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谈朗朗

来源: 2010-09-15 18:08:4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当朗朗的名声越来越大之时,注定了对他的争议也会日益渐长。
首先要澄清一个认识,那就是朗朗还只是个成功的青年钢琴家,远没达到大师的艺术高度。如果你非要以钢琴大师的水准去评判他,那当然会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即使哪一天朗朗真成了大师级的人物,那也不代表他会毫无疵瑕,毕竟每个大师的擅长不同,像施纳贝尔(Schnabel)是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权威,鲁宾斯坦无疑是弹肖邦的圣手,Gieseking却更专长德彪西的韵味。大家之所以用太高的角度去看朗朗,我想同舆论的炒作有很大关系,仿佛朗朗在西方钢琴界已是独步天下,地位可比肩霍洛维茨了。
显而易见,大家对朗朗的肢体语言是最有意见的,曾有人不客气得讲是如同耍猴的。的确朗朗在弹琴时的表情是太过丰富,让人忍俊不禁,直呼“吃不消”,真不知是投入太深还是故意做作。不过好在台风太过雷人的大有人在,内田光子摇头晃脑一脸痛苦的自虐状,小提琴家克雷默的猥琐哆嗦样,索尔蒂平衡失调的指挥动作,都可与朗朗一争高下。论到最具戏剧表演才华的,当属钢琴演奏的祖师爷李斯特,一位英国学者曾这样描述他的演出:“…他的手和整个身躯垮了下来,晕倒在替他翻谱的朋友怀中…一房间的人吓得屏气而坐,直到艺术家恢复知觉,大家才透出一口气来。”幸好朗朗还没闹出人命,既然钢琴界向来有这一传统,大家就不妨听之任之网开一面,好在音乐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看的。实在受不了,索性就眼不见为净,光听不看。
另外朗朗的商业演出太过频繁,不由让人担忧他的学习时间,朗朗在他的博克中写道:“一年有100多场遍布世界各地的演出、搭乘上百次航班、上百天住酒店,90%的时间都在旅途上…..”朗朗如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师,而不只是昙花一现,显然只靠演出是达不到的,名气和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成就。
曾在网上看见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一个苏联的钢琴教师这样评价朗朗的缺点:He is playing at edge。就是他好像是以出卖自己的方式进行演奏,当演奏时灵魂仿佛离开自身,彻底投入到音乐中,只有在音乐会现场的人能够有相同体验。但这种疯狂的演奏方式是种很危险的行为,犹如游走在深渊的边缘,一旦走火入魔便会导致音乐上的极端失误和颠狂。相反如果有足够的控制力和修养,这种演奏方式就会是他最具个人魅力的展现。
至于他父亲的什么只有英国皇室血统才配得上他儿子的言论,给本已争论不休的口水战平添一把佐料,小富即狂未免有点井底之蛙的味道,顺便也使人对朗朗的印象差了几分。
但毫无疑问,朗朗是个音乐天才,傅聪用“超出想像的好”来夸赞朗朗。今年八月朗朗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并发行了他加盟索尼(SONY MUSIC)之后的第一张唱片(Lang Lang Live in Vienna),这是一次高水平的演出,听了这张唱片后,相信大家对朗朗的进步会有认识。衷心希望朗朗更上一层楼,跻身大师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