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发展中日关系的动力与挑战 (图)

来源: crn2005 2007-04-11 23:26:2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487 bytes)

图∶中日关系虽转暖,但不会简单回到“蜜月期”。 ??中评社讯 题∶发展中日关系的动力与挑战?作者∶晋林波(北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促进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麽? ??•阻碍中日关系的消极因素有什麽? ??•爲何说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不缺少动力但也不容太过乐观? ??2006年10月8日,当选日本首相不到两周的安倍晋三应中国总理温家宝之邀访华,与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国国家领导人举行会谈,打破了中日两国间长时间无首脑互访的僵持局面。 ??中日首脑互访的重新启动,不仅从最高政治层面上迅速制止了中日关系的持续下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几年来中日之间空前激烈的政治紧张状态,促使两国关系开始朝向缓和与改善的方向发展,而且为两国关系迈向更高层次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巨大空间。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中日关系的缓和与改善并不意味著两国已经成功地解决了曾经直接导致两国关系跌入谷底的靖国神社等问题,而只是巧妙回避或搁置了这些问题。这一现实表明,维持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今年是中日关系正常化35周年,也是中日关系实现稳定发展的关键年。中日两国政府需要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勇气、更谨慎的态度处理两国间的敏感问题,使中日关系朝著成熟稳定的方向发展。 ??积极因素 ??事实上,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看,并不难发现诸多有利於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客观存在於两国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特别是在以下五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第一、两国首脑互访的重启、以及近期的频繁会晤,已经成为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2006年10月访华时,安倍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中国最高领导层举行了会谈。同年11月,胡主席与安倍首相在越南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时再次会晤。2007年1月温总理与安倍首相在菲律宾参加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举行会晤。在上述已经实现的首脑会晤之外,未来的首脑交流计划也已基本确定。2007年4月,温总理将出访日本,这将是中国总理时隔七年的访日安排。在此之後,安倍首相预计会在今秋再次访华。有关胡主席的访日安排也在磋商之中。中日首脑间如此频繁的互访交流,不仅表明中日关系已经冲破了政治僵局,而且正在从最高层面直接推动两国关系的迅速改善与稳定发展。 ??第二、中日双方均有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意愿。即使在过去几年中日关系严重恶化的时期,两国最高领导人都明确表达了坚持构建良好双边关系的意愿。从实践层面上看,这种意愿不仅仅表现在两国政府都强调与对方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对增进各自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更体现在中日双方都有通过外交协商解决彼此分歧的政治意愿。在两国首脑互访停滞时期,中日之间务实层面的接触和沟通却一直比较活跃,反映出双方希望保持对话和改善关系的强烈的愿望。另外,安倍当选首相後把中国作为第一个出访国、以及中国最高领导层对安倍来访的高规格接待等也是体现了两国政府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愿望。 ??第三、中日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经济关系迅猛发展,两国均成为对方最重要的贸易夥伴。中方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两千零七十三亿美元。中日之间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密切的经贸关系为核心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仍呈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第四、中日在外交领域的共同利益正逐渐扩展。中日两国均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大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的安全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在通过外交途径寻求解决朝鲜核问题的过程中,中日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朝核问题的决议、以及在六方会谈框架下签署共同文件等问题上进行了成效明显的合作。中日在解决朝核问题上的合作,不仅对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增进中日两国彼此间的相互信任也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第五、中日在推动建立东亚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相互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东亚各国对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中日两国在应对这一潮流的过程中,虽然也表现出了相互竞争甚至相互牵制的动向,但同时相互合作的现实需要和呼声正日益增大。中日两国政府对加强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正在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这种认识无疑会对中日关系持续稳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消极因素 ??与上述积极因素相对照,中日关系中也存在诸多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的现实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日两国国民感情的恶化尚未得到全面彻底的抑制。近年来,伴随中日关系的恶化,两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都在不同程度上明显上升。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以及反对日本入常的大规模游行示威与日本国内的厌华情绪以及呈流行趋势的“中国威胁论”等现象的存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相互敌意,毒化了两国国内的政治氛围;而且严重阻碍了两国政府采取理性的态度和政策处理两国间存在的敏感问题。 ??第二、中日在战略层面上的相互猜忌和互不信任仍然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著中日两国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两国经济实力差距的缩小、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消长等方面的变化,中日两国都面临调整对对方的基本定位以及采取恰当的态度和政策的课题。然而,由於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日双方都没有圆满完成上述课题。缺乏对彼此的基本定位客观上助长了相互猜忌和互不信任情绪的增长。中国对日本通过海外派兵等重蹈军国主义覆辙存有疑虑;而日本更是在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面前感到威胁和不安。 ??第三、中日间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历史、台湾、东海以及入常等问题仍然是两国间的棘手难题。 ??在历史问题上,中国认为正确认识历史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日本却更强调两国关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性。换言之,中国同时强调过去和未来的重要性,而日本却希望尽早结束过去来开辟未来。中日上述认识上的差距很难在短期内完全弥合。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主张台湾问题不仅涉及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而且牵动著十三亿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在日本和美国公开宣称维护台海的和平与稳定是日美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之後,中国对日本将介入未来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的警惕正在提升。与此相对,日本则怀疑中国可能会使用武力攻击台湾,从而损害日本自身的战略利益并打破东亚现有的战略平衡。台湾问题也因此影响著中日两国的战略思路。 ??在东海和入常问题上,中日两国政府虽然已经就共同开发东海资源以及就联合国改革问题举行协商等达成原则共识,但在具体实施方案上的分歧和对立依然存在。入常和东海问题仍有可能引发中日关系的巨大振荡甚至倒退。 ??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对中日关系中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的简要分析可知,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虽然并不缺少动力,但也不可能轻松绕过或完全克服重重阻力,对此,中日双方应该在以下三方面做好基本的思想认识和对策准备。 ??第一、稳定、成熟并且是与各种问题共生的双边关系是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设想建立完美无瑕的双边关系是不现实的。因此,中日两国在构筑“战略性互惠关系”的过程中,既要把握和维护中日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又要柔性对待中日之间的各种分歧与问题。这就要求两国政府在应对两国间的政治敏感问题时,必须同时顾及对方所持的原则立场,使用政治智慧和谨慎态度加以处理,争取使两国关系中无法避免的起伏和振荡不至於超越两国政府的可控范围。 ??第二、从长远角度来讲,中日构筑“战略性互惠关系”是一个建立相互信任和成熟稳定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日两国都面临完成对彼此国家进行基本定位的课题。客观上讲,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大国,而这种影响力仍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日本正在以“普通国家”为口号,实现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中日两国如何看待彼此国家的客观地位并在各自的外交战略上给予对方准确的定位,将从更深层次上左右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中日双方需要从战略高度出发,相互理解并相互支持彼此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积极推进东亚地区的多边合作、一体化进程和共同体建设是中日两国的共同愿望和共同事业。在推进地区多边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虽然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竞争甚至相互牵制的局面,但只要能够有效抑制这种竞争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後果,它仍将是一种能给双边关系带来活力的、无需排除的积极因素。与此同时,在参与多边主义的进程中,中日两国都将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和借鉴在多边关系中行之有效的政治智慧来解决双边关系中的政治障碍和棘手问题。东亚多边主义的发展,有利於中日关系走向成熟和稳定,有利於中日两个地区大国实现长远和解与和谐共生。 ??(全文刊载於《中国评论》月刊2007年4月号,总第112期)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