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评∶中国GDP重估後的喜与忧 (图)

来源: crn2005 2005-12-18 22:02:4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414 bytes)

图∶中国GDP被“漏掉”的20%来自私企和服务产业,或者换句话说是“地下经济”。 ??中评社香港12月19日电(评论员 商弈)关於中国经济,新话题似乎永远层出不穷。上周最夺人眼球的是BBC(英国广播公司)爆出的一则新闻∶据即将公布的首次全国经济普查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GDP被低估了约20%! 长期以来,关心中国经济的各方人士对於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GDP指标一直多有疑义及争执。疑义似乎比较一致∶准确度存疑。而争执的立论却大相径庭∶一方是“掺水论”,另一方是“低估论”。前者的依据是各地所报指标的综合数不符及官员们好大喜功的传统作祟,後者则主要从一些重要的经济细分指标如货币投放量及产业成长比例等看出端倪。事实上,可能连中央财经高层对此也颇感头痛,这也正是本次下决心进行首次全国性经济普查的动因。 然而,这“多”出来的20%却仍然让所有分析师们大跌眼镜。 那麽,这被“漏掉”的20%出自何处?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来自於私企和服务产业,或者换句话说是“地下经济”。“地下经济”又被称为“隐性经济”,主要分两大类型∶一是其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是合法的,但因为逃避税收等原因没有从国家税收、工商、质检等部门获得相关的手续及申报,如隐性就业的隐性收入、没有营业执照的经营行为及未申报的营业收入等;另一大类是经济活动本身严重违反法律,如走私、贩毒、卖淫、制假卖假等行为。它主要存在於流通领域及服务业,其历史很长,也较难统计及管理。事实上,中国的统计部门对此也并非一无所知,早在三年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就曾对媒体表述过,他估计中国经济中“地下经济”的规模约占GDP的10%左右。看来,邱副局长还是低估了。 由於“地下经济”逃避政府管制和税收,其产品成本较合法经济低得多,在竞争中处於有利地位,极不利於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客观上说,“地下经济”现象是世界各国政府都要面对的头痛问题。但时下这麽大的规模,恐怕应当引起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尽快拿出对策。 不管怎麽说,GDP一下子多出20%,够相关各方忙乎的了。政治家从中看到的是国家实力的重估,经济学家从中看到各项经济数据的修复值肯定是喜大於忧,政府官员们则要忙著调整政策指标(富有喜剧效果的一项是,“十一五规划”中两个重要的数量目标∶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现在看来都可提前实现了)。不过笔者却愿意拾起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中国的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这个矛盾,在增加了这20%後更加凸显。 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工资占GDP的比例,1989年是16%,2003年则下降到12%。也就是说,14年间,劳动收入的增幅非常缓慢。(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从2000年到2004年,仅4年时间,财政收入就翻了一番。)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最大的优势就在於大量优秀而低廉的劳动力,其中的主力是3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可以说,正是靠他们的脊梁,才撑起了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而他们的收入,除工薪所得,基本没有其他。 工资占GDP的比例过低,说明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比重过小,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的途径流入个人手中。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城市居民全部可支配收入中,工资占的比例仅约33%。工资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另一个直接後果,就是造成需求不足。因此,提高劳动者的工薪收入,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从投资为主转轨至消费为主的一个基础条件。而且,这个问题如不能得到重视,将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并最终危及经济发展。 笔者高兴地注意到,中国的执政当局已然开始关注此问题并将之提升到政策层面。不久前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制订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口号,以“共富论”来取代之前扛了20多年的改革大旗“先富论”,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与时进的贤明之举。唯如此,方能奠定和谐社会之基。日前,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青海省考察时强调,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至哉斯言!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