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品读千年来16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来源: 二野 2007-12-10 16:29:4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2891 bytes)
品读千年来16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原作者:      广南子
原作:广南子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7-12-10 16:02 发表于: .美国 ( .com )

中国第一位女史学家班昭

东汉时期,有一个女子,在史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女子,就是我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
  班昭,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大约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她十四岁时嫁给曹世叔为妻,早年守寡,活了七十多岁。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班昭自幼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在父兄的教导和影响下,熟读儒家经典和各种典籍,使班昭成为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为日后续写《汉书》打下坚实基础。她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是整理并续成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

  汉武帝太初年间,司马迁写成了宏篇巨著的《史记》。司马迁去世以后,虽有人补写,班彪认为“多鄙俗,不足以踵其书”。他便收集史料,撰写《后传》60 余篇,意在续补汉武帝以后所缺的部分,但未及完成就因病辞世。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着手编写“包举一代”、囊括西汉历史的史书《汉书》。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不料,公元92 年,班固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政争的牵连,入狱而死。这样,班氏父子花费几十年心血编纂的《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同时整个书稿面临着散佚的危险。所幸的是,汉和帝知道班昭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过人的巾帼奇才,即召她和马续到皇家的东观藏书阁续修《汉书》。班昭为继父兄遗志,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从此,她在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和《天文志》。至此,这部完整的《汉书》,历经40年的编撰工作,终于完成。虽先后经过四个人之手撰写,但读起来却“后先媲美,如出一手”,十分和谐。

  除整理、续写《汉书》外,班昭在传播和普及《汉书》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汉书》问世以后,因《汉书》多用古字,比较难读,读了也多不通晓。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就在皇家图书馆的东观藏书阁讲解《汉书》,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班昭除了在史学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外,她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赋、颂、铭、谏、书、论等文章16篇,辑成《大家集》三卷,但可惜大都失传,现只留下《东征赋》和《女诫》7篇。

  不仅如此,班昭近还具有优秀的品质和忠实的人生态度。突出地表现在她一生孜孜不倦,善于思考,她学习孔子的教育方法,启发受教育者谈出自己真实的思想,然后再根据其理想、志趣加以引导。她既志存高远,又面对现实,不强求不易得到的幸福和生活上的富有。她认为生命是有限的,不能因聪明而延长,也不能因愚昧而缩短。应该不惜身家性命报效国家。忠,会带来吉利,奸,会遭到祸殃。要恭敬、谨慎、勤恳、谦逊,要清心静气没有贪心,严以律己,光明正大。

  班昭的德才深得汉和帝的器重,和帝多次召她进宫,让皇后和诸嫔妃拜她为师,向她学习儒家经典、天文、数学,从而使班昭声名大震。每当遇有外邦前来贡献异物时,皇帝便让她即席为赋作颂。因班昭丈夫姓曹,人们便尊她为“曹大家”(当时人们把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尊称为“大家”;“家”在此读姑)。后邓太后临朝当权,班昭曾以师傅之尊,参与政事,深受信任。班昭逝世后,皇太后亲自为这位多年的老师素服举哀,由使者监护丧事,死后也给予她应得的荣誉。

  清代女作家赵傅在《后汉列女颂(并序)》中赞她“东观续史,赋颂并娴。”作为第一位女史学家和文学家,班昭名留青史,光照人间。虽然《女诫》提出了一套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和三从四德的规范与理论,后成为封建社会妇女的行为准则,影响深远,客观上做了封建主义压迫妇女的“帮凶”,但才学出众的班昭,依然不愧是古代妇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妇女的骄傲,班昭优秀的品质和忠实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敢爱会爱的卓文君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7-12-10 16:03 发表于: .美国 ( .com )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
    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传说这首诗为汉代女才子卓文君所作。它写的是卓文君对负心丈夫表示决绝,责备无情丈夫的死爱钱财,不讲情义,不重感情——做男子应该重视情义两字,一天到晚死要钱有何用?!也就是这么一首诗,挽救了一段频临死亡的爱情。

  卓文君,生在四川临邛一个巨富之家,平日穿金戴银,长得美貌非凡,更兼文采,通晓琴棋书画,17岁由父母包办出嫁,半年后因丈夫病亡而返回娘家守寡。
  这时候,大才子司马相如正因病辞职寄居在朋友家,与卓家为临,对文君早已倾心。
  一日,相如来卓家赴宴,文君对他的文采钦慕已久,便躲在屏风后面窥视。相如见屏风后人影晃动,知道会是文君偷看,不禁心中暗喜,但表面上装作不知。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卓文君听着听着,芳心已被这美妙的音乐触动,敏感的她捕捉到随音乐之音袭来的爱慕之心、崇拜之意,无需言说,音乐传情。司马相如亦爱卓文君,就借酒醉夜宿于卓家花园里,二人得以相见,便私订了终身。
  司马相如托人去卓家求婚,因卓父嫌相如贫穷而遭到拒绝。没办法,两人只好私奔,一起回到相如老家成都,生活窘迫,如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开了一家酒铺,卓如君亲自当垆卖酒,过着贫穷却也恩爱的日子。

  后来,司马相如凭着出众的才情,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拜为中郎将。从此,他们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加上司马相如长久为消渴症所苦,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必须有所禁忌,善加调养。然而司马相如衣食丰足之后不但不知珍摄,反而吃着碗里,望着锅里。时常周旋在脂粉堆里。那时他已经年逾知命,卓文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与他计较。直到司马相如意欲纳茂陵女子为妾时,卓文君才忍无可忍,作了上面那一首《白头吟》。
  并且还在诗后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随后再补写两行:“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卓文君哀怒的《白头吟》和凄怨的《诀别书》,使得司马相如大为不忍,想到当年的患难相随,柔情蜜意的种种好处,实在不便一意孤行,而弄到月缺花残,香消玉殒的地步。

  司马相如终于没有纳妾,两人又重归于好,安居林泉,又度过了十年恩爱的岁月,直到司马相如病逝,卓文君也尝到了未亡人冷冷清清的孤寂况味。回首前尘,恍然一梦,第二年深秋,霜降草枯,长空雁鸣,形影相吊,孑然一身的卓文君也随司马相如而去。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传为千古风流佳话;而卓文君敢爱,敢于违抗父命而为自己争取了幸福;卓文君会爱,她不哭不闹,以其才智诗赋劝感丈夫,保护了自己的爱情。这一点,不仅在古时候非常不易,就是在现代,也是令人钦佩的。

  卓文君为什么会爱上司马相如?卓文君是为他的才华和气度所倾倒。卓文君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追随司马相如,她的勇气缘于对爱的渴望。她的爱又是执著的。当时,司马相如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事业不得志,家徒四壁,而卓文君自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面对私奔以后的困难处境,她没有退缩,而是坚强的守候着这份爱情。她的爱并不盲目,是为了自己对爱的理想。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她在深深痛苦与绝望中,体会并明白了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去争取。所以,当机会降临时,她没有犹疑,就勇敢地向前抓住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在封建社会里,男子是允许纳妾的。而卓文君,却不能容忍丈夫的背叛,不与他人分享爱情。她所写的《白头吟》,一开始就把爱情比喻为纯白的雪,皎洁的月,不容掺有一粒砂子。仅因得知丈夫怀有二心,就要与之决裂,这是何等的自尊与高尚!而《诀别书》则表达了她对丈夫有怨也有爱,虽然欲绝交但又依恋的复杂情感,刚柔并举,情诗并茂,真诚动人。

  遥想当年自己一曲《凤求凰》,情真意挚赢得文君芳心,此情仿若昨日,琴声仍在耳畔回响。这些真诚的诗句终于触及到司马相如的内心深处,勾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初见时的怦然心动,危难时的相容与共,不禁悲从心起,愧疚不安,终于幡然醒悟。这是卓文君聪明心智的胜利和绝代才华的体现!

  卓文君是我国第一个勇敢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女性。她敢于反抗父命,追求爱情,坚持爱情专一,反对一夫多妻,这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是极为罕见的,她是我国古代女性中的一位光辉形象。

命运坷坎的蔡文姬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7-12-10 16:12 发表于: .美国 ( .com )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这是唐朝人李颀为命运坷坎的蔡文姬发出的感慨。

  蔡文姬,一作昭姬,名琰,大约生于公元177—178间,今河南尉氏县西南蔡庄人,是汉朝著名学者蔡邕的独生女儿。

  蔡邕不仅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是文坛的领袖。

  蔡文姬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受其父的影响很大。她很小就十分博学,善于言辞,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可是,因后来时局的变化,剥夺了蔡文姬的幸福生活。董卓被吕布铢杀以后,因董卓曾重用过蔡邕,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杀了头。在军阀混战中,蔡文姬与许多妇女一齐被羌胡番兵掳到了匈奴。在去匈奴的途中,蔡文姬饱受了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万般无奈中,她嫁给了匈奴左贤王。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后来,曹操北定中原,当了丞相。一日突然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想到老师有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儿。当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就立即派使臣携带黄金白壁,去把她赎了回来,以续《汉史》。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她在生活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冰霜凛凛、原野萧条、流水呜咽、夜闻陇水兮声呜咽。她不适应异方殊俗的生活: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徒,住在临时用草笺、干牛羊粪垒成的窝棚里;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总之,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更为残酷的是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被迫嫁给了胡人。在身心两方面都遭受着痛苦的煎熬,只有思念故国、思返故乡,才是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精神力量。于是,春日,她翘首蓝天,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秋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故土的音讯,盼望着有朝一日能返故乡,去悼念亡父,去拥抱生养她的故乡山水……可是现在,一旦真的要结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蔡文姬这时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是很久的企盼,与母子团聚是人伦之道,而在她却不能两全其美。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是蔡文姬和着血泪写成的。“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读着它,我们仿佛听到她这个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仿佛看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后代有过许多批评。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就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郭沫若还创作了新编历史剧《蔡文姬》,在现代舞台上再现了“文姬归汉”的历史场景,其影响十分巨大。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该在诗艺术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使人犹如亲临其境,“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蔡文姬的命运坷坎,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夫妇两人非常恩爱,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丈夫因咯血而死。因为蔡文姬不曾为卫家生下一儿半女,被卫家的人辱骂她克死了丈夫。从南匈奴回来以后,在曹操的安排下,她又嫁给小她许多岁的田校尉董祀。起初,她们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董祀对这桩老妻少夫的婚姻心理严重失衡,多半有些嫌弃、与她同床异梦,只是明里不敢违背曹操的旨意,直到她婚后的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向曹操求情救了他一命,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才对蔡文姬好起来。

  后来,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之中,平安的度过了晚年。
  蔡文姬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然而她的命运却是凄惨的,婚姻是不幸的,许多事是无奈的。今天重读蔡文姬和她《胡笳十八拍》,心中充满着同情与敬佩。

杰出词人李清照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7-12-10 16:14 发表于: .美国 ( .com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现代许多人能背会唱的宋词——一剪梅,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赵明诚读了此词,身还未到达目的地,就有点“归心似箭”,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回到了爱妻身边。

  《一剪梅》是李清照的闺情名篇之一,她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在词中,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所以,《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中,宋词是其中一块玫宝。而在宋词的芸芸词家中,旷世才女李清照以她独特的魅力,跻身其中,著称于世。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出生于文学艺术修养很高的仕宦家庭,18岁嫁赵明诚,夫妻二人感情融洽,志同道合,一起收集和研究金石书画,共同整理校勘古籍,度过了二十多年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靖康二年,金朝进犯中原,北宋亡,李清照夫妻二人逃往江南。在流亡的路上,赵明诚突然病故,李清照从此过着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在艺术上成就很高,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其主要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她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兼有苏、辛豪放派之长,独树一帜于两宋词坛,对后世影响极大。她还著有《词论》一书,书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看法,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清照生长在贵族书香世家,父母两系都有非常门好的文学素养。祖父与父亲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俱出于韩琦门下,韩琦在当时名重一时,与范仲淹同是以文人领兵的朝廷重臣。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系一族在当时也是一门显赫,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她受了遗传上的禀赋灵感,又受了父母的教育与熏陶,她的父母与许多文人交结,耳濡目染,也受了这些文人的影响。故而李清照自幼天资颖悟,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称赏,以才藻闻名于乡里。她记忆力很强,她自称,必然记忆力过人,不然怎会指堆积书,而能说出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一般人能记得某事在某书某卷,已经算是聪明了,若能说出第几页第几行,那真是百不一见的超人。 

  李清照一直喜好读书,学问渊博。她经常手不释卷,不论几案及枕上,尽都是书,终日沉醉其中。婚后,她与赵明诚一起买书、藏书、校书,朝夕以书为伴,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他们几乎成了书癖,成了书迷,俭衣缩食,省下钱去买书。 

     正因为她生长在过这样的家庭,有聪敏的天赋,又喜好读书,才有后来词作的辉煌成就。虽然她词作的内容多数局限在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之内,但在南渡后,就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杰的女作家。

风华绝代的诗人黄峨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7-12-10 16:15 发表于: .美国 ( .com )

明代中叶,蜀中出了一位巾帼诗人黄峨,她和她的丈夫、著名学者杨升庵志同道合,感情深厚,至死不渝,传为后世佳话。

  说起黄峨与杨升庵结为恩爱伉俪,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正德六年(1511)春,黄峨之父黄珂打了胜仗,派人回京报捷。这时,恰逢当朝首辅杨廷和的大公子杨升庵(又名杨慎)考中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黄珂与杨廷和在朝共事多年,两家关系甚为密切,升庵谢过皇恩以后,派人给黄府送去一张拜贴。这时的黄峨,已有十二岁,她听说杨升庵金榜题名,心里十分倾慕,从而激励着她更加勤奋地读书。

  后来,黄珂奉调回京,连连升迁,仕途一帆风顺。只是有一桩心事未了:女儿黄峨已到及笄之年,品貌端庄,才艺超群,前来求婚的显贵子弟,风流少年络绎不绝,但黄峨一再向父亲表明心迹,一定要选择象杨升庵那样学识渊博、志趣高尚的郎君。黄尚书疼爱女儿,常为黄峨的终身大事没有订下而忧虑。后来,黄珂年事已高,便携带家眷告老还乡。

  正德十二年(1517)杨升庵因上疏不利,遂以养病为名,回到老家新都读书自娱。不久,夫人病故。次年,升庵得知黄峨年过二十尚未许人,便征得父亲的同意,遣人做媒。黄杨二家本交谊深厚,又门当户对,便一说即成。于是,升庵备办丰厚的聘礼,亲往遂宁迎娶黄峨。当彩轿到了新都,倾城震动,人们都争先恐后来看这位“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的绰约丰姿。

  黄峨(1498-1569),字秀眉,诞生在四川省遂宁的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黄珂,成化二十年(1484)举进士,在京供职,母亲知书识礼,严于家教,她既是黄峨的慈母,又是黄峨的启蒙老师。黄峨自幼聪明伶俐,在母亲的教导下,谨守闺训,好学上进,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手好琴,而对于做诗文、填词曲更有着高深的造诣。她在《闺中即事》一诗中写道:“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由此可见,黄峨这位天真烂漫的少女,不堪闺中寂寞,向往春日美景;观察生活细致,写作技巧高明。因此,长辈们十分器重她,常指导她,比喻她为东汉时的女才子班昭。

  如今,这两位才子才女成为百年之合,怎不叫人羡慕呢?!

  黄峨和升庵住在状元府西端的榴阁,这里濒临桂湖,环境清幽,经庭院中栽种石榴树而得名。他们乐度新婚之际,正值红榴怒放之期。喜看枝头,绯花掩映,朵朵如霞,自然激起了黄峨的诗情!她展笺命笔,写出了情意缠绵的《庭榴》诗:“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不为秋深能结实,肯于夏半烂生姿。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在古代,石榴籽粒众多,象征婚后子女繁衍。黄峨托物抒怀,自比榴树,以含蓄的语言,巧妙的譬喻,向升庵倾注了火热的纯真的爱情。

婚后,他俩既是同心的诗友,又是恩爱的夫妻,朝夕切磋诗文,一起填词作曲,过着幸福的爱情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结婚不久,杨慎就谪守云南,长达30年,而黄峨杨慎分多聚少,只长期留居夫家新都区,管理家务。在天各一方的离别期间,她对丈夫的苦苦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她写了许多的诗作,以《寄外》诗闻名当世。《寄外》曲中说:“金鸡惊散枕边蝶”,与杨慎的“黄莺儿”曲对照来读,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黄峨的著作十分丰富,而她一生所写的诗、词、曲则更多。但她不愿子侄辈看到自己情意缠绵、悲愤哀思的文字,随写随毁,多不存稿,因而能够得以留传下来的并不多。明隆庆以来所刊行的《杨状元妻诗集》、《杨夫人乐府词余》、《杨夫人曲》、《黄夫人乐府》、《榴阁偶存》等乃是黄峨著作中的幸存者,是我国妇女文学著作的珍贵遗产。

  黄峨的诗、曲以“议大礼”事件为界,前期作品清新活泼,语言晓畅明丽,感情真挚动人,后期诗曲大多涂上了凄凉哀怨的色彩。历代评论家对她评价很高: “夫人篇什,云蒸霞烂”,“才情甚富,不让易安(李清照)、淑贞(朱淑贞)。”明代大戏曲家徐渭称赞其词“旨趣闲雅,风致翩翩,填词用韵,天然合律”,并以已之作与黄娥比较,竟甘败下风,声称:“予为之左逊焉。”

  黄峨不仅才德堪为称颂,人品也极为高尚。黄峨21岁同升庵结婚,仅过五年顺境生活,便遭逢升庵谪戍,从此坎坷一生,尽心事家,毫无怨悔。钱谦益《历朝诗集小传》说她“闺门肃穆,用修亦敬惮”。故升庵为她祝寿,有“女洙泗、闺邹鲁”之辞。洙泗、邹鲁,代指孔孟。升庵是把她作为女中圣贤来尊敬的。杨升庵有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夫人,他们又何止“郎才女貌”而已?!徐渭赞颂他们夫妇“著述甲士林”,“才艺冠女班”,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断肠词人朱淑贞
本文由 广南子 在 2007-12-10 16:17 发表于: .美国 ( .com )

朱淑贞,北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卒不详。

  朱淑贞生于一个仕宦家庭,从小有机会识字,受到良好教育。童年时代,她以一颗无忧、敏感的心感知着这个世界,花开花谢,春去春回,她的诗才大进。父亲教她读诗词、与她一道把酒研讨,没有受到过多的压制,在这样和睦、相对自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欢快地度过她的童年,也塑造了她那任性、倔强的性格。作为封建社会的闺中女子,没有男子的仕宦之途与广泛社交的自由,她们被陷于封闭狭小的深闺之中,爱情成为她们生活的重心,颇具浪漫情怀的朱淑真心中也勾画着自己的爱情。

  然而,她的父亲本是官场上的人,母亲也很势利,逼着朱淑贞与当地的一个小官吏结了婚。

  开始,她还对丈夫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丈夫心怀大志,多次勉励他:“美噗莫辞雕作器,涓流终见积成渊”。“鸿鸽羽仪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可惜丈夫毫无大志,一事钻营,搜括钱财,开始是在吴越荆楚间辗转做官,朱淑贞也还是间关相随,但已渐渐地流露出不耐的情绪,这种感情流露在她的春日怀泪诗中: “从官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河长流;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送客愁。月落鸟歌空美景,花光柳影漫盈眸;高楼惆怅凭栏久,心逐白云南向浮。”

  朱淑贞也曾自责,觉得自己一个女子成天舞文弄墨,咏月吟风,不是本色,应该好好地操持家务,服侍丈夫。但她的丈夫确实令她伤心,一种惰性已经在他做官期间慢慢地浸入骨髓,他感到无所事事非常舒服,公事之余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典型美国人的典型一天
•  典型美国人的典型一天
•  典型美国人的典型一天
•  【电影】《锅碗瓢盆交响曲》(1983年彩色,西影)
•  【电视片】《中国史话之27-山庄秘史》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