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四大太宗连连看(ZT)

来源: jinhui20 2008-01-26 17:24:5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566 bytes)

标题: 中华帝国四大太宗连连看(ZT)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197746&page=1
>>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内含【英烈堂】【跪罪亭】专题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汉网论坛(汉族门户网|汉服运动发祥地) → ★興漢思想與精神區★ →

中华帝国四大太宗连连看
  悠悠华夏五千年,出过多少伟大帝王,其中最伟大的估计就是常言所道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另外再加上一个明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至于他们谁排名更靠前恐怕是见仁见智,不过他们不是我今天所要说的主角,我今天所要讲的却是四位获得“太宗”庙号的帝王。
  首先,应该讲解下关于庙号的常识,所谓庙号是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在驾崩之后,进入宗庙的名号,庙号和谥号很容易混淆,简单的说来,谥号是每个皇帝必有的,很多重要的大臣也有,比如汉文帝、汉武帝、范文正公、岳武穆王,而庙号要宝贵的多,在唐朝以前只有特别重要的帝王才能被冠以庙号,比如汉景帝,应该说功绩也不错,但是未能获得庙号。而后人上庙号的时候,一般的惯例是用一个字形容这位帝王的生平功绩,比如开国皇帝一般是太祖,第二位是太宗,改变了世系的牛人是世宗,对臣民非常仁厚的是仁宗,建立特别伟大功勋的是高宗,进行了重大变革且组织了大战的是神宗,还有一些是建国前就已经死掉了的重要祖先被追封为高祖。那么本文要说明的正是四朝大帝国的第二位取得庙号的重要帝王即太宗的业绩,为什么要选取太宗呢?记得几年前《新周刊》出过一篇文章《B牌照城市,你们要做的还很多》,讲得便是国内城市车牌照的惯例:省会城市用A牌照,第二重要的城市用B牌照,而这个“第二重要”的城市往往是该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比如辽宁省大连市、广东省深圳市、福建省厦门市,对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写得还比较煽情。于是,也就触发了我的灵感,每个大帝国的太宗也对这个王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重用啊!所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每个朝代的太祖打下了江山,而又如何在太宗手里成功守稳并且发扬光大往往成为历史的关键点,我们不妨来比较下各位太宗究竟谁是大英雄?
  好了,背景情况介绍完毕,现在隆重推出本文的四位男主角:
  汉太宗 刘 恒
  唐太宗 李世民
  宋太宗 赵 炅
  明太宗 朱 棣
  简单的说明下,汉唐宋明是中华历史上最重要的四大王朝,所以选取这四大王朝的太宗作为主角,而一些小王朝和其他汉语系民族建立的帝国也有太宗庙号者,比如晋太宗司马昱、五代十国的太宗们、朝鲜太宗李芳远、清太宗皇太极、辽太宗耶律德光等等,暂不列入比较,读者如果有兴趣,欢迎以他们的故事作为本文的补充,呵呵。而这四位主角除了唐太宗李世民之外可能乍一看不是那么眼熟,其实汉太宗史称汉文帝,宋太宗本名赵匡义,习惯称赵光义,明太宗史称永乐大帝,尊号明成祖,大家莫要不认识熟人了。
  我们且先按时间顺序来依次介绍这四位参赛选手。
  一、汉太宗,在位期间西元前180年至前157年,享国24年。
  汉太宗当皇帝的时候比较特殊,秦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帝国,但是时间很短,并且没有真正做到理想的中央集权,而从严格意义上讲,汉帝国似乎才应该被视为第一个正式的中央集权帝国,而汉太宗则正是这个帝国的第二位取得庙号的重要皇帝,他的国家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国,同时他也面临着敌我内外两大矛盾,一方面是华夏民族和北方的匈奴游牧部落群之间的外部矛盾。当时的匈奴在冒顿大单于的强势整合下,开始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力量日益强大,再加上铁器和马镫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事实上已经具备了南侵中原文明的军事实力,若非汉太祖(汉高帝刘邦)夫妇委曲求全,这个统一帝国能否延续到太宗还难说得紧,;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似乎每个朝代开国的时候都有这个问题,本朝都不例外)。经过春秋战国的长年征战,秦帝国短暂的一统华夏,之后六国贵族再次推翻秦朝后相互混战,最终归于汉朝,人民经历了太多战火的洗礼,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的中华民族已经对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两千年后的主题感到陌生了。而北抗匈奴与和平生产这又成为一对矛盾统一的话题,因为集中力量作战就要消耗民力,如果放任人民修养生息则无法动员力量打击匈奴。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遇到一个短视的领导,很可能把复杂的情况搞得更糟糕,然而幸运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遇到的是这位无愧于“太宗”庙号的圣明天子。他正确的选择了国策方向,树立了以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理念,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带头勤俭节约,甚至亲自下地耕田,以此来劝课农桑,在他和他儿子汉景帝(也是位好皇帝,可惜无庙号阿)在位期间,汉帝国积蓄了强大的国力,终于在汉武帝(庙号世宗)时厚积薄发,将匈奴一举***在地,之后再也无法对中原文明构成实质性威胁。这段时间就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而汉文帝制定的三十分之一的田赋则被后人长期视为田赋轻重与否的标杆。可以说,在经济方面,汉太宗带领着这个实际人口上亿的正处于发展中的贫穷但又很先进的大国走过了艰难的初创阶段,奠定了大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在政治方面,汉文帝本身并不具备厚实的政治基础,全仗各位功勋大臣的拥立才斗败了吕后一党,所以他即位后马上大肆分封诸侯,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在军事方面,汉文帝在位期间并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战役,匈奴发起了几次中小规模的袭扰都被他及时派兵击退,但是坚持了不主动出击的务实战略。在外 交方面,对匈奴坚持和亲,安抚南越王赵佗,使他们都没有组织大规模入侵,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保障。而在文化方面,文景之治也是一个非常绚丽的时代,是汉赋这种体裁的文艺作品得到奠定的时代,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文学大家,尤其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贾谊太傅,那《过秦论》真是力透纸背气贯长虹,堪称古文中的第一,千年之下的古文,恐怕也只有下一位选手唐太宗时代的天才少年王勃的《滕王阁序》能望其项背。
  总而言之,汉太宗最主要的功绩是开创了伟大的“文景之治”,使中华民族从此以一个统一团结的整体面貌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他也是一位个人品行和治国业绩都非常优秀的君主,他和宋仁宗、明孝宗也被后世并称为三大仁君,儒家理念中好皇帝的楷模,是一位以文治见长的好君主。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他就没有一点缺陷,正如前文所说,由于他出身比较平庸,自身缺乏政治基础,是靠门阀贵族拥立为帝,所以加大了对他们对封赏,形成尾大不掉,为后来景帝后期的内战埋下了伏笔,不过这点问题在景帝后期和武帝前期得到了非常完善的解决,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历史进程。 2008-1-25 10:00:00 请大家注意汉网新域名日月重开

二、唐太宗,在位期间西元627-649年,享国23年。
唐太宗人气超牛,在中国三尺小儿也无人不知,是和孙悟空、诸葛亮一个级别的偶像派巨星。比之前者汉太宗,唐太宗最突出的优势在于他组织并亲自指挥过多次重大战役,是军事史上的一座丰碑,而勤恳务实,缺乏爆发力的汉太宗在这方面则差之远矣。是偶像就要闪光,闪光就容易造成眩晕,事实上,出于政治和宣传需要,唐朝是一个明朝、清廷和本朝都非常赞赏的朝代,所以近现代人士都对唐朝极尽溢美之词,而对唐朝最大的偶像唐太宗更是夸大其词,显美遮丑,所以现代缺乏历史常识的老百姓都极大的高估了真实的唐太宗。需要声明,本人被不是所谓的唐黑,相反小时候还非常非常崇拜唐太宗,这里也不是想黑一把唐朝,而是因为某些事情被过于夸大,只想力求真实而以。
事实上,任何一位人气偶像,也必须要有坚实的实力作为后盾,唐太宗也不例外,若非立下的累累功勋,又凭什么作为历史上的偶像呢?唐太宗虽名为太宗,但实则也是开国元勋,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二世祖,而且他的英名多在于建国前的战功中建立。李世民这三个字在历史上并不仅仅是一位皇帝,更是一位划时代的战将。在唐王朝建立天下的过程中,共有六场决定性的大战役,其中有四场都是青年李世民指挥的,尤其是攻打洛阳王世充的战役,被作为“围城打援”的经典战例,永垂史册。
当时的形势是隋失其德,中国的版图上各种势力林立而长安李渊和洛阳王世充则是其中最强的两家,两者之间的战争可以决定天下的走势,而李渊则放心的这场最重大的战役交由年轻的秦王李世民指挥,李渊家族经过长期的研究制订了“围城打援”的策略,首先是李世民率领主力部队包围洛阳城,然后分派战将把守住洛阳周边的各个重要关隘,李渊在后方更没闲着,展开强大的外 交攻势,搞定了全部的其他诸侯势力,避免了李王两家交兵时刻第三方势力突然偷袭后方。不过呢,有一家势力始终没能搞定,那就是河北的大军阀窦建德,他在得到王世充的求救后派遣了十万大军前来营救洛阳,于是就成为“打援”的对象。说实话,我有一点不太明白的地方,就是不知道当时窦建德方是怎么决策的,窦建德本人是唐高祖李渊的老婆也就是窦皇后的兄长,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他就算不响应李唐的号召,乘机夹击王世充也就罢了,怎么又会帮助王世充抵抗李家呢?怎么存心让窦美女难堪么?有些人解释说窦建德想保持均势,避免最终被李唐统一的命运所以联合王世充抵抗李唐,这也不太好理解,隋朝又不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人都明白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窦建德自然应该明白早日站对边的道理,正好可以借助亲戚关系,挂靠李唐王朝。若说只想保住自己的一方势力,又未免过于短视了,总之是比较难于理解。不过他的兵力还是很雄厚的,他派出大将宋金刚率领十万大军走虎牢关方向营救洛阳。虎牢关就是《三国演义》里面关公温酒斩华雄的地方,是一座著名的军事要塞,当年董卓军占据虎牢关,任你十八般诸侯联合也无法攻破,多亏了公孙瓒手下的马弓手关羽关云长挺身而出,温酒斩了华雄,诸侯才攻破此关。
李世民得知窦建德派出十万大军前来营救,其实这也早就在他的作战计划之中,依次实施便可,先是以主力部队继续围住洛阳,但不主动攻城,只是围困住城中的兵力罢了,城中的守军也想的是守城以待援军好夹击攻城部队,所以也没有想到要突围什么的,就自然而然的任随唐军围困,而李世民自带精锐奔赴虎牢关打援。这围城打援的精髓便在于不能让守军和援军照面,因为一照面就会士气大振,当然更不能让他们会合,所以李世民把守住洛阳周边两三百哩外的关隘,将围城和打援的战场分开来,避免守军和援军见面。历史上有多次攻城战役就是因为让援军的旗号出现在了城头守军的视野中而招致失败的,当然,围城打援战术的专利人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主动到从洛阳城肉眼无法相望的虎牢关迎战援军。这虎牢关又是何等厉害,岂是轻易攻破,而窦建德军急于解救洛阳城,所以急切的强攻占据虎牢关有利地形的精锐唐军,宋金刚又没看过明朝人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所以不知道攻打虎牢关需要带一名关公这样的马弓手,李世民手下也没有人出去充华雄,所以窦建德军的惨败就在情理之中了,而当洛阳城的守军苦候援军多日后却得到援军已经惨败的消息,士气崩溃,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于是这场战役就被列为了军事史上“围城打援”战术的典型范例倍后人津津乐道,一直到解放战争中我军都经常使用。
除了围城打援。李世民还发明了一种“卷旗入阵”的战术,就是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带着一队精锐骑兵,将自己的旗号卷起来,直接冲到敌人的后方再把旗号亮出来,这样敌人一看自己的后方出现了对方的旗号,一定非常怕怕,这也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心理战战术,不过需要这一队骑兵及其带队的将领具备非凡的武艺和勇气。史料上说李世民最爱自己来带卷旗班去冲阵。恩,对此我持保留态度,而且他多次使用此战法,还从未听说哪位将领因此而阵亡或者被俘的,所以嘛。嘿嘿,继续持保留态度。
李世民对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贡献除了围城打援,还有机动步兵战术。在李世民之前,骑兵主要用于强势冲击,依靠巨大的速度和冲量,冲垮敌军的阵线。骑兵往往往重刀硬铠的方向发展,所用的战马也必须精选良种好马。然而不幸的是,汉民族恰恰生在一个缺乏良种马的地域,所以历史上对抗马源广泛的北方游牧民族总是吃亏。而李世民的出现,冲破了重甲骑兵的桎梏,也打破了骑兵必须骑马作战的思维局限,首创步兵骑马赶路,到战场就下马作战的战法。当然,这并非步兵作战真的比骑兵强,而是因为汉区的马匹质量太差,不宜作为骑兵的战马,故而仅作为步兵行军的工具。就相当于现在的摩托化步兵,坐汽车赶赴战场,到了战场下车作战;空降兵坐飞机和降落伞赶路,到点就下伞作战。在实战中,李世民正是运用这一新招,经常千里奔袭,神兵天降,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李世民还有一个很传奇的故事,话说李渊向突厥借兵攻打隋朝,条件是向突厥割让土地(MS有嫌疑啊!),后来突厥的兵也借了,大唐王朝也华丽的建立了,这时候该突厥人来收利润了。然而这世间又有几人愿意双手奉上自己的大好河山呢?于是乎,李渊就让他的二公子到灞桥去迎接突厥使者,想把这笔帐赖掉。结果李世民根本不带兵,只带了几个随从来到灞桥,在风雪中,对这颉利可汗的三十万大军坦然道:“对不起,我赖账。”好一个唱出贞观长歌的大唐太宗,赖起账来还气度恢宏,大有王者之风,突厥人一看他居然马仔都不带几个就赖账来了,可见是胸有成竹了,然后颉利可汗就被吓走了。当然,故事这样讲就过于传奇了,事实上,颉利的后方并不稳固,虽然兵力强大,但是一旦李渊这边赖账,他也不敢动手,不然很容易就被突利可汗操老窝了,所以李渊走了大运,不但没有当成,还成了伟人,真是一线之间啊!
除了当皇帝之前的秦王李世民在军事史上的非凡成就,当了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也无愧为一位大有作为的君王。除了完成对汉区的统一战争,还打击了走遍的游牧民族,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尤其是给与了北方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沉痛打击,基本上将突厥人赶到了欧洲。当然,这里必须说明几点,虽然北方草原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强大区,而且突厥到了欧洲之后非常厉害,把欧洲人和阿拉伯人打得屁滚尿流,还灭亡了东罗马帝国。不过突厥在中国的时候其实相当废柴,尚远不具备奥斯曼帝国的恢宏气象,尤其是遭到了隋文帝的政治手腕,分裂成东西两部,长期内讧,一直没有抓住中原分裂的好机会南下,直到汉族已经组成强大的大唐帝国之后,还处于严重的内斗中,所以唐军踩扁东西突厥,并非特别难的事情。另外,唐军是借助了突厥薛延陀部的反叛,已经把突厥轰杀至渣的时刻才出马摘了桃子,这与汉朝集天下之力攻打匈奴和宋朝工程化对抗组织完善的契丹帝国完全是两回事。当然,最后,唐太宗是死在了远征的路上,真是一位战神式的帝王,这一点和后面要说到的明太宗也非常类似。
除了伟大的武功之外,唐太宗的文治也非常值得后人称道。“贞观之治”也成为后世帝王的典范。唐太宗最著名的优点就是善于纳谏,这一点现代的历史教科书总是大书特书,说这在“封建帝王”中非常可贵,事实上,他纳谏的态度比之唐朝以前和清廷的皇帝,那自然是很突出的,但是比之宋明的帝王而言,实在算不得多么特别,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宋明帝王都是跟他学的,呵呵。
唐朝的文化异常发达,作为唐朝的太宗,谥号“文皇帝”,唐太宗对此据有主要功劳。虽然他本人的文化修养并不特别突出,但是却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唐诗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无须多说,充分体现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傲然自信和恢宏气象。唐诗大多数收录在《全唐诗》中,共六万多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诗仙李白和诗圣(诗史)杜甫两位作为唐诗的巅峰,至今未能有人超越。个人觉得,唐帝国是人类历史上除了宋帝国之外文明最为发达的帝国,当然,在此我们没有考虑明朝被销毁掉而未能为现代人所知的文明成就。
同时唐朝的开放大度,也总是被现代历史教科书所称道,认为这是“封建王朝”中非常可贵的特例,事实上似乎除了清廷闭关锁国之外,也没有其他那个朝代不是唐朝这样的开放阿?尤其是宋朝、明朝都将海外贸易作为经济支柱的时代,哪点比不上唐朝了呢?
由于唐朝皇室姓李,所以宣布了一个李渊是老子李聃的后人的故事,所以唐朝也是一个非常推崇道教的朝代,不过佛教却也正是在这个时刻进入中国并发扬光大的,可见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思想文化非常自由,道教并不因为皇室的推崇而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反面可参加基督教、伊 斯 兰教国家的例子。所谓佛教进入中国也就是著名的玄奘法师西去天竺取回三藏真经的故事啦。相信在座各位无人没有看过六小龄童的《西游记》和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对这段历史已经非常了解啦。
当然,作为一名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咱们唐太宗除了伟大的文治武功,还是有许多劣迹的。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最著名的便是“玄武门之变”,杀兄篡父。这怎么都说不过去。虽然唐太宗在史书中精心做了许多辩白,但都显得非常牵强。比如他说他功劳大,太子建成也想杀他,所以他只好先下手为强,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很牵强,有军功的人多了,赵王李孝恭战功也很强大,也威胁到建成的地位。人家为何没有先下手为强?建成是正当的太子,无须诛杀兄弟,只需老老实实等到唐高祖驾崩就可自然借位。又何必去冒险呢?
第二个,偷看实录,据说还进行了篡改。这一步和玄武门之变有关系,是他粉饰自己篡位行为的一个手段。刻意抬高自己在建国过程中的功劳,打压高祖的作用,以此显得唐朝就是他建立的,所以他这个皇帝当的合理。唐朝初年的史料有许多不尽符合逻辑的地方,显然是出自唐太宗的篡改。不过这一条对后世并无明显影响,因为据我观察,后面的皇帝并没有学习他的坏事偷看实录的。当然,满清的乾隆对史料大改特改,绝非是受唐太宗的影响。
第三个,可能一般人说的比较少。因为唐太宗的帝位来的不是很正,所以他即位后急于建功立业以树立威信。(这一点和下一位宋太宗很相似,到时候还要说到)。为了尽快建立伟大的功勋,唐太宗动用了很多非常手段,快速集结力量,透支未来资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大量引进蛮族雇佣军,并以此成为国策。唐太宗册封了大量的蛮族部落首领为唐朝的节度使,驱使他们为唐朝作战,取胜后就封官许愿。然而这些所谓的“官”又不是真正的朝官,完全不受中央政府节制,基本上是合法进入中国国土的外国军队,平时享受给养,有机会随时可以发动战争。唐太宗的这种国策在唐玄宗时代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当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看似强大的贞观开元盛世,转瞬即逝,就是这个道理。现代人非常矛盾,一方面有些人讴歌唐太宗开明博爱的“民族政策”,一方面有些人大力鞭笞他引狼入室,急功近利的国策为汉民族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关于这个问题我不做评论,自己去理解吧。
总之,唐太宗是人类历史上数得出的伟大君王,实力派和偶像派的完美结合,既是令后世热情讴歌的伟大君王,也是令男人热血沸腾的超级战将,同时,也是一位功过分明的活生生的人物,千年过去,他的形象依然鲜活在我们的面前。2008-1-25 10:00:00 请大家注意汉网新域名日月重开


三、正太皇帝宋太宗
  宋太宗赵炅,本名赵匡义,因为避讳宋太祖的匡字,习惯称赵光义。西元976年至997年在位,享国22年。
  实际上,本文的主题正是因他而起,这四大太宗个个都是青史留名的卓越帝王,那三位要玩游戏那肯定也是玩《帝国时代》、《国家崛起》,再不济也是搓两把《街霸》、《侍魂》、《格斗之王》,唯独咱们宋太宗属于玩连连看的级别,所以本文的大题目纯粹是为他一个人起的,真有面子啊。
  话说这宋太宗与另外三位太宗情况不同,另三位都是太祖(高祖)的儿子,唯独他是太祖的弟弟。其实大家也都明白,咱们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一般来说一家里边有一个人出息了,全家人都跟着沾光,宋太宗小时候就属于这种情况,虽然他老爸赵弘殷先生也算是个不小的官,但是生在五代十国那种乱世,过的也是朝不保夕的日子。但他老哥就不同了,年纪轻轻就离家闯荡,据说兵器是一根神棒,平时当作腰带系在腰间,迎风一展就变成一根长棍,打遍天下无敌手,大有上一位选手唐太宗手下的名将孙行者的风采。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超级乱世,开创了三百二十年的大宋王朝,是历史上数得出的大牛人,那么他的兄弟姐妹甚至包括父母长辈自然都跟着在他的卵翼下沾光了,亲弟弟光义则是首当其冲的既得利益者。感觉宋太祖就像是香港黑片里面周润发、万梓良饰演的大哥角色,光义就是莫少聪、谢霆锋饰演的大哥的弟弟那一角色啦。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中华帝国四大太宗连连看(ZT)
•  屁大的事,日本人的团结,危机意识,可见一斑(ZT)
•  战斗在他乡:流落南美洲的中国太平军战士
•  明朝也有“鸦片战争”:把荷兰打到赔款求饶(ZT)
•  唐朝人对外国人(胡人)真正的态度 (ZT)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