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840年至1949年百年国耻的原因

来源: 李毅 2009-09-11 19:22:3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1986 bytes)

第三节 中国1840年至1949年百年国耻的原因 (未定稿)

 

这里从国际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中国百年国耻的原因。中国1840年到1949年百年国耻,主要表现在中国打输了两次鸦片战争,打输了甲午战争,九一八之后不战而弃东北、平津。打输这三场战争,完完全全不是历史的必然,都不是实力的问题。对于九一八日本是侥幸白捡了东三省,学术界没有异议。对于只要迁都抗战,中国完全可能打赢甲午战争,学术界没有大的争议。对于鸦片战争,则颇有争议。阿富汗打了八十年,打了三场英阿战争,三次打败英国,最后彻底打走了英国[1]。中国在所有方面比阿富汗不知强大多少倍,可是,打输了鸦片战争,打输了甲午战争,蒋介石不战而弃东北、平津。为什么?大陆现行大中小学教材的解释基本上是错误的,并不是中国的国力弱小。

 

1.两次鸦片战争

 

    1841年小小的阿富汗就打败了38000英国入侵军,包括全歼16000多英军主力,18404000英军打败中国绝非历史的必然。有学者以为,鸦片战争中国必败,怎么打都肯定要败,谁打都肯定要败,还不如根本不要打,从一开始就投降、签署不平等条约。这种看法颇值商榷。我认为,中国打赢鸦片战争,要比打赢甲午战争还要容易得多。甲午战争,要迁都才能抗战。鸦片战争,连都不用迁,可以就在北京打巷战,全歼入侵之敌。

    当时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国、第一富国,人口、幅员、产值、物力、财力都远大于英国。常备军80万,可调动的武装力量数百万。而两次鸦片战争,敌人兵力一直从几千人到一万多人不等,且英法劳师远征,远离后方,难以持久。英军的优势,一是舰炮口径大,射程远,能够在射程内支持步兵作战,但1840年的英国舰炮,与朝鲜战争的美国火力,完全不可比。二是步枪比中国军队好,但也不过是单发枪,且一下雨就不能用,那时候根本还没有机关枪。三是野战炮的灵活运用,但口径不大,攻坚能力并不很强,且数量有限。两次鸦片战争,英军都是沿海、沿江作战,都以攻城为战略手段,以通过攻下坚城或兵临城下的战略手段,达到强迫中国签署不平等条约的战略目的。具体说来,是以攻占广州、南京、北京,为主要战略手段。英方从未掩饰其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从战略上讲,其下攻城。英军不得不攻城,不得不攻坚城,是其不可克服的战略错误和战略弱点。

    对中国来讲,全歼4000英军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特别是北京,打巷战。打巷战,就可以把敌人的火力优势降到最低,最充分发挥中国的人力优势(其实,不要说鸦片战争,就是朝鲜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也主要是靠近战、夜战、白刃战制胜)。在华南,打烂广州,与长沙共存亡。在华东,打烂南京,与武汉共存亡。在华北,打烂天津,与北京共存亡。当时的北京城池,是世界最大的城池,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坚固、最完善的城防工事体系,(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4%BA%AC%E5%9F%8E%E6%B1%A0),城中套城,环环相扣,其结构布局非常有利于打巷战。英军主攻北京,只在必得。中国在天津打烂以后,把军队、军属、京郊百姓全部撤进北京城墙(五、六十年推到护城河里了)以内,只许进,不许出,北京城内,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全民皆兵,卫国就是保家,谁都无法当逃兵,都是哀兵。在城墙以外坚壁清野,该烧得烧,该砸的砸。传檄天下,号召天下兵马、天下豪杰起兵勤王,奔赴北京,从外围兜剿,里应外合。号召全体军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只留首级。恢复战时体制,以敌人首级为唯一标准重新调整全国各级官员。一个首级,授武秀才;两个首级,授武举人;三个首级,授武进士;部下夺敌十个首级,授实缺县令(县长);部下夺敌一百个首级,授实缺知府(市长);部下夺敌一千个首级,授实缺巡抚(省长)。提头来见,立即兑现。果如此,几千名、至多万把名入侵之敌,不久就会变成京酱肉丝和京酱肉片。中国人自古就是想拿个功名当个官,有这样的便宜好事,天下豪杰,还不打破头吗?届时朝廷的一个重要工作,恐怕是防止中国军队内部为抢敌人的首级内讧。打太平天国的时候,官军为邀功屡有割百姓首级冒功的。这种事情,鸦片战争中不会有,因为英国人和中国人长得太不一样了。即使用十比一的代价全歼侵略者,对中国来讲也是一个非常微小的代价。

    以上战略部署能否打赢鸦片战争,还请认为鸦片战争无论如何都打不赢、最好不打就投降的学者批评指教。上述办法没有一点新鲜的东西,中国历史上早都用过无数次了。有学者认为,道光咸丰因为是少数民族皇帝,不敢用汉人打战,值得商榷。打洪秀全,还不是用曾左李?蒋介石不是少数民族,还不是不战而弃东北,不战而弃平津?斯大林不是俄国人,希特勒不是德国人,哪一个怕打仗?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打不赢,是因为道光咸丰没有钱打仗,这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要说国库就在北京,不要说当时住在北京的皇亲国戚、富商巨贾、文武百官总共有多少钱,光说皇宫里、圆明园里面的东西,值多少钱?拿出一个零头,在北京打巷战都用不了。天下兵马来北京勤王、博取功名,自然是自带兵马粮草。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期间,民兵不能用来作战,因为没有足够的军事训练,值得商榷。太平军和湘军都是农家子弟,都比八旗、绿营能打。现在非洲那些出身低微的儿童少年兵,也很能打。

    我读两次鸦片战争史,读出来的结果,和主张鸦片战争中国必败的学者,完全不同。比清朝弱小不知多少倍的阿富汗,1841年就曾打败38000英国入侵军,包括全歼16000英军主力(只跑了一个医生和一个伙夫)。和全歼16000英军主力的阿富汗相比,道光咸丰不知道要富裕多少倍、强大多少倍。我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不是打败了,而是根本就没有打。中国那时有四亿多人,有近百万常备军,在鸦片战争史中,中国出兵万人以上参战的战役很少;中国军队战死千人以上的战斗很少。多数战斗,中国军队都是一触即溃,伤亡都很小。这哪里是打仗,根本就像幼儿园小孩儿过家家。(斯大林格勒巷战,不讲双方伤亡多少万,苏方自己就地正法的逃兵就有一万多人。)这根本就不是中国历史的常态,自从盘古开天地,中国那是这个样子?我们这里不讲解放战争牺牲一万人的战役有多少,也不讲朝鲜战争[2]牺牲一千人的战役有多少。我们看战国时期,那时战国七雄加起来也不到一亿人。史记有关长平之战的记载见附[3]。白起在长平围住四十万赵军,因兵力不足,无法歼灭。秦昭王为此走遍全国,以爵位一等为奖励,动员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开往长平,最终大获全胜,坑赵卒四十万(最近挖出来了)。秦始皇更是在九年时间里,带甲百万,一举灭了六国,一统天下,为中国领先世界两千年奠定了基础。放秦皇、汉武、唐宗、康熙那个人在这个位子上,中国都会打赢鸦片战争。道光咸丰如果敢打,一样能赢,但他们畏敌如虎,畏战如鼠,根本不敢战,根本不想战,早就未战先败。咸丰作为最高统帅,更是弃政府、军队、人民于不顾,大战在即,临阵逃脱,不战而降,庞大坚固的北京城池,拱手相送。两次鸦片战争中,道光咸丰对英国人要的那点小钱,根本就不在乎。前线统帅在付广州赎城费和南京赎城费的时候,出手又多又快。从上到小,一是钱多,二是怕死,三是从来不敢在大城坚城打巷战,怕打破坛坛罐罐。上行下效,一以贯之,少有例外。这根本就不是中国历史的常态。

    有学者认为,中国不开放,英国用武力开放中国,并非完全不正义。这种说法,实难苟同。我也不认为,中国开禁鸦片就完全错误,英国为了弥补贸易逆差要在中国卖鸦片就完全没有道理。如果英国也在英国开禁鸦片,也允许中国人种鸦片到英国去卖,那就是平等互利,那英国打鸦片战争就没有什么非正义性。但英国人在英国抽鸦片就砍头,却发动鸦片战争要中国人抽鸦片让英国赚钱,则英国打这场战争就没有丝毫的正义性。这根本就是拿中国人不当人,禽兽不如。

    如果道光或者咸丰打赢鸦片战争,整个中国历史、亚洲历史、世界历史就完全不同。代表亚洲出头的,就不是明治,而是道光或者咸丰。自上而下在浴血奋战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统治阶级,很容易回到郑和下西洋的进取精神,走向世界,与欧洲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工业化,就像日本和德国的统治阶级一样。中国社会也就不需要自下而上的革命了。中国继续作世界第一富国、第一强国。英国永远超不过中国,美国永远超不过中国,俄国拿不走那150万平方公里土地,日本也不会脱亚入欧。太平天国也不会出现,就是出现了也难以坐大。人类历史就不会出现1865年之后这个小插曲,这个变态。

 

2.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更是没有输的理由。马关条约,更是没有一丝一毫要签的必要。甲午战前,中国的产值、人口、疆域、政府财政收入超出日本多倍。中国陆军近百万人,日本陆军不到三十万人,装备相当。中国海军总吨位大大超过日本,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实力相当。北洋水师失利之后,马关条约签署之前,中国绝大部分人力、财力、物力、军力,根本都还没有动用。日本是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借钱打这一仗,此时已是民穷财尽,日军已是强弩之末。连康有为这个书生,都一眼就看出来,只要迁都抗战,中国必胜。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只要迁都抗战,日本最多只能坚持几个月。中国当时富裕的程度,是今天中国人难以想象的。今天中国的产值只不过占世界产值的百分之五,而当时中国产值大大超过世界总产值的百分之十,马关条约之后不久,中国就给日本还清了相当于日本政府年财政收入六、七倍的巨额赔款。用这笔钱做军费,不要说把日本打出中国去,就是打到日本去,也是绰绰有余的。(早在十年前的1885年,刘铭传就上奏防患于未然、先发制人、挥师东进、平定日本,慈禧不准。)不是甲午战争,而是马关条约,把中国从大国、强国,打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国力开始加速度下滑。甲午之后,直到现在,中国再也没有远洋舰队。

    甲午的时候,对中国来说,成为世界强国还是很容易的,没有任何武器禁运和科技禁运,科学技术也远没有现在复杂,只要有钱,不论多么先进的武器、多么先进的科技,花钱就能买来,并且都不怎么贵,这是美国、日本、德国后来都能超过英国、法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慈禧、李鸿章迁都抗战,打败日本,中国历史、亚洲历史、人类历史,就会完全不同。不签马关条约,孙中山根本就不会革命,也不会有义和团、八国联军、辛丑条约。在迁都抗战中打赢甲午战争的新的统治阶级,很容易革故鼎新,赶美追英。不签马关条约,日本就没有机会在中国东北打日俄战争,就更不可能有九一八,日本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二。今天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明治维新只占一半原因,另一半原因就是慈禧、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明治能做的事情,慈禧没有一样不能做。如果秦皇、汉武、唐宗、康熙在这个位子上,都只会比明治做得更好。慈禧、李鸿章,千古罪人。慈禧、李鸿章的无能、腐败、卖国,决不是历史的常态,决不是历史的必然。

 

 

3.九一八

 

    九一八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只有一万人,朝鲜日本驻军只有五万人。东北军有近三十万人,全中国有数百万武装力量。但蒋介石却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只是忠实执行了蒋的不抵抗政策),不放一枪,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相送,让一万多日本军队不战而得全东北,连日本政府都觉意外。何梅协定,进而又把北京、天津这两座坚城要塞,把整个华北,一枪不放,拱手相送。正是蒋介石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之间这六年的卖国行径,引狼入室,鼓励、促成、引发了日本以中国东北为巩固战略后方的全面侵华战争。秦皇、汉武、唐宗、康熙,哪一个放在这个位置上,都决不会不战而弃东北、不战而弃平津、不战而弃华北。蒋介石如果在九一八就全面抗战,中国历史、亚洲历史、世界历史,就会完全不同。如果蒋介石不抱定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敢于在九一八的时候就全面抗战,不要说日军占不了东北,全歼关东军都有可能。果如此,那就是抗美援朝提前了二十年,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中正。日本占不了东北,就难以全面侵华,就不见得会有卢沟桥、淞沪战役、南京战役、武汉战役、长沙战役,中国就丢不了外蒙古,毛泽东就取代不了蒋介石,苏美两霸的世界格局也不见得是必然。蒋介石不战而弃东北、不战而弃平津,绝非历史的常态,绝非历史的必然。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就放弃外蒙古,千古罪人。数次拒绝接受冲绳,更是蒋介石在世界舞台上不思进取的集中表现。

 

4.打败三场战争的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统治者害怕自己被取代。自己占着位子,无能愚昧,不敢打仗,不会打仗,不会富国强兵,但决不让出位子,决不能让明白人、能人取代自己。一旦全面开打,自己的无能就掩盖不住了,明白人、能人就压不住了。所以,决不能全面开打。宁愿赔款给洋人,割地给洋人,息事宁人,也决不能全面开打。宁予洋人,不予家奴。道光咸丰、慈禧李鸿章、蒋介石,一脉相承。

二是攘外必先安内。道光咸丰、慈禧李鸿章、蒋介石,莫不如是。蒋介石当时愚昧地认为,一旦抗战,各路诸侯必将犯上作乱,所以攘外必先安内。实际上,安内必先攘外,蒋介石一抗战,即刻成为民族英雄,在整个抗战期间,成为无人挑战的中国最高领袖。对于没有在九一八就全面抗战,后来蒋介石自己也痛悔终生。马英九的父亲主持拍摄的抗战史《一寸河山一寸血》对此毫不否认。

 

5.朝鲜战争

 

2009年,中国总值超过日本;再有十五年或略长时间,中国总值可能超过美国,重回世界第一。世界历史有可能从变态转回常态,首先是因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世界历史从变态转回常态的转折点是朝鲜战争。有关朝鲜战争研究,不论美国[4]和中国,都很充分了,分歧不大,争论不多。毛泽东把美军从鸭绿江赶到三八线,并守住了三八线,实属人类军事史的奇迹,从实力上是无论如果也讲不通的。中国1952年的GDP才恢复到1937年的水平。

1931年,蒋介石不战而弃东北。之后,不战而弃平津、华北。1937年后,陆续丢了济南、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长沙。基本上丢光了。而1950年,毛泽东以比蒋介石1937年还要小得多的GDP,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大体相当的兵力,以绝对劣势的武器装备,把美军从鸭绿江赶到三八线,一度拿下汉城。这不是钱的问题,不是武器的问题,而是因为有了先进的军事经济制度、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先进的战略战术。先进的制度、思想、战略、战术可以弥补金钱与武器的不足。英国鸦片战争打败中国、日本甲午战争打败中国,是同样的道理。

 

6.大战略的重要性

 

  上面这句话中所讲的思想,是指最高统治集团的国际战略思想,最高统治集团的经济军事政治外交大战略。这里的核心是,要不要当世界第一,要不要自主创新,要不要在一切领域赶超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敢不敢亮剑,有没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人活一口气,人家是人,我们也是人,人家有的,我们要有,人家没有的,我们也要有,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对世界应该有较大的贡献,为此,不惜一切牺牲,不惜一切代价,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世界第一只有一个,谁坐世界第一,不是命定的,是干出来的。不仅最高统治集团有这样的坚定思想,而且通过法律、法令、规章制度、报刊传媒、大、中、小学教材、文学艺术,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这些东西塑造成一个意识形态,灌输到全体公民的思想中去,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变成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1800年以来,法国(拿破仑)、英国(两次鸦片战争,维多利亚女王)、美国(1865-1900)、日本(明治一代人)、德国(俾斯麦一代人)、俄国(斯大林一代人),都从远不如中国富强的国家,在大约一代人的时间里,崛起为世界强国,向世界第一的位置发起冲击。回过头来看,最高统治集团有没有这口气,有没有这样一个意识形态,能不能使这种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统治集团、整个上层阶级的共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百姓,在今日中国就是占人口85%以上的工人和农民,可以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怎么想都可以,怎么说都可以。但最高统治集团、上层阶级内部,必须有志气、有能力,必须对世界、对中国、对大战略,有正确地认识,有共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戈尔巴乔夫时代的苏联就是前车之鉴,音容宛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但意识有极大的反作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人类历史、亚洲历史、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关头,最高统治集团、最高统帅的意识,有时候可以起到决定作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关键是有没有这口气。秦始皇九年灭六国,就是靠这口气。美日德俄英法,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基本实现工业化,向世界第一冲击,就是靠这口气。弱国、小国英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打败大国、强国中国,就是靠这口气。弱国、小国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大国、强国中国,就是靠这口气。一万日本关东军,不战而下中国东北,就是靠这口气;日军不战而下平津华北,就是靠这口气。慈禧、袁世凯、蒋介石,就是没有这口气。毛泽東、彭德怀,用大体相当的兵力、绝对劣势的装备,几个月的时间,就把美军从鸭绿江赶过三八线,拿下汉城,就是靠这口气。中国在那么落后的条件下,用那么快的速度,搞出两弹一星核潜艇,就是靠这口气;印度就迟了四十年。

  在这些人类历史、亚洲历史、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物质有重要作用,但精神起决定作用。最高统帅、最高统治集团有没有这口气,有没有战略眼光,有没有不惜一切代价(如塔山阻击战)的思想路线,有没有六亲不认的政治路线(遵义会议后不久,基层红军军官就杀了毛泽東的妻弟),有没有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组织路线(周恩来、向英、陈毅原来都是毛泽東的上级),这些都不是物质问题,都是精神问题、意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知难行易。

  这种情况,不仅是历史,更是现实。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几年时间就把俄国从世界第二搞到世界第十八。普丁重振了全面崩溃的俄国,几年时间就把俄国恢复到世界第十名左右,并宣布再过几年时间,要超过意大利,接近英法。就俄国这个物质来讲,戈尔巴乔夫接的是一个两霸之一的世界第二,是一个远远超过当时世界第三日本的世界第二,而普丁接的是一个世界第十八的崩溃的俄国,我2000年就在莫斯科亲眼看到了这个崩溃的俄国。但由于戈尔巴乔夫和普丁的精神不同,结果就完全不同。普丁一出,世界历史、俄国历史为之一变。这些,都活生生地发生在我们眼前。

  中国今后能不能搞成自主创新,根本就不是物质问题,完全是精神问题。从1949年到八十年代初,中国搞自主创新一直都很困难,主要因为没有钱、没有人,不得不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完全相反,就物质而言,可以为所当为。中国现在钱多得花不完。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花不完,成了灾。想用这个外汇储备买个自主创新,人家不卖。各级政府的税收都迅速增加,老是需要年底突击花钱。老百姓的储蓄迅速增加,特别是城里人,特别是富人。更重要的是.人才多的用不完。多年来,在美国,我身边环绕的,都是中国名校的高材生。北大、清华、中科大,整班整班出国者,屡见不鲜。1949年,中国有6000多名留美学生,建国后,以钱学森为代表,几年时间,就有4000多人回国。为什么现在十个留美博士九个不回国?根子就在中国不搞自主创新,不需要人才。国内毕业生就业也有困难。给世界打工,做世界加工车间,当然只需要廉价劳动力,不需要人才。直到现在,美国还在大举借外债、大举引进人才。中国处于现在这个全面落后的发展阶段,需要在几乎所有方面自主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需要大量的钱,需要大量的人才,按说钱根本就不够用,还需要借外债,按说人才根本就不够用,还需要引进国外人才。怎么会钱多得花不完,成了灾?怎么会人才多的用不完,整班整班跑出去不回来?就是因为不搞自主创新。就物质而言,按照现在的财力和人力,中国现在可以在所有需要自主创新的领域,全面展开自主创新;在所有的领域,为所当为。如果中国的自主创新有朝一日搞不成,如果中国有朝一日搞成了拉美化,那完全不是物质问题,那完全是精神问题。

  思想问题,思想路线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归根结底为国家大战略问题,至关重要。在关键时刻,比物质还重要。因此,中国的社会科学(经、法、社、政等)工作者和人文科学(文、史、哲等)工作者,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子孙后代,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1]    英殖民者为与沙俄争夺对中亚地区的控制权,从1839年至1919年对阿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第一次英阿战争发生于1839年。1839年4月,英军3万多人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英军另一路强行穿越开伯尔山口,配合英军主力作战。阿军仅有1.5万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远不及英军。英军很快就攻占了坎大哈加兹尼,兵临喀布尔城下。多斯特·穆罕默德逃到布哈拉避难,英国随在喀布尔建立傀儡政权。为回击英国侵略军,阿富汗人民揭竿而起,展开抗英游击战争。各地游击队依托有利地形,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袭击英军哨所,切断敌交通补给线,收复重要城镇。1841年11月2日,喀布尔爆发起义,各地游击队举行联合反攻,怒不可遏的喀布尔市民手执各种原始武器冲向预定目标。起义军英勇作战,势不可当,当晚就占领了喀布尔全城。第二天起义军向城外的英军据点进攻,英殖民军惊呼“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对我们了”。战至9日,起义军攻占了喀布尔至巴拉·喜萨尔要塞间的全部据点,后又击毙英国公使麦克诺顿,英军被迫同意从喀布尔撤军。英军残部及随行人员和家属1.6万人在向贾拉拉巴德撤退沿途,多次遭到起义军的伏击,最后只有一名身负重伤的军医跑回贾拉拉巴德,报告了英军全军覆没的消息。此后,抗英武装又包围了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收复了加兹尼,英傀儡政权彻底垮台。英殖民者不甘心失败,增调援军,首先解了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之围,尔后从东、南两个方向大举进攻喀布尔。1842年9月,阿军经浴血奋战,终因力量悬殊,主动撤离了喀布尔。英军重占喀布尔后烧杀抢掠,疯狂报复。但阿人民并没有屈服,抗英斗争更加高涨。英军唯恐再遭惨败,在救出人质后,慌忙于10月12日撤回印度。历时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战争,使英殖民者损失了3万余人,耗资1.5亿英镑,结果以阿富汗人民大获全胜而告终。以后30多年英国殖民者未敢再向阿富汗发动侵略战争。

  18791881年英殖民者又进行了第二次侵阿战争。19世纪70年代,英俄两国在阿富汗南北两翼不断进行侵略扩张,将边界向前推进直接与阿领土接壤,对阿构成新的直接威胁。1878年11月,英殖民军3.5万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阿统治者一心指望俄国援助,采取不抵抗政策,有意将5万人的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企图让英军深入国境,迫使沙俄实现出兵援助的诺言。由于阿实行这一指导思想,使得阿军防守十分薄弱。阿大片国土沦丧,迫不得已于5月26日同英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甘达马克条约》,阿成为英国的附属国。《甘达马克条约》的签订激起阿国内一片义愤。9月8日,喀布尔爆发人民起义,愤怒的士兵和群众包围殖民者官邸,杀死了英国总督。喀布尔的人民起义点燃了全国抗英烈火,许多部族纷纷组织抗英游击队。在喀布尔市郊,不少农村妇女拿着铁锨、斧头、马刀参加抗英军作战,使侵略者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重代价。10月12日,殖民军再度占领喀布尔,对爱国者和广大市民进行疯狂的报复。各地抗英武装以加兹尼为基地,对喀布尔形成包围,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并挫败了殖民军对加兹尼的进攻,给敌以重创。1880年7月27日,抗英军2.5万人在坎大哈附近与殖民军一个旅遭遇,打响了著名的迈万德会战。抗英军在兵力火力上均占优势,战斗开始后,抗英军首先以炮火压制敌两翼的炮兵和骑兵,掩护步兵前进。尔后步、骑兵紧密配合,乘势发起猛攻,打得殖民军溃不成军,只是援军赶到才免遭全歼。抗英军乘胜向坎大哈进军,喀布尔殖民军也被10万起义军包围,英殖民当局调来大量增援部队才把抗英军镇压下去。在阿人民的英勇抗击下,英殖民军到处挨打,四处碰壁,被迫同阿富汗统治者签订妥协性协定,同意阿内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殖民军放弃了侵占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以后30多年英国殖民者未敢再向阿富汗发动侵略战争。

  1919年爆发了第三次英阿战争。19世纪末,阿富汗国内安定,经济复苏,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牵制了英国很大力量;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国际国内形势对阿摆脱英国外交控制,争取彻底独立十分有利。1919年2月,阿改革派代表人物控制政权后,宣布阿富汗独立,不承认任何外国特权,并采取联苏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弃它在阿享有的特权,在阿边境集结兵力,准备发动新的侵略战争。5月3日,英军袭击开伯尔山口阿边防军,接着,英国侵略军3.4万人分为三路入侵阿富汗。阿军4万人分三路在开伯尔、加兹尼和坎大哈迎击敌人。英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还拥有少量装甲车和作战飞机;而阿军训练很差,装备落后,刀、剑是主要兵器,为数不多的枪炮不但陈旧,而且弹药不足,英军在兵力兵器上占有绝对优势。尽管如此,阿富汗人民为独立自由而战,士气高昂,作战英勇,并得到了印阿边境少数民族起义军的大力支援,扭转了被动局面。5月6日,开伯尔方向阿军以3个步兵营攻占了敌巴格要塞,抢占了朗迪科塔尔要塞周围有利地形,但未乘敌兵力空虚之机攻下要塞,坐失战机。英军增援部队迅即赶到,在英国皇家空军的支援下,夺回了巴格要塞,阿军且战且退。英军又集中轰炸了贾拉拉巴德和喀布尔,引起阿军和市民恐慌。英军正准备向贾拉拉巴德进攻时,得知阿军在中路主动出击,被迫分兵增援。加兹尼方向阿军行动迅速,5月19日进至边境重镇马敦,居高临下,迫敌后撤。随即抄小路直插塔尔城下,直接威胁敌设在科哈特的大本营,打乱了英军部署。阿军以炮火猛轰塔尔城,但由于步炮协同不利,未能攻下该城。英援军赶到后,阿军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战斗。南线阿军取守势,在优势之敌进攻面前,顽强坚守,给敌以重大杀伤,迫其停止进攻。阿军的英勇抗击和印度解放运动的高涨,使英侵略军处境困难,被迫放弃了继续作战的计划。6月3日,双方停火,进行谈判。1921年11月22日,英阿签订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18391919年间,阿富汗进行了三次抗英战争。当时英国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到处得手,而在阿富汗却碰得头破血流,这不能不给人以历史的启迪。

[2] 、军事科学院。2000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解放军出版社。

[3]《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干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闲,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闲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闲,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4] Stueck, William. 2002.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umings, Bruce. 1981-1990.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owe, Peter.  2000.  The Korean War.  Palgrave.

Kaufman, Burton I.  1997. The Korean War: Challenges in Crisis, Credibility, and Command. Second

       Edition. McGraw-Hill.

Zhang, Shu-guang. 1995. Mao’s Military Romanticism: China and the Korean War, 1950-1953.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Chen, Jian. 1996. 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oncharov, Sergei N. et al.  1993.  Uncertain Partners: Stalin, Mao and the Korean Wa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heng, Michael M. 1998. 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Mao, Stal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hang, Shuguang. 1992. Deterrence and Strategic Culture: Chinese-American Confrontations, 1949-1958.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i, Xiaobing et al (eds). 2001. Mao’s Generals Remember Korea.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中国1840年至1949年百年国耻的原因
  • 祖国统一的时机与方式
  • 李毅:我的社会学观点
  • 西方国际社会学述评
  • 李 毅 简 介
  • 所有跟帖: 

    “一是钱多,二是怕死”;“统治者害怕自己被取代” -- 正确 -FHZM- 给 FHZM 发送悄悄话 FHZM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1/2009 postreply 19:47:50

    都是事后诸葛亮 -jebon- 给 jebon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2/2009 postreply 07:58:46

    謝謝,同樣是能幫助人 -子英- 给 子英 发送悄悄话 子英 的博客首页 (149 bytes) () 09/12/2009 postreply 22:25:2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