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太平天国时期地图传递了什么样的时代秘密?

来源: 文且听风 2007-11-06 13:53:1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996 bytes)
考证:太平天国时期地图传递了什么样的时代秘密?

伴随着天朝幻梦的破灭,很多太平天国的实物一同殉葬,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太平天国绘制的地图也同遭此厄运,已无具体实物留存。但有幸还留有一段文献记载,可以使我们约略感受到些许的历史脉动。

   1861年驻南京的英国副总领事富礼赐(Fonert)曾到访天王府,在其著作《天京游记》中留下了对于《太平天国万岁全图》的话语:“圣天门之右有小屋,内有桌椅,驻有天军。……我们再不能进去,只好坐下休息。于此,我们看见一幅《太平天国万岁全图》。这真是一张极奇异可笑的图籍。中有大方地,四周是洋海,地即中国;中又有四方地,围有四墙,是为天京。香港没有存在;日本只是一小点,北京也没有存在,在西北方有两小岛名为英吉利及法兰西。其他欧洲诸国大概都为天条所屈服了,而全个亚细亚洲——中国除外——大概已被龙吞去了”。

    可以与之相印证的另一则史料是陈庆甲所撰写的《金陵纪事诗》中的一首诗:“皇天门接圣天门,殿号真神体势尊。几幅舆图嵌四壁,鸣钟伐鼓闹黄昏(注说:头门为皇天门,门内伪殿为真神殿,殿后为圣天门。四壁嵌砖镌地理图,旁列龙凤钟鼓)”。通过这首诗可以知道,当时圣天门四壁有多幅地图,《太平天国万岁全图》仅是其中一幅。

     根据文字描述可知此图所处的位置特殊,在天王府圣天门内。其中圣天门的地理位置,还需稍作介绍。天王府:“内外两重,外重称为太阳城,内重称为金龙城。太阳城向南开门,称为真神荣光门。门内左右有鼓吹亭,高出墙外,盖以琉璃瓦,四柱盘五色龙,昂首曳尾,有攫拿之势。由亭而北,为金龙城门,称为真神圣天门,两旁列大鼓二,这是天朝宫殿所设的登闻鼓。门内为朝房,东西各数十间。历甬道数十步,中树木牌坊,上下雕云龙狮象,饰以金彩。过坊又行数十步为正殿,称为金龙殿,尤高广,梁栋俱涂赤金,文以龙凤,光耀射目。四壁画龙虎狮象,禽鸟花草,设色极工。正殿后有长穿廊。穿廊后为后殿”(《太平天国史》志第十七《建筑》)。

可知,圣天门为通往内城金龙城的正门,过此,通到正殿金龙殿。圣天门为天王府重要门禁,地位自然很高。因此,位于天王府圣天门内墙壁上的地图,不会是随意之作,而应是匠人精心制作,是体现当时人们的地图绘制及地理观念的作品,应该是较为可信的地图资料。

图一:天王府鸟瞰图(《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搜狐社区网友上传图片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border="0" />


(案:图中天朝门是真神荣光门的别称,荣光大殿是金龙殿的别称)

    看到过这幅地图的富礼赐认为这是“极奇异可笑”的图籍。从其留下的关于地图内容的描述来看,富礼赐是以西方人的视角观察地图的,是受其已有的近代西方地图制作知识和西方文化所影响的。比如,作为西方人,在观察地图时,关注其祖国英国,关注邻国法国以及当时已经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而其他一些关于地图表现方式的描述,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时常常使用的一些技法。当时的中国人看来,不会有什么隔阂。作为西方人,在其已有观念的影响下,对于迥异于西方的中国古地图,自然会感到新奇诧异而留下这段文字。

    至于罗尔纲先生在评价这幅图时所说:“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这是一幅显示中国为泱泱大国藐视英、法侵略者的示意图。……而侵略分子却来肆行谩骂,不过显露出他侵略中国的狂妄意图吧了”(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太平天国这一张《太平天国万岁全图》,受了当时对世界地理的知识与绘画地图的技术限制当然是有缺陷的。……这一张地图,贯彻着太平天国的鲜明的反封建反侵略的立场,当然就不免被侵略分子讥笑为‘极奇异可笑的图籍’了”(《太平天国散佚文献勾沉录》)。也许是过于浮泛,其中掺杂了部分的民族感情。并且就现代人看来,富礼赐所描写的这幅地图,也许是不太符合常规的。比如,无统一比例尺,域外很少绘入图中,日本只是一小点,这或许也是罗尔纲先生的观感。其实,就现代地图制作方法和地理观念而言,得出这样的看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

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以上不同观感,是由观者所持地图观念和文化差异(中西、古今)造成的。这幅地图绘制在天王府中,应该是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的,可以体现当时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地图绘制方式。比如,陈庆甲在诗中仅说“几幅舆图嵌四壁”,并未对地图内容发出什么感慨或做具体描述。因为在当时人看来,这就是一幅普通地图而已。也就是说,当时人所持有的地图观念是与近代西方和当代有差异的。

    这种不同,应该是与中国古代特殊的地图绘制传统有关。因此,要更好的解读这幅地图,需要借助中国古代地图学史的一些知识。当然,也应顾及和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太平天国的因素。中国古代地图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地图不仅表示路程远近、地物相对位置,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中国传统地图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产物,在中国独有的概念之下,地图具有知识的价值。在这些概念下,‘好’地图不一定是要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它还可以表示权力、责任和感情”(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基于中国古地图的这一特性,笔者也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图。为便于分析《太平天国万岁全图》,后面会穿插着对下面两幅地图作简单介绍和解读。
<>
图二:崇祯十七年(1644年)金陵曹君义刊行《天下九边分野  人迹路程全图》[1]

搜狐社区网友上传图片img_maxwidth)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img_maxwidth;} }" border="0" />

下面笔者将对《天京游记》中所提及的地图内容及其中思想,运用地图学史的知识做一简单的分析和解读。为了叙述方便,现将《天京游记》中关于地图内容的记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一类是域外。根据这种分类,下面将分别逐条阐述各条体现的绘制技法和蕴含的地理思想、文化及政治心理。

     一.地图中的中国部分:

     1.“中有大方地,四周是洋海,地即中国”。

    “中”字说明中国占据图幅的中央部分(参看图二、图三),体现了中国为天下之中的传统文化心理和中国人的优越感。

    “大方地”,从现存的一些明清典籍中的地图来看,有种常见的绘制方法,就是将中国本部画成方形,而不太注重追求地图表达的准确性(参看图二、图三)。这一方面与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有关,是地为方形思想在地图绘制中的具体体现。另外也与太平天国崇尚的狭隘民族观念有关,满汉对立体现在地图上,汉族主要聚居地域成为地图的绘制重点。

     2.“中又有四方地,围有四墙,是为天京”。

    其“中”绘制天京,体现了天子择天下之中而居之的传统心理。

    富礼赐看到的“围有四墙”的“四方地”,应该是中国古地图中常见的方形城墙符号,即用方形城墙符号来表示城池的绘制技法(如下图四、图五所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技法是受中国古代城市已有形制的影响。中国王朝时期建造城市,多遵循《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原则。其中关于方形城址的要求,自然在现实中得到遵行,使得重要州县城的形状多为方形。另外,明清时期的重要城市普遍筑有城墙。因此,现实中存在的方形城市和城墙,折射到地图绘制中,出现运用方形城墙符号表现城市的技法也是应有之义。在《太平天国万岁全图》中出现这种技法,是受长期以来绘制地图习惯的影响。

3.“香港没有存在;……北京也没有存在”。

    其一:从英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地图,提到自己熟悉的香港,是十分自然的。而从地图制作者和时代背景来考虑,没有绘出香港也无可厚非。一方面,此幅地图为世界地图,即万国全图,绘制重点不在城市。另一方面,当时英国人占领下的香港,在全国的地位不高。即使绘制城市,各省政治中心、名城大邑也会被优先选中。在不是体现中外矛盾或绘制详尽的地图上,没有出现香港是容易理解的。

   其二:“北京没有存在”。从一个侧面可以传递出太平天国对于“清妖”的态度,也可以体现出太平天国构建的地理观念中北京所处的地位。据《贬妖穴为罪隶论》卷首录《天王诏旨》:“贬北燕地为妖穴,是因妖现秽其地,妖有罪,地亦因之有罪。……天下万国朕无二,京亦无二,天京而外,皆不得僭称京。故特诏清胞速行告谕守城出军所有兵将共知,朕现贬北燕为妖穴。俟灭妖后,方复其名为北燕”。

  探究地图中“北京没有存在”的原因,从诏旨中可以看出两点。其一,“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传统思想。具体体现于诏书中,就是“天下万国朕无二”;而帝都作为天子居所,亦是独一无二的,即“京亦无二”。所以,在太平天国将士心目中,天京是帝都,舍此无他。其二,诏旨中明确指出“灭妖后,方复其名为北燕”。因此,当时太平天国内部以“妖穴”作为北京的称谓,北京或者京师等称呼清帝都的词汇,已经被“妖穴”等革命化词汇取代。从此两点,约略能看出地图中没有绘制北京的原因。

二.地图中的域外部分:

     1.“在西北方有两小岛名为英吉利及法兰西。其他欧洲诸国大概都为天条所屈服了”。

    基于宗教上的感情,太平天国将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称为“洋兄弟”。英国、法国作为西方强国,当时已经与中国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他们与太平天国的关系,也较早的建立了。如1853年“美国驻华公使马沙利上校乘美国巡洋舰‘色奎哈那’号去的,英国全权公使文翰(G.Bonham)爵士乘英国军舰‘海尔姆斯’号,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A.de Bourboulon)乘法国炮舰‘贾西义’号去的” 天京(《太平天国研究论文集》)。而在此之前,洪秀全曾在广州学习基督教,对英国及法国,应该也有接触或者耳闻。据此分析,在地图中绘制出英国和法国,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另一方面,是否如富礼赐所言“其他欧洲诸国大概都为天条所屈服了”?是否太平天国的世界地理知识就仅限于此?笔者不这样认为,比如,上面提到的美国公使以及洪秀全的宗教老师,即美国传教士罗孝全,都可以说明太平天国已经和美国接触,并且有关于美国的地理知识。另外,太平天国研读《圣经》,其中的一些地理知识也必定为他们所熟知,比如《奉天诛妖谕》中就曾提到过“以色列”。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的世界地理知识并不限于英、法两国。

     至于不绘制其他国家的原因,笔者认为,与中国古地图的绘制传统有一定关系。中国古代绘制地图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域外地理知识缺乏的限制,绘制域外时往往较为简略。有一种规律:越是熟悉的地方绘制的越详尽,反之,则绘制的十分简略。这在绘制的表现形式上,造成了中外比例不统一的现象。具体就这幅图而言,出现欧洲地区不被重视,应该是受到这种传统的影响。这一绘制传统,在上面提到的崇祯年间和乾隆年间的地图中也可以看出
<><>
2.“日本只是一小点,……全个亚细亚洲——中国除外——大概已被龙吞去了”。

    上面论述的,有一类中国古代地图在绘制域外时会出现比例不统一的现象,这对于理解地图中的日本和亚洲也是有帮助的。关于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也许从日本人小岛晋治阐述的中国华夷思想的特点中可以看出部分端倪:“华夷思想是前近代中国对外观念的基本内容。……中国华夷思想的第一个特征是:无论哪个国家都与‘天下’这个观念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所谓‘天下’,意味着世界整体。……在这里,没有谈论各个主权国家的存在、各国行使主权的范围以及领土诸概念的余地。中国华夷思想的第一个特征就在于缺乏主权国家、国境、领土相区别的明确概念”(《太平天国学刊》)。    

    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国家观念淡漠,缺乏一定的内外之别,这种观念也许影响到中国古地图的绘制。并且在华夷观念中,重华轻夷也久已有之。绘制地图时,重华轻夷的观念可能会造成地图图幅的大部分用来绘制中国,而很少绘制域外。虽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域外地理知识缺乏的影响,但也许更多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心理的在地图中的体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太平天国万岁全图》虽然掺杂了部分太平天国的时代特色,但其主体还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地图的传统。这种传统,一方面体现在不太成比例的绘制技法等上面;另一方面,体现在地图作为文化载体,其所传递出的文化和时代信息。
<><>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