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需要郑利平这样的转型人才 ZT

来源: 潜水员大爷 2008-09-30 21:45:3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2544 bytes)
国需要郑利平这样的转型人才

离开云浮市委书记这样一个岗位,前往亚洲开发银行中西亚局担任城市环境发展首席专家,在深谙中国国情的人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消息。郑利平正是这样一个不可思议消息的创造者。千年以来的官场文化造就了“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的积习,之所以说“当官高”而不是“读书高”,是因为在当时的语境下,读书的直接目的就是在科举中胜出,而取得科举胜利的目的就是当官。今天,郑利平选择了在市委书记任上告别政治官员角色,成为技术专家,不啻为对传统官场文化的“反动”,却又极为生动地诠释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一个传统的政治型社会中,政治是高于一切的,其他一切是围绕着政治在转,取得政治权力,通常意味着取得一切。但在一个现代型社会中,政治行业只是诸多专门行业的一种,选择成为官员,就意味着将承担隶属于政治的责任和约束,人们并不会因为你是官员就尊重你,也并不因为谁的政治职位高就越有尊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我们都能看到,官员群体生活得并不有滋有味,成为官员还可能意味着失去很多,比如私人空间与经济自由。于是,相比官员或曰公务员行业而言,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择了金融、计算机、教授、医生、法官、律师等各种更能实现所长的行业。对比各种专门行业,政治或许是门槛更低的行业,因为当医生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当法官需要经过大学法学院专门训练、再加上数年的律师经验,并非人人皆可以进入,但政治行业却不同。翻开一些国家的政治首脑履历就会发现,很多人以前从未涉及过政治,却能够依托一定的优势通过选举获得职位。这正是政治人才不再“一枝独秀”的表现。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政治的现代化,也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现代化。把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最优秀人才集结于政治领域,让政治“一枝独秀”,既不利于政治的现代化,也不利于其他行业的现代化。因为政治固然是上层建筑,却并非社会发展的基础,更非社会发展的全部。三十年中国改革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有很多,但“社会”的出现至关重要。所谓“社会”的出现,主要是指打破了政治控制一切的“文革观”,让政治权力越来越朝政治本身所具有的边界回归,从而使社会各行业释放出了巨大能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优秀人才依然选择了从事政治,但也有许多人才选择了其他行业。如此社会各行业方能因为优秀人才的加盟而不断获得进步空间。

在市委书记和银行专家之间,郑利平选择了后者。对于郑利平个人而言,这样的转型也许只是个人理想的一次变迁;但对于中国政治而言,却是一个具有历史指标意义的转型。市委书记的权力抵不过银行专家的诱惑力,说明市委书记这样一个职位正在现代化,权力正在约束化;既能胜任市委书记也能胜任银行专家,更说明中国政治行业正在开放,既能吸引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也能为其他行业提供专门人才。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一向领风气之先,今天,广东的市委书记成为了国际组织的高级专家,这再次表明广东是个能容纳优秀人才,能锻炼优秀人才,也能够输送优秀人才的热土。

改革需要这样的历史“指标”,人才需要这样的流动。郑利平的转型,是广东和云浮的骄傲,也是中国政治进步的体现。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