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德国对华政策也许会失算 ● 陈冰

来源: 有言 2007-11-30 07:13:0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480 bytes)
● 陈冰(伦敦)
  当法国总统萨尔科奇在中国受到礼遇并获巨额商务订单时,德国总理默克尔是否意识到其对华政策有点失算?她的“价值观外交”香水味是否太浓了点?

  默克尔出任总理时,德国媒体都称她为“德国小姐”。不仅因为她是第一个女总理,而且是与反对党组成大联盟政府,因而在政治上是“苗条”的。基督教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之所以能联合执政,在于默克尔提出的提升联邦政府在全国经济协调上的快速决定能力、改革税收制度和养老金制度改革等政策,与社会民主党的相近。但在外交上,人们普遍认为她能发挥的余地并不大,所以有“默克尔政府但无默克尔政策”之说。

  默克尔这两年在内政上解决一些难题后,正着手在外交上有所创新,从而向施罗德时代彻底告别。施罗德的外交路线可归纳为聚焦中俄、强化欧盟、独立于美国,而默克尔除了不得不保持欧盟政策外,采取亲美疏俄、与中国保持距离的策略。在基督教联盟党提出的“新亚洲战略”中声称,中国“给大西洋两岸的民主体制带来挑战“,德国必须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距离,两国是“强烈竞争关系“,德国要增强与印度、日本、澳洲等民主国家的关系。

价值观外交不合时宜

  默克尔的外交新政很可能失算,因为其出发点是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外交”,即按照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制定外交政策。这是冷战时期最流行的处理国际政治的方法,柏林墙倒塌后仍有一些国家尝试着,但多以失败告终。

  布什刚出任总统后采取的单边主义外交路线,其实是价值观外交的一个变种,“邪恶轴心”、“流氓国家”等基本上是按美国价值观给出的标签。在对华政策上,布什总统就任后将中美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调整为战略竞争对手,坚决不认同中国的政治体制,要在人权领域理直气壮地进行斗争,因此美国抬日本压中国,亲台北远北京,申明大陆动武美将坚决助台防卫,不能“牺牲民主台湾的利益”。

  这一政策随着九一一事件的发生而开始变化,布什政府最终改弦更张,把中美关系重新定位为很现实的“利益相关者”。布什说美国欢迎“一个强大、和平与繁荣的中国的出现”,国际体系要帮助中国获得成功,中国也有责任加强这个体系。

  日本也曾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小泉时代的对华政策中逐步增加意识形态砝码,在双边和多边交往中打“民主自由牌”、“人权牌”,使中日关系带上强烈的冷战色彩,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更是激怒了中国人,最终危害日本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成了小泉下台的原因之一。

  安倍就任首相后,开始进行“破冰之旅”,恢复和中国的正常交往。福田担任首相后,已决定摈弃价值观外交。今年出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中,将不再把“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外交方针列入其中。“自由与繁荣之弧”是指从东南亚经由中亚到中欧及东欧,连成一条弧线包围着欧亚大陆,支持拥有与日本相同价值观的国家。

现在德国执政党重新拾拣已在美国和日本试验失败的价值观外交,实在显得不合时宜。更何况,中国现在正加快民主政治改革,进行法治社会建设,探索实现自由、保障人权的中国化方式。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默克尔不该忘记,东、西德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全面融合至今未完成。
伤害中国人的感情

  默克尔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极大地伤害着中国人的感情。在欧洲各国中,中国人对德国印象最好。不仅德国产品靠得住,质量可信,更重要的是德国对待二战的反省态度,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1985年5月8日德国纪念投降日,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认为德国把这一天定为战败日是不妥的,应当看作解放的日子;1995年柯尔总理继布兰特之后,再次双膝跪倒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歉意……德国历届领导人的这一系列政治姿态,在中国传为美谈,加深了对德国的好感,使得中德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格外通畅。

  到2004年,德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535亿欧元,德国联邦统计局宣布中国已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成就,与中德两国过去所坚守的务实外交有关,更与中国人对德国的普遍好感紧密联系。

  默克尔把中国视为“强烈竞争关系”而非战略合作伙伴,容易让中国人感到怎么比布什刚上台时的“竞争对手”还要极端。更伤害中国人感情的是,默克尔生长在和中国政治背景相似的原东德,应当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型的艰难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怎么在人权和民主等问题上比老牌民主国家生长的政治家更激进?没有充分顾及中国民众的心理而明确表现出亲美疏华的倾向,并且在北京就会见达赖而提出抗议后仍强硬表示她是德国总理,想见谁就见谁,必然会让中国人觉得这个女人有点“不够朋友”,进而微妙地影响中国对德在经贸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和互助。

影响德国在华利益

  默克尔对华政策的调整,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目前经济大多处于一个停滞阶段,加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技术和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西方普通人的就业成问题,生活水平有下降趋势,而新崛起国家的产品却大量涌入。一些政治家们为迎合民意,总要把中国等国作为批评和制衡标靶,作为平息民怨的“便携式武器”。

  但是在政府层面,很多国家的对华政策还是显示了相当的理性和谨慎,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都没有像德国一样在价值观上做制衡文章。法国总统萨尔科奇虽然也有亲美倾向,有“与过去决裂”的宣言,但并没有对中国采取疏离政策,而是本着平等对话、友好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在中法政治关系、经贸往来、人文交流以及在全球性问题和重大国际事务上加强合作。因此在刚结束的北京之行中,他为法国企业赢得几百亿欧元的巨额订单。

  相比之下,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策就显得失算,并已开始产生严重后果。在中国取消德中人权与法制对话、副外长级的战略对话后,又取消了德中财长会晤,计划明年启动的为期3年的德中同行活动准备工作已经中止。原本随同德国财长出访的银行、投资机构等的高层代表无法成行,对德国经济界无疑是一大打击。他们可能在中国获得的经济利益,被别的国家拿走了,中国寻找其他替代者是件很容易的事。

默克尔失算的还在于对华政策处理不当将影响其总理宝座的稳固性,使得其本来就难以控制的执政大联盟关系更加恶化。两年前默克尔出任总理时,反对党之所以愿意合作,是因为她的内政策略比较可行,但并不赞同其外交政策。
  现在好了,刚被任命为副总理的外长施泰因迈尔(社民党)已公开批评默克尔“愚蠢的外交政策给德国国家利益造成损失”。中德关系继续冷谈下去,还会影响欧盟的团结,甚至成为默克尔下台的导火线。

·作者是中国资深媒体人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