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然哲学简谈

来源: marketreflections 2008-12-31 06:43:0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27025 bytes)
人的自然哲学简谈
——关于人的物理、数学本质
王贤文
摘要:本文以作用量、广义协变、叠加原理为物理基础,以群论为数学基础,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的本性做了简单的探讨。在这里,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民与官、绝对与相对之间的关系,思维的本质等哲学上的本体论、方法论及认识论都将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西方的科学精华与东方的哲学精髓得以初步和谐。
一、人的类与群及背景
方以类居,人类是一个类,所以有人类社会的说法。人类社会就是全世界全地球的人共同组成的一个类(动物),它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贫穷与富贵。为什么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构成一个类呢?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具有自然赋予的共性:身体结构一样,生存、传承方式相同,肤色、身高、智商、贫富等差异就是次要的了。一个人不能脱离自己所属的类,它具有整个社会赋予它的类的属性——社会性,有人说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可以逃到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独自生活一辈子,的确如此。但是他已经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了,他一生与兽类为伍就丧失了人的社会属性,比如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流——语言的、情感的、物质的,没有结婚生子的繁衍,可以说他具有了兽性,这是在弱肉强食的兽类中生活的必然结果。
物以群分,人群是一个群,所以有家族、族群的说法。一个人来到这世上就受到族群关系的深刻影响,从小处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庭背景,你的父亲是位英雄,你也许会对自豪感有切身体会,你的父亲是位小偷、酒鬼,你也许会对自卑感有深刻体悟。从大处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一个群,所以说起华夏民族炎黄子孙我们都会感到无比自豪。由于美国综合国力强大,一个美国人随便到哪一个国家都会感到礼遇有嘉或者另眼相看,虽然由于美国的过于傲慢,公开反对者大有人在,但假如一个美国人在别国受到欺侮,美国做为一个国家,做为保护美国公民的组织,就会大动干戈,否则美国的绿卡就不会那么吃香。中国有一句俗话“打狗得看主人”,主人就是狗的背景,狗的背后是养狗的主人,美国就是美国公民的背景,美国公民的背后是美国的国家机构。当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矛盾时,一方要打击另一方,就会去摸清楚对方的底细,事实上就是尽可能的了解对方的各种背景,比如家庭背景、工作背景、社会背景。人不可貌相,弱不禁风的一个傻子你也许惹不起,因为他有一个做省长的老爸或者是一个亿万富翁的女婿。类与群事实上就是个体的背景,它深刻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从物理上讲,类与群就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物理体系(参照系),每一个物理体系都伴随相应的背景。从根本上讲,人的背景就是整个人类,与物理上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的背景一样。背景或者背景场对于个体的作用用物理学语言讲就是非定域的,一个美国人不管在中国或者南非,美国护照都对他起到同样的作用,护照就是国家背景的化身,不受地域的限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也是一样,不管在地球某地,或者月球、金星、木星,或者银河系中心、河外星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无处不在,物理学中的种种非定域现象都是它起的作用。非定域物理现象对于物理学家而言是十分头痛的问题,不管是大物理学家贝尔、彭罗斯还是温伯格等,都认为是一个深奥的两难推理,它既是立时(超光速)的又是远离的[贝尔语]。在美国的护照问题中,美国公民在它国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事,护照(美国背景)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是一旦遇到麻烦,护照就立时起到作用,然而作用的发源地却远在美国本土。一个家庭也是一个群,你的儿子在美国中了三亿美元的大奖或遇车祸身亡,通过家庭背景对你起到的作用就是立时(超光速)的和远离的,注意,所谓立时或者超光速,是指不管家中的人通过电话立即知道,还是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后才知道,只要事情发生了,通过家庭背景就“立即”对家庭成员发生了作用,它与家庭成员是否意识到或者何时意识到发生变故没有根本关系。家庭背景是非定域的大可大、小可小,人到哪里家庭背景也就延伸到哪里。所以物理学与现实生活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道理,虽然许多专业领域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高深莫测、遥不可及。你在后面将看到,人类先辈正是从数学中群论的角度出发来认识自己及自然的,背景就是共轭的基础。
二、人的本性与作用量及正交性
人的本性问题直接涉及到我们对于自身的反省,于是就成为先贤们探讨得比较多的问题之一。从古希腊的哲人派到东方的老子孔子,从基督教、伊斯兰教到佛教、道教等各大教派,以及近现代各大家的各种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主义论更是不计其数,尽管涉及人性的学说硕果累累。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长短,相近者改头换面,相远者针锋相对。不近不远者,各立门户占山为王。所以说西方追求的逻各斯恒道,东方探寻的儒道释大统,至今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若隐若现,在对于人性的问题上就更是如此了。
什么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最根本属性,它是自然赋予的、与生俱来的、绝对不可改变的,用物理学语言讲就是固有的性质。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孔孟有“仁智礼义信”,卡耐基有“人性的优弱点”,非洲著名民权领袖现任肯尼亚总统奥巴桑乔在其《人性论》中有人是一种动物,他可以是一种好动物,也可以是一种坏动物的观点。他们讲的人性几乎都是可以改变的,优点可以培养或继续发杨,缺点可以改正丢掉。这些是不是人性?是,但不是人的本性——根本的性质,它是后天的是相对的,可以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管是时空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如同刘基《卖柑者言》中说的“时位之移人矣”,所以人性与人的本性是有区别的,人性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的人性才是人最根本的本性,它是每个人固有的不可更改的。后天的人性具有可朔性,它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最根本的人性是什么呢?中国的孔子有较深刻的认识,“食色性矣”已经说明人与生俱来的根本性质就是食与色。食者饮食矣,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色者男女矣,它是人类传承的基础。生存与传承就是人类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先天自然赋予的、绝对不可改变的。所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江山可以改朝换代,但本性是绝对不变的,也就是各朝各代不管什么社会不管什么主义,都是民与官、被统治与统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孔子也有“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矣”的感慨,一个人的德性是后天的,可以修行可以培养,可以靠自己主观努力形成,也可以靠客观外部施加约束压力形成,事实上人们的大多数行为是随环境而变的。但人的“色性”是与身俱来的,它是人们无法改变的。僧道的禁欲是后天信养强加的,同性恋是后天男女的性别错位形成的。小平同志“不管黄猫黑猫咬到老鼠才是好猫”的论断,事实上就是民以食为天,食为人之根本。从中外大多数文学名著中可以看出,描写男女之间的情与爱的确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说明色为人之根本。美与色连在一起称着美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说明色为人之根本。
绝对的是不变的永恒的,如佛家的法身、真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的先知;也有点类似于斯宾塞的力的恒久性、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但它是可以为人们所理解的;相对的是可变的短暂的,如佛家的众生相、幻相,也有点类似于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的二律背反、康德的现象世界。一个人由父母的传承而来到这个世界,此后就要求生存求发展,幼年靠父母抚育(父母因为类的自然繁衍而承当抚养的责任,为孩子以后瞻养父母打下基础),成年后自立工作劳动,工作劳动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吃得饱穿得暖,也就是为了食——物质生活基础。成年后不仅要自立,而且还得找对象、谈恋爱、成家庭,也就是为了色——重复父辈人类传承的责任,shy;娶妻生子,抚养子女。当然现在独身主义很流行,你有权选择独善其身,可性生活你还得过,而且从根本上讲是后天因素造成你的某种选择。每个人的工作、身份或家庭生活可以丰富多彩、变化万千,人与人之间的工作、生活也可以千差万别,也就是生活环境、水平、工种是相对的可以改变的,如众生相、幻相(变化之相)——律师、商人、公务员、农民,你可能是贫穷的人,也可能是成功的商人或者产业工人、省长、总理……。它事实上是人做为类的个体之后天个性,也就是人类社会的万变性、多样性、复杂性。它与物理学中的广义协变原理是一个道理,爱因斯坦要求物理定律在广义座标变换下应保留它们的结构形式。他所谓的结构形式就如同人的本性,每个人根本的自然结构——食与色就如同爱因斯坦的广义座标变换的作用量。有了生存与传承基础,你当然可以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生活品质,但是自然赋予的根本性质——食与色是绝对的不变的,如法身、真如。它事实上是人做为类的个体之先天个性,也就是人类社会的不变性、永恒性、简单性。它与物理学中的作用量原理是一个道理,也就是不管你如何生活,都绝对受到食与色的作用,它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性交——色的产物,虽然由于当今的科学技术进步,可以实施人工受精或单性细胞克隆,但它们都是非自然的结果。谁也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与吃饭穿衣相关,所以食与色是先天的自然赋予的,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是聪明还是愚笨,是奸恶之徒还是良善之辈。也不管你是白人还是黑人,是女人还是男人,是僧道还是穆斯林,是健全人还是残障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一世都注定和食与色连在一起,用物理学语言讲就是具有作用量的不变性,地球上的每个人做一次“食、色”变换后,都是一样的——完全相同;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众生平等”。所以人类的本性或者作用量仅仅是食与色而已。在这里,绝对实现西方“天赋人权说”所言:人人平等。
在物理学中,量子力学以其超然的精确性与种种令人迷惑的神秘性著称,其希尔伯特空间的正交性就是其神秘性之一。描述一切微观粒子的希尔伯特空间就具有固有的正交性,任一粒子的动量轴与动量轴之间是正交的——呈夹直角,位置轴与位置轴之间也是正交的——呈夹直角。在光子自旋过程中有磁场与电场的偏振或振荡平面的正交性,在行星公转运动过程中有法向运动与切向运动的正交性。正交性是物理体系的自然固有属性,人类虽然是高等动物,但也是自然之子民,自然的这种固有属性也必然会体现在人类的身上,那么自然赋予人类的正交性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它体现在人类的本性——食与色。我们首先谈食道的正交性,从自然赋予人类的整个物质循环消化过程上看,食道的起——止与进——出是明显的也是最为关键的,也就是任何事情有始必然有终,你吃进食物就必然要排泄粪便,否则就有问题了。吃食物就得靠嘴,排泄粪便需要肛门,食道的正交性就体现在它们之间的关系上。人的嘴唇线是一条近似水平线,肛门是一条近似垂直下降线,把垂直下降线向上延伸,它们二者就形成了自然的正交性。色道的正交性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色者男女矣,色道的正交性必然与自然赋予人类的的整个生理传承过程相关。每个人都是吃母亲的奶长大的,乳房与生殖器是人类传承的根本,两个乳房的乳头连线是近似水平线,生殖器是一条近似垂直下降线,把垂直下降线向上延伸,它们二者就形成了自然的正交性。食道的正交性与物理体系的位置轴正交性是一致的,色道的正交性与物理体系的动量轴正交性是一致的。当然许多人会不以为然,认为是牵强附会、胡说八道。我想说的是信也可不信也可,我尊重每个人的不同看法,但是希望大家多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去想一想,正如阿·热先生谈道:“物理学理论的内在生命在于它们有待发现的秘密的内部联系,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系的现象在更深层次上却是相互联系的”,物理学如此,哲学就更加如此了。从本质上讲,正交性涉及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是概率产生的根本原因,由于微观与宏观的根本一致性,所以每个人也存在自然赋予的固有不确定性。但是它与西方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有本质不同,正如普里高津所言:未来科学不再等于确定性,概率不再等于无知。
三、人的基本对称与反对称及共轭
美国基础理论物理学家阿·热先生在《可怕的对称》中谈道,对称与多样性之间的这种差别深深地击中了我们的美学感知,完美的对称会引起平静、稳重甚至死亡,几何使人肃然起敬,但不会引发生机。终极设计者既要统一又要多样性,既要绝对完美又要喧闹的生机,既要对称又要缺乏对称,他好象在对自己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要求。虽然有所谓“酒瓶的智慧”——自发对称破缺的尝识,但明显缺乏逻辑的支持,所以物理学家们至今还在苦苦寻觅大自然的基本对称。其实大自然的基本对称就在我们身上,它能够使对称与多样性之间达成一种真正和谐的美。
人的基本对称有两种,一是食与色的既对称又反对称,它不分男与女的性别差异;二是男与女的既对称又反对称,它以性别差异为基础。每个人都因“色”而来到这个世界,你我他都是自己父母性交怀孕的产物;每个人都因“食”而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我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上都靠食物维系生命。每个人的一身一世都受到色与食的作用,色是人类的传承基础,从本质讲与时间、延续、精神、运动与变化相关,比如华厦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使我们炎黄子孙都感到无比自豪,这就是传承与延续的体现。人们生儿育女,子子孙孙生生不息,是人类繁衍昌盛的根本所在;食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从本质讲与空间、存在、物质、静止与不变相关,每个人都有体形有重量、都要吃饭穿衣。虽然我们从小孩成长为青年及老人,或者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奋斗成为一个知名的大人物,但张三还是张三,李四还是李四,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色与食的性质是相反的,但是它们都是人的固有作用量,对于每个人而言是有其一就必有其二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不可转换——相互变化的,用物理学语言讲就是它们之间具有非叠加性,它们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它们的关系是共轭的既对称又反对称的关系。对称指它们都是人的作用量——共同点,对于每个人而言色与食的作用是平等的,二者对于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是平权的。反对称是指它们的性质相反——不同点,对于每个人而言色与食的作用是相反的,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一暗一明、一隐一显,一个与时间、运动、精神关系密切,一个与空间、静止、物质关系密切。共轭是指它们二者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缺一不可的,绝对孤立的色或者食是没有的,用东方神秘主义语言讲,就如同老子在《道德经》所言“孤阳不长独阴不生”、“万物负阴抱阳”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色与食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绝对的纯粹的永恒的固有不变的作用量,它是先天的抽象的不可测量的,也就是没有一定的标准,只有靠我们用抽象的思维去理解,如《易经》讲的不易、形而上者——道或佛教的法身、真如,基督的上帝或伊斯兰的先知。当然我们的现实生活与色——食完全相关,但是它是后天的变化的,如《易经》讲的变易、形而下者——器或佛教的众生相、幻相,用物理语言讲它是广义协变的。它是现实的相对的短暂的可变的,可以比较或测度,当然可以用人们共同认可的标准为基础,也可以用你的标准(立场)或他的标准(立场)为基础,可以依赖我们的形象思维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一切血源、精神、意识、思想情感关系或活动就可以定义为广义的色,它与人的生殖体征、头脑、眼耳鼻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以唯心的、主观能动为主。比如每个人的恋爱阶段都充满激情,思想情感极为丰富,恋人的眼神(眼睛看)、气息(鼻子闻)、声音(耳朵听)或者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可有引起对方的敏感反应。虽然我们都受到绝对“色”的简单不变作用,但广义的色却相当复杂多变,比如在传承方面,由于某种遗传变易,有极少数人就没有性功能或生育能力或精神障碍。更不用说每个人在后天的实际生活中种种精神的或者思想意识的诸多变化了,少年的时候思想简单,随着时间的增长,各种知识阅历也随着丰富起来。一个人完全可能因为某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而思想发生变异,从而改变整个人生,不管是爱情、亲情或者友情。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生存、物质、劳动、经济交换关系或活动就可以定义为广义的食,它与人的生存体征、躯干、手脚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以唯物的、客观被动为主。比如每个人的一日三餐、冠带衣着、工作劳动,手持东西(物体)、脚行万里(空间距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吃、穿、住、行。虽然我们都受到绝对“食”的简单不变作用,但广义的食却相当复杂多变,比如在生存方面,由于某种遗传变易,有极少数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缺胳膊少腿先天残疾。更不用说每个人在后天的实际生活中种种身体或者居住、工作、劳动环境的诸多变化了,少年时候身材矮小,随着时间的增长,你可能会变成一个彪形大汉,这涉及身体的成长过程。以前你生活在茅屋草舍,现在你可能住在高楼大厦,这涉及生活居室环境的改变过程。广义的色与食也是共轭的,用物理语言讲就如同宏观哈密顿体系的广义动量与广义座标的关系一样,或者微观量子力学体系的动量座标与位置座标的关系一样。每个人都如同一个相对独立的哈密顿体系或者量子力学体系一样,每个人都离不开广义的色与食,就好比每个人都既有喜怒哀乐(情感变化)又有生老病死(身体变化)一样,也如同每个人都既有思想有感情又有体形有重量一样,当然你可以说植物人没有感情,但那是先天遗传变易或后天不幸遭遇所造成的,以数学的观点讲也可以说是有感情,但感情系数是处于极限状态下的零。虽然思想意识(精神)与物质形体(物质)对于我们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思想意识与物质形体之间由于性质相反又是相互独立的,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和不同的思想叠加在一起;一个人的物质形体可以从小孩的矮小身材成长为青年的高大魁梧,但思想变化与体形变化没有根本的关系,如同一个小孩的知识可能比一个大人(文盲)的知识丰富。对于一个人而言,精神(思想)与物质的关系是既相称相同又相反相容的共轭关系,相称相同(对称——共相、共同点)是指它们都是人的广义作用量,二者有其一必有其二,它们处于平权的地位。相反相容(反对称——异相、不同点)是指它们的性质相反,相互独立又相互容纳,精神中有物质,物质中又有精神。不管是绝对的色与食或者广义协变的色与食,它们都是人的最基本对称——共轭的既对称又反对称。所以哲学上的本体论——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之争是没有必要的,它们是平权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不完全对的,应该是我思我就在,我在我就可思。贝克莱的“存在即感知”也是有待商榷的,应该是有存在就可感知,有感知也就存在。这些讨论有点抽象我们也许不是很好理解,希望有缘的读者耐心一些,下面的讨论就比较形象化、好理解了。
说起对称你可能会马上想到每个人的眼、耳、鼻、手、脚的左右对称,但那不是人的基本对称,前面谈过的色与食共轭的既对称又反对称才是人的基本对称,现在谈谈人的另一基本对称——女与男共轭的既对称又反对称。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有女人就有男人,有男人就有女人,无先后之分:一齐来的。它事实上涉及到人的另一个基本对称: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女与男共轭的既对称又反对称。人的性别特征是自然赋予的,对于每个人而言它是先天的,它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现在的高科技可以做性别手术,但那是非自然的结果,不可否认它是人的后天思想行为变易造成的。所以男就是男,女就是女,男人是不会自然的变成女人的,女人也不会自然的变成男人,用东方神秘主义语言讲就是阴(女)阳(男)是不会相互转换的,所以现在易学家们普遍认为的阴阳相互转换的观念是错误的,与现实完全不相符,这也就是男女性别特征的作用量不变性。现实生活中绝对独立的男人或绝对独立的女人是没有的,正如孤阳不长独阴不生,我们周围孤寡单身的男女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况且他还有父亲或母亲。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虽然可以做人工授精或单性细胞克隆手术,但那是非自然的结果,所以男女是先天平等的,他们是有其一必有其二的关系,用物理学语言讲他们就是性别共轭的。女与男的对称与反对称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当然体现在性别体征的差异上。性别体征与人类的繁衍传承是一脉相承的,乳房与生殖器就是其具体体现。女人有乳房与生殖器,男人也有乳房与生殖器,女人的色道有凸有凹,男人的色道也有凸有凹。女人有两个乳房,男人也有两个乳房,女人有一个生殖器,男人也有一个生殖器。假如有四个人,那么就有八个乳房和四个生殖器,它与性别差异无关(一个女人三个男人也可、二个女人二个男人也可、三个女人一个男人也可、四个女人也可、四个男人也可),所以它们是对称的是统一的是可叠加的——相称相同的共性,如同天平左右托盘中的砝码与称量物一样——都具有重量,它们是可以叠加在一起的,叠加的结果是使重量(广义质量)增大一样;也如同不同频率与波长的光波可以直接叠加在一起,从而使叠加区域光强(广义动量)增大一样。成熟女人的乳房是凸的,生殖器是凹向里面的——阴道;成熟男人的乳房是凹的,生殖器是凸向外面的——阴茎,所以它们是反对称的是多样性的是非叠加的——相反相容的个性,如同一块铁既有重量也有温度,但重量(广义质量或广义位置座标)与温度(广义动量或广义动量座标)的性质不同甚至相反,它可以在重量不增加或增加很小的情况下温度不断或无限增加,也可以在重量不断增减时温度却不发生变化,所以重量与温度就是不能叠加的,但它们是相容的相互独立的。也如同女人与男人性交时一样,虽然女性与男性的生殖器是相互独立的,但由于个性相反,生殖器之间却相容相合天衣无缝、绝妙天成,在这里也最能形象的体现共轭的内涵——相反相容。之所以用成熟的女人与男人做为讨论的基础,是因为性成熟的女与男才能繁衍后代,生儿育女。相反相容非叠加——反对称与相称相同可叠加(对立统一)——对称是截然不同(相反)的两个概念,相反相容非叠加的结果是不确定可以变化的,相称相同可叠加的结果是确定的不会变化的。相反相容如同一块铁的重量与温度既相对独立又可以随意增减变化一样,重量与温度各不相干,可以增减重量也可以变化温度,它们非叠加的结果是可以不确定的,这也类似于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一个子女也可以生育几个子女一样,具有生育的不确定性;相称相同如同一间屋子只有容纳二十个人的空间,这时还有二十个人在屋外,他们就进不了这间屋子,只有另外修一间同样空间的屋子,另外的二十个人才能有屋子住,人与人之间就是对立相称的,也是统一相同的,他们是可以叠加在一起的——他们一共为四十个人及占有两间屋子,他们叠加的结果是确定的是不变的。这就是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女与男共轭的既对称又反对称。
大自然的基本对称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事实上是共轭的既对称又反对称,你将在后面看到,对称、反对称的共轭基础就是背景,它将通过人们的思维及数学的群论自然而逻辑的呈现出来。令物理学家们头痛的对称与多样性的差异及令数学家们头痛的相容性与完备性将消失殆尽。
四、人的思维及物理、数学本质
人们都知道思维是我们认识自然的基础,但是思维的本质是什么?物理学至今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正如阿·热先生所言:“屈从于不考虑意识(思维)这样一个基本的科学信条,我们正面临着绝境,物理学家谨慎地声明,他们的知识只局限于物理世界。”但是物理是自然万物之理,难到人可以置身“物”外吗?在此自不量力的我对思维做一些初步探讨。
思维在人的本性中属于广义的色,在前面我已谈道:人与人之间的一切血源、精神、意识、思想情感关系或活动就可以定义为广义的色,它与人的生殖体征、头脑、眼耳鼻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以唯心的、主观能动为主。思维、意识或者精神的物理本源在于宏观物理学中哈密顿体系的广义动量,或者微观量子力学体系的动量座标。思维的主体是头脑,我们赞扬某个人聪明能干时常说“他脑袋挺灵光,或者说这个人很有眼光”,说明思维与光(光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人头脑里想些什么?或者装有什么思想,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与光(光子)的特性一样。我们常说看见光是不对的,我们只是看见发光的物体而已。你说你看见光,那么光是方的还是圆的?没有一个人能回答。我们可以说看见物体的颜色(光),红的绿的,但是颜色是光(可见光)的不同波长的不同表现,它的本质在于不同的运动量而已,颜色是抓不着捏不稳的,它无形无体。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的现象我们最熟悉。眼睛看东西是通过光在眼睛与物体之间的运动(如反射、入射)形成的,耳朵听声音是通过耳膜与声波的振动形成的,鼻子闻气味是通过鼻膜与气体分子间的振动形成的,它们都与运动相关,所以它们的本质都在于广义动量。这是我们理解思维本质的关键所在,人的思维过程本质是一个运动过程,它是运动量产生的直接结果。不同人的思想可以叠加在同一个人的大脑中,不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学习过程叠加在一个人有限的大脑空间。为什么?物理学中波的叠加原理或独立性原理可以给予圆满解释,不同的思想或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文明与不同频率或不同波长的光波有着共同渊源,它们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无限的叠加。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一个收音机或一台电视机可以清楚的收到不同的广播(音频)或视播频道,而相互不干扰。一台电脑空间也有限,但它的信息容量可以大得惊人,然而音频、视频、文档等不同的信息又是相互独立的,这些现象就是大脑思维本质的最佳诠释。这也涉及到思维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思维需要空间,思维的主体——人的头脑是有形有体的,但是人的头脑空间体积是有限的,人成年以后它就会稳定下来,它不可能无限长大。思维需要时间,只要时间允许,每个人都可以不断的思维着,思维的主体——人的头脑里就可以容纳无限的知识或不同的思想(只要你努力学习)。所以空间是思维的充分前提条件,时间是思维的必要而充分的前提条件,这说明思维与时间是一脉相承的,从根本上讲思维是以时间的物理本质、广义动量的物理概念、光的物理行为做为基础的。
思维做为一个独立的物理体系,也有着自身的基本对称,这就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轭的既对称又反对称。抽象思维主要以人的内省体悟为主,偏向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形而上。形象思维主要以人的外在实证为主,偏向于人的客观被动性、形而下。伽利略说:“如果不理解它的语言,没有人能够读懂宇宙这本伟大的书,它的语言就是数学”。数学是一门关于数与形的科学,其中数(代数)就是人们抽象思维的基础,形(几何)就是人们形象思维的基础。我们认识自然既要依靠抽象思维的内省体悟,又要依赖形象思维的外在实证。譬如你看见五棵树,五就是数,它是抽象的,用哲学的说法就是形而上的。树就是形,它是形象的,用哲学的说法就是形而下的。五棵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言描述,使我们可以得到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广义的抽象思维主要有直觉思维(归纳思维)、理性思维,广义的形象思维主要有逻辑思维(演绎思维)、感性思维。广义的思维也是共轭的,我们认识自然既要依靠直觉(归纳)、理性思维的内省体悟,又要依赖逻辑(演绎)、感性思维的外在实证。譬如你看见一个装有东西的大包裹,凭直觉也许你会觉得它很重,这时你用手去提(逻辑实证),却轻轻就提起了,打开一看,原来里面装的是棉花。又比如你到商场购买大衣,看到一件做工、质料、款式都不错的大衣(感性、客观、偏向于形、与空间静止更密切),但是理性(主观、偏向于数——价格数量、与时间运动更为密切)告诉你却不能买,因为其价格实在太高,超过了你的购买支付能力。也如同我们对一天时间的理解一样,凭主观、理性、直觉思维——白天比夜晚的温度稍高从而觉得稍冷一些,之所以是主观的,也就是可以不依靠眼睛看,闭着眼睛也知道,它与时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比如一接近盛夏的中午时分,你会感到很热,随着时间的过去,温度会慢慢降下来;凭客观、感性、逻辑思维——白天的天色明亮,周围事物清楚呈现在眼前,夜晚的天色黑暗,看不清周围事物,之所以是客观的,也就是要依靠眼睛与周围事物的交感作用,与空间关系更为密切,比如物体的远近距离、颜色或大小形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一天的时间概念做完整而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或者直觉、理性思维与逻辑、感性思维的性质相反,但地位平等,二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的认识论基础。只有它们的完美结合——共轭的既对称又反对称,人们才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各种自然现象。
我们从自然的角度,以物理学的作用量原理、广义协变原理及叠加原理为基础,对人的本性及思维做了初步的探讨,知道它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对称——共轭的既对称又反对称。对称与反对称的关系是相称相同与相反相容的关系,人、家庭或者思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色与食、女与男、抽象与形象也应该是一个完美自洽的整体,它们之间共轭的基础是什么?它们的数学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有点类似老子的“有无相生”,但“有、无”是怎样生在一起的呢?也有点类似孔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但阴的阳的何以组成(一个)道呢?也有点类似冯友兰先生的“既世间又出世间”,或者如西方超越唯物与唯心的超哲学之说、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超时空之说、超越费米子与玻色子的超对称之说(从物理方面讲)。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就是怎样才能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1964年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为改进卫星通信,在建立高灵敏度的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时偶然的发现,使他们获得了物理学最高荣誉——诺贝尔奖,这个偶然发现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2.7K黑体辐射。背景辐射与有源辐射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是各向同性的,也就是它没有辐射源,所以事实上它也可以称着无源辐射。物理学家们在理解它的本质时,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它做为宇宙大爆炸膨胀理论的基石——爆炸遗迹。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它事实上是物理学中非定域现象的基础——时空的画布,光与物质或者玻色子与费米子表演节目的舞台(共轭的基础)——物理学家们苦苦寻觅的引力子(2.7K玻色子),引力场就是背景场(以太场)。在本文开始我就谈过背景问题,宇宙有微波辐射背景,人类有全人类社会大背景,一个人有家庭、单位、社会、国家等各种背景。色与食的背景就是以光子的固有动量和物质的固有质量为物理基础的人类的生存(静、稳定)繁衍(动、发展)大背景;女与男的背景就是以婚姻法及社会风俗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家庭背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背景就是以人类本性——“色”为物理基础的思维背景。这好比歌舞团表演节目时一样,必需有表演节目的舞台(背景),只有舞台才能把演员与观众联系(共轭)在一起。也好比人们看电视节目一样,只有电视音频、视频技术背景(电视台发射与电视机接收)才能把人(观众)与节目联系(共轭)在一起。所以共轭的物理基础是背景,背景把共轭对象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数学语言是理解宇宙的基础,对称与反对称及其共轭的数学本质又是什么呢?它们在数学中能够找到基础吗?M·克莱因先生在《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谈道:“如果我们能证明某个理论是建立在关于数与几何图形合理叙述的基础上(它比那些证明结果在直觉上更易于接受),我们就能确保其正确性。用怀尔德的话来说,证明是我们对于我们的直觉所提出的思想的检验过程”。M·克莱因先生的这种见解是相当深刻而睿智的,在数学中有一门称着群论的分支,群的概念就可以表示整数、矩阵以及几何变换的全部特性,所以我们也许能够通过群论来理解自然、人或者它们的基本对称。事实上正是如此,美国基础理论物理学家阿·热先生在《可怕的对称》中谈道:“在上一世纪(指十九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候,许多物理学家感到描述物理的数学越来越复杂。其实,物理学中所用到的数学不是越来越复杂,而是越来越抽象。上帝的思维似乎是抽象的,但并不复杂,而且他看来也喜欢群论,物理学的最后一个目标就是要决定自然选择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群”。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群,而且事实上正如许多物理学家们所料想的一样就是群SO(10)。从数学上讲,一个群只不过是可以通过乘法联系到一起的一组变换。我们首先对一堆以某种方式联系的对象作明确规定(定义),对象也就是群的成员,即“元素”。这些元素按照变换规则组合起来,此规则必须具有三个性质:A、封闭性,如果两个元素按照变换规则组合起来,它必是生成群中的另一个元素。B、恒等性,必然有一个元素(称为单位元或单位变换),它使任何与之组合的变换都保持不变。C、反演性,每个变换具有一个逆变换,它消除了原变换中一个元素上的作用。群论的精髓在于我们可以把两个相反的表示(概念、定义),通过规定的组合规则胶合到一起从而得到其它表示,从十维定义出发,把两个定义胶合在一起,其群表示为:1010=15445。
在这里我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以便对群的概念做简单而深刻的理解,譬如一对新婚夫妇,其实就是把女和男两个性别(质)既相反又相称的人(概念或定义),通过婚姻法及社会习俗、道德舆论(组合规则)胶合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小家庭(群),其群表示
就是: nbsp; 女男=家庭背景有夫之妇有妇之夫
或者: nbsp; 女男=有女有男女·(女中有男)男·(男中有女)
女或男的定义就是纯粹而抽象的,女就是女,男就是男,其定义是具有绝对意义,用物理语言讲就是具有物理实在的结构不变性——作用量的不变性。有夫之妇或者有妇之夫的概念就只具有相对意义,用物理语言讲就是具有物理实在的结构变易性——广义协变性(连续对称性),婚姻是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作用前的女人在两性交往上是纯粹自由的,作用后的有夫之妇虽然从本质上讲还是一个女人,但是在两性交往上就要受到组合规则——婚姻法及社会道德的约束,丈夫的身影始终伴随着她,即使性观念相当开放而风流成性的有夫之妇,在潜意识下,也会对异性交往有所顾忌。作用前的男人,在两性交往上也是纯粹自由的,作用后的有妇之夫,虽然从本质上讲还是一个男人,但是在两性交往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