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郑康成 作者 李建国

来源: 有言 2005-08-26 08:20:5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818 bytes)
西汉末年,刘歆创立古文经学派,从此揭开了与今文经学派的斗争的序幕。两派因为所举的文本不同,师学渊源不一,宗旨异趣,方法有别,风格各异,所以相攻若仇,不相混合。到了东汉,今文经学因为功利的目的,很快与统治者所崇信的谶纬之学合流,五经为外学,七纬为内学,相辅为用。而古今经学为了取得合法地位,也不得不迎合最高统治者的意愿,附会文致,掺入谶纬,装点门面。这样做虽然并未改变顾问经学的地位,但是减少了阻力,摒除了偏见,是《左传》,《毂梁传》,《古文尚书》,《毛诗》四经得以共行于世。

长期的学派间的明争暗斗,反复论难,彼此的优劣得失都有所表露,学术风尚发生了明显变化。东汉末年,一些不求仕进,专心治学的经学家如何休等人,开始改变今文经学笃守师法,专攻一经的作法,仿效古文经学家注经的体例和方法,精研六经,大异于今文博士的章句俗学。与此同时,古文经学家也打破家法禁锢,学无常师,兼综各家,考察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但是长期的分门角立,造成的门户之见仍然无法弥合。古文经学家注书不用今文说,今文经学家教学不引用古文一字,壁垒森严,区别甚晰。这种经有数种,家有数说,各有所执,乖戾纷争的情况,使学者不知所从:从之则失道,不从则失人:劳而少功,疑而莫正,很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和发展。结束论争,摈弃党同伐异的偏见,总结四百年来经学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建立符合科学精神,为社会共识公用的经学,历史地摆到了学人的面前。完成这也历史使命的不是别人,而是学富五车,博大精深的经学大师郑玄其人。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生于顺帝永建二年(一二七),卒于献帝建安五年(二零零),正是东汉朝廷纲纪颓坏,宦官当权,党锢狱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的时代。他的家境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十三岁时能记咏五经,又喜好天文历法,五行占验之术,有[神童]之目。青年时代不乐为史,常往官方学校咏经,因受知于太守杜密,遂到太学受业。他先师事故衮州刺史第五元,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最后西入函谷关,从学于古文经学家马融,受《费氏易》《周官经》。所以他博学多师,精通古,今文诸经,自偏籍之奥,无不精研。他看到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宦海浮沉,而学术界派系林立,不相融合,于是绝意仕途,在萍浮南北,游学十余年后复归乡里,立志[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参合其学,自成一家。不久,受太傅杜密牵连,遭党锢之禁,于是杜门不出,隐修经业,以著述讲学为事。他先后替《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仪>> <<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侯》《乾象历》等书作注,并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缔xia义>> <<六艺论>> <<毛诗谱>> <<驳许慎五经异义>> <<答临孝存<周礼>难>>等,凡百余万言.他终生不仕,公车累徵不就,闻命罔从;著述满象,从学者盈万.他以布衣雄世,当世莫不仰望.

郑玄作为一名聪明,正直,坚毅,善良的经学知识分子,经历了东汉季世一般读书人的共同走过的道路,时代特征和学术风气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儒家知识分子向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入仕做官,竭智尽忠,以天下为心;免官为民,即抱道隐居,专心向学,不与流俗同伍.汉儒继承了这个传统.当着政治清明,能施展抱负的时候,他们积极参政,不遗余力;当着纲纪败坏,奸邪弄权,从政无望时,他们转而潜心学术,以其学问人格嘉惠士林,留名后世.西汉末年的扬雄的学问之道是这样,东汉末年的郑玄等尤其如此.他们不入宦海或退出宦海后,选择了崎岖艰难的学问之道,甘于寂寞和贫困,在学海中探求真知灼识.有的背井离乡,千里寻师,游学多年,客死异乡而不悔;有的遭受政治迫害,颠沛流离,朝不保夕,依然潜心学术,终获大成.如著名的今学大师何休坐党锢禁,精研覃思十七年,著作<<春秋公羊传解诂>>,京师称之为[学海];赵歧逃难,藏身友人家复壁中注释<<孟子>>,辞无憔杀,意抗浮云;郑玄遭党禁十四年,隐修经业,教授不辍,著作等身,时称[经神].他们抱道守真,以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学术,表现了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专业精神.

汉代经学中,今文经学重师法,师之所授即道之所存,经生只能遵从师道亦步亦趋,背诵经义.古文经学重家法,信古崇实,循律治经,参互考证,以决从违.今学的师法和古学的师法,互有长短.东汉末年,由于[品评][交游]之风兴起,经学知识分子步入社会,外出寻师问道,以文会友,逐渐破了家法,师法的藩篱,熔古,今学于一炉.郑玄正是这种风气下游学各地十余年,师事诸家,从不同学派,不同师法和家法的对比中择善而从,建立了以古学为宗,兼采今学和以谶纬比附其义的学术体系---郑氏学.由于他打破学派门户,包罗众说,博大宽容,无偏无弊,遍注诸经,义据宏通,造诣精深,苦于无所适从的读书人于是翕然归之,不再舍此趋彼.

<<后汉书>>本传论赞中说[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册裁繁芜,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有所归.]郑学成为当时天下所宗的儒学.汉代诸家之书亡于西晋永嘉之乱,师傅不绝独郑氏.自郑学出,今文经学转而拥护郑学,遂令专门之学尽亡.然而专门之学虽亡,又赖郑学得略考见.后世学者欲治汉学,非假手郑学不为功.所以论者以为郑学是汉代经学小统一的时代.

郑玄用训诂,校勘,考证的方法整理古籍,遍注群经,奠定了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对后世学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传注训诂的原则和方法,一直为历代注家所遵用;他的参校诸本,考定是非,比例而知的校勘方法,为校勘学制定大例;他的考证名物礼制的功夫,更为后世所推崇.清代乾嘉学者所谓[考据学],就是以郑学为旗帜的.因为郑玄是东汉人,清儒便以[汉学]高自标榜.至于郑玄的[三礼之学],不但是研究古代礼制风俗的极重要的资料,而且直接成为魏晋至隋唐数百年间朝廷议定礼仪的依据.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述古>>诗中说:[六艺之所传,训诂之所祖.仲尼贵多闻,汉人犹近古.礼器与声容,习之疑可睹.大灾郑康成,探绩靡不举.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至今三礼存,其学非小补.]可以说代表了后世经学家一致的看法.

所有跟帖: 

谢有言兄辛苦贴上这篇精彩的文章,让我又了解了很多以前没见闻过 -没有桅杆的船- 给 没有桅杆的船 发送悄悄话 (61 bytes) () 08/26/2005 postreply 08:36:03

只是体验船兄等创作艰辛之万分之一:)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149 bytes) () 08/26/2005 postreply 08:47:52

有言兄过奖了,也过谦了。个人自娱自乐,若能引起他人的思索也是 -没有桅杆的船- 给 没有桅杆的船 发送悄悄话 (226 bytes) () 08/26/2005 postreply 08:55:0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