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四不”吴佩孚》——不纳妾的军阀

来源: HPI 2009-08-15 06:24:5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268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HPI ] 在 2009-08-16 06:49:1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四不”由来

  吴佩孚以自我标榜而著称于世。不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际,他总是矜持自傲,孤芳自赏,最能体现其性格的就是他的“四不”。

  1932年10月,失魂落魄的吴佩孚离开成都,蛰居于北京的什锦花园,主要靠“世侄”张学良给“补助费”维持生计。但他不为窘困所迫,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客厅,以明心迹。其对联内容为: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犟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

  在这长联中,吴佩孚明确地表明了“四不”,即:不纳妾,不积金钱,不出洋,不走租界。

  对于这“四不”,吴佩孚有些心虚的就是“不纳妾”。原来,吴佩孚与元配李夫人感情甚笃,但李夫人始终未育。依照当时的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在其母吴老太太的安排下,吴佩孚又娶了张氏为侧室。但对这件事,他始终存有愧疚之意。后来,李夫人早逝;张夫人仍然没有生育,但吴再没有动纳妾的念头,所以,“不纳妾”这一“不”,吴佩孚可以说基本上坚持了。

  “四不”中的“不积金钱”,吴佩孚终生贯彻。是军阀就要敛财,吴佩孚也不例外。吴佩孚从1920年率师进洛阳,到1922年年底止,仅用自己搜刮的民财而支付的军费(其中不包括北京政府发下的分配数),有账可查的就达680余万两白银。

  直系军阀的穷兵黩武和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然而,吴佩孚敛财是敛财,却没有中饱私囊。

  吴佩孚身居高位,但生活却很朴素。他常常穿旧灰布军衣,着旧青布鞋。与那些穿金线军装、着乌亮牛皮靴的军官相比,真是相形见绌。

  吴佩孚所率军队,也以艰苦朴素、军纪严明著称。吴在湖南驻防时,他的军队操练勤奋,所宣八项禁令,因对商民“不赊欠挪借”、“不扰及民间一草一木”而受到欢迎。

  1927年,吴佩孚被革命军驱逐下野,避居白帝城。他没有积蓄,不蓄私产,生计窘迫,只好辞退了好多仆佣。后来,吴佩孚寄居北京,没有经济来源,只好靠部下、旧交接济。

  “四不”中的“不出洋”,吴佩孚也做到了。在当时,军阀混战连绵不断,今天你杀过来,明天我打过去。胜者攻城略地,大发横财;败者下野出洋,暂避锋芒。以期卷土重来。因此,战败出国已是军阀司空见惯的手法。在这种情况下,吴佩孚能坚持“不出洋”,实属不易。

  “四不”中,吴佩孚执行最坚决的当属“不走租界”,吴佩孚素以云长、武穆自诩,最重民族气节。他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凌,不管形势多么严峻,不愿依靠外国人,坚持“不进租界”。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军阀兵败如山倒,吴佩孚被倒戈的冯玉祥逼得穷途末路,只得退往天津,困于新火车站。其部属劝他遁入租界,稍作权宜之计,吴佩孚不肯违背自己的誓言,断然拒绝。

  1939早年底,吴佩孚牙槽感染发炎,危及生命,家里人请来德国医生,经诊断,认为必须住院手术,让家人赶快将其送往东交民巷德国医院。而吴素有“不入租界”的誓言,德国医生只好叹息而去。他周围的人无不为此着急。当吴妻准备劝他去德国医院时,吴佩孚却先开口说:“你我夫妻一场,我的心意你不能说不了解,倘若你乘我昏迷不醒之际,把我送到东交民巷,那我们就不是夫妻了!”

  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在北京病逝。

  (摘自《人物周刊》)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