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分钟,怎么说中国?

来源: changbaishan 2006-10-25 07:32:4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620 bytes)



博大精深,却造成了慌乱、无奈和急躁

说起中国,很多人都张嘴而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这些中学课本里所说的词汇,动辄就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京剧、汉字等形象。在国际舞台上,一些正式或半正式的场合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展示的多半也是长城、京剧脸谱、三峡大坝、中国结等等。事实上,这种中国人自认为能够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有时在外国人眼里并不容易被理解。

中国到底在国际社会中如何展现形象,这种形象又该以何种方式浓缩?是大包小裹、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游客?是奥运会上穿着超短旗袍、边跑边跳边拉二胡的小姑娘?是合拳躬身、长眉重冉的孔老夫子标准像?还是污染的城市、拥堵的车流?毋庸置疑,我们的国家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有多面的形象,如何简约地展示中国,并被外国人正确地理解,并不仅仅在于我们语言的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了解还太少太浅,我们的展示方式也相对拙笨。

前几年,笔者在美国留学,一次国际传播课上,教授要求每位同学带上一种自己国家或者地区有代表性的食物,在课上分享。来自印度的同学带了手抓饭,来自泰国的同学带了咖喱菜,来自以色列的同学带来一种硬面包,来自墨西哥的同学做了豆泥,来自日本的同学带来寿司,来自韩国的同学做了泡菜饺子。轮到一位美国小伙子,身高力壮的他搬上一整箱可口可乐,说一句:“我们国家的食物没什么特色,除了这个。”轮到中国学生了,我的几位同学有的带了面条,有的带了春卷,有的带了小笼包,还有的甚至煞费苦心地做了糖醋排骨,真可谓五花八门。

数千年的历史,中国的食品文化也可谓博大精深,要拿出手的或许足足可以摆满一个教室。但是,正因为博大精深,中国又缺少最具代表性的物品,要在短时间内归纳并展示中国的文化,我们往往会不知如何选择,由此造成的慌乱、无奈和急躁,反而不如一些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国家来得自信。

我们需要国际化的表达方式

要跨文化传播,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文化究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别人能易于接受的,然后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去展示,才能够获得好的效果。而所谓的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不外乎以人为本,古人说的“道不远人”正是此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的形象展示通常重于历史文化传统,却往往离日常生活太远,离人的感官太远,不容易打动国际大众,不像南美的足球、法国的红酒、苏格兰的裙子。当然,越是大国,越难以一两件物品或简短的语言来代表自己。但是,必须知道,越是强调民族伟大感,也许越不能在国际交往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响应。

文化传统固然重要,但多年来的“向西看”,使中国人本身已疏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现代中国的文化躯壳实际上包含着更多的西方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对中国现代文化更努力地学习、体会和总结,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更真实、更简约、更有效地展示自己。这种展示需要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但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传统复辟,而是与现代中国相关的深层次归纳。一分钟展示中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标准。让我们都来想一想,假如换到你,你会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中国呢?(刘丽娜 作者是北京资深媒体人。)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