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军仪仗队:选仪仗兵比选名牌大学生更难(组图)

来源: Galahad 2008-10-31 11:01:4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611 bytes)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jc/2008-10-31/U2142P27T1D527746F3DT2008103113122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解放军仪仗队官兵在北京军营内进行队列训练

  编者按 如果把中国近30年的历程比喻为一部“名著”,他们就是这部名著引人注目的封面;如果把中国近30年的历程比喻为激流,他们就是这股激流中豪迈奔腾的浪花。在中国近30年对外开放这部非凡的交流史中,他们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独特名片。

  他们就是担负国宾司礼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组建56年来,三军仪仗队共完成仪仗司礼任务3000余次。前1000次,历时 35年;中间1000次,历时12年;后1000次,仅历时9年。仪仗司礼任务的“加速度”执行见证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

  2008年10月23日上午11时,距离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召开还有一天多时间。一身戎装的张洪杰作为当天仪仗队的执行队长,笔直地站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等候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的到来。在张洪杰的身后,是151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队员。

  看到巴尔克嫩德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陪同下一起登上检阅台,张洪杰向前跨出标准的一步,行举刀礼:“首相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后来,记者问及巴尔克嫩德留给他的印象,张洪杰笑着说,巴尔克嫩德首相很潇洒。

  与外国领导人“亲密接触”

  张洪杰和他的战友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与外国领导人“亲密接触”最多的部队。每一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或三军统帅踏上中国土地开始正式访问之时,他们在这个东方礼仪之邦首先看到的就是威武、文明的三军仪仗队代表中国递上的名片。

  1952年,毛泽东主席首先想到中国需要这样一张名片。当年3月他对周恩来总理说:“共和国成立两年多了,国门要敞开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要走进我们的国家,中国需要有一支代表中华民族礼仪的仪仗队伍。”同年9月28日,三军仪仗队在迎接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泽登巴尔的仪式上首次亮相。

  当时,检阅完毕后,周恩来总理语重心长地对仪仗队员们说:“你们是军队的门面。”的确,世界上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把仪仗队作为国家对外交往的窗口。作为外交仪式中最隆重的礼节,它传达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尊重和热情。而仪仗队由军人担任,在两国友好交往的前提下,又传达了东道国的国威、军威。

  如果说,礼仪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华,那么由军人执行的国礼、军礼更是一种精粹。为打造这种精粹之礼,仪仗队自建队以来就内聚精华,外显威武、文明。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入选仪仗队员的标准身高是1米75,但进入80年代后,身高平均达到了1米85。最初,挑选仪仗队员的范围仅限于各野战军,看重的是军事基础;现在的仪仗兵则在全国高中毕业生或大学生中“海选”,看重的是知识基础、文化素养。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山东烟台市以入伍仪仗兵最多而被称为“仪仗兵的故乡”,但尽管如此,仪仗队每次在烟台市选中的队员也只有两三名。难怪有人感叹,一个地方送上一个仪仗兵,比送个名牌大学生还要难上好多倍。

  高素质的集合,作用自然非同寻常。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在其回忆录中这样描述1972年2月21日见到仪仗队员们时的印象:“中国仪仗队是我看到的最出色的一个。他们个子高大、健壮,穿着笔挺。当我沿着长长的队列走去的时候,每个士兵在我经过时慢慢地转动他的头,在密集的行列中产生一种几乎使人认为行动受催眠影响的感觉。”如果说仪仗队所体现的男子汉之美具有一种使人催眠的魔幻力量,那么这种力量就是中国军人所体现的军威、国威。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jc/2008-10-31/U2142P27T1D527747F3DT2008103112122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三军仪仗队是解放军军容的代表

  其实尼克松总统不知道,正是因为要迎接他这位第一个踏上中国国土的美国元首,仪仗队的官兵们多了一次穿新军服的机会——在尼克松访华的接待筹备工作中,有关负责人向周恩来总理请示:三军仪仗队三百余人的服装,是否新做?周恩来总理同意了。这一次,三军仪仗队在正式执行任务时全部着上了崭新的军服。此前,仪仗队的服装几乎与其他部队无异——棉平布布料,草绿色颜色。

  要说幸运,也许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仪仗兵更幸运。1992年10月、2007年7月,三军仪仗队服装先后迎来历史上第四、第五次改革。新式礼服既保持了我军服装的基本特点,又区别于普通常服,式样美观、庄重、明快、大方,与旧式礼服相比,更具时代特色和国际化的元素。仪仗队的服装变迁,见证了共和国的发展历史。

  同共和国一起“加速度”

  仪仗大队现任大队长刘士胥,已在仪仗队工作了29个年头,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启动时间仅差一年。

  1981年,才有一年多军龄的刘士胥第一次执行仪仗任务,第一次亲眼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那份激动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但刘士胥第二次执行任务,却是时隔一年后的1982年11月了——迎接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记者问他这中间他做什么事去了,刘士胥说:“去仪仗队在北京大兴的农场里劳动,因为那时执行礼宾任务少,一年才有30多次,不像现在,有时一天就有三四次,一个月有30多次任务。”

  刘士胥介绍说,三军仪仗队主要担负迎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及纪念、庆典等重大国事活动的仪仗司礼任务。从仪仗大队1952年组建到1978年期间,仪仗队完成仪仗司礼任务约800次,到1987年3月17日,共完成任务1000次;至1999年8月1日,共完成2000次;截至 2008年7月11日,共完成3000次。

  仪仗大队任务数量所呈现的“加速度”变化说明了什么?仪仗大队政委陈卫明说:“仪仗司礼任务的逐年增多,充分证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随“军刀礼”感受“时差”

  2008年8月8日晚8时12分,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鸟巢”冉冉升起。这一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也记录下了仪仗队战士邵明亮健壮的身姿。他说:“看到我亲身经历奥运会,父母和老家的人事后都高兴地给我打电话祝贺。”但他的父母也许没有想到,儿子的自豪感和他们是有“时差”的。

  邵明亮和他的几位战友都有这样一个感受:自豪总在执行任务之后。因为执行任务时,脑子里要干干净净,除了听挥舞指挥刀的执行队长命令做动作,其余什么念头都不会出现。但任务一结束的霎那,光荣感和使命感却油然而生。正是这种货真价实的光荣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对艰苦的训练从无怨言。

  当然,邵明亮和战友们现在的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并非简单地站军姿、踢正步。据仪仗大队办公室主任韩捷介绍,今年执行奥运会任务前,北京奥组委曾先后三次请专家、舞蹈教师和心理咨询师来大队,为战士们进行礼仪、形体和心理辅导。同时,大队还通过训练场全监控技术、现代摄像技术和大队局域网,把战士训练的过程拍摄下来发到局域网上,供战士们随时调阅、对比,寻找差距和不足,并可以在网上论坛大胆发表意见。

  在韩捷的记忆里,即使到上世纪90年代,大队的训练方法主要依靠的仍是前辈总结出的“十子歌”:身体上挺顶帽子,腰不当家别棍子,头型不正别针子,纠正军姿照镜子,练习摆臂拉绳子……训练的主要是身体,心理、技术等内容很少。

  大队长刘士胥告诉记者,1992年10月4日,在迎接来华访问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纳尔逊·曼德拉的仪式上,三军仪仗队首次使用军刀礼。号称“天下第一刀”的军刀,此后见证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见证过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他说,“要想无愧于‘天下第一刀’,就要在训练上与时代同行”。所以仪仗队的训练,始终渗透出鲜明的时代感。

  仪仗队迄今所执行的3000余场任务,场场完美收官,已证明了一切。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jc/2008-10-31/U2142P27T1D527748F3DT2008103113120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官兵在北京军营内进行队列训练

  向军内外放大“标兵效应”

  仪仗队里的每个队员,现在都是原入伍地的“名人”,因为几乎每一次电视报道外国国家、政府或军队首脑访华,他们大都相伴亮相。当然谁也无法否认,促使仪仗队员们成名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敞开国门自信地迎接各国宾客,他们的亮相怎能如此频繁,在亮相中又怎能如此自信?

  事实上,仪仗队本身既是对外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向军内、军外甚至国外都是“开放”的。

  大队政委陈卫明说,自1981年总参正式批准仪仗大队在不影响执行任务的情况下向全军适当输送训练骨干后,20多年来,从雪域高原到天涯海角,从北国边防到万里海疆,2500余名仪仗精兵已“标兵就位”到全军各个岗位。他们像一颗颗优质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带出了好风气和过硬作风。

  仪仗队的“标兵效应”早就引起精明企业家的注意。上世纪80年代,地方企业开始纷纷来仪仗队招聘退伍军人,目的是找“保安”。到了90年代末,当南方航空公司、上海扬子江药业再来仪仗队找“保安”时,却发现自己的观念已经落伍了。他们发现,这里走出来的战士不仅视野开阔、观念领先、行事干练,而且都有一技之长。2001年入伍、后来退伍到扬子江药业的战士刘志锋,短短两三年就已成为负责千余家医疗实体的业务主管。谈到这中间的秘密,大队长刘士胥说:“我们每月都会为战士提供新书,让他们阅读。”记者注意到,这些新书包括《蓝海赢家》、《格兰仕商道》、《点击中国策划》等。

  三军仪仗队的“粉丝”,其实早已超出军营和企业。现在打开互联网,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仪仗队”三个字,成千上万条信息便扑面而来。同时你更会发现,在所有对中国仪仗队的评价中,找不出一条“口水”贴。2006年12月,一位崇仰仪仗兵已久的“粉丝”在博客里形容说,当见到仪仗兵从他身边走过时,他的感觉是“如此high”。还有网友用心比较各国仪仗兵的风采后得出结论:还是自家的好。

  崇拜没有国界。2001年4月,加蓬共和国国防部长阿里·邦戈来华访问时,对三军仪仗队威武的阵容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印象深刻,随即表示,希望中方能派专家到加蓬帮助培训一支国际水准的专业化仪仗队。这,是仪仗大队第一次被邀请到国外执行培训任务,是中国外交史的首例。

  孔德骏,有幸成为赴加蓬三人培训小组的一员。2004年6月30日,圆满完成这次外训任务的孔德骏和他的战友,受到加蓬国防部长的嘉奖。但最令孔德骏难忘的是,执教加蓬期间恰逢胡锦涛主席访问加蓬,他们临时担负了胡主席的警卫任务,尔后还受到了胡主席的亲切接见,这是仪仗队历史上第一次在国外受到本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有人说,如果你没有手表而无法计算时间,你最好找一个仪仗兵朋友。训练有素的仪仗兵每分钟步数会精确到116步,每步会精确到75厘米。正是在这种精确的步履中,他们经受住了那些“见过大世面”的外国客人的考验,赢得了国内外公众和舆论的广泛赞誉,并被称为共和国的封面、名片。他们的历程,不正是共和国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吗?

  发展档案

  ◆1952年3月,国家领导人决定在中央警卫队中选调一批骨干组成中国仪仗队。

  ◆1957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改定仪仗队执行队长报告词,沿用至今。

  ◆1984年,仪仗队启用新的礼宾用枪。

  ◆1986年1月,经总部批准,仪仗队改称仪仗大队,下辖四个中队至今。

  ◆1992年3月2日,中央军委授予仪仗大队“军旅标兵”荣誉称号。

  ◆1992年10月4日,南非非国大主席威尔逊·曼德拉访华,在欢迎仪式上,仪仗队执行队长、分队长第一次使用了军刀。

  ◆2008年8月至9月,仪仗队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幕闭幕式、场馆颁奖升旗仪式执行升旗任务,先后完成奥运会、残奥会开村及赛时28个场馆2588面国旗升降任务。

所有跟帖: 

从他们身上所展示和流露的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灵魂! -单眼老猫- 给 单眼老猫 发送悄悄话 单眼老猫 的博客首页 (52 bytes) () 10/31/2008 postreply 11:35:1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