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迺強: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公民社會 (图)

来源: crn2005 2005-11-29 06:30:4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069 bytes)

  中評社香港11月29日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政經評論員劉迺強今天撰文「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公民社會」,文章全文如下:   我剛收到一個年青朋友的電郵。他附了有關吉林-黑龍江污染危機的新聞報導,加了一句:「這些大陸佬信得過嗎?」我在想像,如果今天我還主持電台節目的話,一定會有類似的言論。很明顯,化工廠爆炸,這很可能是人為和設計及施工的錯誤造成,已經是很不應該。之後吉林省刻意隱瞞和推卸責任,吉林傳媒無片言警號,更顯出制度上的嚴重問題。黑龍江面對毒水危機,哈爾濱要停止供水多天,也同樣採取隱瞞態度,不告訴人民真相,終於紙包不住火,讓網民臭罵。   但細心想想,這絕非中國特有的問題。世上那個官僚做錯事不想隱瞞,企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問題只是社會上有沒有足夠監督制衡,使官僚不能為所欲為而已。請不要告訴我實行一人一票民主,便能解決問題,大家不妨看看美國和英國這幾年所發生的事情,便明白民主本身絕對不足以設置足夠監督和制衡。尤其是美國的主流傳媒,同樣是為虎作倀;反而英國的傳媒,還起一定的作用。   是的,中國目前有這樣那樣的各種問題,正如世上任何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都有它的這樣那樣問題一樣。關鍵是我們作為人民的態度。「是其是、非其非」。對於這次事件,作為人民,我們有權利,同時更有義務表達我們譴責的態度。另一方面,我們亦毋須抱「大陸就是…」的香港本位態度,亦不能「唯種族論」地說大陸一定怎樣怎樣。人民的譴責態度集合起來,便會形成輿論壓力,任何執政者,如果想繼續執政地位的話,都不可能不面對。以今次為例,我可以肯定,兩省一定有不少人因此問責丟官,甚至有人要負刑事責任,要坐牢,並對一些人民作出保償,以平民憤。所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表態,是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起碼要做的事情。表態毋須激烈,「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壓力已經很大。   問題是在目前中國的情況,公民社會空間很窄,許多時一般平民老百姓看在眼裡,恨在心裡,卻無從表達、發洩,更不說介入去改變一些不合理的情況了。像香港一樣,建設公民社會、擴大公民社會,是當前首要之務。   今天的中國,新中產階級正不斷崛起和壯大,再加上互聯網、手提電話等資訊科技的普及,人民的知情權這一個公民社會的重要基礎和犀利武器已經在中國生根,不容限制。古語云:「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資訊社會已經來臨,執政者這一條重要防線,至今已完全被突破。吉林企圖捂蓋子,不出兩天,一定捂不住;哈爾濱想愚民,一開始就失敗,結果弄巧反拙。從這方面作出突破,建設公民社會、擴大公民社會,是有較大的前景的。   近內地對傳媒和互聯網,都有收緊控制的趨勢。香港和台灣的傳媒生態許多方面是不宜模仿的惡種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我們一方面理解各方面,包括政府對這種歪風的關注。但同時,對於仗義執言,揭發社會黑暗面的行為,我們也更加要大力支持,以捍衛我們來之不易的知情權和輿論壓力武器。在公民社會與政府之間,這是一場永不停止的拔河角力,人民這一方更加不容瞬刻鬆懈。   我很高興見到,執政的共產黨也開始明白,公民社會發揮的制衡和宣洩作用,基本上是有利其保持繼續執政地位的。「以人為本」,首先就要讓人民能充分表達其意願和愛憎,才能有所本;「構建和諧社會」,更加需要人民由衷的支持和合作。從今次生態危機,執政者在反省之餘,會更加清楚公民社會壯大的重要性。   其次,有中國這個社會,政府更需要知識型的、理性專業的中間非政府組織(NGO),由它們代表公民社會中各利益團體,與其對話和合作,甚至和平抗爭。不管怎樣,有組織,公開活動的力量,總比沒有組織、或者地下活動的力量好打交道。中國政府正逐步以較平常心的態度去對待與日俱增的各種民間團體,對國際非政府組織,也逐步開放管理,與國際慣例接軌。   執政者以平常心對待公民社會和民間組織,不以其為顛覆力量,而抱敵對的態度,是十分重要的。在努力壯大中的公民社會如受到政府無理打壓,社會更加不穩定,進入嚴重內耗的惡性循環。如今執政者充滿自信,無懼監督制衡,以公民社會為其諍友,共同構建和諧社會,未來的發展便處於上升軌道。   如何正確分別對待各種不同的國際影響和資助,是當前重要課題之一。而進入內地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差不多全部都以香港為跳板。據界內估計,每年香港進入內地的非政府組織資金,數目以十億元計。我們港人自覺地支持內地民間組織的健康自主發展,盡力排除國際上另有目的之影響,對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將有極大的幫助。如慈濟會這樣濟急扶危的組織,如能在內地有效展開工作,不但能利樂人倫,更能促進兩地同胞之間骨肉之情。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向政府爭取內地民間團體的正常生存空間。目前許多民間團體根本沒有任何籌募經費的能力和渠道,被逼依靠外國組織的贊助。這樣一來,它們或多或少要接受外國的影響,起碼受到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優先次序的制約,而不可能完全從中國的國情和需要出發。更普遍的問題是,這些民間組織因為經費不足,聘請不到好的人才,成了它們健康成長和有效工作的最大障礙。在剛結束的《中華慈善大會NGO論壇》中,最初不同意這說法的學者康曉光最終也被前線工作者說服了。   以我較熟悉的《緣色和平》為例。這個國際組織一開始便跟美國政府關係不好,它從來不接受任何政府和企業贊助捐款,而且以香港為總部的《綠色和平》中國分部,其包括用在內地的資金絕大部份來自香港眾多市民每月捐款,來源絕對乾淨和獨立,因此它無論在工作重點和方法上,都能相對獨立自主,盡量乎合中國本身的國情和需要,在內地工作開展得較為成功。即使這樣,它最近大力鼓吹發展風能 ,明顯是跟國際組織鼓吹可再生能源的工作重點相配合。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已說明內地民間組織能像《綠色和平》中國分部般獨立自主的重要性了。   為此,中國應盡快立法,加強監督民間組織的財務管理和透明度,並在此基礎之上,容許它們面向社會,公開籌募資源。香港在這方面,有十分豐富的正面經驗,包括政府撥款資助民間團體管理學校和福利機構等,可供借鑑。

所有跟帖: 

good point. Do not just fire each other. Let's think and do it -138206- 给 138206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9/2005 postreply 15:50: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