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战役简介

来源: 橡叶骑士 2008-06-15 08:06:3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38480 bytes)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希特勒驱使德军进攻俄国时,他自信能在年底之前摧毁苏联的军事力量。一旦此举成功,他的后方就有了保障,他就可以转而对付英国及其盟国(一九四三年以后也许还包括美国在内),胜利结束这场战争。英国越加紧对欧洲进行封锁,德国的军事工业越需要俄国丰富的物质资源,德国居民也越需要俄国生产的粮食。但是,作为最后一着,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却使希特勒感到,德苏两国迟早要发生冲突,并促使他在他自己选择的时机进攻俄国。当然,俄国并不怀有马上侵略的意图,它首先得使自己的空军与装甲部队实现现代化。它惯于不费一枪一弹地取得政治成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诱使斯大林放弃他那经过考验证明可靠的政策而贸然对德国发动一场侵略战争,特别是现在德国武装部队十分强大的时候。另一方面,德国源源不断地向东调遣部队不是无人觉察,斯大林就在竭力使其国家作好准备以便进行一场卫国战争。因此,主动权无疑掌握在希特勒手里,他认为他可以同时在两条战线上打一阵子,因为他深信,德军拥有以往闪击战的经验和胜利带来的高涨士气这些非常有利的条件,可以在一九四一年年内轻而易举地摧毁“泥足巨人”。他选择春天融雪季节结束,道路不再泥泞之时——也就是五月初左右——作为入侵的最早日期。但是,出乎意料的巴尔干战役使之拖延了五、六个星期,因为要把那里获胜的部队(主要是高度机动部队)调回,并重新部署。

现在,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成了希特勒的新盟国。意大利也是德国的盟国,但是不要指望它会积极参加这一战役,至少暂时是这样。它在北非仍忙得不可开交。它在那里遭受了惨重损失,而且只是在德军的援助下才停止败退。

四月十三日,日本与俄国签订了一项中立条约,这就打破了远东的力量均势,使俄国能将一部分远东部队,调往欧洲。另一方面合希特勒心意的倒是,日本尽快腾出手来去进攻新加坡,从而把英国部队牵制在那里。

希特勒通过强调布尔什维主义的危险,来向德国人民解释他那俄国战役的必要性。他指出,现在是一劳永逸地消除这种危险的最有利时机。他说,将西方文明从这种威胁中解救出来,乃是德国的历史使命。人们意识到自己将要被迫承担新的巨大牺牲,尽管他们确实不了解这场即将来临的奇灾大难的规模。

对于进攻,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说:“军事行动务必以消灭西部大部分俄军这样的方式进行,为此,要责令装甲先头突击部队迅速向前推进,阻止俄军仍有战斗力的残余部队撤入俄国辽阔的内地。”遵照元首一九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指令,进攻的“最后目标”是在阿尔汉格尔-伏尔加河一线将俄国亚洲部分与欧洲割裂开来。

据设想,俄国既会利用其旧边界后面的野战工事,又会利用其新边界后面的野战工事。这些工事有些最近已得到加固,同时还会利用不计其数的有利于防御的河流、水道,然后以其部署在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以西地区的主力部队与德军接战。据认为,俄国的军事领导人特别重视扼守波罗的海诸省的海、空军基地,并尽可能长久地把南翼固定在黑海一带。为此,他们很可能准备投入强大部队。一旦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北的战局不利,俄国人很可能设法沿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一线阻止德军前进。

俄国人在抵抗企图实施突破的德军时,如果后来又迫不得已要把他们那些陷入困境的部队撤至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一线的话,他们无疑会出动得到装甲部队支援的强大部队。

陆军总部在其受领的任务的总范围内制定的首要目标,是以其机动部队迅速向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北纵深推进,突破俄国西部防线,然后利用突破扩张战果,消灭因此被分割的敌军。

普里在亚特沼泽地以南——冯·伦斯德陆军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来自卢布林地区的强大装甲部队将迅速向基辅方向突破,夺取第聂伯河畔的基辅及其以南的其他渡口,切断加里西亚和乌克兰西部的敌交通线;同时,他们将为尔后南方集团军群与正在俄罗斯北部作战的德国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或者为俄罗斯南部的新军事行动确保运动的主动权。

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冯·包克陆军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来自华沙与苏瓦乌基地的机动部队将向斯摩棱斯克方向迅速推进;并利用随后打开的突破口,责令强大机动部队转而北上与冯·李勃陆军元帅指挥的、自东普鲁士朝列宁格勒总方向挺进的北方集团军群协同作战,歼灭正在波罗的海诸省作战的敌军部队;在那里,他们将与芬兰集团军(还可能与从挪威调来的德国部队)会师,粉碎俄罗斯北部敌人的最后抵抗从而确保进一步作战——可能与那些在俄罗斯南部作战的德国部队协同作战——的行动主动权。如果俄罗斯北部敌军的抵抗骤然彻底垮台,则可以放弃北上行动而直接进攻莫斯科。……

进攻的两翼可望得到芬兰和罗马尼亚的积极配合。这种配合采取的形式以及这些部队在德军指挥下的统一问题将视情况而定。罗马尼亚部队的任务是配合部署在南翼的德国部队作战,牵制敌军并为后方地区提供辅助勤务。芬兰的任务是尽快摧毁汉科基地,掩护德军在芬兰北部的展开;然后,一俟北方集团军群渡过德维纳河,就向芬兰东南部防线的俄国部队发起协同性的进攻,根据陆军总部的要求,重点放在拉加多湖以东或以西。

“在瑞典方面,积极配合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可能会同意德军利用它的铁路在芬兰北部进行展开,并保障补给。”

边界战斗的胜利使三个集团军群*受到鼓舞。到七月中旬,他们都达到了首要作战目标即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一线,甚至在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过。当两个外国集团军群从正面打得敌军节节败退时,中央集团军群展开了一系列包围战,使俄军蒙受巨大损失。这些军事行动虽然获得成功,但未能粉碎敌人的抵抗。人们很早就发现,俄国指挥官们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新部队投入战斗,“泥足巨人”并不象原先想的那样不堪一击。相反,俄国人殊死抵抗,而其领导人又十分干练。七月十四日,斯大林向俄国人民发出了激动人心的呼吁,要他们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游击战),打击侵略者。同时,他也呼吁英国人(现已成为他的盟友)给他以支援。英国虽然不能答应他关于在法国和挪威开辟抗德新战场的要求,但向他保证,将提供越来越多的武器和补给品。
【*原注:德军第一年在东线作战的集团军群如下: 南方集团军群:冯·伦斯德陆军元帅任司令,编成内有三个集团军(第11、第17、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依赖第4航空队(勒尔将军)的配合。 中央集团军群:冯·包克陆军元帅任司令,编成内有三个集团军(第2、第4、第9集团军)和第2、第3装甲集群,依赖第2航空队(凯塞林陆军元帅)的配合。 北方集团军群:冯·李勃陆军元帅任司令,编成内有两个集团军(第16、第1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群,依赖第1航空队(克勒尔将军)的配合。】
表一:一九四一年德国东线德、苏双方陆、空军实力
陆 军
德 国(包括最高统帅部预备队) 苏联(估计数,仅指俄国西部战线)
步兵师(个) 118 步兵师(个) 118
机械化师(个) 15+1/4 骑兵师(个) 20
装甲师(个) 19 机械化、装甲旅(个) 40
合计 152+1/4 合计 138个师、40个旅
此外,约有16个芬兰师、15个罗马尼亚师、3-4个匈牙利师、3个意大利师,虽然这些师直到夏天才用上。
空 军
德 国(包括最高统帅部预备队) 苏联(估计数,仅指俄国西部战线)
轰炸机(架) 战斗机(架) 侦察机(架) 轰炸机(架) 战斗机(架) 侦察机(架)
第4航空队 360 210 30 1,800(包括800架现代轰炸机) 2,000(包括250-300架现代战斗机) 800(大多过时)
第2航空队 490 390 30
第1航空队 270 110 50
第5航空队(芬兰) 40 10 10
总计 1,160 720 120 估计总数为8000架,其中6000架在俄国西部战线。
共计2,000架

到七月底,德国东线部队稳步向东推进,战斗也随之越打越艰苦。南方集团军群成功地围歼了乌曼盆地的强大敌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对斯摩棱斯克的合围,并开始从前线撤出第二、第三装甲集群的部分部队进行改编与补充。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不断推进,目的在于尽快与芬兰部队建立联系。但是,尽管取得了无容置疑的进展,整个军事态势的对比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在先前的作战中,装甲先头突击部队一深入敌人领土就为迅速取胜创造了初步条件。但是这一战术在东线却不是这样,主要因为在辽阔的俄国草原上,进攻的机械化部队还不够强有力,他们可以形成包围圈,不过无法进行围歼:他们必须等待步兵到来。在这同时,俄军即使被围,仍继续顽强战斗,从而为其上司赢得了从后方调来生力军所需要的时间。在两线进行的这些长期而又艰苦的战斗,渐渐使机动部队的力量消耗殆尽,导致了意想不到的人力、物资上的缺乏。但是战场上的部队对己方的优势仍然怀有信心。不幸的是,这时最高领导层里出现了意见分歧。希特勒与陆军总部在进一步实施作战的问题上持有不同见解,结果最后的决定被耽误了。不久,这一切均为战场上的部队所察觉。

陆军总部的唯一目标是消灭敌军事力量,而希特勒却首先热中于政治与经济目标。陆军总部和高级野战指挥官们毫不怀疑,仅从敌军主力位于莫斯科方向这一点考虑,就应该向莫斯科发动决定性打击。俄国的整个铁路交通网是以莫斯科为中心,首都失陷将极大地妨碍俄军的运动自由。俄国人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不得不集中尽可能强大的部队保卫首都。但是,希特勒迫不及待地要向南推进,以便夺取盛产粮食的乌克兰、工业发达的顿涅茨盆地和经济繁荣的克里木半岛,而在北部,基于政治原因,他急切地要尽快地与拉多加湖以东的芬兰部队会合。但是如果让这些目标压倒一切,那就必须将已经够分散的德军进一步分散而不是加以集中。这就是说,中央集团军群将不得不只依靠其步兵部队扼守大约四百五十英里宽的正面,而将其整个机动部队交给北方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这种拒不接受合乎逻辑的战略的做法,对陆军总部和野战指挥官是个沉重打击。陆军总部那种继续向莫斯科推进的意图(见于一九四一年八月十八日陆军总部备忘录),由于希特勒八月二十日的决定而被撤到一边去了。希特勒决定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强大部队向南转移,让中央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内翼部队设法在基辅战役中包围敌人,切断敌东去的退路。元首于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给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指令,是他与陆军总部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的明证,也是他打算越来越无情地把他的意志强加给战斗实施的明证希特勒1941年8月21日给陆军总司令的指令的开头是这样写的:“陆军8月18日关于东线作战进一步实施的建议与我的意图不符,兹作如下命令。(1)冬季来临之前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夺取克里木和顿涅茨工业、产煤区,切断俄国人来自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供应;在北部,包围列宁格勒,并进行一次旨在与芬兰人会合的战役。”其后诸段提出了最后导致基辅战役的指示。。

基辅战役的重大战果是:至少消灭了俄国五个集团军(据德军报告,俘虏六十五万人,缴获火炮三千五百门、坦克九百辆),中央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内翼部队会合了,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部队向前推进越过了第聂伯河屏障。损失方面在于战斗所花费的时间,直到九月三十日中央集团军群才准备继续进攻莫斯科,几乎丧失了两个月的宝贵时间。

即使当基辅战役违背陆军总部的意愿进行着的时候,勃劳希契也从未忘记他的真正目标——莫斯科,虽然希特勒一心要夺取他在南部的老目标。争取年底以前解决战斗的最后机会即将到来,放着莫斯科不打必然意味着把战争拖延到下一年。虽然时至深秋,此险还非冒不可,由于整个形势所迫,全部赌注都要押在这场攻势上。铁木辛哥的集团军群必须消灭,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必须打通。这一次,希特勒终于向陆军总部令人信服的观点让了步,他甚至认为这个目标甚为重要,应该把所有部队集中在主攻正面(南方与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两翼)。

九月六日,元首发布了第三十五号指令*,指示中央集团军群准备“尽快(九月底)进攻莫斯科”。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战役还未结束之前也接到指示,要利用敌人的弱点向东部与东南部进军。尽管北方集团军群得把第四装甲集群调给中央集团军群,它仍接到指示,要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合围,尔后越过伊尔门湖东南部的瓦尔代丘陵向东北方向推进。当时没有预见到的是.这些行动在经过一阵大有希望的开场之后,便由于缺乏预备力量而停顿下来,最后遭到可耻的失败。

【*注:以下是1941年9月6日希特勒第35号指令的摘要: “1、南方集团军群将……歼灭克列缅楚格-基辅-科诺托普三角地带的敌人。此后,第2、第6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的那些部队由于没有作战任务,将尽快重新部署,以便投入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2、中央集团军群将尽快(最迟九月底)发起攻击。目标:以强大装甲部队朝维亚兹马方向实施两翼包围运动,将敌人驱赶到斯摩棱斯克以东。为了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南方集团军群将向东北方向出动其翼侧部队。北方集团军群也将出动部队以掩护自己的北翼。 “3、…… “4、尽快进入阵地。”】

希特勒的亲信对一九四一年九月战略形势的看法,可以从希特勒批准的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的一项备忘录里反映出来。备忘录的要点如下:一九四一年底以前能否粉碎俄国的抵抗越来越令人怀疑。倘若根本不可能,那么无论如何一九四二年一定要摧毁俄国的作战能力,以作为促使英国求和的初步条件。这一来,打败俄国就成为德国的直接目标;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才能集中全部兵力对付英国。日本尽管最近与俄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仍有可能进攻俄国;但是目前要让土耳其和西班牙放弃中立加入德国一边作战,是绝不可能的。不过,一旦土耳其确信俄国将被打败,它的立场就会改变。同样西班牙也会改变自己的立场,只要它能看到轴心国在地中海的阵地十分稳固。英、俄可通过伊朗进行联系这点引起了某种忧虑,特别是因为暂时还没有办法加以制止。土耳其对此也感到忧心忡仲。在这同时,英国正在加紧它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而德、意部队在利比亚的处境也越来越困难。改变这种局势的唯一希望,是从根本上改善地中海补给线。英国将在美国的援助下竭尽全力制止法、德合作,摧毁轴心国在北非的桥头堡,夺取北非整个沿海地区,以便从海上、空中控制地中海。同时,地中海将通过法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与法属西非(达卡尔)向美国人开放。这将大大减少轴心国的战略机会,要是封锁更紧一些,意大利将陷入土崩瓦解的地步。因此,英国力求实现两大目标:首先,通过伊朗向俄国运送补给品,以增强俄国抗战的意志与能力,同时挫败德国夺取高加索油井的企图;第二,迟早要夺取整个西非与北非。

于是,德国必须有以下作战目标:
(1)它首要的、最紧迫的目标应该是打垮俄国,其他战场能够腾出的一切部队都要投入这项任务; (2)只有把俄国击败后才有可能集中全部力量,在大西洋与地中海对抗英国——或许还要使用法国、西班牙的基地; (3)因此,必须改善跟法国与西班牙的政治、军事关系。要鼓励法国加强其西非的地位,以便抵制英、美对那里的干涉; (4)必须加强空军支援下的潜艇战以加紧对英国的封锁。
即使俄国垮台以后,也只有在其他一切手段不能迫使英国屈服的情况下.才考虑对其进行入侵。

从这些考虑中得出的结论是很合乎逻辑的:当年应力图摧毁俄国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力量很可能在进攻莫斯科的途中遭遇到。

着眼于这一目标,陆军总部计划以钳形突击歼灭斯摩棱斯克以东俄国的强大部队。沿两翼推进的机动部队将在维亚兹马后方完成包围。只有歼灭被围的部队之后,向莫斯科的进军才能继续进行。中央集团军群与陆军总部密切配合拟定的进攻计划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那些友邻集团军群投入什么样的部队,特别是投入什么样的机动部队。陆军总部建议南方集团军群投入一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师;北方集团军群投入第四装甲集群(三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师);此外,还有各种统帅部部队,包括重炮与自行火炮部队。要是把正在一百二十五英里外参加基辅战役的第二装甲集群与第二集团军调来,那将意味着时间与精力上的过分消耗,因此决定由得到两个步兵军加强的第二装甲集群在南面建立第二重点。对这些考虑再次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因素,是装甲部队与步兵部队进行密切协同作战这个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决定将装甲集团军隶属于步兵集团军。只有比较遥远的第二装甲集群直属中央集团军群。人们对该装甲集群的军事行动寄予很大期望,因为据认为,它将突入一个比较薄弱的防御地带,能朝着莫斯科方向取得突破。

六月二十二日以来几乎不间断的战斗,连同惊人的进军距离,使进攻部队(特别是机动部队)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很大。旱日尘土滚滚,雨天泥泞不堪,造成了不计其数的拖延与故障。在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短暂休息期间,曾有时间对车辆进行一番检修,但是提供的备用零件与机械技师仍然不足。希特勒给整个东线只分配了三百个坦克发动机,根本没有新坦克。很显然,许多坦克要经过长途行驶才能进入新的作战阵地,这就会产生更多的故障,而这些故障暂时又无法排除。例如,基辅战役之后,虽然第三、第四装甲集群的情况较好,然而第二装甲集群只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坦克。人员伤亡,特别是军官与军士的伤亡是惨重的,有些步兵师损失了原兵力的三分之一。因为路途遥远从德国赶来,补充的为数不多的新兵很晚才能到达前线参见哈尔德9月9日战争日志:“我们在东线缺二十万人,除了用康复的伤员来解决这个问题之外,别无他法。”。士兵们仍然认为他们比敌人强大,准备全力以赴投入战斗,他们的高昂士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种种缺陷。

补给线越拉越长,而机械化运输能力又大大减弱。铁路是在通行,直通到斯摩棱斯克和托罗佩茨,但是运输量不大,拉得很长的前线得不到足够的补给。然而,将足够的补给品运至前线附近的补给品堆集所,以满足前线部队基本的需求,却证明是可能的。

与中央集团军群相对峙负责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主力是“西方方面军”(从七月二日起由铁木辛哥元帅任司令员,司令部设在维亚兹马)。该方面军由六个集团军组成,共有四十五个步兵师、六个装甲师和三个骑兵师。另有五个集团军留作预备队。面对中央集团军群防线南端的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它由三个集团军组成,共有二十个步兵师、三个装甲师和三个骑兵师。由于缺乏俄国的官方数字,无法断定陆军总部和各有关集团军群根据当时的情报所作的这个估计是否准确。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部队中的一部分已经进入战斗,并遭受了沉重打击,因而不再是齐装满员了。不过,俄国人似乎还能够不断投入新部队参见哈尔德8月8日战争日志:“战争初期,我们对付着敌军大约二百个师,现在已达到三百六十个师。当然,这些师不是按我们的标准装备的,而且从战术上来说,他们得到的指挥也往往不当,但问题是——他们摆在那里!我们打掉他们多少个师,他们就补上多少个师。俄国人之所以争取到时间是因为他们能就近解决自己的兵源问题,而我们离开自己的兵源却越来越远。”。虽然这些新部队并不都是装备齐全、训练有素,但是俄国人还是成功地在莫斯科前方建立了一道十分强大的防线。德国进攻部队要想攻克莫斯科,首先面临着摧毁这道防线的任务。俄军尽管一再失利,在人员、物资上蒙受了重大损失,其战斗力依然很强。特别是俄国的新式T—34型坦克,在战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确实使德国正在使用的反坦克武器难以对付。俄国人修建了一种纵深配置的防御阵地网,重点摆在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公路沿线,大批居民还被征调来帮助构筑工事。情况已十分明显,尽管有些师已调到南、北两翼,俄国的坚强核心部队仍然在挡住莫斯科的通路(据俄国宣布,俄国西部战线所有部队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集中保卫莫斯科)。当部队向前运动占领新阵地时,集团军群司令部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上级赋予的任务,并向参战的集团军司令、装甲集群司令下达适当的指令。俄军仍然占据着德第四、第六集团军当面加固了的防御阵地,不时发动局部进攻向德军施加压力,不过显而易见,他们暂时无论如何也发动不了真正大规模的进攻。九月二十六日,中央集团军群发出以下进攻命令(摘要):
1.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之后,集团军群准备再次发起进攻。 2.第四集团军(第四装甲集群归其指挥)将主攻罗斯拉夫耳一莫斯科公路的两侧。突破后,将掉转过来以强大部队进攻维亚兹马两侧的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汽车公路,同时保护东部翼侧。 3.第九集团军(第三装甲集群归其指挥)将突破汽车公路与别洛耶地区之间的敌军阵地,向维亚兹马一尔热夫铁路线推进。主攻将由机动部队在步兵不间断的强有力的支援下,朝霍尔姆方向进行。然后,准备从第聂伯河下游以东转向维亚兹马及其以西的汽车公路,同时保护其东侧。集团军的北翼也需要保护。要夺取叶特基诺通往别洛耶的公路,用来运送补给品。 4.在第四、第九集团军的内国,叶利尼亚地区与汽车公路之间,如无进攻这些防线的可能,就发动佯攻;并进行有限目标的集中强攻,以尽可能牵制住敌军。 5.第二集团军将保护第四集团军的翼侧。为此目的,它将把主要力量放在北翼,突破杰斯纳阵地,朝苏希尼奇一梅晓夫斯克方向推进。第二集团军要抵御来自布良斯克城与工业区方向的进攻。只要采取突然袭击能夺取布良斯克工业区(特别是它的铁路、桥梁),那就应该不顾与第二装甲集群的分界线而抓紧夺取。 6.第二装甲集群在进攻开始前两天展开,它将越过奥廖尔一布良斯克一线向前挺进。其右翼部队将停留在斯科普与奥卡地段。左翼部队将从南面攻占杰斯纳阵地,协同第二集团军吃掉杰斯纳东南弯曲部的敌人。布良斯克城镇与工业区将由机动部队攻占,如有可能要一举成功。否则就将其暂时封锁,待以后由第三十五军协同空军夺取之。 7.分界线…… 8.南方集团军群将令其北冀(第六集团军)向东推进,抵达哈尔科夫以北。北方集团军群将动用第十六集团军占领舍达尼亚湖以北至伊尔门湖一线。 9.加强了的第M航空队将摧毁集团军群当面的俄国空军,全力以赴地支援各集团军和装甲集群的进攻。对莫斯科地区工业目标的袭击要服从这些任务,并且只有在地面部队的总形势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了阻碍敌补给品与增援部队的运输,要坚持不懈地攻击从布良斯克一维亚兹马一尔热夫一线起通往东部的各条铁路线。 10.我将根据我九月二十四日给诸位司令的指令确定展开的日期与时间。 冯·包克(签名)
这就是说,第四集团军将由第四装甲集群协同,突破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汽车公路两侧的敌人防线,然后转向布良斯克;而第九集团军将由第三装甲集群协同,向霍尔姆方向推进。尔后转向位于第聂伯河上游以东的维亚兹马,在那里同第四装甲集群联系。第九集团军必须保护自己的北翼,因为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没有足够的兵力担负这个任务。第四、第九集团军所属的步兵军要遂行的全部任务暂时是从正面牵制敌人,只有当两个装甲集群向前推进到足够远的地方,从后方封闭包围圈时,它们才能向前移动。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二集团军的强攻要在更南的地区进行,并且暂时不参加对布良斯克的强攻;第二集团军将突破布良斯克西北的杰斯纳阵地,向苏希尼奇进军,第二装甲集群将从格卢霍夫地区越过奥廖尔一布良斯克一线发起攻击。布良斯克地区的敌人将由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二集团军的内翼部队进行围歼。此后,德军的目标是长驱直入莫斯科西南地区。第二装甲集群由于展开地点遥远而需要额外时间方能按时赶到主攻前线。因此,它必须在集团军群其他部队发起进攻前两天开始展开。南面的翼侧将得到在奥博扬以远推进的南方集团军群北翼撤保护。集团军群预备队相对较弱,编成内有一个装甲师,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机械化旅。

从南北两个方向开进的部队的集中和展开并非一帆风顺。被迫脱离基辅战役的第二装甲集群首先得攻克其展开地域,第二集团军的部分师一度受到牵制。从北方集团军群调来的部队到得很晚,他们的路线是穿过第九、第四集团军那些东西方向的交通线。为了加快速度,陆军总部直接负责这次调遣。由于时不可失,中央集团军群决定在十月二日发起攻击,尽管初步展开还没有完全结束。第二装甲集群定于九月三十日展开。希特勒发布的一道指令强调了这次军事行动的重大意义,指令最后说到:“今年最后一次大决战将给敌国以及整个战争的煽动者英国以毁灭性打击。我们消灭了这个敌国,就是消灭了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最后一个盟国。同时,我们将替德意志帝国和整个欧洲消除一个危险,这个危险是自匈奴时代和蒙古人入侵以来最可怕的。因此,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德国人民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紧地跟你们站在一起。”第二天,希特勒向德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布:“今天我宣布——因为我第一次有资格宣布:敌人已被打垮,永远也站不起来了。”

官兵们都深知这一决定性时刻的意义,他们都准备竭尽全力,决一死战。这次行动的代号是“台风”,清楚地表明了人们对它寄予的期望。

莫斯科战役在指定日期—一九四一年十月二日发起。第二装甲集群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南翼。它掩护着自己无保护的南侧,于十月三日逼近奥廖尔,同时其左翼转向布良斯克。其他集团军也转入进攻,向莫斯科汽车公路两侧发动突然袭击,在俄国防线的纵深打开了缺口。很快便形成了两个大包围圈,一个在南部的布良斯克,一个在北部的维亚兹马。但是,俄军随即应战,把所有预备队都派到了前线。俄军拼死作战,不过未能制止担任两路夹击的两个装甲集群于十月七日在维亚兹马周围的合围。因此,俄国三个集团军的大批部队被包围。德国将军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了教训,这一次包围圈的东部边缘被有效地封锁住了,因而包围圈中的扫荡行动到十月十三日就完成了。在南部,第二装甲集群(十月六日重新命名为“第二装甲集团军”)从东面攻占了布良斯克市区,但是在这里却尝到了缺乏一支预备的装甲部队的苦头。第二集团军虽然奋勇作战,仍然无济于事。象在维亚兹马一样,这里也有三个俄国集团军被包围,但是德军未能在布良斯克以北地区合围。大批被围部队为了突围不断发起攻击,而且还成功地突围出去。在这同时,第二装甲集团军力图在东北部继续前进,但在十月六日,正被用于进攻图拉这一主要军事行动的第二十四装甲军的先头突击部队遭到了敌军的顽抗,并且碰上了大批 T—34型坦克,德军的前进便暂时受阻。

第二、第四集团军的内翼穿过布良斯克与维亚兹马之间已被打开的缺口,经苏希尼奇向莫斯科方向推进。第九集团军在东北部也取得了缓慢的进展。

十月七日,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陆军元帅来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商讨战事的进一步发展。到这时,南方集团军群已在马里乌波尔包围了敌强大部队,并令其左翼部队向哈尔科夫方向前进。从北方集团军群也传来令人满意的战地报告,它的部队已于十月六日占领了萨烈马岛。因此,勃劳希契能够集中考虑中央集团军群的前景。由于准备充分,部队士气高昂,该集团军群的军事行动进行得有条不紊。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让那些未受领牵制被围之敌的所有部队朝莫斯科方向追击敌人。人们希望,这一次能有足够的力量同时完成两项任务:结束包围圈里的扫荡行动,同时继续向莫斯科进击。

因此,根据十月七日的讨论,陆军总部命令德军继续进行对莫斯科方向的军事行动。第二装甲集团军将向图拉挺进;第四集团军(编成内有新组建的第七、第八两个军)将向卡卢加进军,同时利用第四装甲集群能够腾出的部队来摧毁俄军在莫扎伊斯克的防御工事。此外,还必须完成两个包围圈内的扫荡行动:布良斯克包围圈由第二集团军完成,维亚兹马包围圈由第四集团军完成。第九集团军这里,冯·包克的观点与陆军总部的命令不一致——将利用第三装甲集群向瑟切夫卡挺进作为朝东北方向进军的掩护,然后准备倾注全部力量向加里宁和尔热夫方向运动。总之,陆军总部想消灭前进迟缓的北方与中央两个集团军群内翼的当面之敌,而冯·包克却要以全部兵力强攻莫斯科来援救北翼。

这道命令刚刚发出,天气就突然起了变化,虽然即使这时德国追击部队还进展顺利。士兵们深知利害关系,他们在越来越深的泥淖中挣扎前进。虽然还在取得进展,但是前进速度却越来越慢。特别是在南翼,第二装甲集团军的强攻本来大有迅速将莫斯科和南方切断之势,现在却停顿了下来。初雪降落。由于缺乏燃料,部队前进受到延误。燃料得通过奥廖尔至图拉这条遭到轰炸未铺石子的公路运到前方,这条公路布满弹坑,现又泥泞不堪。在布良斯克包围圈内,敌人正在向第二装甲集团军的西侧大施压力,必须调遣大量部队迎击。因此,前方进击点目前还没有超过姆岑斯克。到十月中旬,包围圈里的扫荡行动已经结束,据报道,经布良斯克通往奥廖尔的重要补给公路已清除了敌军。但是,由于包围圈内被包围的俄军炸毁了许多桥梁,严重的破坏了路面,这条公路暂时不能使用。多少个宝贵的日子过去了,第二装甲集团军才得到补给,继续进攻。

陆军总部发出包围莫斯科的野心勃勃的指令时,它大概希望参战部队总能设法克服气候上的困难。如果结冰期比预计来得早,那就更好,也就解决了问题。但是,事实上,天不作美,从十月中旬开始,大规模运动的部队因陷进松软的地面而无法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军事行动不可能按照最新指示的精神进行。俄国的秋天很不利于军事行动而且这里地形的特殊性质使局势出现灾难,对未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大雨滂沱时,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为粘如胶状的沼泽。所有的公路(只有明斯克—莫斯科公路除外)由于路基不坚实,很快变得跟周围的农田差不多,难以觉察地隐没在其中。即使在平常条件下,这些公路也很糟糕,根本不适于大规模部队运动;可是遇到这种天气,这些公路很快变成了一条条走上去发出吱咯吱咯响的宽阔的烂泥路,如胶似漆地粘到企图通过的车辆上。人马挣扎着前进,稀泥经常没到膝盖。人马往往弄得精疲力竭,马尸遍地。机械化部队的境况也不佳。他们的车辆陷进泥淖,一直陷到车轴部分,动弹不得。唯一能动弹的是那些宽履带车,它们缓慢而又吃力地拖着其他车辆或火炮沿途前进,直到燃料耗尽为止。其结果,当然是造成补给奇缺。补给品不能按时运到。只有为数有限的补给品被空运进来。从周围农村搜罗来的大量拖拉机和轻便马车被广泛利用起来,千方百计地把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补给品运给前线部队。

补给分队没有足够的燃料,部队不得不从周围田野里挖掘马铃薯充饥。即使由明斯克通过莫斯科的这条主要公路(有些地方还未竣工,现在又挤满了大批车辆),也很快变成了一条泥泞不堪、水坑遍布的长带。结果,交通运输几乎停顿下来,只得抽出一个完整的步兵师尽其所能养护这些公路。最后,德军各师被分散在几百英里长的地带上,而数以千计摩托车辆陷入泥坑,焦躁不安地等待冬天的到来—一只有冬天才能把它们从泥淖中解救出来。不用说,德军只习惯于西欧的公路,现在在俄国,它们宛如陷进自然灾难的魔掌;就是以最顽强的意志作出最大的努力,它们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敌军也受到同样困难的阻碍。但是,使德军大失所望的是,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更大的机动性。他们的轻型车辆和卡车离地距离较高,并装有泥链,较能适应这种气候条件,而且他们的士兵对这种气候条件一点也不陌生。此外,敌军还有一大有利条件:除了要调运增援部队以外,他们对机动暂时不感兴趣。即使调运新部队,他们在莫斯科东边和他们的前沿后面,还掌握着完好无损的铁路网。如此严重地阻挡着德军运动的泥淖,却帮了俄军的大忙,为他们向前线调遣援军赢得了时间。

然而,攻势还在继续,虽然在同气候与顽敌的令人疲惫不堪的战斗中,进展十分缓慢。尽管如此,直至十一月初,德军还在取得进展,因此指挥官们没有绝望,士兵们没有泄气;他们都知道,虽然已经获得了重大战术成功,但还要取得有效的战果,尽管他们认为这些战果已垂手可得。

第二装甲集团军只控制着奥廖尔-图拉公路古德里安:《装甲先驱》(伦敦,迈克尔·约瑟夫,1952年版)第242页:“可用于此目的的唯一的一条从奥廖尔至图拉的公路当然不是用来通行重型车辆与坦克的,因而才用了几天就给碾得支离破碎。另外,善于爆破的俄军在撤退途中炸毁了所有桥梁,并在公路两侧所有合适的地点设置了大片的雷区。”。它将其装甲部队的大部连同“大德意志”步兵团一起集中归第二十四装甲军指挥。这些部队得到了充足的燃料补给——为了满足他们甚至不惜扣减其他部队的燃料。十月二十四日,他们从姆岑斯克向图拉推进,十月三十日抵达图拉。但是,面对俄军的顽强防御,进攻部队力量不足,攻不下图拉城,特别是因为从西部赶来的第四十三军在阿列克辛附近受阻。这就意味着,第二装甲集团军的东翼现在极其薄弱。此翼暂时尚未受到攻击,但是人们观察到运兵列车正在由东向它运动。因此,该集团军命令第五十三军进至装甲先头突击部队后方,保护东翼。同时,第二集团军正在沿库尔斯克-诺沃西利一线逐步向纵深推进,于是来自东南方向的危险看来差不多令人满意地解除了。

计划从西面向莫斯科进军的第四集团军受到俄国新部队(第四十九、第四十三、第三十三集团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其正面南段,要向前越过谢尔普霍沃—纳拉地区的奥卡河是不可能的。其北翼(第四装甲集群)面对第五、第十六集团军的抵抗,边打边进,直抵莫扎伊斯克-沃洛科拉姆斯克一线。

在第九集团军前线,第三装甲集群在加里宁遭到第三十、第三十一集团军的阻滞,但是凭借其步兵军,它成功地在北面建立了一道薄弱的防线以抗击第二十九、第二十二集团军,往西可与加里宁地区部队联系,还可与奥斯塔什科夫以西的第十六集团军进行松散的联系。

到这时,前线司令官们一致认为,只有旱季来临,公路内外可以运动时,才能继续总攻。无论如何,广为分散的德军师必须加以集中,并把大多陷在后方的炮兵调至前线。也就是说,一切取决于老天爷。眼下只有听“烂泥将军”摆布。

在天气强加于德军的这段停战期间,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出新指令,要集团军群的两翼部队重新在各自方向上实施进攻。十月二十三日,陆军总部命令得到第二装甲集团军机动部队加强的第二集团军向顿河挺进,其右翼进军沃罗涅日,以便先发制人,粉碎俄国新部队可能从该地区发起的进攻,并协同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将其歼灭。十月二十九日,这道指令幸运地被撤销了,但那只是在冯·包克陆军元帅表示坚决反对(因为这将削弱他南翼攻势的力量)之后撤销的。现在,陆军总部转而命令德军尽快重新开始对莫斯科的突然袭击,切断莫斯科通往南方的铁路线。

于是,中央集团军群消除了第一道指令引起的忧虑。但是,十月三十日传来了要消灭伏尔加河与拉多加湖之间的俄国部队的突然指令。基于这个考虑,中央集团军群将使用第三、第四装甲集群以及尽可能强大的支援步兵来夺取莫斯科以北地区,并从那里派遣装甲部队进逼雷宾斯克,然后进军沃洛格达!同时,将切断并摧毁俄军北方部队的交通线。这些野心勃勃的目标对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来说,类似一个事后的抚慰,尤因这些未来军事行动的首要部分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本身的观点完全吻合。眼前的麻烦是对莫斯科以北的进攻。一旦这场进攻获得成功,下一步就可想而知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一向只有一个目标,它从来没有放弃这个目标——莫斯科。

只要读读冯·包克与哈尔德的日记,看看从十月到十一月部队士气如何一落千丈,乐观主义如何消失殆尽,就会令人十分沮丧。他们屈服或认输倒不是因为大自然的威力;说实在的,他们在拼命地想方设法战胜大自然。冯·包克看到在克里木正在取得的进展——这多么晴朗的天气和干燥的大草原,他是多么忌妒不已啊!第四集团军司令冯·克卢格亲自向希特勒讲述了天气给运输造成的巨大困难。对于这些困难,希特勒过去只看到书面报告,因而不能完全理解。俄国防线的加强(据报道,十月十日,朱可夫将军担任了莫斯科前线的指挥,索科洛夫斯基将军任参谋长,布尔加宁为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局部攻势的发起,西伯利亚新部队到来的报告,莫斯科产业工人临时部队的组成萨姆索诺夫:《莫斯科近郊大会战(1941年一1942年)》(莫斯科,1958年版)第72页:“战争爆发后不久,仅莫斯科地区‘四天之内’就组建了十一个新师,共十万六千人。”,在首都周围热火朝天筑起的防御阵地据苏方资料(引自萨姆索诺夫上述著作的第97页),约有五十万人被用于此目的。,这一切都表明,俄军决心誓死保卫他们可爱的莫斯科,他们的抗战决心与顽强精神丝毫未减。

同时,陆军总部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有充分理由为他们的处境感到忧虑。由于损失惨重,参战的所有步兵师都减员二千五百人左右,即相当实有兵力的三分之一。当然,这意味着他们的战斗潜力也相应下降。装甲部队的步兵力量减少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装甲团的战斗潜力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因此,平均起来,一个装甲师只有正常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这般事态令人灰心丧气,但并不完全令人惊奇,因为在过去四个月中,所有部队都负担过重,消耗过大,而又不能给他们补充足够的人员或物资。士气也受到影响,士兵的失望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大吹大擂地宣传敌人已经被击败,战争已经打赢了,然而战场上的士兵却心里明白,俄军的抵抗实际上加强了。不过,德军士兵依然勇气十足,锐气未灭。

德军的补给是依靠那些狭窄婉蜒而又极易遭袭击的交通线。不错,在十月份,铁路线又被修复,火车现已向东驶至布良斯克、维亚兹马、尔热夫,但是铁路远远没有达到最高利用率,被破坏或摧毁的设施、桥梁,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修理或重建。因此,总的说来,补给能力大大低于人们所期望的。俄国游击队越来越使人头痛,在巡逻队稀少的后方地区,他们比较容易袭击补给火车,破坏铁路设施。补给机构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把最低限度的必需品运至铁路终点站,然后往往通过残缺不全的公路,经过长途运输送到前线部队。但是,现在冬天即将来临之际,部队的冬装还没有运到,机械化运输工具又缺少防冻剂。

凯塞林陆军元帅指挥的第二航空队自始至终有力地支援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军事行动。在此过程中,它的人员、物资损失惨重。凯塞林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俄国秋天多雨、浓雾,寒冷的恶劣气候也对德军不利。飞行员(包括近距离支援战斗机飞行员)只有在看得见目标的时候才能进行攻击,而大目标又很罕见。布良斯克与维亚兹马包围战之后,很少发现大规模部队运动。……敌人的据点都是些孤立的小掩体,遍布乡间,高速飞行的飞机极难发现与击中,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T—34型坦克出现得越来越多,即使在最糟糕的地面、气候条件下机动性也很强。对付这些情况要求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的飞行员尽最大努力在森林、丘陵、村庄上空作低空飞行。同时,我们的战斗机飞行员经常奉命去迎击俄国低空飞机的扫射以保护我军部队的完全,不然士气会受到影响。成功的情况极为罕见,因为好机会总是瞬间即逝。事实上,防空火力与反坦克火力是一种较好的防御,虽然由于地形不利,缺乏应有的掩护,作用有限。尽管我们的飞行员攻击得很勤很狠,然而条件仍不利,使得他们的努力无足轻重。”

不久,德军最高统帅部必须决定,在这些不利条件下,特别是在情况迅速变得几乎无法对付时,继续进攻莫斯科是否还有意义。但是,只要在年底前还有解决战斗的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以赴。马恩河战役的记忆仍然紫绕在德国军事领导人的脑际。他们担心再次让取胜的机会在最后时刻从指缝中滑掉。因此,尽管明知可使用的力量不足,他们充分意识到问题的含义,还是冒险继续这场战役。使他们惴惴不安并愿做最后一拼的,还有一个考虑:倘若决定不转入进攻,在冬季的数月里如何据守已经拉得很长的战线呢?战线上不计其数的空隙、弱点,将直接诱使敌人进行突破。德军的侧翼很长,没有预备队来加强。同时,前线已逼近莫斯科,那是个大铁路枢纽,俄军能方便自如地向四面八方调遣部队,而德军却被牵制在旷野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只可能有一个决定:利用一切机会继续进攻。这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最后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正符合前线司令的观点,他一心想充分利用隆冬到来之前预期的霜冻期。实际上,霜冻期是十一月初开始的。

这个进攻计划再次要求进行一场包围战,来一个钳形突击。第二装甲集团军夺取图拉这个交叉点之后,将立即向东北方向的科洛姆纳进军。几乎被视为不可避免的是,在进行这些作战期间,第二装甲集团军不得不使用其兵力的很大一部分保护自己不断拉长的东侧,因为战斗力较弱的第二集团军还掉在很后面,不能承担此任务。第二集团军将向叶列茨和叶夫列莫夫运动,与在别尔哥罗德附近停顿下来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取得联系,并在翼侧进行纵深掩护。在北面,第九集团军将协同第三装甲集群往东向伏尔加运河挺进,然后作为钳击的左路转向莫斯科。在这里无疑也要抽调大量部队进行侧翼掩护。第四集团军(其北翼有第四装甲集群)将直接向莫斯科进击。随后跟进的还有两个师,这就是集团军群绝无仅有的预备队。

当预期的霜冻于十一月初来临,烂泥变成冻土的时候,冯·包克坚持要尽早地展开部队,以便在可怕的冬雪降落之前能赢得尽可能多的作战时间,但在事实上,补给情况需要推迟发动进攻。最后,北翼与第四装甲集群定于十一月十五日,南翼定于十一月十一七日开始进攻。遗憾的是,第四集团军何时开始新攻势还无法确定。不过据推测,当俄军两翼受到巨大压力,只好往左、右撤兵时,他们将不得不取消他们持续不断的进攻。那时,第四集团军也能向莫斯科进军。

中央集团军群按照计划发起了最后攻势。由于天气晴朗而又寒冷,当然也就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进展不象预期的那样迅速。不久,严寒袭来,气温降到了摄氏零下二十度。人马损失惨重,发动机停转。到十一月底,形势大致如下:在南翼,第二装甲集团军包围了斯大林诺哥尔斯克的敌军,并继续推进到戈诺沃-米哈伊洛夫。但是,往北挺进的先头突击部队(第十七装甲师)却在卡希拉以南被新抵达的俄国部队阻挡住了。越来越多的俄国新锐部队从西伯利亚抵至前线,俄军攻势日趋猛烈。特别是他们对翼侧的压力,使德军薄弱的装甲防线陷入危急的境地。图拉仍然攻打不下,虽然古德里安将军坚持认为:“除非占领这个交通中心及其枢纽,否则,无论向北还是向东,我们都没有希望继续前进。”

第二装甲集团军司令部要求第四集团军立即渡过奥卡河向东挺进,以便给予古得里安的攻势以更多的活动余地,但这是无法做到的,因为第四集团军抵抗俄军的猛烈攻势已自顾不暇。继续前进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而,十一月二十八日,集团军群司令部命令第二装甲集团军停止向北前进,转而攻占图拉。在这期间,它曾试图摧毁梁赞与科洛姆纳之间的铁路以便阻挡正向前线运动的俄国增援部队、但是徒劳无益。到十一月底,第二集团军抵至库尔斯克以东地区,不过在这里,敌人的抵抗显然也在加强。

北翼部队相当迅速地到达伏尔加河上的大坝与加里宁之间。鉴于指挥上的原因,第三装甲集群直接归集团军群指挥。该装甲集群经过激战,越过克林向伏尔加运河挺进,并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到达那里。它竟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小桥头堡,但事过不久,又在敌人势不可挡的压力下被迫放弃。要挥戈南下进攻莫斯科在暂时是不可能的,因为俄军对伏尔加运河两岸左翼的压力在逐步增长。经过激战,正在实施平行攻击的第四装甲集群设法挺进到了伊斯特拉,从这里,它出其不意地派出了一个师从西北进攻到距离莫斯科北部边缘不到十八英里的地方,但是面对敌人凶猛的反扑,这一进攻很快停顿下来。

气温现已降到摄氏零下三十度,第二集团军在此后几天的撤退中,由于发动机在严寒中失灵,损失了大量装备。在南翼,第二集团军抵达提姆后正向叶列茨与叶夫列莫夫推进,但是缺乏协同战线。战斗集群被逐个推向前面去夺取公路与铁路的交叉点——这在当时被认为更加重要。但是在这些战斗集群之间存在着“开阔地”,不久,敌人就开始突入这些缺口。不过,幸运的是,敌人暂时没有真正强大的力量来利用中央集团军群边缘地区的战略要地。

德军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摆在莫斯科前线韦尼奥与德米特罗夫之间一百七十五英里长的地段,另外三分之一则部署在受威胁的翼侧——其中北翼打回东北部。在七百五十英里长的正面,竟然没有相应的预备队!在第四集团军北翼后面,第二五五师孤立无援,在辽阔的内地还零零散散地摆着四个薄鸩师,打击着日益增多的游击队活动,保卫补给线和交通线。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局势,很可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忧虑。

在以后几天里,集团军群最感头痛的是,要在尽可能窄的正面上建立起一道有效的防线。对此,敌人会给以足够的时间吗?直到十二月四日,陆军总部东线外军情报处仍认为,俄国人“此刻”还不够强大,“不会发动大规模攻势”,要发动就得调来大部队。但是,德国人看来又错了,因为俄国选择了良机,发起了反攻。起初,压力主要是对着韦尼奥附近的第二装甲集团军、莫斯科运河沿岸的第三装甲集群以及加里宁附近的第九集团军的右翼。

在这同时,其他战场上的局势如何?在北非,轴心国没有把攻占马耳他岛作为地中海地区全面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为此他们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整个秋季,马耳他岛作为潜艇、航空基地,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英国从该岛向横渡地中海的德、意运输船队发起的攻击如此成功,以至于通过此线运往北非的补给品的近半数被击祝到海底。结果,轴心国在地中海的运输、补给形势变得岌岌可危。一九四一年秋,英国掌握着地中海西部的制空权与制海权,因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无可奈何地把第二航空队之一部从东线调到意大利;而此时德军仍在东线拼死作战,要跟俄军决一雌雄。德、意潜艇使英国的地中海舰队蒙受了惨重损失,马耳他岛遭到德国空军持续不断的空袭。在北非,隆美尔(于十二月七日)在托卜鲁克脱离战斗,并开始向西撤退。那里的战斗时而这边占上风,时而那边占上风,双方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迄今为止,英国并没有在北非彻底消灭轴心国部队,特别是英军的胜利也没有使北非的法国驻军转到同盟国一边。因此,总的来说,地中海战场上的形势仍令人不可捉摸。

日本进攻美国和向大不列颠宣战(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似乎给轴心国带来了一线希望。英国在远东的地位现在受到了严重威胁。不过,对珍珠港的无情袭击倒给美国提供了一把双刃的武器,因为它激起了美国的公众舆论,不仅反对日本侵略者,而且反对轴心国。直到那时,罗斯福总统对干国会能否赞成他向轴心国宣战,全然没有把握。这种行动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才行。现在,他有理由了,他不需要再在那上面煞费苦心了。但不管怎样,几天之后,德、意两国却向美国宣战,理由是:美国已从开始时仅仅违反中立的行为发展到现在的公开对轴心国采取战争行动。由于日本参战,英国显然将以强大兵力卷入远东的作战,因而就不可能将其全部力量投入北非。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现在需要其军工产品的大部供自己使用,因而被迫削减了对英国与俄国的武器供应,直到它的国民经济适应军工生产为止。最后,希特勒希望能得到他梦寐以求的喘息时间,以便力争解决俄国问题。消除了来自东面的后顾之忧,他就会在欧洲取得行动自由.

在德国的东线,南方集团军群的目标是顿河、拥有大型重工业的顿涅茨盆地和富饶的克里木半岛。到十一月中旬,第十一集团军到达并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但是就在这里被阻滞住了。第六集团军于十一月二日攻占了哈尔科夫,此后不久就抵至顿涅茨盆地。第一装甲集团军(原称第一装甲集群)及其北面的第十七集团军在挺进中,于十月二十日夺取了斯大林诺;可是接着,俄国人就加强了抵抗。另外,随着天气的变化,道路泥泞起来,装甲部队只能缓慢前进。俄国人从高加索调来新部队,转入了攻势。他们节节胜利,德军不得不放弃他们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占的罗斯托夫,撤过米乌斯河,遭到惨重损失。在这里,德军兵力也是不足,无法夺取远距离的作战目标。尽管这是一次严重的挫败,但要保卫顿涅茨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刹住俄国的反攻,却证明是可能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日,曾预见到罗斯托夫挫败的冯·伦斯德陆军元帅,因为反对希特勒的按兵不动的命令,被撤掉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冯·赖歇瑞陆军元帅接替。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