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前夜听 朱践耳《节日序曲》和一些感想

来源: 聂耳 2009-12-31 19:21:0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491 bytes)
朱践耳的《节日序曲》是首交响作品,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
略作简介:

《节日序曲》是朱践耳的第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
作于1958年,正当作曲者留学苏联的中期。
作品当即被苏联国家广播电台选中收藏,
由苏联大剧院交响乐队录音,作为永久性曲目保存。

此版是为共和国58周年记念而作的录音。其音效虽没有雨果唱片制做的漂亮,
但其总体演绎之稳健上扬风格尤为称道。
铜管组圆润厚实的启奏已为全曲铺展做好争鸣作用,
打击乐组更是密切配合,连连激震摧开朵朵喜悦心花,
接着,那著名的中国弦乐组唱出了一段如歌般的亲和旋侓。

亲和旋侓经过反复再现节日美丽之情后,
乐曲的庆典主题又一次次的骚动了起来,
但被情如深水的簧管器乐所间奏取代了。
(长笛短语、单双簧管交替轻诉)

继之弦乐引领,铜管呼出,
再由一声钹响,定音鼓动,
全曲进入尾声亢奋阶段,
那一声声高开高走的音型,
那一个个鼓点的跳跃将全曲定格在辉煌的涨停板上。

1957-1962年间,交响音乐创作呈现出更为活跃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得到公开演奏并见载于报刊文字的即达80余部之多,朱践耳的《节日序曲》(1958年)就是在这个时期的交响乐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个时期,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都有,也出现了运用交响音乐形式表现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尝试;标题性音乐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技法上以欧洲古典派、浪漫派和民族乐派的传统规范为基础,并在音乐语言、和声语言和配器手法的民族化探索方面有了明显进展;抒情性、色彩性、歌唱性依然占有优势,同时乐思展开中的戏剧性因素也有所增强,立体性、交响性和戏剧性的乐队思维已然初露端倪。

在朱践耳的作品中,民族性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个基础上,他不断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创作道路,他这样描述:“序曲式的作品比较讲究场面性,而交响曲更注重表现深厚的内涵。”从创作《节日序曲》时注重传统通俗性到后期采用一些实验性手法,不断革新的创作意识使他近年创作的新作品在欧洲受到广泛认可
不断革新的创作意识使他近年创作的新作品在欧洲受到广泛认可。有趣的是,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原创音乐走向国际的脉络。



朱践耳,老一辈作曲家。安徽泾县人。
作品主要有管弦乐《节日序曲》;
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
交响幻想曲《血染的红花》(1981年获全国交响音乐作品评比优秀奖);
弦乐合奏《怀念》;
钢琴曲《主题与变奏曲》、《思凡》、《序曲》(第一号、第二号);
电影音乐《在烈火中永生》等,
歌曲著名的有《唱支山歌给党听》、《打得好》、《接过雷锋的枪》等。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