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辣的四川人,义气男儿--孙元良将军轶事数则 ZT (图)

来源: und 2008-10-18 19:15:0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420 bytes)


黄埔一期的最后一人孙元良将军以103岁高龄往登他途。回想九十年代初到黄埔军校旧址,所见黄埔军校烈士墓上凝重的“亲爱精诚”题字,这或许标志着那一个时代的结束吧。 孙元良,在近代史上是个不时闪现的名字,北伐,抗日,反共。。。民间对其评价不一,盖棺论定的事情是说不准的,萨也没有兴趣和资格去评定孙老将军的一生。不过,“孙元良”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早年间从国军旧人口中,多少听得一些此人传闻,真实性不敢100%保证,但都有出处,且与大家作一共享。 一。不吃辣的四川人 其一,是曾给沈醉先生作过助手的一位亲戚提到,抗战时期沈醉在军统作总务。当时前方将领回到重庆有时会到军统局,招待吃饭自然不会少,都是沈醉的工作范围。孙元良也来过,沈醉安排吃饭,因为孙元良是四川人,特别准备了麻辣火锅招待。却不料席间孙极少动筷。沈颇为奇怪,事后询问孙的副官,答曰“军长不吃辣。”身为四川人而不爱吃辣,可谓怪哉。不吃辣却不明说,敷衍就餐了事,军统局的骄横,将军们都不愿轻易冒犯,也可见一斑。 其二,是北京一位编辑朋友的长辈,原是西北军中人,谈论历史,提起冯玉祥的节俭,拿蒋介石所部对比,曾说南边(北伐军)也不是尽不可取。中原大战后他所部的西北军一团被收编,与第二师同住一城。地方宴请,席间士绅敬酒,第二师的长官居首席,淡然却道:我辈新军人,不吸烟,不饮酒。这个第二师的长官,就是时任团长的孙元良。孙固辞之下,滴酒不沾。以下军中众人即便想饮,也只好推却了。西北军军规中原也有不吸烟不饮酒的说法,但经过北伐以后,已成空文,不乏以豪饮著称者,孙此举令西北军上下一时肃然。 二。南京战役中的孙元良 其实,孙其人,作为军人还是比较能打的,在日本的对华作战纪录中,往往可见孙元良的名字。南京战役,孙的八十八师死守雨花台,是为南京城外最后屏障。日方记载,雨花台守军阵容严整,军纪森严。孙元良下令逃兵一律毙杀,另有一条命令战斗开始后任何人不得离开阵地上公路(有逃跑之嫌),公路上有人督战队即可开枪射杀。日文资料中这样的描述本意在于说孙残忍野蛮,但也说明孙元良当时对于死守阵地是有决心的。 不过,根据日军纪录,孙元良的一个失误,也可能是南京最后城破的重要原因。1937年12月9日开始,日军反复攻击雨花台,由于守军顽强,雨花台后二十米高的南京城墙作为二线阵地可以提供火力支援,交叉火力猛击之下日军损失惨重(事后日军统计雨花台之战伤亡两千余人),三天没能占领这里。但是,由于日军士气极高,各部队纷纷抢夺攻占南京之“武勋” -- 南京作为中国首都,这份功劳远比攻占其他地方为高,给守军的杀伤也极大。11日,考虑到孙所部八十八师伤亡很大,唐生智下令孙收缩阵地。唐对前线情况不明,而孙竟然也未加详查就遵照执行,这下子在八十八师与五十一师的阵地之间放开一个无人防守的大口子,日军12日,就从这里突破雨花台防线,直攻中华门。这个攻击彻底动摇了唐生智的信心,当天下令南京弃守,各军措手不及,多不及撤退,损失极大,而南京大屠杀也就此开始。因为八十八师仓促收缩阵地造成失守雨花台,同时见于中日史料,唐生智的乱命要负主要责任,孙元良的盲目执行,恐怕也难辞其咎。 三。罕见的败仗 孙元良将军为黄埔出身,整个战争生涯中,出彩的战例不少,估计最近点评他战绩的文章会不少,就不多缀叙了。然而,打仗,常胜将军是没有的,孙也是一样。若要论最让他耿耿于怀的一战,大概就是淮海(徐蚌)战役了。那一战,孙元良率领的整整一个16兵团从陈官庄突围,结果跑到外边一看,还剩四百多人。此战解放军说孙元良单身逃走,这倒是有点儿过分了,不过八万多人的一个兵团,剩下四百和孤身脱出也实在差不多了。说来国军和共军打仗,开始损失以旅计,随后以师计,淮海战役前损失一个军已经不算什么,但这种随便就丢一个兵团,还是太窝囊了。为此,孙元良一直耿耿于怀,曾在不同场合对自己辩护过,主要强调两点,第一说明这是杜长官命令突围的,不是他擅自决定放弃同僚.从所存的文字记载看,可能是这样的,但孙随后关闭了电台,因此没有接到取消突围的命令.第二,则是说明自己的部队突围是成功的,足有一半以上的部队,四万多人冲了出来(孙部八万多人,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一万多,突围中两万多被截留在围中,这个数字也算可信),只是突围后到达萧县时,又遭到解放军的围攻才全军覆没。 一个兵团怎么会一夜之间全军覆没呢?按照某电影的说法赶鸭子也没有这么快。 这件事,我曾请教过几位在国军中任职过的老人,大多说不明白 -- 甚至请教共军的一些前辈,也是说不明白,甚至有亲身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人,也不明白孙兵团怎么会一下就被吃掉,因为吃其他几个兵团都费了很大力气。只有在奥马哈遇到的一位国军老人给了个比较能接受的解释。说来这位也不是亲历者,但他的一个朋友正是孙兵团的成员,突围出来后不久伤重而死。按照他这个朋友的说法,孙兵团的崩溃,是遇到了百年难一遇的事情,那就是 -- “营啸”。 “营啸”,是古代军中的说法,俗称炸营,指的是过于紧张的军队完全丧失理智,北宋救援太原之战,就因为有传闻宗翰来了,引发二十万大军营啸溃散。根据经历人的说明,孙的部队撤退到萧县不假,但遭到了解放军部队的夜袭。以夜袭而论,歼灭一个团,一个旅有可能,一个兵团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解放军后来的文献也证明当时和孙军交战的数量极少。可是孙军的状况非常不正常。当时他们突围出来,经过一夜狂奔,凌晨时认为已经远离了战场,于是数万人几乎同时倒下酣睡,外围部队连岗哨都没有放出。拂晓,解放军少数部队突然发动夜袭,突围成功。孙兵团官兵被围多日之强烈紧张后骤然放松,又突然被袭击,神经顿时崩溃,于是全军惊叫而起,甚至自相残杀,激烈混战起来,于是几万人的大军就此溃散无法收拾。。。这可能是至今为止万人大规模“营啸”的最后一次。 假如这个现象被心理学家拿去,一定会作为课堂上的样本,不过估计孙将军肯定对作这样的样本没有任何兴趣。 四。义气男儿 上面提到的那位定居奥马哈的国军老人虽然不是孙兵团的,但任职当时的国防部,对淮海战役很熟悉,他曾经对我讲过自己的看法,认为此战国民党军部队比较精良,指挥官杜聿明深得军心,又是在内线,平原作战,本来比较有信心的,打到中间虽然失利也没有想到会败的那样惨,但一场大雪使国民党军机动能力全失,重装备反成累赘,最终全军覆没。我觉得他的看法依然是老国军典型的思路,因为大雪下来之前,国民党军就已经开始败了,只不过是个败的程度不同而已,这样分析成败,未免有些片面。但是就如同孙将军一生和共产党对着干一样,对一些老人,也没有必要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信仰或观点吧。 这位老人提到孙元良,还提到一件事,说他讲义气。 他说孙家中供养一老妇,全家礼节恭谨。但这老妇于孙实际并没有任何任何亲属关系。原来,南京陷落时,孙所部大部伤亡,孙作为师长在最后指挥,未能随部队突围,其间一度被俘(现有文献对孙从南京脱险语言不详,但没有文字提到他曾被俘,故存疑)。被俘是指他化妆隐藏被日军搜出,和其他被俘官兵集中,要作为“便衣兵”拉出去枪决。这时南京大屠杀最残酷的时间已过,有时日军也允许百姓来认走抓住的青壮年。有老妇忽指孙是自己儿子,不是溃兵。孙元良当时柱一拐,口音与当地人迥然不同,日军很是怀疑,让翻译询问,称如认了,就母子一起杀。但老妇始终不改口,恰好此时附近忽有枪声,日军急于去察看,随手下令放掉,孙遂幸免于难。 此后才知道那老妇本是来寻自己儿子的,寻不到,看孙象是来打仗的外地兵,不忍他死在这里,遂出言相救

所有跟帖: 

孙将军说黄埔学生最敬爱的是 邓演达 和 嘉伦 二将军. -lubbock- 给 lubbock 发送悄悄话 lubbock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18/2008 postreply 19:37:0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