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城市来说:苏州也是很厉害的

来源: halfdummy 2008-09-12 20:51:5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079 bytes)

近代苏沪两城的商史趣闻
www.jfdaily.com 2008-08-04 12:37
  ■ 文/秦 华 谌微子

  明清时期上海只是苏州府的“卫星城”,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却变了上海的“卫星城”;旧上海人们称道生意人“头子活络”,而苏州人对做生意似乎不屑一顾,骨子里透出浓浓的文化气质

  
  两地经济地位互换

  明清时期上海只是苏州府的“卫星城”,后来渐渐繁华,誉称“小苏州”;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却变了上海的“卫星城”,以至称作“小上海”

  近代上海,逐步演变成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而商业人群中,不乏大商人、大富翁、大老板、大资本家和大买办。
  几百年前,上海其实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比如,明清时期上海只是苏州府的“卫星城”,后来渐渐繁华,誉称“小苏州”。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却变了上海的“卫星城”,以至称作“小上海”,其间当有夸耀、自豪的成分。这里,不仅仅是称谓的变化,而是折射苏州作为原来传统和兴盛的城市在近代的没落,也体现商人的积聚和能量,他们与新兴城市相伴,推动经济格局的震荡、变迁,使上海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工商大城市。
  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的工业、商业、贸易和金融中心,从而取代苏州原来的主角地位。史料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内的棉布、棉纱、茶叶、丝绸及米的贸易都不再流经苏州,苏州曾是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地,此时已无进也无出。随着上海在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它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和外国投资的主要场所。如1900年,苏州进出口总值为118万关平两,上海则为38948万关平两,后者为前者330倍之多。再如1900年-1937年海关的统计,这30余年中,苏州进出口货值总数最高年份为1922年,达2637万关平两,而同年上海进出口货值总数为134744万关平两,后者也是前者的51倍。可以说,上海取代了苏州传统经济中心的角色,以超强的经济聚散能力,让当时有限的资源、资本流向上海自己的“聚宝盆”。这中间,商人群体的能量和功用不可忽略,正是这样一批资本“蚁民”,将一块香喷喷、好端端的苏州香酥肉骨头搬迁到了上海,苏州的中心地位由此沉沦,辉煌不再。
  从宏观眼光分析,19世纪中叶发生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经济社会封闭的状态,把中国推向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导致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分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的经济兴起,在这种社会转型中,部分适应了新经济发展需要的城市获得发展机遇而勃兴,而原先具有稳固地位、经济发达的城市则由于在转型过程中未能适应变化,从而出现衰落。苏州中心地位的沉落也正缘于此。
  从具体因素分析,交通地理位置的优劣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当初苏州之兴,仰仗于地处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网密布,水陆交通发达,尤其得益于京杭大运河之便利,“南海百蛮之入贡者,南方数百郡之求仕者,与夫工艺贸易之趋北者,今日杭州而明日苏”,成为当时苏、杭繁华之乡的真实写照。然而,铁路的兴起,使大运河运输功能渐渐退化,慢慢地,苏州传统商业贸易地位一点点下降,像起初非常发达的苏州米市,到了清末年间迅速衰退;曾经十分兴旺的粮食专业批发市镇枫桥,到了民国初年,渐渐门庭冷落,以致变成“寒桥”。史书记载,民国以来“苏州商业区域狭隘,宏壮经营不便;其势力范围不过为当地附近四乡八镇及常熟、无锡、常州、丹阳而已”,苏州从全国性的大城市衰退成区域性中等城市;而太平天国战争的爆发,也是重要推力,期间,苏州大量的地主商绅逃往上海避难,带走了巨额财产。地主商绅包括官吏在上海发家致富后衣锦还乡,则是大兴土木、大造园林,无有志向、意识去打造一个真正强大的苏州。
  近代苏州的衰退,归究于传统经济的解体缓慢和对现代经济的反应迟钝。本来苏州具有独特、优越、领先的丝织业,然而这种优势却捆住苏州自己的手脚,在常规的惯性中,不肯也不为现代工业大潮所动,让往日的辉煌自我陶醉而麻痹嗅觉,致使新式工业一直未有发展,与充满朝气、活力的上海相比,近代苏州在满足中落伍,为此,有人自嘲:“苏州有文化,无商化。”缺乏市场活力、激情,苏州陷入农业经济的桎梏,落于窠臼而无独创。相反,上海逐步成为移民城市,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商人开店办厂,市面兴旺,追求商机,讲究商道,使近代上海从“矮个”成长为“巨人”,而近代苏州却从“巨人”缩小成“矮个”。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曾是经济兴盛、文化发达、人才荟萃之地,清末民初以来,苏州士绅除少数人发生身份和观念转化外,多数人保持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作为社会主流的士绅意识,通过各种渠道浸润蔓延,严重影响一般民众,正是如此,晚清苏州的民风变得异常靡弱、闲散,生活节奏十分缓慢,丢失和缺乏实现早期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紧迫感和开拓创新精神。对苏州人,有人评说“长于持论,短于行为;勇于发端,怯于临事”。在这样的世风影响下,清末民初,苏州较少人愿意将其资本投入到现代实业中,以致机器生产的工业厂家廖若晨星,这样造成苏州钱庄吸收的存款在本埠难以销纳,不得不转向外埠寻求出路。恰恰相反,靠苏州最近的上海,由此大得“天时、地利”,苏州的钱融进上海,给上海的命脉贯注血液,也像乳汁滋养孩童一般,让近代上海的身子、个头愈长愈高、愈发强健。

       在旧上海滩,人们常对做生意的人毁誉参半,不过对其商业头脑、生意眼光以及营技能总有所首肯,称道是“头子活络”。相反,苏州人对做生意似乎不屑一顾,比照上海“小市民”习气,苏州人的骨子里透出浓浓的文化气质。这与苏州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有关。
  史学家顾颉刚曾指出,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从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定址于此后,苏州城再未移动过位置,春秋遗迹、秦池汉台、晋寺唐桥、宋塔元碑、明清商旅等等,都保存了从未间断的丰富的文化内容。所以,当有人喜欢争论甚至炫耀自己故乡的特产、遗迹时,苏州人却不抢不闹,只是自豪而平静地说一句:苏州出的是才子加文人!
  话如此说,自是隽永、深刻。倒不是赞同“苏州不出商人,只出文人”之说,实际历史上的伍子胥就是最大的“苏商”。在近代,买卖苏绣、经营丝绸、求索墨宝、购销字画等活动中,苏州不乏一批活跃的、有眼力、充满气魄的文化之商。比起上海商界来说,尽管苏州人中间少了些实业家、金融家,但不等于苏州不做生意、不出商人,只能说苏州人在文化生意场上独具慧眼、独占鳌头。可能是文化的长期熏陶,苏州人做生意讲究品质、品位,按照时下的说法,苏州人是遵守商业道德传统,与他们的乡风、民风、商风大有关联。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可在苏州人看来,“斩”落的不是古道热肠,而是培育一种恻隐之心——不昧良心赚黑心钱。这可能与他们的先祖吴越王——钱缪(年号天祐)立下良好的“家训”,即规范和约束后代如何做人是有内在联系的。在五代十国时期,统治江浙一带的是吴越王钱缪,一生勤勉,治国安邦,为臣民做了许多好事、善事。据史书记载,钱缪临终前曾向子孙提过十条要求,这个遗嘱世代相传,其比较重要的有:一心存忠孝,爱兵恤民;二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三要度德量力,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顺天者存;四余理政钱塘,凡五十载,孜孜兀兀,视百姓三军,并是一家之体……七多设养济院,收养无告四民;八开辟荒田,广种桑麻;凡此一丝一粒,皆百姓汗积辛勤,汝等莫爱财无厌,恃势力作威而征收。
  遗嘱为子孙遵循即有一例。在五代末期,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经过连年征战,削平群雄,兼并了八个国家,最后只剩下钱俶统治的吴越。公元976年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至公元978年,钱俶知赵光义志在必得,为免生灵涂炭,遵照乃祖钱缪遗愿,主动取消了国王称号,献两浙十三州之地,化干戈为玉帛,赵光义得以统一了全国。如果说,钱俶为一家之利,凭他的财富和实力,完全可与赵光义抗衡,但“度德量力,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顺天者存”,钱俶计较的不是个人之尊,维护的是百姓之生。据说,正因为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吴越王钱缪的后裔传世达三十六七代,至今兴旺不衰,像科技界“三钱”——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出自一个钱氏家族,拥有一个共同祖先,在同一个“家训”的严格教育下成长。
  其外,在钱氏家谱里,其后裔佼佼者灿若群星,如著名人物钱玄同、钱穆、钱钟书、钱家瑞、钱其琛、钱正英、钱复、钱君等。或许有人会问:他们怎么也算苏州人?其实,史实考证下来,他们确实是钱氏家族后裔,如今遍布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他们当属吴越之地、吴门中人,也可以说是苏州文人——吴越文化人的杰出代表!

所有跟帖: 

苏州天堂风光不在,是为坚挺的GDP数字的付出的代价 -playitagain- 给 playitagain 发送悄悄话 (248 bytes) () 09/13/2008 postreply 09:56:16

苏州火车站改造工程,工程概算总额23.23亿元 zt -wxc46- 给 wxc46 发送悄悄话 wxc46 的博客首页 (3226 bytes) () 09/13/2008 postreply 19:44:0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