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右”起于误会

来源: 文革传人 2011-09-25 12:55:2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49 bytes)

太祖说“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最终的目标是“早请示、晚汇报”,把大家的意见都搞清楚了,好制定下一步战略方针。“知识分子”见到了“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就和“共和国”的“宪法”联系上了。这个误会,其实挺大的。双方有了误会怎么解决? 如咱们坛子里,争一争,演化到骂一骂。然后依据删帖原则删坎一番,把矛盾归零,下次再讨论。咱们那个删帖原则,在这里就是“宪法”,未必最好,能凑合着用。太祖的那个“宪法”是摆设,解决误会的方式,就是中国两千多年的老套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解决误会,太祖有几十个军,几百万杆枪。“知识分子”有满怀希望。于是就带着希望“劳动改造”去了。

当然,“宪法”与“共和国”不作数,就是咱们那个两千多年皇权的一种延续。太祖的战略再订下去就简单了,用大跃进的方式“超英赶美”。剩下的就是历史。

顺便说一下农民。当时才出“清朝”的农民,应该不知宪法为何物。在乎的,是多有两亩地,少交点儿皇粮。最后,太祖治下的农民,是所有社会阶层里混得最惨的,因为太祖发明了粮票。

最后说一下感情问题。热爱太祖,在咱的坛子里发言,是言论自由的范畴,与太祖当年把一个个活人真真的修理完全不是同一个档次的问题。该回帖回帖。别动感情。

周末愉快。

所有跟帖: 

农民是没有资格得到粮票,上街吃碗面什么的并不因为你是农民就不收粮票 -Hollyhog- 给 Hollyhog 发送悄悄话 Hollyho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5/2011 postreply 21:10:50

毛时代,农民没有走出农村而入城生活的选项,该是不争的事实,不是吗? -文革传人- 给 文革传人 发送悄悄话 文革传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6/2011 postreply 00:34:06

户口粮食供给制是手段,让农民在村里窝着是目的,一件事儿的两方面。 -文革传人- 给 文革传人 发送悄悄话 文革传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6/2011 postreply 19:23:13

城乡绝对的两极分化,就是始于毛的户口制,现在依然不能去除,恰恰说明恶制的-- -文革传人- 给 文革传人 发送悄悄话 文革传人 的博客首页 (18433 bytes) () 09/26/2011 postreply 19:30: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