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初一的那碗白粥

来源: und 2009-06-26 17:47:1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197 bytes)
俗话说富人过年,穷人过关。最难忘的是1967年。

那年父亲被造反派关进牛棚,每日凌晨打扫完单位院落、门口卫生,随几个牛鬼蛇神挥舞着《毛主席语录》早请示后,就照例独自挖防空洞。对于当年身高仅有1.6米、瘦弱的父亲来说,要抡镢头挖,用铁锨铲,再用木头独轮车拖曳上坡到洞外是相当吃力的。我每周都去送2次饭,每次都强忍着白面馍的诱惑。那年月城市居民按定量供应口粮,吃不饱也没什么副食,份额内有40%的杂粮。

街道上各单位都贴有欢度春节的红纸。但在狠抓阶级斗争的年月,号召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虽也有放爆竹的,但还是比较冷清,没什么人。穷人过关,整天被抄家的富人也得装穷,谁敢显摆?1966年毛泽东和林彪已8次接见了上千万红卫兵。那时所有的人出门都怀揣《毛主席语录》。我们孩子们也学会用彩色塑料绳编织个小兜来装。

当时有电影《新闻简报》称:《毛主席语录》第一版就发行了300万册。后来发行了十几亿册,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书籍。8亿中国人人手一册,无论工厂车间田间地头,革命的工农兵和红卫兵小将们口袋里都有。有的挂在自行车上,有的乘公交车、坐卡车都在看,有的吃馒头吃白米饭时也在看

1967年,那年我11岁了。过年时的年饭记忆犹新。

那年月若能吃到大米,就非常高兴。平时主要以苞谷面虚糕、蒸煮红苕填肚子,反胃的嗓子喉咙每天都是酸的、辣的。那年月给南方人按月供应2斤大米,北方人就没有。而1斤细粮能换2斤苞谷面。那年月主食就是苞谷面,而且是磨面不出麸子的粗粉一风吹。那年月为提高粮食利用率,全国曾推广过某人的先进经验,号召节约闹革命,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就不出麸子了,叫一风吹。

70年代流行有关苞谷面的歌曲:

苞谷面,

不但战士要吃,

干部也要吃。

苞谷面,

最容易吃,

真正消化就不容易了,

要把苞谷面,

当成白面来吃,

吃了还要屙。

搞好思想革命化。

苞谷面有多种做法,虚糕只是其中的一种。烫面、降温后添加面酵子,发酵后加碱粉糖精,铺凉水湿透的蒸布,上笼屉蒸熟后用刀切开即可。面粉能打拌汤、换饸饠。最好吃的是夹饼。有聪明人发明了铸铝的长柄夹板,内有花色,搁进面团用力一夹搁蜂窝煤炉子上烤熟。很好吃。我们叫花花馍。

大年初一那天,我们兄弟姊妹因为能吃到一顿细粮很高兴,母亲用粉条渣子炒了白萝卜,雪里蕻炒黄豆。主食是稠干烂饭。所谓稠干烂饭,就是大米白粥,但更稠些。使用的大米存在一个小口大肚子咸菜瓮里,在前夜母亲就倾瓮而出搬个瓮底朝天粒米不留,然后摊在桌子上挑出石渣、老鼠屎。再用水泡一整夜,据说这样能更出饭。那年月冬季没反季节蔬菜,耐储存的白菜萝卜也得凭购货簿排队才能买到,叫冬存菜。

初一的中午,当我们端碗预备吃饭时,意外有母亲的同事来拜年。母亲立即盛出一大搪瓷碗饭请她吃。那人推辞不过,就床沿坐下含笑吃了。

想想那次过年家里什么没有:肉菜瓜子糖水果。既买不到也没钱买。最后只有2斤大米。感觉和杨白劳过年差不多。而当时新中国已建立18年了。

那年月我们食量很大。平时吃不到细粮。等我添饭时才意识到这个不速之客不懂我家的窘迫。来客是个美女,记得叫刘珍,面庞白皙很漂亮。但能到我家来还真不容易。我当时嘴上不会、也不懂说什么,但真的心怀感激。父亲被关押后,遭到抄家,亲戚院邻基本上都不敢来往,有些贫下中农们对我们这些黑五类都很歧视。更重要的是父亲的工资被扣除,用以逐月抵消以前储金会的旧账,我们一家老小仅凭母亲每月32.5元的日子犹其艰难。月底买议价粮就成了奢望。

那时能吃到大米真的不易,饭后还盼望能分一块焦黄的锅巴。饭后均要舔碗。当时母亲把自己碗里的饭偷偷倒回锅里。现在想想十分心酸。

那天母亲上下午班。那次过年我记忆深刻


所有跟帖: 

那时每年过年都要重复那句口号:“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6/2009 postreply 22:37:38

全中国有几个人能做到?包括今天在座的“毛的好学生们“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7/2009 postreply 11:15:4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