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公路只修到一半:扎墨公路隧道建设感天动地ZT

来源: 赖步 2009-12-04 22:08:4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401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赖步 ] 在 2009-12-07 11:21:4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国防部网站的:)

http://news.mod.gov.cn/forces/2009-04/30/content_3003466.htm


武警交通部队:扎墨公路隧道建设感天动地

为了让目前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西藏自治区墨脱县早日实现公路贯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从去年9月起,各路筑路大军陆续挺进扎墨公路建设战场。其中,武警交通部队承担了全线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地质构造最复杂的重点控制性工程——3310米长的嘎隆拉隧道建设任务。
危难之际见忠诚。当我们为这些故事感动之时,亲爱的读者,我们还想告诉你们,此刻,工程正在艰难地一米一米向前掘进。官兵们说:无论多么困难,一定会胜利完成任务!在此,让我们一起向奋战在扎墨公路的全体官兵致敬,并送上最美好的祝福!——编者

墨脱,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被称为“高原孤岛”。

因为海拔4800米的嘎隆拉山的阻隔,墨脱是目前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50年来,为了打通去墨脱的道路,先后有200多名建设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去年9月,西藏扎木镇至墨脱的公路被国家正式立项批准建设后,素有“筑路铁军”之称的武警交通部队,吹响征战扎墨公路的号角。他们承担了全线施工难度最大、工程技术要求最高、生活环境最苦的嘎隆拉隧道建设任务,目前隧道已掘进420多米。施工建设以来,武警交通部队官兵以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曲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壮歌。

  兵发墨脱,挺进“死亡地带”

打通扎墨公路,是墨脱人世代期盼。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先后5次修建这条“天路”。由于地质构造极不稳定,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修成的路屡屡被毁坏殆尽。目前,只有一条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的“土坯路”,每年7至9月才可通行,车毁人亡的悲剧时有发生。

为了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墨脱各族群众,国家将扎墨公路列入西藏“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并把最难啃的“硬骨头”——打通3300米长的嘎隆拉山隧道任务交给武警交通部队,工期只有两年。

这是对武警交通部队官兵的信任。近年来,他们先后参加铁峰山、二郎山、鹧鸪山、海子山隧道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先后荣获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和土木工程最高奖“詹天佑奖”,10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奉命出征前的动员大会上,武警交通部队一总队政委刘根水动情地说:“嘎隆拉山隧道是死任务,就是死也要头朝着墨脱的方向!”

作为高原老兵,没有人不知道此次任务的艰险。总队党委先后5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规定:在家是独生子、身体有病、没有高原施工经验的官兵不能去。

三天后,当申请参战官兵的名单放到总队领导面前时,他们感动了:申请参战的人员,近80%是独生子,九成以上是二级士官、技术骨干。最后,经过反复衡量,总队领导从中挑选出300多名精兵强将。

俗话说:“嘎隆拉,伸手把天抓。”要征服嘎隆拉山远非易事。

嘎隆拉山海拔4800米,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山顶常年积雪平均厚5米至6米,从波密到嘎隆拉山仅24公里,要翻越10多处泥石流、塌方多发路段,冬季雪崩随时可能发生,被称为“死亡地带”。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至少有10人、几十头牲畜葬于山腹。2004年2月的一次大雪崩,就吞噬了11个人的生命。

这是一场时刻面对死亡的战斗。

去年8月20日,工程师刘九林带领10人勘测小组和1名向导进入嘎隆拉山先期实地勘测,行进到16公里处时,隐约从前方传来“哗啦啦”的响声。“泥石流来了!”刘九林赶紧指挥调转车头躲避,但只容一辆小车通行的路上,根本无法调头。情急之下,他们只好弃车向旁边的一处高地爬去。他们刚刚站稳,泥石流挟着石块、大树,翻腾着倾泻而下。“真悬啊,走过墨脱路,才知道什么叫天险。”

然而,真正的凶险才刚刚开始。

为了让隧道早日贯通,武警交通部队指挥部决定实施从嘎隆拉山南北两侧打通的办法。南侧官兵必须赶在10月份大雪封山前,把所有装备物资、生活给养全部抢运到位。此时,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

9月3日一大早,官兵搭乘拉送物资的车队向山顶进发。中午时分,车队行驶到嘎隆拉山顶,突然乌云翻滚,狂风挟着雪粒呼啸而来。突然,一辆汽车车轮发生打滑现象。危急关头,带车干部杨忠良和三级士官崔智脱下棉大衣,塞到车轮下面,避免了一次重大险情。雪越下越大,气温骤降,必须赶在天黑之前下山,否则,官兵就会冻成“雪坨子”。

此刻,用来运输物资的5头骡子累得趴在雪地上,大口大口喘着粗气,任凭踢踹,就是不起来。三级士官祁正军等10名战士上前卸掉骡子身上的大米、面粉,往身上一甩,用背包带牢牢地捆好,就向山下走去。碰到险要地段,他们几乎是爬着一点一点往前挪。

25天后,官兵硬是把1300多吨生产物资、50多吨爆材、100多吨生活给养全部运到宿营地

(其他见国防部网站)

所有跟帖: 

有时候,铁路隧道比公路容易,直径小。 -zyt- 给 zyt 发送悄悄话 (228 bytes) () 12/04/2009 postreply 22:31:17

条件允许的话,上液氮冷冻开凿面防止泥水涌:) -赖步- 给 赖步 发送悄悄话 赖步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4/2009 postreply 22:40:36

真有人提建议用这招 -zyt- 给 zyt 发送悄悄话 (362 bytes) () 12/04/2009 postreply 22:55:37

回复:有时候,铁路隧道比公路容易,直径小。 -Chiyankun- 给 Chiyankun 发送悄悄话 Chiyankun 的博客首页 (442 bytes) () 12/05/2009 postreply 08:11:0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