻敝然函胸臆閒乎?人自不能闻见神明,而神明之闻见己之甚易也。此何异乎在纱幌之外,不能察轩房之内,而肆其倨慢,谓人之不见己。此亦如窃锺枨物,铿然有声,恶他人闻之,因自掩其耳者之类也。而聋瞽之存乎精神者,唯欲专擅华名,独聚徒众,外求声价,内规财力,患疾胜己,乃剧於俗人之争权势也。遂以唇吻为刃锋,以毁誉为朋党,口亲心疏,貌合行离,阳敦同志之言,阴挟蜂虿之毒,此乃天人所共恶,招祸之符檄也。夫读五经,犹宜不耻下问,以进德修业,日有缉熙。至於射御之粗伎,书数之浅功,农桑之露事,规矩之小术,尚须师授以尽其理,况营长生之法,欲以延年度世,斯与救恤死事无异也。何可务惜请受之名,而永守无知之困,至老不改,临死不悔,此亦天民之笃暗者也。令人代之惭悚,为之者独不顾形影也。为儒生尚当兀然守朴,外讬质素,知而如否,有而如无,令庸儿不得尽其称,称而不问不对,对必辞让而後言。何其道士之人,强以不知为知,以无有为有,虚自衒燿,以图奸利者乎?迷而不知返者,愈以遂往,若有以行此者,想不耻改也。吾非苟为此言,诚有为而兴,所谓疾之而不能默然也。徒愍念愚人,不忍见婴儿之投井耳。若览之而悟者,亦仙药之一草也,吾何为哉!不御苦口,其危至矣,不俟脉诊而可知者也。”
  
    抱朴子曰:“设有死罪,而人能救之者,必不为之吝劳辱而惮卑辞也,必获生生之功也。今杂猥道士之辈,不得金丹大法,必不得长生可知也。虽治病有起死之效,绝穀则积年不饥,役使鬼神,坐在立亡,瞻视千里,知人盛衰,发沈祟於幽翳,知祸福於未萌,犹无益於年命也,尚羞行请求,耻事先达,是惜一日之屈,而甘罔极之痛,是不见事类者也。古人有言曰,生之於我,利亦大焉。论其贵贱,虽爵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论其轻重,虽富有天下,不足以此术易焉。故有死王乐为生鼠之喻也。夫治国而国平,治身而身生,非自至也,皆有以致之也。惜短乏之虚名,耻师授之蹔劳,虽日不愚,吾不信也。今使人免必死而就戮刑者,犹欣然喜於去重而即轻,脱炙烂而保视息,甘其苦痛,过於更生矣。人但莫知当死之日,故不暂忧耳。若诚知之,而刖劓之事,可得延期者,必将为之。况但躬亲洒扫,执巾竭力於胜己者,可以见教之不死之道,亦何足为苦,而蔽者惮焉。假令有人,耻迅走而待野火之烧爇,羞逃风而致沈溺於重渊者,世必呼之为不晓事也,而咸知笑其不避灾危,而莫怪其不畏实祸,何哉?”
  
    抱朴子曰:“昔者之著道书多矣,莫不务广浮巧之言,以崇玄虚之旨,未有究论长生之阶径,箴砭为道之病痛,如吾之勤勤者也。实欲令迷者知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坠井引绠,愈於遂没。但惜美疢而距恶石者,不可如何耳。人谁无过,过而能改,日月之蚀,睎颜氏之子也。又欲使将来之好生道者,审於所讬,故竭其忠告之良谋,而不饰淫丽之言,言发则指切,笔下则辞痛,惜在於长生而折抑邪耳,何所索哉?”
  
    抱朴子曰:“深念学道艺养生者,随师不得其人,竟无所成,而使後之有志者,见彼之不得长生,因云天下之果无仙法也。凡自度生,必不能苦身约己以修玄妙者,亦徒进失干禄之业,退无难老之功,内误其身,外沮将来也。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13:43:00
351#
  卷 十 五 • 杂 应
  
    或曰:“敢问断穀人可以长生乎?凡有几法,何者最善与?”抱朴子答曰:“断穀人止可息肴粮之费,不能独令人长生也。问诸曾断穀积久者云,差少病痛,胜於食穀时。其服术及饵黄精,又禹馀粮丸,日再服,三日,令人多气力,堪负担远行,身轻不极。其服诸石药,一服守中十年五年者及吞气服符饮神水辈,但为不饥耳,体力不任劳也。道书虽言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又云,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穀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此乃行气者一家之偏说耳,不可便孤用也。若欲服金丹大药,先不食百许日为快。若不能者,正尔服之,但得仙小迟耳,无大妨也。若遭世荒,隐窜山林,知此法者,则可以不饿死。其不然也,则无急断,急既无可大益。又止人中断肉,闻肥鲜之气,皆不能不有欲於中心。若未便绝俗委家,岩栖岫处者,固不成遂休五味,无致自苦,不如莫断穀而节量饥饱。近有一百许法,或服守中石药数十丸,便辟四五十日不饥,练松柏及术,亦可以守中,但不及大药,久不过十年以还。或辟一百二百日,或须日日服之,乃不饥者。或先作美食极饱,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还食穀,当以葵子猪膏下之,则所作美食皆下,不坏如故也。洛阳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积久,乃得其方,云以甘草、防风、苋实之属十许种捣为散,先服方寸匕,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辄更服散,气力颜色如故也。欲还食穀者,当服葵子汤下石子,乃可食耳。又赤龙血青龙膏作之,用丹砂曾青水,以石内其中,复须臾,石柔而可食也。若不即取,便消烂尽也。食此石以口取饱,令人丁壮。又有引石散,以方寸匕投一斗白石子中,以水合煮之,亦立熟如芋子,可食以当穀也。张太元举家及弟子数十人,隐居林虑山中,以此法食石十馀年,皆肥健。但为须得白石,不如赤龙血青龙膏,取得石便可用,又当煮之,有薪火之烦耳。或用符,或用水,或符水兼用。或用乾枣,日九枚,酒一二升者。或食十二时气,从夜半始,从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止。或春向东食岁星青气,使入肝;夏服荧惑赤气,使入心;四季之月食镇星黄气,使入脾;秋食太白白气,使入肺;冬服辰星黑气,使入肾。又中岳道士郗元节食六戊之精,亦大有效。假令甲子之旬,有戊辰之精,则竟其旬十日,常向辰地而吞气,到後甲复向其旬之戊也。甘始法,召六甲六丁玉女,各有名字,因以祝水而饮之,亦可令牛马皆不饥也。或思脾中神名,名黄裳子,但合口食内气,此皆有真效。余数见断穀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堪风寒暑湿,大都无肥者耳。虽未见数十岁不食者,然人绝穀不过十许日皆死,而此等已积载而自若,亦何疑於不可大久乎?若令诸绝穀者专羸,极常虑之,恐不可久耳。而问诸为之者,无不初时少气力,而後稍丁健,月胜一月,岁胜一岁,正尔,可久无嫌也。夫长生得道者,莫不皆由服药吞气,而达之者而不妄也。夫服药断穀者,略无不先极也。但用符水及单服气者,皆作四十日中疲瘦,过此乃健耳。郑君云:本性饮酒不多,昔在铜山中,绝穀二年许,饮酒数斗不醉。以此推之,是为不食更令人耐毒,耐毒则是难病之候也。余因此问山中那得酒?郑君言,先酿好云液勿压漉,因以桂附子甘草五六种末合丸之,曝乾,以一丸如鸡子许,投一斗水中,立成美酒。又有黄帝云液泉法,以糵米及七八种药合之,取一升,辄内一升水投中,如千岁苦酒之内水也。无知尽时,而味常好不变,饮之大益人。又符水断穀,虽先令人羸,然宜兼知者,倘卒遇荒年,不及合作药物,则符水为上矣。有冯生者,但单吞炁,断穀已三年,观其步陟登山,担一斛许重,终日不倦。又时时引弓,而略不言语,言语又不肯大声。问之云,断穀亡精费气,最大忌也。余亦屡见浅薄道士辈,为欲虚曜奇怪,招不食之名,而实不知其道,但虚为不啖羹饭耳。至於饮酒,日中斗馀,脯腊台甫枣栗鸡子之属,不绝其口。或大食肉而咽其汁,吐其滓,终日经口者数十斤,此直是更作美食矣。凡酒客但饮酒食脯而不食穀,皆自堪半岁一岁而不蹙顿矣,未名绝穀耳。吴有道士石春,每行气为人治病,辄不食,以须病者之愈,或百日,或一月乃食。吴景帝闻之曰,此但不久,必当饥死也。乃召取锁闭,令人备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馀,春颜色更鲜悦,气力如故。景帝问之,可复堪几时?春言无限,可数十年,但恐老死耳,不忧饥也。乃罢遣之。按如春言,是为断穀不能延年可知也。今时亦有得春之法者。”
  
    或问不寒之道。抱朴子曰:“或以立冬之日,服六丙六丁之符,或闭口行五火之炁千二百遍,则十二月中不寒也。或服太阳酒,或服紫石英朱漆散,或服雄丸一,後服雌丸二,亦可堪一日一夕不寒也。雌丸用雌黄、曾青、矾石、磁石也。雄丸用雄黄、丹砂、石胆也。然此无益於延年之事也。”
  
    或问不热之道。抱朴子曰:“或以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或行六癸之炁,或服玄冰之丸,或服飞霜之散。然此用萧丘上木皮,及五月五日中时北行黑蛇血,故少有得合之者也。唯幼伯子王仲都,此二人衣以重裘,曝之於夏日之中,周以十炉之火,口不称热,身不流汗,盖用此方者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14:21:00
352#
  或问辟五兵之道。抱朴子答曰:“吾闻吴大皇帝曾从介先生受要道云,但知书北斗字及日月字,便不畏白刃。帝以试左右数十人,常为先登锋陷阵,皆终身不伤也。郑君云,但诵五兵名亦有验。刀名大房,虚星主之;弓名曲张,氐星主之;矢名彷徨,荧惑星主之;剑名失伤,角星主之;弩名远望,张星主之;戟名大将,参星主之也。临战时,常细祝之。或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或丙午日日中时,作燕君龙虎三囊符。岁符岁易之,月符月易之,日符日易之。或佩西王母兵信之符,或佩荧惑朱雀之符,或佩南极铄金之符,或戴卻刃之符,祝融之符。或傅玉札散,或浴禁葱汤,或取牡荆以作六阴神将符,符指敌人。或以月蚀时刻,三岁蟾蜍喉下有八字者血,以书所持之刀剑。或带武威符荧火丸。或交锋刃之际,乘魁履罡刂,呼四方之长,亦有明效。今世之人,亦有得禁辟五兵之道,往往有之。”
  
    或问隐沦之道。抱朴子曰:“神道有五,坐在立亡其数焉。然无益於年命之事,但在人閒无故而为此,则致诡怪之声,不足妄行也。可以备兵乱危急,不得已而用之,可以免难也。郑君云,服大隐符十日,欲隐则左转,欲见则右回也。或以玉台丸涂人身中;或以蛇足散,或怀离母之草,或折青龙之草,以伏六丁之下;或入竹田之中,而执天枢之壤;或造河龙石室,而隐云盖之阴;或伏清泠之渊,以过幽阙之径;或乘天一马以游紫房;或登天一之明堂;或入玉女之金匮;或背辅向官,立三盖之下;或投巾解履、胆煎及儿衣符,子居蒙人,青液桂梗,六甲父母,僻侧之胶,駮马泥丸,木鬼之子,金商之艾,或可为小儿,或可为老翁,或可为鸟,或可为兽,或可为草,或可为木,或可为六畜,或依木成木,或依石成石,依水成水,依火成火,此所谓移形易貌,不能都隐者也。”
  
    或问:“魏武帝曾收左元放而桎梏之,而得自然解脱,以何法乎?”抱朴子曰:“吾不能正知左君所施用之事。然历览诸方书,有月三服薏苡子,和用三五阴丹,或以偶牙阳胞,或以七月七日东行跳脱虫,或以五月五日石上龙子单衣,或以夏至日霹雳楔,或以天文二十一字符,或以自解去父血,或以玉子馀粮,或合山君目,河伯馀粮,浮云滓以涂之,皆自解。然左君之变化无方,未必由此也。自用六甲变化,其真形不可得执也。”
  
    或问曰:“为道者可以不病乎?”抱朴子曰:“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但患居人閒者,志不得专,所修无恒,又苦懈怠不勤,故不得不有疹疾耳。苦徒有信道之心,而无益己之业,年命在孤虚之下,体有损伤之危,则三尸因其衰月危日,入绝命病乡之时,招呼邪气,妄延鬼魅,来作殃害。其六厄并会,三刑同方者,其灾必大。其尚盛者,则生诸疾病,先有疹患者,则令发动。是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凡庸道士,不识此理,恃其所闻者,大至不关治病之方。又不能绝俗幽居,专行内事,以卻病痛,病痛及己,无以攻疗,乃更不如凡人之专汤药者。所谓进不得邯郸之步,退又失寿陵之义者也。余见戴霸华他所集金匮绿囊崔中书黄素方及百家杂方五百许卷。甘胡吕傅周始甘唐通阮南河等,各撰集暴卒备急方,或一百十,或九十四,或八十五,或四十六,世人皆为精悉,不可加也。余究而观之,殊多不备,诸急病甚尚未尽,又浑漫杂错,无其条贯,有所寻按,不即可得。而治卒暴之候,皆用贵药,动数十种,自非富室而居京都者,不能素储,不可卒办也。又多令人以针治病,其灸法又不明处所分寸,而但说身中孔穴荣输之名。自非旧医备览明堂流注偃侧图者,安能晓之哉?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其救卒参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篱陌之閒,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医多承袭世业,有名无实,但养虚声,以图财利。寒白退士,所不得使,使之者乃多误人,未若自闲其要,胜於所迎无知之医。医又不可卒得,得又不肯即为人使,使腠理之微疾,成膏肓之深祸,乃至不救。且暴急之病,而远行借问,率多枉死矣。”
  
    或问:“将来吉凶,安危去就,知之可全身,为有道乎?”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15:04:00
354#
  抱朴子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占风气,布筹算,推三棋,步九宫,检八卦,考飞伏之所集,诊訞讹於物类,占休咎於龟筴,皆下术常伎,疲劳而难恃。若乃不出帷幕而见天下,乃为入神矣。或以三皇天文,召司命司危五岳之君,阡陌亭长六丁之灵,皆使人见之,而对问以诸事,则吉凶昭然,若存诸掌,无远近幽深,咸可先知也。或召六阴玉女,其法六十日而成,成则长可役使。或祭致八史,八史者,八卦之精也,亦足以预识未形矣。或服葛花及秋芒麻勃刀圭方寸匕,忽然如欲卧,而闻人语之以所不决之事,吉凶立定也。或用明镜九寸以上自照,有所思存,七日七夕则见神仙,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示之後,心中自知千里之外,方来之事也。明镜或用一,或用二,谓之日月镜。或用四,谓之四规镜。四规者,照之时,前後左右各施一也。用四规所见来神甚多。或纵目,或乘龙驾虎,冠服彩色,不与世同,皆有经图。欲修其道,当先暗诵所当致见诸神姓名位号,识其衣冠。不尔,则卒至而忘其神,或能惊惧,则害人也。为之,率欲得静漠幽闲林麓之中,外形不经目,外声不入耳,其道必成也。三童九女节寿君,九首蛇躯百二十官,虽来勿得熟视也。或有问之者,或有诃怒之者,亦勿答也。或有侍从暐晔,力士甲卒,乘龙驾虎,箫鼓嘈嘈,勿举目与言也。但谛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见,则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後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於仙经中也。见老君则年命延长,心如日月,无事不知也。”
  
    或问坚齿之道。抱朴子曰:“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其次则含地黄煎,或含玄胆汤,及蛇脂丸、矾石丸、九棘散。则已动者更牢,有虫者即愈。又服灵飞散者,则可令既脱者更生也。”
  
    或问聪耳之道。抱朴子曰:“能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俛地仰,令赤黄之景,不去洞房,猿据兔惊,千二百至,则聪不损也。其既聋者,以玄龟薰之,或以棘头、羊粪、桂毛、雀桂成裹塞之;或以狼毒冶葛,或以附子葱涕,合内耳中,或以蒸鲤鱼脑灌之,皆愈也。”
  
    或问明目之道。抱朴子曰:“能引三焦之昇景,召大火於南离,洗之以明石,慰之以阳光,及烧丙丁洞视符,以酒和洗之,古人曾以夜书也。或以苦酒煮芜菁子令熟,曝乾,末服方寸匕,日三,尽一斗,能夜视有所见矣。或以犬胆煎青羊、班鸠、石决明、充蔚百华散,或以鸡舌香、黄连、乳汁煎注之。诸有百疾之在目者皆愈,而更加精明倍常也。”
  
    或问登峻涉险、远行不极之道。抱朴子曰:“惟服食大药,则身轻力劲,劳而不疲矣。若初入山林,体未全实者,宜以云珠粉、百华醴、玄子汤洗脚,及虎胆丸、朱明酒、天雄鹤脂丸、飞廉煎秋芒、车前、泽泻散,用之旬日,不但涉远不极,乃更令人行疾,可三倍於常也。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蹻道有三法:一曰龙蹻,二曰虎蹻,三曰鹿卢蹻。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则以一时思之。若昼夜十二时思之,则可以一日一夕行万二千里,亦不能过此,过此当更思之,如前法。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三牛交罡而乘之,上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罡刂,能胜人也。师言鸢飞转高,则但直舒两翅,了不复扇摇之而自进者,渐乘罡刂炁故也。龙初昇阶云,其上行至四十里,则自行矣。此言出於仙人,而留传於世俗耳,实非凡人所知也。又乘蹻须长斋,绝荤菜,断血食,一年之後,乃可乘此三蹻耳。虽复服符,思五龙蹻行最远,其馀者不过千里也。其高下去留,皆自有法,勿得任意耳。若不奉其禁,则不可妄乘蹻,有倾坠之祸也。”
  
    或曰:“老子篇中记及龟文经,皆言药兵之後,金木之年,必有大疫,万人馀一,敢问辟之道。”抱朴子曰:“仙人入瘟疫秘禁法,思其身为五玉。五玉者,随四时之色,春色青,夏赤,四季月黄,秋白,冬黑。又思冠金巾,思心如炎火,大如斗,则无所畏也。又一法,思其发散以被身,一发端,辄有一大星缀之。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覆其头,以罡指前。又思五脏之气,从两目出,周身如云雾,肝青气,肺白气,脾黄气,肾黑气,心赤气,五色纷错,则可与疫病者同床也。或禹步呼直日玉女,或闭气思力士,操千斤金鎚,百二十人以自卫。或用射鬼丸、赤车使者丸、冠军丸、徐长卿散、玉函精粉、青年道士熏身丸、崔文黄散、草玉酒、黄庭丸、皇符、老子领中符、赤须子桃花符,皆有良效者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16:17:00
355#
  有本书很好大家有空看看~
  1 《中华道藏》简介
  
   《道藏》是历代道教经典文献之集大成者。所收典籍广泛,内容宏富,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教方术、仙道史传,又包括了古代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道门研修的经典依据,也是研究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献资料,为道教宫观所珍藏。
   盛事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
  传统,唐宋金元明历代高道,曾多次发起编修《道藏》,恩荫后昆。方今国祚昌隆,科教振兴,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三家共同筹划。仰承玄门千秋功业,获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联合全国百名专家学者,组织编修整理了这部道教文献总集——《中华道藏》。
   《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全藏分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教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和目录索引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
   《中华道藏》按现代人阅读习惯和图书整理规则进行编修,全藏分为两种体例,一为点校,即对保存完整的藏书加以新式标点并进行必要的校勘;二为合校和补缺,即在点校的基础上,对残缺的藏书以数种残卷相互校补,以合成完整的版本,同时增补了数十种原藏未收的明以前的道经。
   《中华道藏》用繁体字重新录排,古体竖版,文字清晰,全藏分为四十九册,每册约100万字。全藏既有分册目录,又有总目录,并附目录索引、引用书目录索引、人名经名索引等,既符合现代规范,又有古书风骨,还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中华道藏》已于2004年1月正式出版。
  

作者:映明月 回复日期:2009-6-15 18:06:00
356#
  :-O来了,盖个印章。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19:39:00
357#
  谈道教修行
  道教旨在奉天行道,本道立教,以教化世人,源远流长,虽自汉始,然开道垂统,承先启后,上成千代之统,下通万事之变,穷源肇始自羲黄,集大成于老子,道尊而贵德,利物济人。大道始自无极无始,垂象于太极太一,由一生二,二生三,复从三化育万物,生生不息,本自然之妙理,阴阳合德,无为而无不为,无生而无不生,无有而无不有,通造化之奥妙,与天合一,与虚浑一,为全真境界,以净化世人,圣化世界为究极目的。
  
   故在三官感应妙经言,东极天界救苦门庭有一长乐世界,只有天堂无地狱,此救苦地上乃是好修行之处,能使人出离地狱,免遭四生六道轮回生死,永离苦难,径往人天,超生净土,快乐无量,一去一来无挂无碍,此即是青华长乐净土---东极妙严宫,特别强调东方长生极乐净土。俗语言: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故东方长生净土法门专司度生又度死之救度工作,乃是在世信仰求解脱之最佳法门,亦是百岁后灵魂往生长乐净土之最佳法门。许多人没有深入了解,谓只求在世感应保庇之现实,信仰者百岁之后灵魂没有寄托之处,因其不知有一方便接引之净土法门。此法门道藏经中即有详细之记载。
  
   现代人生活大多紧张忙碌,想要抽出很多时间来修持是很困难的,尤其想要修至大罗天仙,成仙得道,更是谈何容易。然人生百岁一晃即过,一但过世灵魂则随业缘去四生六道轮回,流浪生死。在《三官感应妙经》及《太乙救苦护身妙经》中即有记载,东极长乐界救苦门庭,即是净土,修此法门乃是太一(乙)法门,在世有修持此太乙法门,有信仰太乙,思念太乙,一但百岁则感应道交,随即被接引至东极妙严宫,受莲花化身,以莲花为父母,以莲花为体,可在那儿再修持上去,以九色莲花座定品位,由下品修至中品、上品,再近一层修至大罗天仙之果位。
  
   试看道藏三洞四辅十二部经中,每言到接引、拔度、超渡之事皆要仰仗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因他是元始祖气妙化之九阳之精。故元始天尊谓老君曰此圣最尊最贵、最圣最灵,并具有最无上之道心,其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最能代表道之真心、真慈、真仁,以大慈悲心,平等心来救度众生得以离苦得乐,令他们凡有所求,必能如愿,如求健康长寿,得健康长寿,求官得官,求子得子,求福得福,求定得定,求道得道,求仙得仙,求度得度,只求你能诚信,必有灵验。
  
   太乙救苦天尊因系无上道果之应化身,具有大自在神通力,无量大智慧力,能为人破厄破难、破邪破魔,并能为人解除一切病苦,故有太乙医王之称号。在天则称太乙福神,在世称为大慈仁者,在地狱称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邪称为狮子明王,在水府称为洞渊帝君。因其具有广大神通力,十方救苦天尊及十殿冥王皆其所化,故可自由出入遨游天上人间地府水府,凡举一切度生度死之救度工作其皆能为,只要寻声即随机赴感,故又尊称太乙寻声救苦天尊。
  
   太一即太乙,又称元始祖气,玄元一气,乃无极之先,万物之根源,静为无极,动为太极,故物物含有此太乙之气又称太乙含真气,简称物物一太极。一能通天透地,举凡无极界,太极界,三千大千世界,水府,地狱无处不到,既能贯彻万物万象万事,亦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之原动力。太乙救苦天尊即是太始太乙玄元一气之妙化,因见众生受苦轮回报对无了时,特具大慈仁心在元始天尊前发清静心,广大愿,谨遵元始教旨,普渡群生离苦得乐,只要众生持念,思念太乙救苦天尊圣号,自然以心印心与太乙道力相印,实时感应,始万邪不入,万祸不侵,万难不生,诵之万遍,福禄绵延,吉祥萃泰,寿命永保遐年。
  
   在世能抱自己之一与太乙救苦天尊之一相印,即能化尘世为莲邦,清静无染,因心净而国土净。临终前不忘思念太乙救苦天尊,则实时被接引往生青华长乐世界──东极妙严宫中,永脱生死轮回之苦。
  

作者:淡淡的悸动 回复日期:2009-6-15 20:17:00
358#
  前来顶下!!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21:22:00
359#
  浅谈下法术神通的传授
  有很多道友对道门的法术神通之类十分感兴趣,希望得到明师指点,学会一二。这种渴望学习的心情令人感动。但我们总是说法术神通不可能随便学到,必须要有德行的积累和心性的磨练,才有可能得到师父的传授。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理由是十分简单的。
  
  
  
  首先,我们既然想学法术神通,就都是相信法术神通的真实性,相信法术神通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相信法术神通是超出寻常生活的东西。既然如此,如果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学会了法术神通,他就可以轻易的利用法术神通来祸害众生,这岂不是十分糟糕的事情吗?祖师留下法术神通,本来是为方便开化众生,如果为心术不正的人所得,那就与祖师的慈悲心背道而驰了。所以,有机会学到法术神通的人,都必须是有德行的好人。再者,平常人在遇到逆境的时候都容易心境不安,产生贪嗔痴等种种烦恼,并容易在这种烦恼无明的困扰中做出种种不妥的事情。所以,一个要学法术神通的人,只是有德行的好人还不够,他必须有心性的涵养,在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心境都能保持清静平和,才不至于在某些逆境中滥用、误用法术神通。这就要求想学法术神通的人必须认真磨练自己的心性。
  
  
  
  其次,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有其存在规则,社会有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黑社会也有江湖规矩。会法术神通的人也是一个圈子,这其中必然有该圈子的规则。如果一个人不能遵循该圈子的规则,那麽必然要遭受惩罚。好比一些允许公民持有枪支的国家,也对持有资格做出严格的限定,对持有人进行严密的制约,假如一个社会枪支泛滥而无所约束,那必然造成动荡不安的混乱状态。法术神通这种圈子也是如此,何况其间高人比比皆是,如果违背游戏规则,自然有人出来收拾。所以,没有一定自我约束能力的人是不可以掌握法术神通的,不然就会自找麻烦,而且可能累及自己的眷属和师门。
  
  
  
  再次,法术神通有时候是自找麻烦。一方面,除了前面说的圈子的游戏规则之外,还可能要面对邪道中人和精怪的干扰,这对自己的修行非常不利。另一方面,运用法术神通,其实就是用自己的德行与力量去改变世界。而世界本身有它的规律——或者说天道——比如因果律,个人以一己之力与天道相争,很显然自己处于下风,这就会极大地损耗自己的福报和功德。古来很多祖师大德不用法术神通,都有这层考虑。
  
  
  
  所以,法术神通是不可能不计较学习者的资质而公开传授的,其基础必然是德行的积累和心性的磨练。而即使有德行的积累和心性的磨练,也还需要遇到明师指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法术神通都是小术而非大道,真正乐于学习道教的人实在是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性命修习、积行累功上,如果耽着于法术神通,最后可能成就十分微小,这就有负自己与道经师三宝的一场殊胜因缘了。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21:56:00
360#
  “以人为本”建构当代道教教义
  道教的教义思想,就是以“道”作为信仰的核心,并且通过“道”来解释神和人的关系,说明宇宙和社会的形成、演化的过程;并且围绕着对“道”的信仰而产生了道教自身的科仪和修炼方法,以及规定了对道教徒的规戒等。 爱弥尔•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指出“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1。爱弥尔•涂尔干在其对宗教的定义中,强调了人在宗教构成要素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信仰、仪轨还是教会都是以人为基础的,因为,信仰是人的信仰;仪轨也离不开入的操作和遵行,“教会”缺少了人,至多也就是毫无生气经典和建筑。因此,人在宗教中所占的地位应该是主要的。这里的“人”包括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以及信徒。
  
  对于道教教团来说,人的作用也是同样的重要。如果我们以宗教仪式作为共同的行为,以得道成仙作为共同的目标,将信仰道教的人群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来分析的话,处于道教这个社会群体中的人就自然而然的分为两类,一类是道教教职人员,另一类则是普通的道教信徒。道教教职人员无疑是这个群体的核心,在这个群体中起主导的作用,而信徒则是这个群体中的普通个体,他们在这个信仰群体中,在教职人员的引领下,追逐得道成仙的理想。这里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无论是作为核心的道教教职人员,还是作为普通个体的道教信徒,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有对“道”的信仰,同时其自身也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人。 既然信仰道教的教职人员,是道教信仰群体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那么,不同时代的道教教职人员对于“道”的理解,对于道教教义的理解是否会一样呢?不同时代的道教信徒在道教教义中希望得到的对其生活、工作乃至人际交往的方法是否一样呢?下面,我就对这个问题结合道教初创时期道教教义的建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对于不同时代的道教教职人员来说,对道的理解的深度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区别,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对教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教职人员吸引信徒的需要。道教早期经典,《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2中,罗列了许多因为不守“道”而产生的如“天地不和,阴阳失度,冬雷夏霜,水旱不调,万物乾陆,华叶枯燥;国家不和,君臣相诈,强弱相陵,夷狄侵境,兵锋交错,天下扰禳,民不安居;室家不和,父不慈爱,子无孝心,大小忿错,更相怨望,积怨含毒,鬼乱神错,家致败伤。”为了解决教区内存在的这些问题,正一盟威道在其所治理的教区内大力推行道教的伦理道德,减轻刑罚,以诚信教民,反对欺诈,依靠宗教道德、鬼神观念来教化道民。如具体的措施有3:“春夏禁杀”、“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又使自隐,有小过者,当循道百步,则罪除”、“禁酒”等措施,这些措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在正一盟威道教区内由于人为的原因所带来的各种矛盾。 今天的道教徒则必须适应当代社会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心理学的成果,对于社会中类似于这种矛盾的处理应有一个新的提高。张继禹道长在其《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一书中,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人类因科学技术的强大和自我意识的膨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固有的规律,背离了老子所说的大道,对自然无止境的掠夺,到头来只为自己挖掘了一座座难以跨越的陷阱。现代人类只有改变观念,采取新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地避免走向毁灭,重造辉煌的未来。这当然是老于‘道法自然’的思想,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4。在《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一书中不仅仅对于提出了道教徒对当代社会环境保护问题的主张,对于天人合一的环境观、身心并重的健康观、济世利物的宗教生活都提出了当代道教教职人员的新的看法。这种对道教教义进行现代化的阐释的结果,必然使道教教团更加主动的去关心当代社会和当代的信徒的需求,从而使教理教义更能为现代的信徒所理解,接受。 第二,对于不同时代的道教信徒来说,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对自身、社会、世界的认识不断提高,道教信徒需要用道教教义去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各种关系,也就对道教教义提出了新的要求。早期的道教,在引导信徒处理人与入、人与社会的关系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22:01:00
361#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说“下古世薄多愚浅,但爱色之乐,淫于邪伪,以成耳目,淫溢女色,精神勃乱,贪惜货赂,沴气发上,自生百病。至于黄帝以来,民多机巧,服牛乘马,货赂为官,稍稍欲薄。尽于五帝,夏商周三代,转见世利,秦始五霸,更相克害,有贼死者,万亿不可胜数。”5这一段文字,指出了由于社会的发展,没有正确的思想的引导,从而出现了“民多机巧”“精神勃乱”“买官鬻爵”,甚至“相互杀戮”的丑恶现象,导致“贼死者,万亿不可胜数”。可以说,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百姓生活于水生火热之中,由于社会的复杂,产生了“民多机巧”的现象,使人心隔阂。这时候,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安定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诚信。祖天师张道陵适时的在这一时期于巴蜀地区展开传教。在传教的内容上,通过向民众宣传道教教义,在此基础上以廉耻治人,建立诚信的入际关系。面对巴蜀百姓厌恶战争,渴望安定团结的生活,正一盟威道在传教的同时,适时在教区内建立了一定管理机构,以宗教的规戒作为教区内百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使巴蜀地区在那战争频繁的年代中,俨然成为一个民心向往之处,以至“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6。 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各种新事物的出现,也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也要面对更多的问题,我们的信徒作为这样一个社会中的一分子,同样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在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信徒就需要在自己的所信仰的教义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譬如,我们的信徒在工作中就要处理自己与为其工作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买卖关系;乃至于如:邪教、恐怖主义、核战争、毒品等的出现,都使我们的信徒必须面对,并且按照自己的信仰给予解释,得到正确的答案,明确自己正确的态度。我们有义务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事件和出现的新事物,积极主动的用道教的教义对其进行解释,才能使道教紧扣时代发展的脉络。同时,挖掘、发展道教的教义思想来帮助信教群众正确的处理在工作、生活、交际中碰到的各种关系,引导我们的信徒趋利避害,才能体现道教在信徒中的教化功能。在社会中的净化功能。 第三,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动了人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的提高,道教必须应对外部环境的进化,以提高道教与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对话能力以及道教为信徒服务的能力。据王纯五先生考证,祖天师张道陵能“齐水脉”,能从“咸石出露”查知盐井的位置。张道陵曾经亲自率领其弟子,恢复井盐生产,以利民生。唐代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22:43:00
362#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剑南道•陵州》中说“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又说“陵井,纵广三十八丈,深八十丈余,益部盐井甚多,此井最大。”可见,正一盟威道将自己的度人传教活动与巴蜀地区百姓的利益相结合。当时的道教教职人员参加各种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也是传道的一种方式。而作为道教教职人员这种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民众服务,也必须是着眼于民众的需要。同时,教职人员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解决道教信徒在生产、生活上碰到的一些困难。 二次大战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迅猛发展与道教在科技、文化上的观念停滞不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社会上科学家层出不穷与道教人才凋零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上的这些对比,并不是说道教要走科技的道路。但是,道教作为一个宗教,毕竟是需要有人信仰才有活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一个与社会实际、人类思维水平、科学发展相比严重滞后的信仰怎么可能在当今社会让人们信仰它?一个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宗教教义思想怎么才有和当代的信徒展开对话?一个无法让人信仰,无法与人展开对话的宗教又怎么能为人服务呢?因此,作为当代的道教,要与社会同步,要与信徒进行对话,发展自己的教团,就必须借鉴当代社会先进的文化成果发展自己的教义思想,使道教教义思想合乎当代人的思维,与当代社会的文化处与同一水平线上。 第四,在今天,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时代,道教应该融合其他文化,发展教义思想,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并凸现自己的个性,兼容并蓄。厚积薄发向来是道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早期的道教创立,更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巴蜀地区文化、宗教信仰中的一些内容。据王纯五先生《天师道二十四治考》中所说,道教的三官信仰来源于氐羌;道教的五方星斗特别是北斗崇拜来源于巴蜀的五斗崇拜;道教继承了神仙家思想和巴蜀的养生方术将其发展为自己的炼养方式中的一部分;道教也承袭了古代巴蜀民间用符咒驱邪、用符水治病巫术。“巴蜀先民历史悠久的原始宗教信仰、神仙方术、巫风醮仪、教团组织和民俗祭日等等,均位道教的创建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信众基础。”7 现今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人的思想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就对道教教义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道教要成为一个能为社会中多数人接受的宗教,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其实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是儒、释、道三家并立和相互融合。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便是这样一位人物,他被人称为“列仙之儒”,传言他遇道言道,遇儒言儒,因知识广博,成为一代高道,甚至受到明王室的重视。当代的中国社会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各种新兴文化夹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容,同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对于道教来说,必须顺应这一变化,积极主动的吸收其他文化发展的新的成果,适时的对自己的教义进行一些变化,毕竟在当代社会中,我们所面对的信徒的思想、思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如果道教想要在外国人中广泛传播,恐怕教义的改革程度还要大。但是,吸收他人的文化成果,并不是要否认道教的教义思想,相反,我们则应该在诸多的文化思潮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即:对“道”的信仰,对清静无为实践,因为这毕竟是我们的立宗之本。 在当代的中国社会,开放已经成为发展的一大趋势,改革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中国加入WTO以后,改革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发展的空间也会进一步拓展。道教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勇气面对这种变化的结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自我,勇敢的应对社会文化和人们思维的提高,适时的结合人类所创造的新的文化成果发展自己的教义,“太上”才能永远“活”在我们的身边。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5 23:15:00
363#
  十年如梦雀飞南,百般流离仍思北,
  千山难隔日落西,万种苦水流向东。
  风雪漫天志冲怀,傲气总被雪打埋,
  试问落魄何所以,羽翼未丰怎打开。
  遥望明月思家乡,物是人非更断肠,
  今作浮萍品凄凉,恩恩怨怨负沧桑。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8:43:00
365#
  卷 十 六 • 黄 白
  
    抱朴子曰:神仙经黄白之方二十五卷,千有馀首。黄者,金也。白者,银也。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或题篇云庚辛,庚辛亦金也。然率多深微难知,其可解分明者少许尔。世人多疑此事为虚诞,与不信神仙者正同也。余昔从郑公受九丹及金银液经,因复求受黄白中经五卷。郑君言,曾与左君於庐江铜山中试作,皆成也。然而斋洁禁忌之勤苦,与金丹神仙药无异也。俗人多讥余好攻异端,谓予为趣欲强通天下之不可通者。余亦何为然哉!余若欲以此辈事,骋辞章於来世,则余所著外篇及杂文二百馀卷,足以寄意於後代,不复须此。且此内篇,皆直语耳,无藻饰也。余又知论此曹事,世人莫不呼为迂阔不急,未若论俗间切近之理,可以合众心也。然余所以不能已於斯事,知其不入世人之听,而犹论著之者,诚见其效验,又所承授之师非妄言者。而余贫苦无财力,又遭多难之运,有不已之无赖,兼以道路梗塞,药物不可得,竟不遑合作之。余今告人言,我晓作金银,而躬自饥寒,何异自不能行,而卖治躄之药,求人信之,诚不可得。然理有不如意,亦不可以一概断也。所以勤勤缀之於翰墨者,欲令将来好奇赏真之士,见余书而具论道之意耳。夫变化之术,何所不为。盖人身本见,而有隐之之法。鬼神本隐,而有见之之方。能为之者往往多焉。水火在天,而取之以诸燧。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而为铅。云雨霜雪,皆天地之气也,而以药作之,与真无异也。至於飞走之属,蠕动之类,禀形造化,既有定矣。及其倏忽而易旧体,改更而为异物者,千端万品,不可胜论。人之为物,贵性最灵,而男女易形,为鹤为石,为虎为猿,为沙为鼋,又不少焉。至於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为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譬诸阳燧所得之火,方诸所得之水,与常水火,岂有别哉?蛇之成龙,茅糁为膏,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所缘由,皆自然之感致,非穷理尽性者,不能知其指归,非原始见终者,不能得其情状也。狭观近识,桎梏巢穴,揣渊妙於不测,推神化於虚诞,以周孔不说,坟籍不载,一切谓为不然,不亦陋哉?又俗人以刘向作金不成,便云天下果无此道,是见田家或遭水旱不收,便谓五穀不可播殖得也。成都内史吴大文,博达多知,亦自说昔事道士李根,见根煎铅锡,以少许药如大豆者投鼎中,以铁匙搅之,冷即成银。大文得其秘方,但欲自作,百日斋便为之,而留连在官,竟不能得,恒叹息言人閒不足处也。又桓君山言汉黄门郎程伟,好黄白术,娶妻得知方家女。伟常从驾出而无时衣,甚忧。妻曰,请致两端缣。缣即无故而至前。伟按枕中鸿宝,作金不成。妻乃往视伟,伟方扇炭烧筩,筩中有水银。妻曰,吾欲试相视一事。乃出其囊中药,少少投之,食顷发之,已成银。伟大惊曰,道近在汝处,而不早告我,何也?妻曰,得之须有命者。於是伟日夜说诱之,卖田宅以供美食衣服,犹不肯告伟。伟乃与伴谋挝笞伏之。妻辄知之,告伟言,道必当传其人,得其人,道路相遇辄教之;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道犹不出也。伟逼之不止,妻乃发狂,裸而走,以泥自涂,遂卒。近者前庐江太守华令思,高才达学,洽闻之士也,而事之不经者,多所不信。後有道士说黄白之方,乃试令作之,云以铁器销铅,以散药投中,即成银。又销此银,以他药投之,乃作黄金。又从此道士学彻视之方,行之未百日,夜卧即便见天文及四邻了了,不觉复有屋舍篱障。又妾名瑶华者已死,乃见形,与之言语如平生。又祭庙,闻庙神答其拜,床似动有声。令思乃叹曰,世閒乃定无所不有,五经虽不载,不可便以意断也。然不闻方伎者,卒闻此,亦焉能不惊怪邪?又黄白术亦如合神丹,皆须斋洁百日已上,又当得闲解方书,意合者乃可为之,非浊秽之人,及不聪明人,希涉术数者所辨作也。其中或有须口诀者,皆宜师授。又宜入於深山之中,清洁之地,不欲令凡俗愚人知之。而刘向止宫中作之,使宫人供给其事,必非斋洁者,又不能断绝人事,使不来往也,如此安可得成哉?桓谭新论曰:史子心见署为丞相史,官架屋,发吏卒及官奴婢以给之,作金不成。丞相自以力不足,又白傅太后。太后不复利於金也,闻金成可以作延年药,又甘心焉,乃除之为郎,舍之北宫中,使者待遇。宁有作此神方可於宫中,而令凡人杂错共为之者哉?俗閒染缯练,尚不欲使杂人见之,见之即坏,况黄白之变化乎?凡事无巨细,皆宜得要。若不得其法,妄作酒酱醋羹臛犹不成,况大事乎?余曾谘於郑君曰:“老君云,不贵难得之货。而至治之世,皆投金於山,捐玉於谷,不审古人何用金银为贵而遗其方也?”郑君答余曰:“老君所云,谓夫披沙剖石,倾山漉渊,不远万里,不虑压溺,以求珍玩,以妨民时,不知止足,以饰无用。及欲为道,志求长生者,复兼商贾,不敦信让,浮深越险,乾没逐利,不吝躯命,不修寡欲者耳。至於真人作金,自欲饵服之致神仙,不以致富也。故经曰,金可作也,世可度也,银亦可饵服,但不及金耳。”余难曰:“何不饵世閒金银而化作之,作之则非真,非真则诈伪也。”郑君答余曰:“世閒金银皆善,然道士率皆贫。故谚云,无有肥仙人富道士也。师徒或十人或五人,亦安得金银以供之乎?又不能远行采取,故宜作也。又化作之金,乃是诸药之精,胜於自然者也。仙经云,丹精生金。此是以丹作金之说也。故山中有丹砂,其下多有金。且夫作金成则为真物,中表如一,百炼不减。故其方曰,可以为钉。明其坚劲也。此则得夫自然之道也。故其能之,何谓诈乎?诈者谓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以鸡子白化银,银黄如金,而皆外变而内不化也。夫芝菌者,自然而生,而仙经有以五石五木种芝,芝生,取而服之,亦与自然芝无异,俱令人长生,此亦作金之类也。雉化为蜃,雀化为蛤,与自然者正同。故仙经曰,流珠九转,父不语子,化为黄白,自然相使。又曰,朱砂为金,服之昇仙者,上士也;茹芝导引,咽气长生者,中士也;餐食草木,千岁以还者,下士也。又曰,金银可自作,自然之性也,长生可学得者也。玉牒记云:天下悠悠,皆可长生也,患於犹豫,故不成耳。凝水银为金,可中钉也。铜柱经曰:丹沙可为金,河车可作银,立则可成,成则为真,子得其道,可以仙身。黄山子曰:天地有金,我能作之,二黄一赤,立成不疑。龟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古人岂欺我哉?但患知此道者多贫,而药或至贱而生远方,非乱世所得也。若戎盐卤咸皆贱物,清平时了不直钱,今时不限价直而买之无也。羌里石胆,千万求一斤,亦不可得。徒知其方,而与不知者正同,可为长叹者也。有其法者,则或饥寒无以合之,而富贵者复不知其法也。就令知之,亦无一信者。假令颇信之,亦已自多金银,岂肯费见财以市其药物,恐有弃系逐飞之悔,故莫肯为也。又计买药之价,以成所得之物,尤有大利,而更当斋戒辛苦,故莫克为也。且夫不得明师口诀,诚不可轻作也。”夫医家之药,浅露之甚,而其常用效方,便复秘之。故方有用後宫游女,僻侧之胶,封君泥丸,木鬼子,金商芝,飞君根,伏龙肝,白马汗,浮云滓,龙子丹衣,夜光骨,百花醴,冬邹斋之属,皆近物耳,而不得口诀,犹不可知,况於黄白之术乎?今能为之者,非徒以其价贵而秘之矣,此道一成,则可以长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凡方书所名药物,又或与常药物同而实非者,如河上奼女,非妇人也;陵阳子明,非男子也;禹馀粮,非米也;尧浆,非水也。而俗人见方用龙胆虎掌、鸡头鸭蹠、马蹄犬血、鼠尾牛膝,皆谓之血气之物也;见用缺盆覆盆、釜钅历大戟、鬼箭天钩,则谓之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8:46:00
366#
  铁瓦之器也;见用胡王使者、倚姑新妇、野丈人、守田公、戴文浴、徐长卿,则谓人之姓名也。近易之草,或有不知,玄秘之方,孰能悉解?刘向作金不成,无可怪之也。及得其要,则复不烦圣贤大才而後作也,凡人可为耳。刘向岂顽人哉,直坐不得口诀耳。今将载其约而效之者,以贻将来之同志焉。当先取武都雄黄,丹色如鸡冠,而光明无夹石者,多少任意,不可令减五斤也。捣之如粉,以牛胆和之,煮之令燥。以赤土釜容一斗者,先以戎盐石胆末荐釜中,令厚三分,乃内雄黄末,令厚五分,复加戎盐於上。如此,相似至尽。又加碎炭火如枣核者,令厚二寸。以蚓蝼土及戎盐为泥,泥釜外,以一釜覆之,皆泥令厚三寸,勿泄。阴乾一月,乃以马粪火煴之,三日三夜,寒,发出,鼓下其铜,铜流如冶铜铁也。乃令铸此铜以为筩,筩成以盛丹砂水。又以马屎火煴之,三十日发炉,鼓之得其金,即以为筩,又以盛丹砂水。又以马通火煴三十日,发取捣治之。取其二分生丹砂,一分并汞,汞者,水银也,立凝成黄金矣。光明美色,可中钉也。

作者:单刷女生宿舍 回复日期:2009-6-16 9:15:00
367#
  我是练武的。。对道 没什么理解
  不过从小听师傅说过 道、 武 、禅 最后的境界是殊途同归的
  都是突破人类对自己身体控制的极限进入新的境界
  武 分几个阶段 明劲- 暗劲-化劲 化劲之后便很难有突破了,恐怕纵观历史也没有几个能突破化劲 到达 坐化抱丹 的境界之人
  其实武学所谓 抱丹 也正是 道所谓的 金丹大成
  据说抱丹之后 还有一层 就是“打破虚空 可见神明”
  到了这一层 身体会发生变化 毛发新生 牙齿 皮肤再次发育
  佛祖释迦摩尼 通过 禅道 的到达了这种境界 相传释迦摩尼 就是 四十颗牙齿。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10:00:00
368#
  △作丹砂水法
  
    治丹砂一斤,内生竹筩中,加石胆消石各二两,覆荐上下,闭塞筩口,以漆骨丸封之,须乾,以内醇苦酒中,埋之地中,深三尺,三十日成水,色赤味苦也。
  
    △金楼先生所从青林子受作黄金法
  
    先锻锡,方广六寸,厚一寸二分,以赤盐和灰汁,令如泥,以涂锡上,令通厚一分,累置於赤土釜中。率锡十斤,用赤盐四斤,合封固其际,以马通火煴之,三十日,发火视之,锡中悉如灰状,中有累累如豆者,即黄金也。合治内土瓯中,以炭鼓之,十炼之并成也。率十斤锡,得金二十两。唯长沙桂阳豫章南海土釜可用耳。彼乡土之人,作土釜以炊食,自多也。
  
    △治作赤盐法
  
    用寒盐一斤,又作寒水石一斤,又作寒羽涅一斤,又作白矾一斤,合内铁器中,以炭火火之,皆消而色赤,乃出之可用也。
  
    △角里先生从稷丘子所授化黄金法
  
    先以矾水石二分,内铁器中,加炭火令沸,乃内汞多少自在,搅令相得,六七沸,注地上成白银。乃取丹砂水曾青水各一分,雄黄水二分,於钅历中加微火上令沸,数搅之,令相得,复加炭火上令沸,以此白银内其中,多少自在,可六七沸,注地上凝,则成上色紫磨金也。
  
    △治作雄黄水法
  
    治雄黄内生竹筩中一斤,辄加消石二两,覆荐上下,封以漆骨丸,内醇大醋中,埋之深三尺,二十日即化为水也。作曾青水方,及矾石水同法,但各异筩中耳。
  
    △小儿作黄金法
  
    作大铁筩成,中一尺二寸,高一尺二寸。作小铁筩成,中六寸,莹磨之。赤石脂一斤,消石一斤,云母一斤,代赭一斤,流黄半斤,空青四两,凝水石一斤,皆合捣细筛,以醯和,涂之小筩中,厚二分。汞一斤,丹砂半斤,良非半斤。取良非法用铅十斤内铁釜中,居炉上露灼之,铅销,内汞三两,早出者以铁匙抄取之,名曰良非也。搅令相得,以汞不见为候,置小筩中,云母覆其上,铁盖镇之。取大筩居炉上,销铅注大筩中,没小筩中,去上半寸,取销铅为候,猛火炊之,三日三夜成,名曰紫粉。取铅十斤於铁器中销之,二十日上下,更内铜器中,须铅销,内紫粉七方寸匕,搅之,即成黄金也。欲作白银者,取汞置铁器中,内紫粉三寸已上,火令相得,注水中,即成银也。
  
    △务成子法
  
    作铁筩长九寸,径五寸,捣雄黄三斤,蚓蝼壤等分,作合以为泥,涂裹使径三寸,匮口四寸,加丹砂水二合,覆马通火上,令极乾,内铜筩中,塞以铜合盖坚,以黄沙筑上,覆以蚓壤重泥,上无令泄,置炉炭中,令有三寸炭,筩口赤,可寒发之,雄黄皆入著铜筩,复出入如前法。三斤雄黄精,皆下入著筩中,下提取与黄沙等分,合作以为炉,炉大小自在也。欲用之,置炉於炭火中,炉赤,内水银,银动则内铅其中,黄从傍起交中央,注之於地,即成金。凡作一千五百斤,炉力即尽矣。此金取牡荆赤黍酒渍之,百日,即柔可和也。如小豆,服一丸,日三服,尽一斤,三虫伏尸,百病皆去,盲者视,聋者闻,老者即还年如三十时,入火不灼,百邪众毒、冷风暑湿、不能侵入;尽三斤,则步行水上,山川百神,皆来侍卫,寿与天地相毕。以杼血朱草煮一丸,以拭目眦,即见鬼及地中物,能夜书;以白羊血涂一丸,投水中,鱼龙立出,可以取也;以青羊血丹鸡血涂一丸,悬都门上,一里不疫;以涂牛羊六畜额上,皆不疫病,虎豹不犯也;以虎胆蛇肪涂一丸,从月建上以掷敌人之军,军即便无故自乱,相伤杀而走矣;以牛血涂一丸以投井中,井中即沸,以投流水,流水则逆流百步;以白犬血涂一丸,投社庙舍中,其鬼神即见,可以役使;以兔血涂一丸,置六阴之地,行厨玉女立至,可俟六七十人也;以鲤鱼胆涂一丸,持入水,水为之开一丈,可得气息水中以行,冒雨衣不霑也;以紫苋煮一丸,含咽其汁,可百日不饥;以慈石煮一丸,内髻中,以击贼,白刃流矢不中之,有射之者,矢皆自向也;以六丁六壬上土并一丸,以蔽人中则隐形,含一丸,北向以喷火,火则灭;以庚辛日申酉时,向西地以一丸掷树,树木即日便枯;又以一丸,禹步掷虎狼蛇蝮,皆即死;研一丸以书石即入石,书金即入金,书木入木,所书皆彻其肌理,削治不可去也。卒死未经宿,以月建上水下一丸,令入咽喉,并含水喷死人面,即活。以狐血鹤血涂一丸,内爪中,以指万物,随口变化,即山行木徙,人皆见之,然而实不动也。凡作黄白,皆立太乙、玄女、老子坐醮祭,如作九丹法,常烧五香,香不绝。又金成,先以三斤投深水中,一斤投市中,然後方得恣其意用之耳。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10:17:00
369#
  你好单刷女生宿舍 ,看你的写的这段话,你应从练武中悟出一些对身体上的一些感应。要论一般修炼者来说,练一些基本练功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如果像你从小就练武,身旁还有位师傅指导,就不要半途而废,好好努力,达到更高的境界~有志者事竟成【握手】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11:01:00
370#
  或问登山之道。抱朴子曰:“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故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藉。皆谓偏知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或被疾病及伤刺,及惊怖不安;或见光影,或闻异声;或令大木不风而自摧折,岩石无故而自堕落,打击煞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堕落坑谷;或令人遭虎狼毒虫犯人,不可轻入山也。当以三月九月,此是山开月,又当择其月中吉日佳时。若事久不得徐徐须此月者,但可选日时耳。凡人入山,皆当先斋洁七日,不经污秽,带昇山符出门,作周身三五法。又五岳有受殃之岁,如九州之地,更有衰盛,受飞符煞炁,则其地君长不可作也。按周公城名录,天下分野,灾之所及,可避不可禳,居宅亦然,山岳皆尔也。又大忌不可以甲乙寅卯之岁,正月二月入东岳;不以丙丁巳午之岁,四月五月入南岳;不以庚辛申酉之岁,七月八月入西岳;不以戊巳之岁,四季之月入中岳;不以壬癸亥子之岁,十月十一月入北岳。不须入太华霍山恒山太山嵩高山,乃忌此岁,其岳之方面,皆同禁也。又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讬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唯不能於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於背後,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顾镜中故如人形。若是鸟兽邪魅,则其形貌皆见镜中矣。又老魅若来,其去必卻行,行可转镜对之,其後而视之,若是老魅者,必无踵也,其有踵者,则山神也。昔张盖蹋及偶高成二人,并精思於蜀云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著黄练单衣葛巾,往到其前曰,劳乎道士,乃辛苦幽隐!於是二人顾视镜中,乃是鹿也。因问之曰:汝是山中老鹿,何敢诈为人形。言未绝,而来人即成鹿而走去。林虑山下有一亭,其中有鬼,每有宿者,或死或病,常夜有数十人,衣色或黄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後郅伯夷者过之宿,明灯烛而坐诵经,夜半有十馀人来,与伯夷对坐,自共樗蒲博戏,伯夷密以镜照之,乃是群犬也。伯夷乃执烛起,佯误以烛烬爇其衣,乃作燋毛气。伯夷怀小刀,因捉一人而刺之,初作人叫,死而成犬,馀犬悉走,於是遂绝,乃镜之力也。上士入山,持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所在召山神,及按鬼录,召州社及山卿宅尉问之,则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来试人。其次即立七十二精镇符,以制百邪之章,及朱官印包元十二印,封所住之四方,亦百邪不敢近之也。其次执八威之节,佩老子玉策,则山神可使,岂敢为害乎?余闻郑君之言如此,实复不能具知其事也。余师常告门人曰:“夫人求道,如忧家之贫,如愁位之卑者,岂有不得耶?但患志之不笃,务近忘远,闻之则悦,倔倔前席,未久,则忽然若遗,毫釐之益未固,而丘山之损不已,亦安得穷至言之微妙,成罔极之峻崇乎?”
  
    抱朴子曰:“入山之大忌,正月午,二月亥,三月申,四月戌,五月未,六月卯,七月甲子,八月申子,九月寅,十月辰未,十一月己丑,十二月寅。入山良日:甲子、甲寅、乙亥、乙巳、乙卯、丙戌、丙午、丙辰,已上日大吉。”抱朴子曰:“按九天秘记及太乙遁甲云,入山大月忌:三日、十一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三十日;小月忌:一日、五日、十三日、十六日、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以此日入山,必为山神所试。又所求不得,所作不成。不但道士,凡人以此日入山,皆凶害,与虎狼毒虫相遇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11:44:00
372#
  抱朴子曰:“天地之情状,阴阳之吉凶,茫茫乎其亦难详也,吾亦不必谓之有,又亦不敢保其无也。然黄帝太公皆所信仗,近代达者严君平司马迁皆所据用,而经传有治历明时刚柔之日。古言曰,吉日惟戊。有自来矣。王者立太史之官,封拜置立,有事宗庙,郊祀天地,皆择良辰;而近才庸夫,自许脱俗,举动所为,耻拣善日,不亦戆愚哉?每伺今入山,不得其良时日交,下有其验,不可轻入也。按玉钤经云,欲入名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秘术,而不为人委曲说其事也。而灵宝经云,入山当以保日及义日,若专日者大吉,以制日伐日必死,又不一一道之也。余少有入山之志,由此乃行学遁甲书,乃有六十馀卷,事不可卒精,故钞集其要,以为囊中立成,然不中以笔传。今论其较略,想好事者欲入山行,当访索知之者,亦终不乏於世也。遁甲中经曰,欲求道,以天内日天内时,劾鬼魅,施符书;以天禽日天禽时入名山,欲令百邪虎狼毒虫盗贼,不敢近人者。出天藏,入地户。凡六癸为天藏,六己为地户也。又曰,避乱世,绝迹於名山,令无忧患者,以上元丁卯日,名曰阴德之时,一名天心,可以隐沦,所谓白日陆沈,日月无光,人鬼不能见也。又曰,求仙道入名山者,以六癸之日六癸之时,一名天公日,必得度世也。又曰,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半置逢星下,历明堂入太阴中,禹步而行,三祝曰,诺皋大阴,将军独闻,曾孙王甲,勿开外人;使人见甲者,以为束薪;不见甲者,以为非人。则折所持之草置地上,左手取土以傅鼻人中,右手持草自蔽,左手著前,禹步而行,到六癸下,闭气而住,人鬼不能见也。凡六甲为青龙,六乙为逢星,六丙为明堂,六丁为阴中也。ⅴⅵ比成既济卦,初一初二迹不任九迹数,然相因仍一步七尺。又云,一尺合二丈一尺,顾视九迹。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不独此事也。”
  
    抱朴子曰:“灵宝经曰,所谓宝日者,谓支干上生下之日也,若用甲午乙巳之日是也。甲者,木也。午者,火也。乙亦木也,巳亦火也,火生於木故也。又谓义日者,支干下生上之日也,若壬申癸酉之日是也。壬者,水也。申者,金也。癸者,水也。酉者,金也,水生於金故也。所谓制日者,支干上克下之日也。若戊子己亥之日是也。戊者,土也。子者,水也。己亦土也,亥亦水也,五行之义,土克水也。所谓伐日者,支干下克上之日,若甲申乙酉之日是也。甲者,木也。申者,金也。乙亦木也,酉亦金也,金克木故也。他皆仿此,引而长之,皆可知之也。”
  
    抱朴子曰:“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
  
    抱朴子曰:“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儿而独足,走向後,喜来犯人。人入山,若夜闻人音声大语,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一名热内,亦可兼呼之。又有山精,如鼓赤色,亦一足,其名曰晖。又或如人,长九尺,衣裘戴笠,名曰金累。或如龙而五色赤角,名曰飞飞,见之皆以名呼之,即不敢为害也。”
  
    抱朴子曰:“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山中夜见火光者,皆久枯木所作,勿怪也。山中夜见胡人者,铜铁之精。见秦者,百岁木之精。勿怪之,并不能为害。山水之閒见吏人者,名曰四徼,呼之名即吉。山中见大蛇著冠帻者,名曰升卿,呼之即吉。山中见吏,若但闻声不见形,呼人不止,以白石掷之则息矣;一法以苇为矛以刺之即吉。山中见鬼来唤人,求食不止者,以白茅投之即死也。山中鬼常迷惑使失道径者,以苇杖投之既死也。山中寅日,有自称虞吏者,虎也。称当路君者,狼也。称令长者,老狸也。卯日称丈人者,兔也。称东王父者,麋也。称西王母者,鹿也。辰日称雨师者,龙也。称河伯者,鱼也。称无肠公子者,蟹也。巳日称寡人者,社中蛇也。称时君者,龟也。午日称三公者,马也。称仙人者,老树也。未日称主人者,羊也。称吏者,獐也。申日称人君者,猴也。称九卿者,猿也。酉日称将军者,老鸡也。称捕贼者,雉也。戌日称人姓字者,犬也。称成阳公者,狐也。亥日称神君者,猪也。称妇人者,金玉也。子日称社君者,鼠也。称神人者,伏翼也。丑日称书生者,牛也。但知其物名,则不能为害也。”
  

作者:05238 回复日期:2009-6-16 12:00:00
373#
  jh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12:20:00
374#
  或问隐居山泽辟蛇蝮之道。抱朴子曰:“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今带武都雄黄,色如鸡冠者五两以上,以入山林草木,则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许雄黄末内疮中,亦登时愈也。蛇种虽多,唯有蝮蛇及青金蛇中人为至急,不治之,一日则煞人。人不晓治之方术者,而为此二蛇所中,即以刀割所伤疮肉以投地,其肉沸如火炙,须臾焦尽,而人得活。此蛇七八月毒盛之时,不得咬人,而其毒不泄,乃以牙咬大竹及小木,皆即燋枯。今为道士人入山,徒知大方,而不晓辟之之道,亦非小事也。未入山,当预止於家,先学作禁法,思日月及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以卫其身,乃行到山林草木中,左取三口炁闭之,以吹山草中,意思令此炁赤色如云雾,弥满数十里中。若有从人,无多少皆令罗列,以炁吹之,虽践蛇,蛇不敢动,亦略不逢见蛇也。若或见蛇,因向日左取三炁闭之,以舌柱天,以手捻都关,又闭天门,塞地户,因以物抑蛇头而手萦之,画地作狱以盛之,亦可捉弄也。虽绕头颈,不敢咬人也。自不解禁,吐炁以吹之,亦终不得复出狱去也。若他人为蛇所中,左取三口炁以吹之,即愈不复痛。若相去十数里者,亦可遥为作炁,呼彼姓字,男祝我左手,女祝我右手,彼亦愈也。介先生法,到山中住,思作五色蛇各一头,乃闭炁以青竹及小木板屈刺之,左徊禹步,思作吴蚣数千板,以衣其身,乃去,终亦不逢蛇也。或以乾姜附子带之肘後,或烧牛羊鹿角薰身,或带王方平雄黄丸,或以猪耳中垢及麝香丸著足爪甲中,皆有效也。又麝及野猪皆啖蛇,故以厌之也。又云日鸟及蠳龟,亦皆啖蛇。故南人入山,皆带蠳龟之尾,云日之喙以辟蛇。蛇中人,刮此二物以涂其疮,亦登时愈也。云日,鸩鸟之别名也。又南人入山,皆以竹管盛活蜈蚣,蜈蚣知有蛇之地,便动作於管中,如此则详视草中,必见蛇也。大蛇丈馀,身出一围者,蜈蚣见之,而能以炁禁之,蛇即死矣。蛇见蜈蚣在涯岸间,大蛇走入川谷深水底逃,其蜈蚣但浮水上禁,人见有物正青,大如綖者,直下入水至蛇处,须臾蛇浮出而死。故南人因此末蜈蚣治蛇疮,皆登愈也。”
  
    或问曰:“江南山谷之閒,多诸毒恶,辟之有道乎?”抱朴子答曰:“中州高原,土气清和,上国名山,了无此辈。今吴楚之野,暑湿郁蒸,虽衡霍正岳,犹多毒蠚也。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状如鸣蜩,状似三合杯,有翼能飞,无目而利耳,口中有横物角弩,如闻人声,缘口中物如角弩,以气为矢,则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发疮,中影者亦病,而不即发疮,不晓治之者煞人。其病似大伤寒,不十日皆死。又有沙虱,水陆皆有,其新雨後及晨暮前,跋涉必著人,唯烈日草燥时,差稀耳。其大如毛发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其所在如芒刺之状,小犯大痛,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动也。若不挑之,虫钻至骨,便周行走入身,其与射工相似,皆煞人。人行有此虫之地,每还所住,辄当以火炙燎令遍身,则此虫堕地也。若带八物麝香丸、及度世丸、及护命丸、及玉壶丸、犀角丸、及七星丸、及荠苨,皆辟沙虱短狐也。若卒不能得此诸药者,但可带好生麝香亦佳。以雄黄大蒜等分合捣,带一丸如鸡子大者亦善。若已为所中者,可以此药涂疮亦愈。父咀赤苋汁,饮之涂之亦愈。五茄根及悬钩草葍藤,此三物皆可各单行,可以捣服其汁一二升。又射工虫冬天蛰於山谷间,大雪时索之,此虫所在,其雪不积留,气起如灼蒸,当掘之,不过入地一尺则得也,阴乾末带之,夏天自辟射工也。若道士知一禁方,及洞百禁,常存禁及守真一者,则百毒不敢近之,不假用诸药也。”
  
    或问:“道士山居,栖岩庇岫,不必有絪缛之温,直使我不畏风湿,敢问其术也?”抱朴子曰:“金饼散、三阳液、昌辛丸、荤草耐冬煎、独摇膏、茵芋玄华散、秋地黄血丸,皆不过五十日服之而止,可以十年不畏风湿。若服金丹大药,虽未昇虚轻举,然体不受疾,虽当风卧湿。不能伤也。服此七药,皆谓始学道者耳。姚先生但服三阳液,便袒卧冰上,了不寒振。此皆介先生及梁有道卧石上,及秋冬当风寒,已试有验,秘法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13:01:00
375#
  道教一代宗师张三丰最为著名仙道作品《无根树》丹词。
  【http://hi.baidu.com/langjinyue/blog/index/3】
   明.张三丰 著(二十四首)
   (一)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荡去漂来不自由。
  无边无岸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头,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二)
  无根树,花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傅与修真作样几。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
  访名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
   (三)
  无根树,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
  烟花寨,酒肉林,不犯荤腥不犯淫。
  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
  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
  
   (四)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
  雌鸡卵,难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
  女子无夫为恕女,男子无妻是旷夫。
  叹迷途,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
   (五)
  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
  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
  世上阴阳配男女,生子生孙代代传。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六)
  无根树,花正新,产在坤方坤是人。
  摘花戴,采花心,花蕊层层艳丽春。
  时人不达花中醒,一诀天机值万金。
  借花名,作花舟;句句敲爻说得真。
   (七〕
  无根树,花正繁,美貌娇容赛粉团。
  防猿马,劣更顽,挂起娘生铁面颜。
  提出青龙真宝剑,摘尽墙头朵朵鲜。
  趁风帆、满载还,怎肯空行过宝山。
  
   (八)
  无根树,花正昙,卸了重开有定期。
  铅花乱,癸尽时,依旧西园花满枝。
  对月才经收拾去,又向朝阳补纳衣。
  这玄机,世罕知,须共神仙仔细推。
   (九)
  无根树,花正开,偃月炉中摘下来。
  延年寿,灭病灾,好接良朋备法财。
  从兹可成天上宝,一任群迷笑我呆。
  劝贤才,休卖乖,不遇名师莫强猜。
   (十)
  无根树,花正圆,结果收成滋味全。
  如朱橘,似弹丸,护守提防莫放闲。
  学此草木收头法,复命归根还本原。
  选灵地,结道庵,会合先天了大还。
   (十一)
  无根树,花正亨,说到无根却有根。
  三才窍,二五精,天地交时万物生。
  日月交时寒暑顺,男女文时孕始成。
  甚分明,说与君,犹恐相逢认不真。
   (十二)
  无根树,花正佳,对景忘情玩月华。
  全精旺,耀眼花,莫在园中错拣瓜。
  五金八石皆为假,万草千方总是差。
  金蛤蟆,王老鸦,认得真时是作家。
   (十三)
  无根树,花正多,遍地开时隔爱河。
  难攀拆,怎奈何,步步行行龙虎窝。
  采得黄花归洞去,紫府题名永不磨。
  笑呵呵,白云阿,准备天梯上大罗。
   (十四)
  无根树,花正香,铅鼎温温现宝光。
  金桥上,望曲江,月星分明见太阳。
  吞服乌肝并兔髓,换尽尘埃旧肚肠。
  名利场,恩爱乡,再不回头空自忙。
   (十五)
  无根树,花正鲜,符火相煎汞与铅。
  临炉际,景现前,采取全凭渡法船。
  匠牛高强牢把舵,一任洪波海底翻。
  过三关,透泥丸,早把通身九窍穿。
   (十六)
  无根树,花正浓,认取真铅正祖宗。
  精气神,一鼎烹,女转成男老变童。
  欲向西方擒白虎,先往东家伏青龙。
  类相同,好用功,外药通时内药通。
   (十七)
  无根树,花正娇、天应星兮地应潮。
  屠龙剑,缚虎绦,运转天罡斡斗杓。
  锻炼一炉真日月;扫尽三千六百条。
  步云霄,任逍遥,罪垢凡尘一笔消。
   (十八)
  无根树、花正娇。海浪淘天月弄潮。
  银河路,透九霄,磋影横空泊斗梢。
  摸著织女支机石,踏遍牛郎驾鹊桥。
  入仙曹,胆气豪,盗得瑶池王母桃。
   (十九)
  无根树,花正双,龙虎登坛战一场。
  铅投汞,配阴阳,法象玄珠无价偿。
  此是家园真种子,返老还童寿命长。
  上天堂,极乐方,免得轮回见阎王。
   (二十)
  无根树,花正齐,月里栽培片晌时。
  拿云手、步云梯,采取先天第一技。
  饮酒戴花神气爽,笑煞仙翁醉似泥。
  托心知,谨护持,惟恐炉中火候昙。
   (二十一)
  无根树,花正黄,产在中央戊已乡。
  东家女,西舍郎,配合夫妻人洞房。
  黄婆劝饮醒醐酒,每日醺蒸醉一场。
  这仙方,返魂浆,起死回生是药王。
   (二十二)
  无根树,花正明,月魄天心逼日魂。
  金乌髓,玉兔精,二物擒来一处烹。
  阴火阳符分子午,沐浴加临卯酉时。
  守黄庭,养谷神,男子怀胎笑煞人。
   (二十三)
  无根树,花正红,摘尽红花一树空。
  空即色,色即空,识破真空在色中。
  了了真空色相灭,法相长存不落空。
  号圆通,称大雄,九祖超升上九重。
   (二十四)
  无根树,花正无,无相无形难画图。
  无名姓,却听呼,擒入中间造化炉。
  运起周天三昧人,锻炼真空返太无。
  谒天都,受天符,才是男儿大丈夫。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14:20:00
378#
  △入山符
  
    抱朴子曰:“上五符,皆老君入山符也。以丹书桃板上,大书其文字,令弥满板上,以著门户上,及四方四隅,及所道侧要处,去所住处,五十步内,辟山精鬼魅。户内梁柱,皆可施安。凡人居山林及暂入山,皆可用,即众物不敢害也。三符以相连著一板上。意谓尔非葛氏。”
  
    抱朴子曰:“此符亦是老君入山符,户内梁柱皆可施。凡人居山林及暂入山,皆宜用之也。”
  
    抱朴子曰:“此是仙人陈安世所授入山辟虎狼符,以丹书绢二符,各异之。常带著所住之处,各四枚。移涉当拔收之以去,大神秘也。开山符以千岁虆名山之门,开宝书古文金玉,皆见秘之。右一法如此,大同小异。”
  
    抱朴子曰:“此符是老君所戴,百鬼及蛇蝮虎狼神印也。以枣心木方二寸刻之,再拜而带之,甚有神效。仙人陈安世符矣。”
  
    △入山佩带符
  
    此三符,兼同著牛马屋左右前後及猪栏上,辟虎狼也。或问曰:“昔闻谈昌,或步行水上,或久居水中,以何法乎?”抱朴子曰:“以葱涕和桂,服如梧桐子大七丸,日三服,至三年,则能行水上也。郑君言但习闭气至千息,久久则能居水中一日许。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为鱼,而衔之以入水,水常为人开,方三尺,可得炁息水中。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卻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以此犀角著穀积上,百鸟不敢集。大雾重露之夜,以置中庭,终不沾濡也。此犀兽在深山中,晦冥之夕,其光正赫然如炬火也。以其角为叉导,毒药为汤,以此叉导搅之,皆生白沫涌起,则了无复毒势也。以搅无毒物,则无沫起也。故以是知之者也。若行异域有蛊毒之乡,每於他家饮食,则常先以犀搅之也。人有为毒箭所中欲死,以此犀叉刺疮中,其疮即沫出而愈也。通天犀所以能煞毒者,其为兽专食百草之有毒者,及众木有刺棘者,不妄食柔滑之草木也。岁一解角於山中石閒,人或得之,则须刻木色理形状,令如其角以代之,犀不能觉,後年辄更解角著其处也。他犀亦辟恶解毒耳,然不能如通天者之妙也。或食六戊符千日,或以赤班蜘蛛及七重水马,以合冯夷水仙丸服之,则亦可以居水中,只以涂蹠下,则可以步行水上也。头垢犹足以使金铁浮水,况妙於兹乎?”
  
    或问:“为道者多在山林,山林多虎狼之害也,何以辟之?”抱朴子曰:“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行见新虎迹,以印顺印之,虎即去;以印逆印之,虎即还;带此印以行山林,亦不畏虎狼也。不但只辟虎狼,若有山川社庙血食恶神能作福祸者,以印封泥,断其道路,则不复能神矣。昔石头水有大鼋,常在一深潭中,人因名此潭为鼋潭。此物能作鬼魅,行病於人。吴有道士戴昺者,偶视之,以越章封泥作数百封,乘舟以此封泥遍掷潭中,良久,有大鼋径长丈馀,浮出不敢动,乃格煞之,而病者并愈也。又有小鼋出,罗列死於渚上甚多。山中卒逢虎,便作三五禁,虎亦即卻去。三五禁法,当须口传,笔不能委曲矣。一法,直思吾身为朱鸟,令长三丈,而立来虎头上,因即闭气,虎即去。若暮宿山中者,密取头上钗,闭炁以刺白虎上,则亦无所畏。又法,以左手持刀闭炁,画地作方,祝曰,恒山之阴,太山之阳,盗贼不起,虎狼不行,城郭不完,闭以金关,因以刀横旬日中白虎上,亦无所畏也。或用大禁,吞三百六十气,左取右以叱虎,虎亦不敢起。以此法入山,亦不畏虎。或用七星虎步,及玉神符、八威五胜符、李耳太平符、中黄华盖印文、及石流黄散,烧牛羊角,或立西岳公禁山符,皆有验也。阙此四符也。”
  
    此符是老君入山符,下说如文。又可户内梁柱皆施之。凡人居山林及暂入,皆可用之。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14:49:00
379#
  卷 十 八 • 地 真
  
    抱朴子曰:“余闻之师云,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道起於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金沈羽浮,山峙川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彫气穷。老君曰: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一之谓也。故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閒,卻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传其姓名耳。一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南到圆陇阴建木,观百灵之所登,采若乾之华,饮丹峦之水;西见中黄子,受九加之方,过崆峒,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北到洪隄,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受神芝图,还陟王屋,得神丹金诀记。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於玉堂,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子既君四海,欲复求长生,不亦贪乎?其相覆不可具说,粗举一隅耳。夫长生仙方,则唯有金丹;守形卻恶,则独有真一,故古人尤重也。仙经曰:九转丹,金液经,守一诀,皆在昆仑五城之内,藏以玉函,刻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焉。吾闻之於先师曰:一在北极大渊之中,前有明堂,後有绛宫;巍巍华盖,金楼穹隆;左罡右魁,激波扬空;玄芝被崖,朱草蒙珑;白玉嵯峨,日月垂光;历火过水,经玄涉黄;城阙交错,帷帐琳琅;龙虎列卫,神人在傍;不施不与,一安其所;不迟不疾,一安其室;能暇能豫,一乃不去;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少欲约食,一乃留息;白刃临颈,思一得生;知一不难,难在於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陆辟恶兽,水卻蛟龙;不畏魍魉,挟毒之虫;鬼不敢近,刃不敢中。此真一之大略也。”
  
    抱朴子曰:“吾闻之於师云,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卻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如含影藏形,及守形无生,九变十二化二十四生等,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各有效也。然或乃思作数千物以自卫,率多烦难,足以大劳人意。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除弃此辈,故曰能知一则万事毕者也。受真一口诀,皆有明文,歃白牲之血,以王相之日受之,以白绢白银为约,剋金契而分之,轻说妄传,其神不行也。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所以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若在鬼庙之中,山林之下,大疫之地,冢墓之閒,虎狼之薮,蛇蝮之处,守一不怠,众恶远迸。若忽偶忘守一,而为百鬼所害。或卧而魇者,即出中庭视辅星,握固守一,鬼即去矣。若夫阴雨者,但止室中,向北思见辅星而已。若为兵寇所围,无复生地,急入六甲阴中,伏而守一,则五兵不能犯之也。能守一者,行万里,入军旅,涉大川,不须卜日择时,起工移徙,入新屋舍,皆不复按堪舆星历,而不避太岁太阴将军、月建煞耗之神,年命之忌,终不复值殃咎也。先贤历试有验之道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15:04:00
380#
  抱朴子曰:“玄一之道,亦要法也。无所不辟,与真一同功。吾内篇第一名之为畅玄者,正以此也。守玄一复易於守真一。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目,玄一但此见之。初求之於日中,所谓知白守黑,欲死不得者也。然先当百日洁斋,乃可候求得之耳,亦不过三四日得之,得之守之,则不复去矣。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三人已见,又转益之,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隐之显之,皆自有口诀,此所谓分形之道。左君及蓟子训葛仙公所以能一日至数十处,及有客座上,有一主人与客语,门中又有一主人迎客,而水侧又有一主人投钓,宾不能别何者为真主人也。师言守一兼修明镜,其镜道成则能分形为数十人,衣服面貌,皆如一也。”
  
    抱朴子曰:“师言欲长生,当勤服大药,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灵地祇,皆可接见,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然长生养性辟死者,亦未有不始於勤,而终成於久视也。道成之後,略无所为也。未成之閒,无不为也。采掘草木之药,劬劳山泽之中,煎饵治作,皆用筋力,登危涉险,夙夜不怠,非有至志,不能久也。及欲金丹成而昇天,然其大药物,皆用钱直,不可卒办。当复由於耕牧商贩以索资,累年积勤,然後可合。及於合作之日,当复斋洁清净,断绝人事。有诸不易,而当复加之以思神守一,卻恶卫身,常如人君之治国,戎将之待敌,乃可为得长生之功也。以聪明大智,任经世济俗之器,而修此事,乃可必得耳。浅近庸人,虽有志好,不能克终矣。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即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於无事之前,不追之於既逝之後。民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後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卻焉,年命延矣。”
  
    抱朴子曰:“师言服金丹大药,虽未去世,百邪不近也。若但服草木及小小饵八石,適可令疾除命益耳,不足以禳外来之祸也。或为鬼所冒犯,或为大山神之所轻凌,或为精魅所侵犯,唯有守真一,可以一切不畏此辈也。次则有带神符。若了不知此二事以求长生,危矣哉。四门而闭其三,盗犹得入,况尽开者邪?”
  

作者:映明月 回复日期:2009-6-16 19:17:00
382#
  俺又来学习来了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20:42:00
383#
  何 谓 三 界 十 方 ?
  【三 界 者 有 三 : 一 以 时 间 而 言 , 分 为 无 极 界 、 太 极 界 、 与 现 世 界 ; 一 以 空 间 而 言 , 分 为 天 界 、 地 界 、 与 水 界 ; 一 以 道 境 而 言 , 分 为 欲 界 、 色 界 、 与 无 色 界 。 皆 称 为 「 三 界 」 也 。 十 方 者 , 乃 为】
  三 界 者 有 三 : 一 以 时 间 而 言 , 分 为 无 极 界 、 太 极 界 、 与 现 世 界 ; 一 以 空 间 而 言 , 分 为 天 界 、 地 界 、 与 水 界 ; 一 以 道 境 而 言 , 分 为 欲 界 、 色 界 、 与 无 色 界 。 皆 称 为 「 三 界 」 也 。 十 方 者 , 乃 为 东 方 、 南 方 、 西 方 、 北 方 、 东 北 方 、 东 南 方 、 西 南 方 、 西 北 方 、 上 方 、 下 方 , 为 十 方 天 也 。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21:28:00
384#
  何 谓 四 恩 三 有 ?
  【道 教 以 报 恩 为 重 , 故 以 四 恩 应 报 。 四 恩 者 : 一 天 地 恩 , 二 君 主 恩 , 三 父 母 恩 , 四 师 长 恩 。 凡 此 四 者 , 皆 宜 回 向 以 报 之 。 三 有 者 : 一 有 情 者 , 二 有 识 者 , 三 有 缘 者 。 凡 此 三 者 , 道 皆 应 亲 之 。 所】
  道 教 以 报 恩 为 重 , 故 以 四 恩 应 报 。 四 恩 者 : 一 天 地 恩 , 二 君 主 恩 , 三 父 母 恩 , 四 师 长 恩 。 凡 此 四 者 , 皆 宜 回 向 以 报 之 。 三 有 者 : 一 有 情 者 , 二 有 识 者 , 三 有 缘 者 。 凡 此 三 者 , 道 皆 应 亲 之 。 所 以 「 四 恩 三 有 」 为 信 道 者 , 须 念 念 不 忘 之 也 。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22:26:00
385#
  何 谓 三 皈 五 戒 ?
  【三 皈 者 : 皈 依 道 , 皈 依 经 , 皈 依 师 , 为 皈 依 三 宝 也 ; 五 戒 者 : 一 戒 杀 生 , 二 戒 偷 盗 , 三 戒 邪 淫 , 四 戒 妄 语 , 五 戒 违 真 ( 酒 肉 ) 。 此 三 皈 五 戒 为 学 道 者 入 道 之 初 , 首 要 遵 守 之 规 律 也 。】
  三 皈 者 : 皈 依 道 , 皈 依 经 , 皈 依 师 , 为 皈 依 三 宝 也 ; 五 戒 者 : 一 戒 杀 生 , 二 戒 偷 盗 , 三 戒 邪 淫 , 四 戒 妄 语 , 五 戒 违 真 ( 酒 肉 ) 。 此 三 皈 五 戒 为 学 道 者 入 道 之 初 , 首 要 遵 守 之 规 律 也 。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22:43:00
386#
  何 谓 三 业 与 六 根 及 六 尘 ?
  【三 业 者 : 身 业 、 口 业 、 意 业 , 谓 身 口 意 三 者 所 起 作 用 之 业 也 。 六 根 者 : 眼 根 、 耳 根 、 鼻 根 、 舌 根 、 心 根 、 意 根 , 谓 此 六 官 能 生 六 识 之 根 , 故 谓 六 根 。 六 尘 者 : 色 、 声 、 香 、 味 、 触 、 法 , 谓】
  三 业 者 : 身 业 、 口 业 、 意 业 , 谓 身 口 意 三 者 所 起 作 用 之 业 也 。 六 根 者 : 眼 根 、 耳 根 、 鼻 根 、 舌 根 、 心 根 、 意 根 , 谓 此 六 官 能 生 六 识 之 根 , 故 谓 六 根 。 六 尘 者 : 色 、 声 、 香 、 味 、 触 、 法 , 谓 此 六 境 , 能 由 六 根 而 染 尘 污 , 故 谓 六 尘 也 。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22:47:00
387#
  何 谓 三 障 与 十 恶 ?
  【三 障 者 : 魔 障 、 业 障 、 灾 障 也 。 一 、 因 贪 嗔 痴 等 之 惑 , 而 生 魔 障 。 二 、 因 五 逆 十 恶 之 业 , 而 成 业 障 。 三 、 因 三 灾 八 难 之 遭 , 而 见 灾 障 。 十 恶 者 : 口 有 四 恶 : 绮 语 , 妄 言 , 恶 口 , 两 舌 。 心 有 三】
  三 障 者 : 魔 障 、 业 障 、 灾 障 也 。 一 、 因 贪 嗔 痴 等 之 惑 , 而 生 魔 障 。 二 、 因 五 逆 十 恶 之 业 , 而 成 业 障 。 三 、 因 三 灾 八 难 之 遭 , 而 见 灾 障 。 十 恶 者 : 口 有 四 恶 : 绮 语 , 妄 言 , 恶 口 , 两 舌 。 心 有 三 恶 : 贪 , 嗔 , 痴 。 身 有 三 恶 : 杀 , 盗 , 淫 。 合 为 十 恶 也 。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6 23:12:00
388#
  何 谓 万 法 宗 坛 ?
  【道 教 原 有 四 派 法 坛 , 龙 虎 山 天 师 派 是 为 正 一 玄 坛 , 茅 山 三 茅 君 派 则 为 上 清 法 坛 , 阁 皂 山 葛 仙 翁 派 称 为 灵 宝 玄 坛 , 西 山 许 旌 阳 派 号 为 净 明 法 坛 。 后 因 三 山 甚 少 传 世 , 元 时 天 师 奉 旨 领 天 下 道】
  道 教 原 有 四 派 法 坛 , 龙 虎 山 天 师 派 是 为 正 一 玄 坛 , 茅 山 三 茅 君 派 则 为 上 清 法 坛 , 阁 皂 山 葛 仙 翁 派 称 为 灵 宝 玄 坛 , 西 山 许 旌 阳 派 号 为 净 明 法 坛 。 后 因 三 山 甚 少 传 世 , 元 时 天 师 奉 旨 领 天 下 道 教 事 , 故 三 山 法 籙 均 收 归 龙 虎 山 天 师 府 , 乃 改 正 一 玄 坛 , 为 「 万 法 宗 坛 」 , 至 今 仍 之 。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8:02:00
389#
  卷 十 九 • 遐 览
  
    或曰:“鄙人面墙,拘系儒教,独知有五经三史百氏之言,及浮华之诗赋,无益之短文,尽思守此,既有年矣。既生值多难之运,乱靡有定,干戈戚扬,艺文不贵,徒消工夫,苦意极思,攻微索隐,竟不能禄在其中,免此垄亩;又有损於精思,无益於年命,二毛告暮,素志衰颓,正欲反迷,以寻生道,仓卒罔极,无所趋向,若涉大川,不如攸济。先生既穷观坟典,又兼综奇秘,不审道书,凡有几卷,愿告篇目。”
  
    抱朴子曰:“余亦与子同斯疾者也。昔者幸遇明师郑君,但恨弟子不慧,不足以钻至坚极弥高耳。於时虽充门人之洒扫,既才识短浅,又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以为巨恨耳。郑君时年出八十,先发鬓班白,数年閒又黑,颜色丰悦,能引强弩射百步,步行日数百里,饮酒二斗不醉。每上山,体力轻便,登危越险,年少追之,多所不及。饮食与凡人不异,不见其绝穀。余问先随之弟子黄章,言郑君尝从豫章还,於掘沟浦中,连值大风。又闻前多劫贼,同侣攀留郑君,以须後伴,人人皆以粮少,郑君推米以恤诸人,己不复食,五十日亦不饥。又不见其所施为,不知以何事也。火下细书,过少年人。性解音律,善鼓琴,闲坐,侍坐数人,口答谘问,言不辍响,而耳并料听,左右操弦者,教遣长短,无毫釐差过也。余晚充郑君门人,请见方书,告余曰:要道不过尺素,上足以度世,不用多也。然博涉之後,远胜於不见矣。既悟人意,又可得浅近之术,以防初学未成者诸患也。乃先以道家训教戒书不要者近百卷,稍稍示余。余亦多所先见,先见者颇以其中疑事谘问之。郑君言:君有甄事之才,可教也。然君所知者,虽多未精,又意在於外学,不能专一,未中以经深涉远耳,今自当以佳书相示也。又许渐得短书缣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所见,当出二百许卷,终不可得也。他弟子皆亲仆使之役,采薪耕田,唯余尫羸,不堪他劳,然无以自效,常亲扫除,拂拭床几,磨墨执烛,及与郑君缮写故书而已。见待余同於先进者,语余曰,杂道书卷卷有佳事,但当校其精粗,而择所施行,不事尽谙诵,以妨日月而劳意思耳。若金丹一成,则此辈一切不用也。亦或当有所教授,宜得本末,先後浅始,以劝进学者,无所希准阶由也。郑君亦不肯先令人写其书,皆当决其意,虽久借之,然莫有敢盗写一字者也。郑君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其体望高亮,风格方整,接见之者皆肃然。每有谘问,常待其温颜,不敢轻锐也。书在余处者,久之一月,足以大有所写,以不敢窃写者,政以郑君聪敏,邂逅知之,失其意则更以小丧大也。然於求受之初,复所不敢,为斟酌时有所请耳。是以徒知饮河,而不得满腹。然弟子五十馀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馀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矣。他书虽不具得,皆疏其名,今将为子说之,後生好书者,可以广索也。
  
    道经有三皇内文天地人三卷、元文上中下三卷、混成经二卷、玄录二卷、九生经、二十四生经、九仙经、灵卜仙经、十二化经、九变经、老君玉历真经、墨子枕中五行记五卷、温宝经、息民经、自然经、阴阳经、养生书一百五卷、太平经五十卷、九敬经、甲乙经一百七十卷、青龙经、中黄经、太清经、通明经、按摩经、道引经十卷、元阳子经、玄女经、素女经、彭祖经、陈赦经、子都经、张虚经、天门子经、容成经、入山经、内宝经、四规经、明镜经、日月临镜经、五言经、柱中经、灵宝皇子心经、龙蹻经、正机经、平衡经、飞龟振经、鹿卢蹻经、蹈形记、守形图、坐亡图、观卧引图、含景图、观天图、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五岳经五卷、隐守记、东井图、虚元经、牵牛中经、王弥记、腊成记、六安记、鹤鸣记、平都记、定心记、龟文经、山阳记、玉策记、八史图、入室经、左右契、玉历经、昇天仪、九奇经、更生经、四衿经十卷、食日月精经、食六气经、丹一经、胎息经、行气治病经、胜中经十卷、百守摄提经、丹壶经、岷山经、魏伯阳内经、日月厨食经、步三罡六纪经、入军经、六阴玉女经、四君要用经、金雁经、三十六水经、白虎七变经、道家地行仙经、黄白要经、八公黄白经、天师神器经、枕中黄白经五卷、白子变化经、移灾经、厌祸经、中黄经、文人经、涓子天地人经、崔文子肘後经、神光占方来经、水仙经、尸解经、中遁经、李君包天经、包元经、黄庭经、渊体经、太素经、华盖经、行厨经、微言三卷、内视经、文始先生经、历藏延年经、南阔记、协龙子记七卷、九宫五卷、三五中经、宣常经、节解经、邹阳子经、玄洞经十卷、玄示经十卷、箕山经十卷、鹿台经、小僮经、河洛内记七卷、举形道成经五卷、道机经五卷、见鬼记、无极经、宫氏经、真人玉胎经、道根经、候命图、反胎胞经、枕中清记、幻化经、询化经、金华山经、凤网经、召命经、保神记、鬼谷经、凌霄子安神记、去丘子黄山公记、王子五行要真经、小饵经、鸿宝经、邹生延命经、安魂记、皇道经、九阴经、杂集书录、银函玉匮记金板经、黄老仙录、原都经、玄元经、日精经、浑成经、三尸集、呼身神治百病经、收山鬼老魅治邪精经三卷、入五毒中记、休粮经三卷、采神药治作秘法三卷、登名山渡江海敕地神法三卷、赵太白囊中要五卷、入温气疫病大禁七卷、收治百鬼召五岳丞太山主者记三卷、兴利宫宅官舍法五卷、断虎狼禁山林记、召百里虫蛇记、万毕高丘先生法三卷、王乔养性治身经三卷、服食禁忌经、立功益筭经、道士夺筭律三卷、移门子记、鬼兵法、立亡术、练形记五卷、郤公道要、角里先生长生集、少君道意十卷、樊英石壁文三卷、思灵经三卷、龙首经、荆山记、孔安仙渊赤斧子大览七卷、董君地仙卻老要记、李先生口诀肘後二卷。凡有不言卷数者,皆一卷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9:07:00
390#
  其次有诸符,则有自来符、金光符、太玄符三卷、通天符、五精符、石室符、玉策符、枕中符、小童符、九灵符、六君符、玄都符、黄帝符、少千三十六将军符、延命神符、天水神符、四十九真符、天水符、青龙符、白虎符、朱雀符、玄武符、朱胎符、七机符、九天发兵符、九天符、老经符、七符、大捍厄符、玄子符、武孝经燕君龙虎三囊辟兵符、包元符、沈羲符、禹蹻符、消灾符、八卦符、监乾符、雷电符、万毕符、八威五胜符、威喜符、巨胜符、采女符、玄精符、玉历符、北台符、阴阳大镇符、枕中符、治百病符十卷、厌怪符十卷、壶公符二十卷、九台符九卷、六甲通灵符十卷、六阴行厨龙胎石室三金五木防终符合五百卷、军火召治符、玉斧符十卷,此皆大符也。其馀小小,不可具记。”抱朴子曰:“郑君言符出於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於神明,符皆神明所授。今人用之少验者,由於出来历久,传写之多误故也。又信心不笃,施用之亦不行。又譬之於书字,则符误者,不但无益,将能有害也。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七与士,但以倨勾长短之閒为异耳。然今符上字不可读,误不可觉,故莫知其不定也。世閒又有受体使术,用符独效者,亦如人有使麝香便能芳者,自然不可得传也。虽尔,必得不误之符,正心用之。但当不及真体使之者速效耳,皆自有益也。凡为道士求长生,志在药中耳,符剑可以卻鬼辟邪而已。诸大符乃云行用之可以得仙者,亦不可专据也。昔吴世有介象者,能读符文,知误之与否。有人试取治百病杂符及诸厌劾符,去其签题以示象,皆一一据名之。其有误者,便为人定之。自是以来,莫有能知者也。”
  
    或问:“仙药之大者,莫先於金丹,既闻命矣,敢问符书之属,不审最神乎?”抱朴子曰:“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於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受之四十年一传,传之歃血而盟,委质为约。诸名山五岳,皆有此书,但藏之於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如帛仲理者,於山中得之,自立坛委绢,常画一本而去也。有此书,常置清洁之处。每有所为,必先白之,如奉君父。其经曰,家有三皇文,辟邪恶鬼,温疫气,横殃飞祸。若有困病垂死,其信道心至者,以此书与持之,必不死也。其乳妇难艰绝气者持之,儿即生矣。道士欲求长生,持此书入山,辟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皆不敢近人。可以涉江海,卻蛟龙,止风波。得其法,可以变化起工。不问地择日,家无殃咎。若欲立新宅及冢墓,即写地皇文数十通,以布著地,明日视之,有黄色所著者,便於其上起工,家必富昌。又因他人葬时,写人皇文,并书己姓名著纸里,窃内人冢中,勿令人知之,令人无飞祸盗贼也。有谋议己者,必反自中伤。又此文先洁斋百日,乃可以召天神司命及太岁,日游五岳四渎,社庙之神,皆见形如人,可问以吉凶安危,及病者之祸祟所由也。又有十八字以著衣中,远涉江海,终无风波之虑也。又家有五岳真形图,能辟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还反受其殃。道士时有得之者,若不能行仁义慈心,而不精不正,即祸至灭家,不可轻也。
  
    其变化之术,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记,本有五卷。昔刘君安未仙去时,钞取其要,以为一卷。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含笑即为妇人,蹙面即为老翁,踞地即为小儿,执杖即成林木,种物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厨,兴云起火,无所不作也。其次有玉女隐微一卷,亦化形为飞禽走兽,及金木玉石,兴云致雨方百里,雪亦如之,渡大水不用舟梁,分形为千人,因风高飞,出入无閒,能吐气七色,坐见八极,及地下之物,放光万丈,冥室自明,亦大术也。然当步诸星数十,曲折难识,少能谱之。其淮南鸿宝万毕,皆无及此书者也。又有白虎七变法,取三月三日所杀白虎头皮,生扆血、虎血,紫绶,履组,流萍,以三月三日合种之。初生草似胡麻,有实,即取此实种之,一生辄一异。凡七种之,则用其实合之,亦可以移形易貌,飞沈在意,与墨子及玉女隐微略同,过此不足论也。”
  
    遐览者,欲令好道者知异书之名目也。郑君不徒明五经、知仙道而已,兼综九宫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谶记,莫不精研。太安元年,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扑,将入室弟子,东投霍山,莫知所在。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10:42:00
391#
  卷 二 十 • 袪 惑
  
    抱朴子曰:“凡探明珠,不於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采美玉,不於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承师问道,不得其人,委去则迟迟冀於有获,守之则终已竟无所成,虚费事妨功,後虽痛悔,亦不及已。世閒浅近之事,犹不可坐知,况神仙之事乎?虽圣虽明,莫由自晓,非可以历思得也,非可以触类求也。诚须所师,必深必博,犹涉沧海而挹水,造长林而伐木,独以力劣为患,岂以物少为忧哉?夫虎豹之所馀,乃狸鼠之所争也。陶朱之所弃,乃原颜之所无也。所从学者,不得远识渊潭之门,而值孤陋寡闻之人,彼所知素狭,源短流促,倒装与人,则靳靳不舍,分损以授,则浅薄无奇能,其所宝宿已不精,若复料其粗者以教人,亦安能有所成乎?譬如假穀於夷齐之门,告寒於黔娄之家,所得者不过橡栗缊褐,必无太牢之膳、锦衣狐裘矣。或有守事庸师,终不觉悟。或有幸值知者,不能勤求,此失之於不觉,不可追者也。知人之浅深,实复未易。古人之难,诚有以也。白石似玉,奸佞似贤。贤者愈自隐蔽,有而如无,奸人愈自衒沽,虚而类实,非至明者,何以分之?彼之守求庸师而不去者,非知其无知而故不止也,诚以为足事故也。见达人而不能奉之者,非知其实深而不能请之也,诚以为无异也。夫能知要道者,无欲於物也,不狥世誉也,亦何肯自摽显於流俗哉?而浅薄之徒,率多夸诞自称说,以厉色希声饰其虚妄,足以眩惑晚学,而敢为大言。乃云,已登名山,见仙人。仓卒闻之,不能清澄检校之者,鲜觉其伪也。余昔数见杂散道士辈,走贵人之门,专令从者作为空名,云其已四五百岁矣。人適问之年纪,佯不闻也,含笑俯仰,云八九十。须臾自言,我曾在华阴山断穀五十年,复於嵩山少室四十年,复在泰山六十年,复与某人在箕山五十年,为同人遍说所历,正尔,欲令人计合之,已数百岁人也。於是彼好之家,莫不烟起雾合,辐辏其门矣。
  
    又术士或有偶受体自然,见鬼神,颇能内占,知人将来及已过之事,而实不能有祸福之损益也。譬如蓍龟耳。凡人见其小验,便呼为神人,谓之必无所不知。不尔者,或长於符水禁祝之法,治邪有效,而未必晓於不死之道也。或修行杂术,能见鬼怪,无益於年命。问之以金丹之道,则率皆不知也。因此细验之,多行欺诳世人,以收财利,无所不为矣。此等与彼穿窬之盗,异途而同归者也。夫讬之於空言,不如著之於行事之有徵也,将为晚觉後学,说其比故,可徵之伪物焉。
  
    昔有古强者,服草木之方,又颇行容成玄素之法,年八十许,尚聪明不大羸老,时人便谓之为仙人,或谓之千载翁者。扬州稽使君闻而试迎之於宜都。既至,而咽呜掣缩,似若所知实远,而未皆吐尽者。於是好事者,因以听声而响集,望形而影附,云萃雾合,竞称叹之,馈饷相属,常馀金钱。虽栾李之见重於往汉,不足加也。常服天门冬不废,则知其体中未尝有金丹大药也。而强曾略涉书记,颇识古事。自言已四千岁,敢为虚言,言之不怍。云已见尧舜禹汤,说之皆了了如实也。世云尧眉八采,不然也,直两眉头甚竖,似八字耳。尧为人长大美髭髯,饮酒一日中二斛馀,世人因加之云千钟,实不能也,我自数见其大醉也。虽是圣人,然年老治事,转不及少壮时。及见去四凶,举元凯,赖用舜耳。舜是孤茕小家儿耳,然有异才,隐耕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海滨,时人未有能赏其奇者。我见之所在以德化民,其目又有重瞳子,知其大贵之相,常劝勉慰劳之。善崇高尚,莫忧不富贵,火德已终,黄精将起,诞承历数,非子而谁!然其父至顽,其弟殊恶,恒以杀舜为事。吾常谏谕曰,此儿当兴卿门宗,四海将受其赐,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俄而受禅,尝忆吾言之有徵也。又云:孔子母年十六七时,吾相之当生贵子,及生仲尼,真异人也,长九尺六寸,其颡似尧,其项似皋陶,其肩似子产,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虽然,贫苦孤微,然为儿童便好俎豆之事。吾知之必当成就。及其长大,高谈惊人,远近从之受学者,著录数千人。我喜听其语,数往从之,但恨我不学,不能与之覆疏耳。常劝我读易云,此良书也,丘窃好之,韦编三绝,铁挝三折,今乃大悟。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麟死。孔子以问吾,吾语之,言此非善祥也。孔子乃怆然而泣。後得恶梦,乃欲得见吾。时四月中盛热,不能往,寻闻之病七日而没,於今仿彿记其颜色也。又云:秦始皇将我到彭城,引出周时鼎。吾告秦始皇,言此鼎是神物也。有德则自出,无道则沦亡。君但修己,此必自来,不可以力致也。始皇当时大有怪吾之色,而牵之果不得出也。乃谢吾曰,君固是远见理人也。又说汉高祖项羽皆分明,如此事类,不可具记。时人各共识之,以为戏笑。然凡人闻之,皆信其言。又强转惛耄,废忘事几。稽使君曾以一玉卮与强,後忽语稽曰,昔安期先生以此物相遗。强後病於寿春黄整家而死。整疑其化去。一年许,试凿其棺视之,其尸宛在矣。此皆有名无实,使世閒不信天下有仙,皆坐此辈以伪乱真也。
  

作者:映明月 回复日期:2009-6-17 12:48:00
392#
  阅读完毕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13:50:00
393#
  成都太守吴文,说五原有蔡诞者,好道而不得佳师要事,废弃家业,但昼夜诵咏黄庭、太清中经、观天节详之属,诸家不急之书,口不辍诵,谓之道尽於此。然竟不知所施用者,徒美其浮华之说而愚人。又教之但读千遍,自得其意,为此积久,家中患苦之,坐消衣食,而不能有异,己亦惭忿,无以自解,於是弃家,言仙道成矣。因走之异界深山中,又不晓采掘诸草木药可以辟穀者,但行卖薪以易衣食,如是三年,饥冻辛苦,人或识之,而诡不知也。久不堪而还家,黑瘦而骨立,不似人。其家问之,从何处来,竟不得仙邪?因欺家云,吾未能昇天,但为地仙也。又初成位卑,应给诸仙先达者,当以渐迁耳。向者为老君牧数头龙,一班龙五色最好,是老君常所乘者,令吾守视之,不勤,但与後进诸仙共博戏,忽失此龙,龙遂不知所在。为此罪见责,送吾付昆仑山下,芸锄草三四顷,并皆生细,而中多荒秽,治之勤苦不可论,法当十年乃得原。会偓佺子王乔诸仙来按行,吾守请之,并为吾作力,且自放归,当更自修理求去,於是遂老死矣。初诞还云,从昆仑来,诸亲故竞共问之,昆仑何似?答云:天不问其高几里,要於仰视之,去天不过十数丈也。上有木禾,高四丈九尺,其穗盈车,有珠玉树沙棠琅?坦逯?鳎?窭钣窆嫌裉遥?涫敌稳缡篱f桃李,但为光明洞彻而坚,须以玉井水洗之,便软而可食。每风起,珠玉之树,枝条花叶,互相扣击,自成五音,清哀动心。吾见谪失志,闻此莫不怆然含悲。又见昆仑山上,一面辄有四百四十门,门广四里,内有五城十二楼,楼下有青龙白虎,蜲蛇长百馀里,其中口牙皆如三百斛船,大蜂一丈,其毒煞象。又有神兽,名狮子辟邪、三鹿焦羊,铜头铁额、长牙凿齿之属,三十六种,尽知其名,则天下恶鬼恶兽,不敢犯人也。其神则有无头子、倒景君、翕鹿公、中黄先生、与六门大夫。张阳字子渊,浃备玉阙,自不带老君竹使符左右契者,不得入也。五河皆出山隅,弱水绕之,鸿毛不浮,飞鸟不过,唯仙人乃得越之。其上神鸟神马,幽昌、鹪明、腾黄、吉光之辈,皆能人语而不死,真济济快仙府也,恨吾不得善周旋其上耳。於时闻诞此言了了,多信之者。
  
    又河东蒲阪有项●都者,与一子入山学仙,十年而归家,家人问其故。●都曰:在山中三年精思,有仙人来迎我,共乘龙而昇天。良久,低头视地,窈窈冥冥,上未有所至,而去地已绝远。龙行甚疾,头昂尾低,令人在其脊上,危怖崄巇。及到天上,先过紫府,金床玉几,晃晃昱昱,真贵处也。仙人但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忽然思家,到天帝前,谒拜失仪,见斥来还,令当更自修积,乃可得更复矣。昔淮南王刘安昇天见上帝,而箕坐大言,自称寡人,遂见谪守天厨三年,吾何人哉!河东因号●都为斥仙人。世多此辈,种类非一,不可不详也。此妄语乃尔,而人犹有不觉其虚者,况其微茫欺诳,颇因事类之象似者而加益之,非至明者,仓卒安能辨哉?乃复有假讬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传言已八千七百岁,时出俗閒,忽然自去,不知其在。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众事,洽炼术数者,以诸疑难谘问和,和皆寻声为论释,皆无疑碍,故为远识。人但不知其年寿,信能近千年不啻耳。後忽去,不知所在。有一人於河北自称为白和,於是远近竞往奉事之,大得致遗至当。而白和子弟,闻和再出,大喜,故往见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
  
    五经四部,并已陈之刍狗,既往之糟粕。所谓‘迹’者,足之自出而非足也。‘书’者圣人之所作而非圣也,而儒者万里负笈以寻其师;况长生之道,真人所重,可不勤求足问者哉?然不可不精简其真伪也!余恐古强、蔡诞、项●都、白和之不绝於世閒,好事者省余此书,可以少加沙汰其善否矣。又仙经云:仙人目瞳皆方。洛中见之白仲理者,为余说其瞳正方,如此果是异人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14:22:00
394#
  附 录
  
    ○抱朴子内篇佚文
  
    余手校抱朴子,因繙检群书所引见,往往有今本所无者。随见随录,省并複重,得百四十五事。辄依本书大例,以其言神仙黄白事者,为内篇佚文。其馀駮难通释,为外篇佚文。各一卷。长白继昌。(明案此录系严可均代辑,见铁桥漫稿卷六,参全晋文卷一百一十七)
  
    葛仙翁为丹书符投江中,顺流而下。次投一符,逆流而上。次又投一符,不上不下,停住,而水中向二符皆还就之。旧写本北堂书钞一百三。
  
    魏武帝以左慈为妖妄,欲杀之,使军人收之。慈故欲见而不去。欲拷之,而狱中有七慈,形状如一,不知何者为真。以白武帝。帝使人尽杀之。须臾,六慈尽化为札,而一慈径出,走赴羊群。旧写本北堂书钞一百四札篇,又御览六百六。魏武收左慈,慈走入市。吏传言慈一目眇,葛巾单衣。於是一市皆然也。御览七百四十。
  
    城阳郤俭少时行猎,堕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俭亦素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百馀日,颇苦极。後人有偶窥冢中,见俭而出之。後竟能咽气断穀。魏王召御览作拘,又作弃。置土室中,闭试之,一年不食,颜色悦泽,气力自若。艺文类聚七十七,御览七百二十,又九百三十一。
  
    吴世有姚光者,有火术。吴主躬临试之。积荻数千束,光坐其上,又以数千束荻累之。因猛风燔之,火尽,谓光当已化为烟烬。而光恬然端坐灰中,振衣而起,把一卷书,吴主取而视之,不能解也。艺文类聚八十、又八十二。御览八百七十一,又一千。
  
    李南乘赤马行,道逢他人乘白马者,白马先鸣,赤马应之。南谓从者曰,彼白马言汝今当见一黄马左目盲者,是吾子,可令使驶,行相及也。从者不信。须臾行二里,果逢所乘黄马而左目盲。南之赤马先鸣,而盲马应之。问其子,疑作人。果向白马子也。艺文类聚九十三,御览八百九十七。
  
    王业疏疑当作为字。荆州卒,白虎三头匍匐於輀下。旧写本北堂书钞三十五,此据严氏覆校补。
  
    案使者甘宗全晋文一百十七宗作崇。所奏西域事云,外国方士能神祝者,临渊禹步吹气,龙即浮出,其初出乃长十数丈。于是方士更一吹之,一吹则龙辄一缩。至长数寸,方士乃掇取著壶中。壶中或有四五龙,以少水养之,以疏物塞壶口。国常患旱灾。于是方士闻馀国有少雨屡旱处,辄赍龙往卖之,一龙直金数十斤。举国会敛以顾之直毕。乃发壶出一龙,著渊潭之中。因复禹步吹之,一吹一长,辄长数十丈,须臾而云雨四集矣。艺文类聚九十六,御览十一,七百三十六,九百二十九。天陵偃盖之松,大谷倒生之柏,皆为天齐其长,地等其久。艺文类聚八十八,此据严氏覆校补。
  
    荠麦大蒜,仲夏而枯。艺文类聚八十二,御览九百八十。若士所食,必此草也。又海中有蛤蜊螺蚌之类,未加煮炙,凡人所不能啖,况君子与若士乎?艺文类聚九十七,御览九百四十二。
  
    青云芝生於名山之阴,大青石间。青盖三重,上有云气覆之。味辛甘,以阴乾食之,令人寿千岁不老,能乘云通天见鬼神。艺文类聚九十八。案此以下十九条疑仙药篇佚文。
  
    黄龙芝生於神山之中,状如黄龙。味辛甘,以四时采,阴乾治。日食一合,寿万年,令人光泽。同上。
  
    金兰芝生於名山之阴,金石之间。上有水盖,茎出。疑作赤。入秋旬求之,饮其中水,寿千岁,耳目聪明。同上。
  
    苍山岑石之中赤云芝,状如人竖,竖如连鼓。其色如泽,以夏采之。阴乾食之,令人乘云,能上天观见八极,通见神明,延寿万年。同上。
  
    丹芝生於名山之阴,昆仑之山,大谷源泉,金石之中。同上。
  
    火芝常以夏采之,叶上赤,下茎青。赤松子服之,常在西王母前,随风上下,往来东西。同上。
  
    人芝生名山之阴,青盖白茎。治乾食,日半合,则使人寿,入水可久也。同上。
  
    月精芝秋生山阳石上,茎青上赤。味辛苦,盛以铜物,十月食之,寿万岁。同上。
  
    黑芝生於山之阴,大谷中,白盖赤茎。味甘,秋采之,阴乾。日食,令人身轻齿坚,与天地无极。同上。
  
    火芝案上已有火芝,疑有一误。生於名山阳,其色黄泽,大如车盖。同上
  
    金芝生於金石之中,青盖茎。味甘辛,以秋取,阴乾治食。令人身有光,寿万岁。同上。
  
    万年芝令人不老,延寿九千。同上。
  
    夜光芝出於名山之阴,大谷源泉中金石閒。上有浮云翔其上,有五色,有目如两日。同上。
  
    白云芝生於名山之阴,白石上,有白云覆之,白盖二重。味辛甘,小苦。以秋采之,阴乾治食,日一合,不中风雷,令人色泽光也。同上。
  
    云母芝生於名山之阴,青盖赤茎。味甘,以季秋竹刀采之,阴乾治食,使人身光,寿千岁,醮以牛脯。同上。
  
    叶芝生於名山之阳,及出央山大谷源泉水中。赤盖白茎,上有两叶三实。同上。叶当作华。
  
    鬼芝青盖长茎,阴乾屑之,日食五合,所见神明,令人长生。同上。
  
    有自然之龙,有蛇蠋化成之龙。初学记三十、白孔六帖九十五、御览九百二十九。
  
    田地既有自然之鱓,而有荇茎芩根土龙之属化为鱓。御览九百三十七,又一千引 { 艹琴 } 根化为藓,当即此。
  
    龟蛇潜蛰则食气,夏恣口而甚瘦,冬穴蛰而大肥。初学记三十。案对俗篇云:龙蛇蛟螭狙猥鼍■,皆能竟冬不食。不食之时,乃肥於食时也。语意同而文全异。此当是佚文。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14:48:00
395#
  黄帝医经有虾蟆图,言月生始二日,虾蟆始生,人亦不可针灸其处。御览四。
  
    历阳有彭祖仙室,请雨必得。御览十一。
  
    左元放言,金华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害。御览四十七。
  
    昆仑及蓬莱,其上鸟兽饮玉井,皆长生不死也。御览二十。井下脱泉字。
  
    上古无谥,始於周家耳。黄帝谥,盖後人追为之。谥取其法法当作治世时行迹而已,非黄帝群臣之作也。俗人通自不信仙,宁肯以仙谥黄帝乎?御览五百六十二。
  
    吴景帝时,戍将於江陵又作广陵掘冢,取板治城。後发一大冢,内有重閤石扉,皆枢转开闭,四周徼道通事,当作车。且广高可乘马。又铸铜为人数十枚,又作十数头。长五尺,皆大冠衣,执剑列侍。灵坐皆刻铜人,背後石壁。言殿中将将下脱军字。或言侍郎,似王公冢也。破其棺。棺中有人,鬓毛班白鲜明,面体如生人。棺中有云母,厚尺许,白玉璧三十双以藉身又作尸。兵人举出死人以倚冢壁。一玉长一尺,形似冬瓜,从死人怀中出堕地。两耳及鼻孔中,皆有黄金,大如枣许。此等等当作则骨骸三字。有假物而不朽之效也。御览五百五十八,八百五,八百六,八百八,八百十,又八百十三。
  
    专心凭师,依法行道,济身度世,利在永亨,事师尽敬,得道为期,承间候色也。不尽力明师道,有罪不可除也。学道得明师事之,害乱不得发也。御览六百五十九。
  
    道林子有五种尸解符,今太玄阴生符,及是一病解者。御览六百六十四。
  
    薛振,字季和,燕代人。周武王时,学道於锺山北河,经七试而不过者,由淫泆鄙滞败其试耳。御览六百六十六。郭文举,河内轵县人。入陆浑山学道,独能无情,意不生也。同上
  
    范零子,少好仙道,如此积年。後遇司马季主。季主同入常山,积七年,入石室当有脱文瓮。季主出行,恳戒之曰,慎勿开。零子忽发视之。季主还,乃遣归。後复召至,使守一铜匮,又戒勿发。零子复发之。季主乃遣之,遂不得道。同上。石室下脱北东角有石五字。
  
    冯良者,南阳人,少作县吏。年三十为尉佐史,迎督邮,自耻无志,乃毁车杀牛裂败衣。寻去从师,受诗传礼易,复学道术占候。游十五年,乃还。州郡礼辟不就。诏特举贤良高第。平道委此句有脱误,平当作半。还家。年六十七,弃世东度入山,在鹿迹洞中。同上安丘望之,字仲都,京兆长陵人也。修尚黄老。汉成帝从疑作重。或此下有脱文。其道德,常宗师之。愈自损退。成帝诣之,若值望之章醮,则待事毕然後往。老子章句有安丘之学。望之忽病笃,弟子公沙都与与当作舆。於庭树下,望之晓然病有痊。时冬月,鼻闻李香,开目则见双赤李著枯枝。望之仰手承李,自坠掌中。因食李,所苦尽除,身轻目明,遂去,莫知何在也。同上
  
    家有三皇图,必先斋戒百日,乃君至此句疑有脱误。君至当作召致。天地五岳社稷之神,后圣君命清虚小有真人,撰集上仙真箓,总名为上清一本作真正法,以慴万邪。百年再授于人,须斋戒方得。御览六百六十七。案此条斋戒方得下复引三元品经灵宝赤书太素玉箓经云云,疑非抱朴子文,未敢录之。李阿者,行道逢奔车,阿两脚中车,脚即折。弟子古强一作古弼,误。神仙传作古强,祛惑篇亦有其人。见之惊怖。阿须臾取断脚相续如故也。御览七百三十六。案此条疑是道意篇佚文。
  
    葛仙公每饮酒醉,常入门前陂中,竟日乃出。会从吴主到荆州,还大风,仙公船没。吴主谓其已死。须臾从水上来,衣履不湿,而有酒色,云昨为伍子胥召,设酒不能便归,以淹留也。御览八百四十五。案首三语与释滞篇异,非即彼文也。神仙传载船没事,亦与此文异。
  
    轸星逐鬼,张星拘魂,东井还魂也。御览八百八十六。
  
    伍被记八公造淮南王安,初为老公,不见通。须臾皆成少年。御览八百八十八。
  
    韩子治以地黄甘草,哺五十岁老马,以生三驹,又百三十岁乃死。御览八百九十七。
  
    南方水牛,无冬夏常卧水中。御览八百九十九。
  
    以鹳血涂金丹一丸,内衣中,以指物,随口变化。御览九百二十五。
  
    胡麻好者,一夕蒸之,如炊。须曝乾复蒸,细筛,白蜜和丸,如鸡子大,日二枚。一年,颜色美,身体滑;二年,白发黑;三年,齿落更生;四年,入水不濡;五年,入火不燋;六年,走及奔马。或蜜水和作饼如糖状,炙食一饼。御览九百八十九。
  
    中经曰:钩吻狼毒,太阴之精气,主杀,故入口令人死。御览九百九十。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15:25:00
396#
  ○抱朴子内篇序
  
    洪体乏超逸晋书作进趣。之才,偶好无为之业。假令奋翅则能凌厉玄霄,骋足则能追风蹑景,犹故晋书无此字。欲戢劲翮於鹪鹩晋书作鷃。之群,藏逸迹於跛驴之伍,岂况大块禀我以寻常之短羽,造化假我於晋书作以。至驽之蹇足,以晋书无此字。自卜者审,不能者止。晋书有又字。岂敢力苍蝇而慕冲天之举,策跛鳖而追飞兔之轨,饰嫫母之陋丑晋书作笃陋,求媒扬晋书作阳。之美谈,推沙砾之贱质,索千金於和肆哉!夫以晋书无此字。焦侥之步,而企及夸父之踪,近才所以踬阂藏本作闵,晋书作碍。也。以晋书无此字。要离之羸,而强赴扛鼎之契,原校或作势,晋书作势。秦人所以断筋也。是以望绝於荣华之途,而志安乎穷否晋书作圮。之域。藜藿有八珍之甘,而晋书无此字。蓬荜有藻棁之乐也。故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
  
    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道士渊晋书作宏。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至於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可晋书作足。谘问。晋书无此字。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甚至妙者,不得宣之於翰墨。盖粗言较略,以示一隅。冀悱愤之徒省之,可以思过半矣,岂为暗塞必能穷微畅远乎!聊论其所先举原校:先举一本作“先觉者”。晋书作“先觉者”。耳。
  
    世儒徒知服膺周孔,桎梏皆死,晋书无此四字。莫信神仙之事,谓为妖妄之说,见余此书,晋书无“事”至“此”共十字。不特大笑之。晋书作“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不以合於此下旧衍“世字”,今校删。余所箸子书之数,而别为此一部,名曰内篇,凡二十卷,与外篇各起次第也。晋书“故不”至“第也”作“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馀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盖史家删改之耳。虽不足以藏晋书“以藏”作“藏诸”名山石室,晋书无此二字。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晋书止此,无下三十一字。其不可与言者,不令见也。贵使来世好长生者,有以释其惑,岂求信於不信者乎!谨序。藏本作葛洪稚川谨序。後人所增。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15:56:00
397#
  ○抱朴子外篇自叙
  
    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盖古之有天下者也,後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洪曩祖为荆州刺史,王莽之篡,君耻事国贼,弃官而归,与东郡太守翟义共起兵,将以诛莽,为莽所败,遇赦免祸,遂称疾自绝於世。莽以君宗强,虑终有变,乃徙君於琅邪。君之子浦庐,起兵以佐光武,有大功。光武践祚,以庐为车骑,又迁骠骑大将军,封下邳僮县侯,食邑五千户。开国初,侯之弟文,随侯征讨,屡有大捷。侯比上书为文藏本作文为,从旧写本乙转。讼功,而官以文私从兄行,无军名,遂不为论。侯曰:弟与我同冒矢石,疮痍周身,伤失右眼,不得尺寸之报,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乃自表乞转封於弟。书至上请报。汉朝欲成君高义,故特听焉。文辞不获已受爵,即第为骠骑营立宅舍於博望里,于今基兆石礎存焉。又分割租秩,以供奉吏士,给如二君焉。骠骑殷勤止之而不从。骠骑曰:此更烦役国人,何以为让?乃讬他行,遂南渡江,而家于句容。子弟躬耕,以典籍自娱。文累使奉迎骠骑,骠骑终不还。又令人守护博望宅舍,以冀骠骑之反,至于累世无居之者。
  
    洪祖父学无不涉,究测精微,文艺之高,一时莫伦,有经国之藏本作史,从旧写本改。才。仕吴,历宰海盐临安山阴三县,入为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庐陵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少傅、中书、大鸿胪、侍中、光禄勋、辅吴将军,封吴寿县侯。洪父以孝友闻,行为士表,方册所载,罔不穷览。仕吴五官郎、中正,建城南昌二县令,中书郎、廷尉平、中护军、拜会稽太守未辞,而晋军顺流,西境不守。博简秉文经武之才,朝野之论,佥然推君,於是转为五郡赴警。大都督给亲兵五千,总统征军,戍遏疆场。天之所坏,人不能支,故主钦若,九有同宾。藏本作实,从旧写本改。君以故官赴除郎中,稍迁至大中大夫,历位大中正、肥乡令,藏本无正字,肥作肐,从旧写本补改。县户二万,举州最治,德化尤异,恩洽刑清,野有颂声,路无奸迹,不佃公田,越界如市,秋毫之赠,不入于门,纸笔之用,皆出私财,刑厝而禁止,不言而化行。以疾去官,发诏见用为吴王郎中令,正色弼违,进可替不,举善弹枉,军国肃雍。迁邵陵太守,卒於官。
  
    洪者,君之第三子也。生晚,为二亲所娇饶,不早见督以书史。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饥塞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荡尽,农隙之暇无所读。乃负笈徒步行借,又卒於一家,少得全部之书。益破功日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艺文。常乏纸,每所写,反覆有字,人鲜能读也。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诗易。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明浅思短,大义多所不通。但贪广览,於众书乃无不暗诵精持,曾所披涉,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既性闇善忘,又少文,意志不专,所识者甚薄,亦不免惑。而著述时犹得有所引用,竟不成纯儒,不中为传授之师。其河洛图纬,一视便止,不得留意也。不喜星书、及算术、九宫、三棋、太一、飞符之属,了不从焉,由其苦人而少气味也。晚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粗知其旨,又不研精。亦计此辈率是为人用之事,同出身情,无急以此自劳役,不如省子书之有益,遂又废焉。案别录艺文志,众有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卷,而魏代以来,群文滋长,倍於往者,乃自知所未见之多也。江表书籍,通同不具。昔欲藏本作故,从旧写本改。诣京师,索奇异,而正值大乱,半道而还,每自藏本作具,从旧写本改。叹恨。今齿近不惑,素志衰穨,但含损之又损,为乎无为,偶耕薮泽,苟存性命耳。博涉之业,於是日沮矣。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17:19:00
398#
  洪之为人也,(有脱文)而騃野,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而终不辩自矜饰也。冠履垢弊,衣或繿缕,而或不耻焉。俗之服用,俄而屡改。或忽广领而大带,或促身本作身促,从意林乙转。而修袖,或长裾曳地,或短不蔽脚。洪期於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故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洪禀性尫羸,兼之多疾,贫无车马,不堪徒行,行亦性所不好。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藏本作趋所之从,今从旧写本改。至於权豪之徒,虽在密迹,而莫或相识焉。衣不辟寒,室不免漏,食不充虚,名不出户,不能忧也。贫无僮仆,篱落顿决,荆棘丛於庭宇,蓬莠塞乎阶霤,披榛出门,排草入室,论者以为意远忽近,而不恕藏本作怒,从旧写本改。其乏役也。不晓谒有脱文。以故初不修见官长,至於吊大丧,省困疾,乃心欲自勉强,令无不必至,而居疾少健,恒复不周,每见讥责於论者,洪引咎而不恤也。意苟无馀,而病使心违,顾不媿己而已,亦何理於人之不见亮乎?唯明鉴之士,乃恕其信抱朴,非以养高也。
  
    世人多慕豫亲之好,推闇室藏本作至,从旧写本改。之密,洪以为知人甚未易,上圣之所难,浮杂之交,口合神疕,旧写本作离。无益有损,虽不能如朱公叔一切绝之,且必须清澄详悉,乃处意焉。又为此见憎者甚众而不改也。驰逐苟达,侧立势门者,又共疾洪之异於己而见疵毁,谓洪为泬物轻俗。而洪之为人,信心而行,毁誉皆置於不闻。藏本置作之,旧写本作毁誉之皆如不闻,今从卢本。至患近人,或恃其所长而轻人所短。洪忝为儒者之末,每与人言,常度其所知而论之,不强引之以造彼所不闻也。及与学士有所辩识,每举纲领,若值惜短,难解心义。藏本作家,从旧写本改。但粗说意之与向,使足以发寤而已,不致苦理,使彼率不得自还也。彼静心者存旧写本存字空白,疑是衍文。详而思之,则多自觉而得之者焉。度不可藏本无不字,从旧写本补。与言者,虽或有问,常辞以不知,以免辞费之过也。
  
    洪性深不好干烦官长,自少及长,曾救知己之抑者数人,不得已藏本无已字,从旧写本补。有言於在位者。然其人皆不知洪之恤也,不忍见其陷於非理,密自营之耳。其馀虽亲至者,在事秉势,与洪无惜者,终不以片言半字少累之也。至於粮用穷匮,急合汤药,则唤求朋类,或见济,亦不让也。受人之施,必皆久久渐有以报之,不令觉也。非类则不妄受其馈致焉。洪所食有旬日之储,则分以济人之乏,若殊自不足,亦不割己也。不为皎皎之细行,不治察察之小廉。村里凡人之谓旧写本谓字空白,疑有误。良守善者,用旧写本用字空白,疑有误。时或赍酒餚候洪,虽非俦匹,亦不拒也。後有以答之,亦不登时也。洪尝谓史云不食於昆弟,华生治洁於昵客,盖邀名之伪行,非廊庙之远量也。洪尤疾无义之人,不勤农桑之本业,而慕非义之奸利。持乡论者,则卖选举以取谢。有威势者,则解符疏以索财。或有有字当误,旧写本空白。罪人之赂,或当作而。枉有理之家,或为逋逃之薮,而飨亡命之人,疑作入。或挟使民丁以妨本作妨以,从下文乙转。公役,或强收钱物以求贵价,或占锢市肆,夺百姓之利,或割人田地,劫孤弱之业,愡恫官府之閒,以窥掊克之益,内以夸妻妾,外以钓名位,其如此者,不与交焉。由是俗人憎洪疾己,自然疏绝。故巷无车马之迹,堂无异志之宾,庭可设雀罗,而几筵积尘焉。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18:57:00
399#
  洪自有识以逮。将老,口不及人之非,不说人之私,乃自然也。虽仆竖有其所短所羞之事,不以戏之也。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不喜诃谴人交旧写本作又人。之好恶。或为尊长所逼问,辞不获已,其论人也,则独举彼体中之胜事而已。其论文也,则撮其所得之佳者,而不指摘其病累。故无毁誉之怨。贵人时或问官吏民甲乙何如。其清高闲旧写本作贤。能者,洪指说其快事;其贪暴闇塞者,对以偶不识悉。洪由此颇见讥责,以顾护太多,不能明辩臧否,使皂白区分,而洪终不敢改也。每见世人有好论人物者,比方伦匹,未必当允,而褒贬与夺,或失准格。见誉者自谓已分,未必信德也;见侵者则恨之入骨,剧於血雠。洪益以为戒,遂不复言及士人矣。虽门宗子弟,其称两皆以付邦族,不为轻乎当作平,旧写本作评。其价数也。或以讥洪。洪答曰:我身在我者也,法当易知。设令有人问我,使自比古人,及同时令我自求辈,则我实不能自知可与谁为匹也,况非我安可为取而。评定之耶?汉末俗弊,朋党分部,许子将之徒,以口舌取戒,争讼论议,门宗成雠。故汝南人士无复定价,而有月旦之评。魏武帝深亦疾之,欲取其首,尔乃奔波亡走,殆至屠灭。前鉴不远,可以得师矣。且人之未易知也,虽父兄不必尽子弟也。同乎我者遽是乎?异於我者遽非乎?或有始无卒,唐尧公旦仲尼季札,皆有不全得之恨,无以近人信其喽喽管见荧旧写本作萤。烛之明,而轻评人藏本作人评,从旧写本乙转。物,是皆卖卖字疑旧写本空白。彼上圣大贤乎?
  
    昔大安中,石冰作乱,六州之地,柯振叶藏本作镇业,从旧写本改。靡,违正党逆,义军大都督邀洪为将兵都尉,累见敦迫。既桑梓恐虏,祸深忧大,古人有急疾之义。又畏军法,不敢任志。遂募合数百人,与诸军旅进。曾攻贼之别将,破之日,钱帛山积,珍玩蔽地。诸军莫不放兵收拾财物,继毂连担。洪独约令所领,不得妄离行阵。士有摭得众者,洪即斩之以徇。於是无敢委杖。而果有伏贼数百,出伤诸军。诸军悉发,无部队,皆人马负重,无复战心,遂致惊乱,死伤狼藉,殆欲不振。独洪军整齐毂张,无所损伤,以救诸军之大崩,洪有力焉。後别战,斩贼小帅,多获甲首,而献捷幕府。於是大都督加洪伏波将军。例给布百匹,诸将多封闭之,或送还家。而洪分赐将士,及施知故之贫者。馀之十匹,又径以市肉酤酒,以飨将吏。于时窃擅一日之美谈焉。
  
    事平,洪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了不论战功。窃慕鲁连不受聊城之金,包胥不纳存楚之赏,成功不处之义焉。正遇上国大乱,北道不通,而陈敏又反於江东,归涂隔塞。会有故人谯国嵇君道,本作居道,从意林及晋书改,下放此。见用为广州刺史,乃表请洪为参军,虽非所乐,然利可避地於南,故黾勉就焉。见遣先行催兵,而君道於後遇害,遂停广州,频为节将见邀用,皆不就。永惟富贵可以渐得,而不可顿合,其閒屑屑亦足以劳人。且荣位势利,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也。且自度性笃嬾而才至短,以笃嬾而御短才,虽翕肩屈膝,趋走风尘,犹必不办,大致名位而免患累,况不能乎?未若修松乔之道,在我而已,不由於人焉。将登名山,服食养性,非有废也。事不兼济,自非藏本作不,从旧写本改。绝弃世务,则曷缘修习玄静哉?且知之诚难,亦不得惜问而与人议也。是以车马之迹,不经贵势之域;藏本作贵世之域,从旧写本改。片字之书,不交在位之家。又士林之中,虽不可出,而见造之宾,意不能拒,妨人所作,不得专一。乃叹曰,山林之中无道也。而古之修道者,必入山林者,诚欲以违远讙譁,使心不乱也。今将遂本志,委桑梓,適嵩岳,以寻方平梁公之轨。先所作子书内外篇,幸已用功夫,聊复撰次,以示将来云尔。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20:15:00
400#
  洪年十五六时,所作诗赋杂文,当时自谓可行於代。本脱於代二字,从意林补。至于弱冠,更详省之,殊多不称意,天才未必为增也,直所览差广,而觉妍媸之别。於是大有所制,弃十不存一。今除所作子书,但杂尚馀百所卷,犹未尽损益之理,而多惨愤,不遑复料护之。他人文成,便呼快意。余才钝思迟,实不能尔。作文章每一更字,辄自转胜,但患嬾,又所作多,不能数省之耳。
  
    洪年二十馀,乃计作细碎小文,妨弃功日,未若立一家之言,乃草创子书。会遇兵乱,流离播越,有所亡失,连在道路,不复投笔十馀年,至建武中乃定,凡著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又撰俗所不列者为神仙传十卷,又撰高尚藏本作上,今从旧写本。不仕者为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伎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别有目录。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卻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閒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洪见魏文帝典论藏本作典目,从旧写本改。自叙,末藏本作未,从旧写本改。及弹棋击剑之事,有意於略说所知,而实不数少所便能,不可虚自称扬,今将具言,所不闲焉。
  
    洪体钝性驽,寡所玩好,自总发垂髫,有脱句。又掷瓦手搏,不及儿童之群,未曾斗鸡鹜走狗马。见人博戏,了不目眄,或强牵引观之,殊不入神,有若昼睡。是以至今不知棋局上有几道,樗蒲齿名。亦念此辈末伎,乱意思而妨日月,在位有损政事,儒者则废讲诵,凡民则忘稼穑,商人则失货财。至於胜负未分,交争都市,心热於中,颜愁於外,名之为乐,而实煎悴。丧廉耻之操,兴争竞之端,相取重货,密结怨隙。昔宋闵公吴太子致碎首之祸,生叛乱之变,覆灭七国,几倾天朝,作戒百代,其鉴明矣。每观戏者,惭恚交集,手足相交,丑詈相加,绝交坏友,往往有焉。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多召悔吝,不足为也。仲尼虽有昼寝之戒,以洪较之,洪实未许其贤於昼寝。何者,昼寝但无益,而未有怨恨之忧,斗讼之变。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惟诸戏尽不如示一尺之书,故因本不喜而不为,盖此俗人所亲焉。
  
    少尝学射,但力少不能挽强,若颜高之弓耳。意为射既在六艺,又可以御寇辟劫,及取鸟兽,是以习之。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杀二贼一马,遂以得免死。又曾受刀楯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知之譬如麟角凤距,何必用之?过藏本脱过字,从旧写本补。此已往,未之或知。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21:43:00
401#
  洪少有定志,决不出身。每览巢许子州北人石户二姜两袁法真子龙之传,尝废书前席,慕其为人。念精治五经,著一部子书,令後世知其为文儒而已。後州郡及车骑大将军辟,皆不就。荐名琅邪王丞相府。昔起义兵,贼平之後,了不修名,诣府论功,主者永无赏报之冀。晋王应天顺人,拨乱反正,结皇纲於垂绝,修宗庙之废祀,念先朝之滞赏,并无报以劝来。洪随例就彼。庚寅诏书,赐爵关中侯,食句容之邑二百户。窃谓藏本作诏,从旧写本改。讨贼以救桑梓,劳不足录,金紫之命,非其始愿,本欲远慕鲁连,近引田畴,上书固辞,以遂微志。適有大例,同不见许。昔仲由让应受之赐,而沮为善。丑虏未夷,天下多事,国家方欲明赏必罚,以彰宪典,小子岂敢苟洁区区之懦志,而距弘通之大制,故遂息意而恭承诏命焉。
  
    洪既著自叙之篇。或人难曰:昔王充年在耳顺,道穷望绝,惧身名之偕灭,故自纪终篇。先生以始立之盛,值乎有道之运,方将解申公之束帛,登穆藏本作枚,从旧写本改。生之蒲轮,耀藻九五,绝声昆吾,何憾芬芳之不扬,而务老生之彼务。洪答曰:夫二仪弥邈,而人居若寓,以朝菌之耀秀,不移晷而殄瘁,类春华之暂荣,未改旬而凋坠,虽飞飙之经霄,激电之乍照,未必速也。夫期颐犹奔星之腾烟,藏本作炯,从旧写本改。黄发如激箭之过隙,况或未萌藏本作明,从旧写本改。而殒箨,逆秋而零瘁者哉?故项子有含穗之叹,扬乌有夙折之哀。历览远古逸伦之士,或以文艺而龙跃,或以武功而虎踞,高勋著於盟府,德音被乎管弦,形器虽沈铄於渊壤,美谈飘飖而日载,故虽千百代,犹穆如也。余以庸陋,沈抑婆娑,用不合时,行舛於世,发音则响与俗乖,抗足则迹与众迕,内无金张之援,外乏弹冠之友,循涂虽坦,而足无骐驎,六虚虽旷,而翼非大鹏,上不能鹰扬匡国,下无以显亲垂名,美不寄於良史,声不附乎锺鼎。故因著述之馀,而为自叙之篇,虽无补於穷达,亦赖将来之有述焉。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7 22:09:00
402#
  ○校刊抱朴子内篇序
  
    道家宗旨,清净冲虚而已。其弊或流为权谋,或流为放诞,无所谓金丹仙药、黄白玄素、吐纳导引、禁祝符■之术也。秦汉方士,绝不附会老子。即依讬黄帝,亦非道家之说。汉书艺文志以黄帝诸篇,分属道家神仙,盖本七略。七略又本於别录。刘子政固诵习鸿宝,笃信神仙者,而典校秘书,仍别方技於诸子之外,不相殽也。
  
    东汉之季,桓帝好神仙,祠老子。张陵之子衡,使人为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都习。神仙之附会道家,实昉於此。抱朴子内篇,古之神仙家言也。虽自以内篇属之道家,然所举仙经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绝无道家诸子。且谓老子泛论较略,庄子文子关尹喜之徒,祖述黄老,永无至言,去神仙千亿里。寻其旨趣,与道家判然不同。又後世学仙者,奉魏伯阳为正宗。是书偶及伯阳内篇之名,并无一语称述,惟神仙传中言参同契假爻象以说作丹之意而已。是稚川之学,匪特与道家异,并与後世神仙家无几微之合。
  
    余尝谓汉之仙术,元与黄老分途。魏晋之世,玄言日盛,经术多歧。道家自诡於儒,神仙遂溷於道。然第假借其名,不易其实也。迨及宋元,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炼养阴阳,混合元气,斥服食胎息为小道,金石符祝为旁门,黄白玄素为邪术,惟以性命交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其说旁涉禅宗,兼附易理,袭微重妙,且欲并儒释而一之。自是而汉晋相传神仙之说,尽变无馀,名实交溷矣。然则葛氏之书,墨守师传,不矜妙悟。譬之儒者说经,其神仙家之汉学乎!
  
    孙伯渊漕司,笃好古义,兼综九流,以明刻抱朴子及天一阁钞本错乱脱误,手自校雠,复属余与顾涧●各以家藏诸本,参证他书,覆校数过,伯渊叙录篇目,将以刊行。余因举神仙与道家者流,古今分合之故,论次为序,览者或有考焉。嘉庆十七年七月甲戌桐城方维甸撰。
  
    按:明刻抱朴子於内篇之後,附入别旨一篇,专论吐纳导引,与内篇本意不合,辞义亦甚浅近,不似晋人手笔。考之稚川自叙,本无此书。隋唐诸志,皆不著录。惟宋史艺文志道家有抱朴子别旨二卷。注云,不知作者。亦不谓为稚川所著也。晚出之书,元不可信。且今本五百六十馀言,不盈一卷,并非宋元旧本。故削去之,不复附於篇末云。维甸又跋。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9:17:00
403#
  ○葛洪撰述书目表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抱朴子内篇序。抱朴子外篇自叙。隋志作二十一卷。今存。
  
    抱朴子外篇五十卷自叙。隋志作三十卷,并云梁有五十一卷。今存。
  
    碑颂诗赋百卷自叙。晋书本传颂作诔。仙苑编珠引陈马枢道学传同。
  
    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自叙。本传作檄移章表。
  
    神仙传十卷自叙。本传。今存。
  
    隐逸传十卷自叙。本传。
  
    兵事方伎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自叙。本传作方伎杂事。
  
    金匮药方一百卷本传。
  
    玉函方一百卷
  
    抱朴子杂应篇。疑即前金匮药方。
  
    肘後要急方四卷本传。杂应篇作救卒方三卷。隋志作肘後方六卷。旧唐志作肘後救卒方四卷。四库全书目录作肘後备急方八卷。今存。道藏正一部肘後备急方八卷,误题作葛仙翁。
  
    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隋志。
  
    太清神仙服食经五卷新唐志。
  
    服食方四卷唐释法琳辨正论卷九。
  
    玉函煎方五卷隋志。
  
    黑发酒方一卷崇文总目。通志略。
  
    浑天论晋书天文志。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简称补晋志)
  
    幕阜山记一卷补晋志。潮说补晋志。略见于外篇佚文。
  
    兵法孤虚月时秘要法一卷新唐志。
  
    阴符十德经一卷新唐志。
  
    抱朴子军术补晋志。云此外篇中佚篇也,严可均全晋文辑得四十二条。今别录其目。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9:57:00
404#
  金木万灵诀一卷宋志通志略。今存道藏洞神部众术类。盖删改金丹篇而成。太清玉碑子一卷宋志。葛洪与郑思远问答。今存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大丹问答一卷今存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还丹肘後诀三卷今存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四家要诀一卷通志略。集刘向、陵阳子、抱朴子、狐刚子所记炼丹事。
  
    抱朴子养生论一卷宋志。今存道藏洞神部方法类。
  
    稚川真人校证术一卷今存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神仙金汋经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今存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严可均曰:抱朴子养生论,前半即地真篇也,後半与极言篇相辅。稚川真人校证术是後人所演。
  
    神仙金汋经三卷,其中下二卷,即金丹篇也。见铁桥漫稿
  
    卷六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
  
    孙诒让札迻十抱朴子微旨条云:
  
    金汋经,晋宋间人依傅抱朴子假讬为之。
  
    要用字苑一卷旧唐志。颜氏家训书证篇作字苑。马国翰有辑佚本。
  
    史记钞十四卷新唐志。
  
    汉书钞三十卷隋志。
  
    後汉书钞三十卷旧唐志。
  
    良吏传十卷本传。
  
    集异传十卷本传。
  
    西京杂记六卷旧唐志。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子部十二云:旧本或题汉刘歆撰,或题晋葛洪撰,实则梁吴均撰。但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子部七考定为葛洪作。今存。
  
    汉武内传一卷隋志不著撰人。文廷式补晋志云:日本见在书目题葛洪,今从之。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子部七考定为晋葛洪撰。今存道藏洞真部记传类。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10:30:00
405#
  老子道德经序诀二卷旧唐志。
  
    修撰庄子十七卷释法琳辨正论。补晋志。
  
    丧服变除一卷隋志。
  
    遯甲肘後立成囊中秘一卷隋志。
  
    登涉篇作囊中立成。
  
    遯甲返覆图一卷隋志。
  
    遯甲要用四卷隋志。
  
    遯甲秘要一卷隋志。
  
    遯甲要一卷隋志。
  
    三元遯甲图三卷旧唐志。
  
    龟决二卷隋志。
  
    周易杂占十卷隋志。
  
    抱朴君书隋志集部。
  
    序房内秘术一卷隋志称葛氏撰。新唐志。或即葛洪。
  
    太一真君固命歌一卷宋志。
  
    抱朴子别旨一篇通志略。今存道藏太清部。盖後人掇辑吐纳导引之诀而成,殆与胎息术相类。
  
    胎息要诀一卷通志略。
  
    胎息术一卷补晋志。
  
    郭文传补晋志。明案: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与葛
  
    洪同时亦遭世乱而隐者。先洪卒。见晋书隐逸本传。
  
    五金龙虎歌一卷崇文总目。
  
    五岳真形图文一卷崇文总目。
  
    老子戒经一卷通志略。
  
    关中记一卷宋志。玉海引中兴书目。
  
    马阴二君内传一卷宋志。
  
    隐沦杂诀一卷宋志。明案抱朴子杂应篇答问隐沦之道,或为杂诀之所本。
  
    元始上真众仙记一卷宋志。今存道藏洞真部谱■类。刘师培读道藏记云:此书“次行题葛洪枕中记五字,中志各仙官位号及治所,即今所传枕中记也”。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11:50:00
408#
  明案: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另有枕中记一卷,言养生接命之术,与众仙记内容迥异。通志略著录唐孙思邈枕中记一卷,未知孰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枕中书一卷,旧本题晋葛洪撰。考隋、唐、宋艺文志但有墨子枕中记及枕中素书,而无葛洪枕中书。此本(枕中书)一名元始上真众仙记。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九谓枕中书提到许穆与许玉斧,而洪当长于穆,许玉斧更其後辈,二人之去世,洪皆不及见,安得取而著之书中。是枕中书(上真众仙记)之“不出於(葛)洪亦明矣”。余先生之说是。
  
    抱朴子玉策记补晋志。
  
    明案:此盖抱朴子引玉策记,非葛洪所撰之玉策记也。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九狐第十三条引抱朴子玉策记曰:“狐及狸狼,皆寿八百岁,满三百岁暂变为人形”。正是抱朴子对俗篇引玉策记之语(参校敦煌残卷文字)。遐览篇已著录玉策记一卷,足徵葛洪曾见其书。而初学记始误以玉策记属抱朴子。严可均铁桥漫稿卷六云此记恐後人依讬之书。亦不确。余意并非後人有意假讬,实乃唐人徐坚辈误题耳。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12:39:00
409#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作者:yxsx 回复日期:2009-6-18 13:08:00
411#
  对修习很有帮助的资料,谢谢学者翰文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13:23:00
412#
  《史记》的介绍
    《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14:41:00
413#
  庄子的品质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15:10:00
414#
  
  庄子语录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但是比不上从前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15:39:00
415#
  庄子所持的宇宙和人的关系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而且还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数学里的极限思想。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16:23:00
416#
  庄子的哲学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 “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
    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17:35:00
417#
  庄子的地位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一生洁身自爱始终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惊世骇俗的哲学大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奇葩。曾经“庄周梦蝶”,他分不情梦境和现实的差距。他与时人惠子有“安知鱼乐”的精彩辩论。相传,庄子妻子过世时,他鼓盆而歌。庄子的寓言有汪洋恣肆的想象,缜密精微的哲理,生动细腻,挥洒自如。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18:37:00
418#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18:51:00
419#
  关于庄子的典故和寓言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20:00:00
420#
  巧论三剑,一言兴邦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拚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会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神色萧然。入殿门不趋,见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道:“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机会,让我得以一试。”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赵文王问:“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样的剑?长短何如?”庄子答:“臣持什么剑都可以。不过臣有三剑,专为大王所用。请允许我先言后试。”大王点头,道:“愿闻三剑究竟何样?”庄子道:“此三剑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大王好奇相问:“天子之剑何样?”庄子道:“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国、泰山为愕,以晋、卫两国为背,以周、宋两国为首,以韩、魏两国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挥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维。此刻一出,匡正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谓天子剑也。”
    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问:“诸侯之剑何如?”庄子道:“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愕,以贤良之士为背,以忠圣之士为首,以豪杰之士为把。此剑直之亦不见前,举之亦不见上,按之亦不见下,挥之亦不见旁。上效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动,四海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此乃诸侯剑也。”文王听了,频频点头。
    文王接着问:“庶人之剑又如何?”庄子道:“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浓眉长须者所持也。他们衣服前长后短,双目怒光闪闪,出语粗俗不堪,相击于大王之前,上斩脖颈,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剑,无异于斗鸡,─旦不慎,命丧黄泉,于国事无补。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却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深感遗憾!”赵文王听了,马上起身牵庄子双手上殿。命厨师杀鸡宰羊,好酒好菜款待庄子。赵文王绕桌三圈。庄子见了,道:“大王且请安坐定气,臣剑事已奏完毕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赵文王自听庄子畅论三剑后,三月未出宫门。自此戒绝好剑之痛,一心治理国家。那些剑土自觉再无出头之日,个个心怀忧惧,不久都纷纷逃散或自杀了。

作者:泡在海里的森林 回复日期:2009-6-18 20:15:00
421#
  楼主发的帖子里有多少是你自己的东西那?
  
  楼主说丹道可以自学,一句话就知道你根本是个外行。
  
  楼主在自己的群里既然说自己修完了大道,你知道丹法的最后一招是什么嘛?你如果练完最后一招,也不会在这里唠叨了。

作者:学者翰文 回复日期:2009-6-18 21:13:00
424#
  人生本如是迷茫吗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弟子侍立在旁,说:“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实不明白。”庄子道:“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子?骨骼、五腑六脏,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与谁亲近些呢?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此有臣妾关系吗?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争斗摩擦,精神耗尽象马飞奔一样,而自己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亡,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吗?”

作者:炎黄一子 回复日期:2009-6-18 21:26:00
425#
  
  这一段十分叫人沉思~
  
  

所有跟帖: 

回复:回复:回复:回复:[评论]道学(丹道)之同修共悟 -yanlan- 给 yanlan 发送悄悄话 yanlan 的博客首页 (137976 bytes) () 06/07/2010 postreply 17:02:5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