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一代”,将志愿者精神带向何方

来源: 仲下一 2008-09-08 20:30:5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695 bytes)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 森

  ●嘉 宾:任 海(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首席专家、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新闻背景:经历过2008年这个满溢激情、欢笑、惊喜与汗水的北京夏天,一个以现代建筑、科技语汇搭建、以别具一格的东方文明诠释奥运梦想的“鸟巢”,被无数人铭刻在心。与此同时,中国的年轻志愿者们也因其热情的微笑和出色表现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收获了一个全新的称号———“鸟巢一代”。

  柳森: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二天,韩国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制造出了“鸟巢一代”这个新语汇,专指那些在“鸟巢”中给世界留下良好印象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们。如今,伴随着“鸟巢一代”被广泛引用,我们可以看到如下评语:“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擅长英语和国际礼仪”、“富有爱国心”、“热爱和平、开放、友善、自信”、“亲切的微笑使者”、“面对西方经验与中国传统,尊重而又宽容”……您如何看这些评价?

  任海:这是一些相当积极的评价,从中可以读到的,除了肯定,还有期待。“鸟巢一代”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因而,在世人眼中,他们俨然就代表着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日中国,而他们的举止言谈、精神风貌更预示着中国未来的走向。毕竟,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奥运会,世界前所未有地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高频率地与中国青年一代面对面地接触,而中国青年人也拥有了难得的机遇向世界说明中国、展现自我风采。

  当然,客观地讲,我们的年轻人在奥运会上的表现不过是在一个高规格的国际场合上做出了应然的、得体的应对,或者说,尽到了自己身为奥运志愿者的本分。良好的表现证明了我们拥有做到“国际标准”的能力和潜力,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全方位地达到了相应的高水平。我们在为那份来之不易的肯定感到欣慰之余,不妨多一份谦逊与平常心。

  柳森:奥运让世界认识了“鸟巢一代”,同样也让国人再度见证了这新一代的成长。当他们优秀地完成了服务奥运的任务之后,人们提出了更多期待:在更长远的未来,他们是否也同样能积极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自己的时间、知识、精力?

  任海:2008年以来,无论是在悲伤静默的汶川,还是在欢乐涌动的鸟巢,都有“鸟巢一代”以志愿服务方式默默无闻地传递关爱与温暖的身影。无论是遇到挫折、艰难还是挑战,他们一路走来,勤勉而又从容地诠释着自己对于社会的担当与忧患,流露出强烈的公民精神。令人刮目相看。这不得不让我们这些父辈反思,此前是否给足他们机会,去激发他们内心的良善,让他们表达自己、展现自我?事实证明,只要有舞台,今天的这些年轻人自有把握机会、及时行善的追求与能力,自会积极主动地践行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而如果社会能给予认可与鼓励,他们会表现得更优秀。志愿服务在当下中国还是新生事物。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不仅需要志愿服务这样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灌溉,更需要懂得播种幸福与光明、乐于关爱他者、无私奉献的新一代。

  柳森:的确,奥运给了“鸟巢一代”一个大舞台,让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也从高水平、高要求的“巅峰体验”中更进一步学习与感悟志愿精神。但在平时,尽管现在需要志愿者参与的大型赛事、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多,但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

  任海:实际上,“志愿无小事”,除了类似奥运、世博这样的大事件、大舞台,需要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比如扶贫减灾、支农、支医、支教、环保,再比如在社区参与一小时的清扫活动,给老人、孩子朗诵一本书。它们平凡而琐碎,却是志愿精神最本质的体现。更何况,即便规模宏大如奥运,也离不开无数个志愿服务岗位的环环相扣,离不开无数身在赛场、却与精彩赛事“咫尺天涯”的看台志愿者、保洁志愿者、代表团助理志愿者……还有那些在大街小巷经受雷雨与烈日轮番考验的城市志愿者的默默奉献。那么,如何让志愿服务的舞台延展到更宽广的日常生活中?我想,最关键的还有赖于能否培育出一批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机构,从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公共志愿服务网络,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在一些国家,志愿服务人口往往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志愿者来自各个社会阶层、各种年龄段。而目前我国志愿服务队伍中的绝对主力是在校学生和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从这一点上看,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柳森:盘点此次奥运,志愿者被很多人认为是最重要的人文遗产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保留好这笔珍贵资源,让种种美好与感动延续为一种普遍的公共生活风尚呢?

  任海: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转化。为了满足此次奥运会庞大的志愿服务需求,奥组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并开历史先河首创了由赛事、城市、社会三个层次志愿者构成的奥运志愿服务体系。从酝酿、选拔到正式招募,从组织、培训、管理到调度,整个过程所留下的经验、记录、研究成果都应当完整地保留下来。而此前为奥运搭建起来的志愿者数据库、信息交流平台、培训体系也都可考虑转化为社会化的志愿服务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第二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互动机制。悉尼奥运会虽已过去八年,但当年的志愿者们至今保持着良好的联络。他们的经验是,将奥运志愿者有序地组织起来,成立各种规模或类别的志愿者协会,并定期举办各种联谊活动。如此一来,不仅奥运资源被很好地保留下来,也为更多有志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公众提供了一个长期化的渠道。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此外,无论是直接参与此次服务的170万奥运志愿者,还是整个幕后运行管理团队的成员,都是能让我们的志愿精神播撒得更广的“星星之火”。人才的储备工作很重要,包括纪念物品的制作、服务经历认证、后续跟踪联络等环节都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权娟)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