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抗联老故事---崔

来源: nycles 2015-08-13 17:02:3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783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nycles ] 在 2015-08-13 17:05:0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一)

1903年正月,白雪覆盖着这里的所有,有层叠起伏而又挺拔的山峦,还有那蜿蜒曲折而又坦荡的河床,这是朝鲜(现韩国)忠清北道,永东郡,黄金面,秋枫岭里。

 

一个崔姓的贵族家里,一 个婴儿出世了,就如所有第一次用肺呼吸的婴儿一样,他觉得这迎接他的自由空气会一成不变,他不知道,当他七岁时,不仅他父母双亡,他的国家也会被东边的邻 国侵略;他不知道,之后的他会和姐姐逃到西边的邻国,在那里盼着回家的归期;他不知道,当他十六岁时,他会去武官学校,发誓与侵略者一决死战,夺回他的家 园;他不知道,西边的邻国也会遭到入侵,所有的人便一起反抗那东边的侵略者;最终,他不知道,他会把宝贵的青春全部献给这不断的抗争,九死一生,直到他步 入中年…

 

但是,无论命运如何,他还是不断地呼吸着还算自由的空气,就如山里的小树,不知会有霜打雷击,还是要顽强地生长,他的名字叫崔钟鸣。

 

(二)

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巨额的赔款并没有让得胜的日本人满足,金银总是没有金矿银矿更有价值,土地才是最终的目标,一览周边的地图,朝鲜和中国早就是俎上之肉,只是在于如何取来而已。

 

最后的实施是这样的:

 

日本先是成为朝鲜的‘保护国’,然后在1910年全部占领了朝鲜,经过20年的稳定,在1931年9月18日进入中国东北(满洲),成为东北的‘保护国’, 7年后,东北富裕的资源保证了其下一步棋,在1937年7月7日进入了中原,12月就到了南京,直至1945年,日本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大半。

 

(三)

再说回朝鲜,李氏王朝在日本人占领后的1910年,逃亡到中国吉林省,在通化那里买了很多地,带着逃亡的朝鲜人开荒种稻,后来,这通化也就成为朝鲜独立运动的根据地,就如后来的延安之为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一样。

 

于此同时,很多年轻人进入了中国早期的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之后,李东宁、李会荣、李始荣等人在通化也建立了自己的军事人才基地,新兴武官学校。从1919年正式成立,到1920年, 日本强迫张作霖废校时,学校已经培养了学生3500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了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也有很多人牺牲在这抗日中。

 

有一个云南讲武堂来的教员,李范奭,就是后来南韩的第一任总理,兼国防部长。还有一个学生,杨林,毕业后去了云南讲武堂, 之后去了黄埔军校当教官,随共产党去陕北,1936年初牺牲了。他的妻子李秋岳,也是朝鲜人,在黄埔学习后去了苏联,又返回中国黑龙江的珠河(尚志)抗日游击区,在1936年8月,也死在了日本人的手里。和她一同在东北的,还有个来自四川的赵一曼,也是黄埔学过,也是去了苏联又到了珠河,后来也是不幸地,在同一年,被日本人抓去,杀害了,那是1936年9月。李秋岳和赵一曼,在当时珠河反日游击区里,都是广为人知的女豪杰,人们永远记着赵一曼的话,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这个新兴武官学校,坐落在吉林省通化市柳河镇,这里曾经是一片稻田,而在百年之后的今天,那里还是,一片稻田。数千名热血青年的激情,和入侵者的冷血兽行,在此已看不到任何踪影,全都消失在悠悠的稻谷中了。

 

(四)

吉林通化市,柳河镇,大沙滩,是崔和 姐姐崔凤顺及姐夫逃离日本人的喘息之地。在这里,他们和很多逃亡者一样,开荒种地,积蓄力量,准备有一天打回老家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崔已经是个少年 了,逃亡的生活已经让他成熟了很多,几年私塾,成就了他善辩的口才,而亡国的仇恨也练就了他不屈的性格。家人决定让他继续到新兴武官学校学习,那是1919年,他刚刚16岁。

 

1920年,学校被日本人破坏后,崔参加了独立运动,加入了独立军。8月,日军讨伐独立军,他留在地方工作。不久,全家又被迫移居到吉林市郊区新安宅。 1924年,崔加入了金东三,金承学成立的正义府,负责为独立军输送武器弹药,传递文件,安排食宿等工作。 

 

在不断的抗争,不断的迁移中,1927年,全家又搬到吉林省怀德县五家子村。这地方也是朝鲜族聚集的地方,有很多朝鲜人的反日组织,反日情绪很高。崔的姐夫也成了当地的知名志士,1930年,他们家来了一个年轻人。

 

(五)

这个年轻人刚从哈尔滨日本人的监狱里出来,他到五家子村组织反日活动,来到崔家后,有半年的时间,他和崔都是吃住在一个炕上。这个人就是金圣柱,也就是后来的金日成,北朝鲜的第一任国家主席。

 

他们经常一起出去搞革命活动,组织青 年办理学习班,参加抗日示威,斗地主,分粮食,进行减租减息运动。后来,日本人发现了五家子的活动,派特务和宪兵逮捕大批的朝鲜人。这时金也无法继续活动 了,要转移到长春公主岭一带。为了掩护他出城,崔和金假装成农民,又把金的手枪装到稻米袋里,先运到了公主岭的一个碾米房,也是个反日的交通站,没有带枪 的金也就安全地通过了日本人的监视。

 

之后,崔的一家也暴露了身份,再也躲 不过日本人的盘查了,家人决定一起离开吉林,北上,去了黑龙江的珠河,也就是后来的尚志县。当时聚集很多朝鲜人的珠河县,早已是个反日活动的积极地区,共 产党在那儿的影响力也很大。崔因在五家子有过革命活动的经历,很快,他就参加了当地的革命组织,中国共产党,那是1931年秋,介绍他的是金石辉和金柏波。

 

黑龙江省珠河县,后来改名叫了尚志县,因为这里出了个叫赵尚志的抗日英雄。这个赵尚志带领的游击队,在黑龙江是出了名的英勇,只要一提是赵尚志的部队,百姓都会毫无顾虑地帮助支持。当然日本人对待他也会很特别,为了抓住赵尚志,日本人曾在1939年悬赏重金一万元,通缉赵尚志, “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得一两银”。在汉奸遍地的当时,可以想像有多少人想要这笔钱,他逃过一劫又一劫,在1942年,继续艰苦抗日的赵尚志,还是被汉奸出卖了。

 

(六)

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人打进了中国奉天省(辽宁)时,由于不抵抗政策,张学良的部队没发一枪一炮,就这样,日本人占领了东北三省,这就是震惊世人的9.18事变。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多少人唱着这支亡国的歌,流着亡国的眼泪…

 

在珠河,离松花江上的哈尔滨100多公里,崔和他的战友们,已经没有眼泪了,困惑,迷茫都是无用,只知道他们不能做亡国奴,而不断的抗争,才是不屈者唯一的出路。

 

因为崔掌握了汉和朝两种语言,对两民 族的习惯都很熟悉,又通晓革命和军事理论,很快,他就成了中朝两方的重要链接点。这时亡国的中国人和朝鲜人已经是并肩的战友,有着共同的目的,这也使他们 的力量不断壮大。加之崔的说服能力也很强,组织各个方面的力量,包括土匪一同反日,也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宣传组织抗日 

 

1932年,崔成为中共珠河县委委员。1933年成为中共珠河县委宣传部长。这时期抗日的同志有冯仲云,李兆麟,赵尚志,侯启刚,赵一曼,金策,韩光,关化新,王兆吉,李启东,朱新阳,李秋岳。。。。。。等。有些人最终没看到日本投降的一刻,他们是,赵尚志,赵一曼,侯启刚,关化新,李启东,李秋岳,而李兆麟是在1946年被特务杀害。

 

去过哈尔滨的人都知道,松花江边有个兆麟公园,就如去过北京的都知道有个张自忠路,这里还有尚志街,一曼街,也都是那些烈士们的名,也如北京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后两位是就义于日本入中原时的七七事变,那是1937年的事。

 

(七)

1933年,崔终于找到了赵尚志,那个勇敢而又顽强的抗日青年。

 

之前,崔一直是做敌伪军哗变工作,是针对地方武装温团的。后来,中央北满省委,打算在珠河地区建立革命武装,为了落实党的指示,珠河县中心县委书记关化新,让崔和县委的侯启刚到孙朝阳部队找赵尚志,前后去了多次,和赵一起策划组织起义工作。

 

崔给赵介绍了当时已派到孙朝阳部队,做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李启东等人。要知道,李启东可是崔的老同学,就是那十多年前的新兴武官学校。至此,携手起义,已是万事俱备。

 

赵他们起义的7人先把部队拉到了珠河的三股流一带,崔和县委朱新阳等去迎接起义部队,又派了另外6位同志。这一共13人,组织了北满地区第一支,也是后来大名顶顶,让日本人闻声丧胆的反日武装游击队,赵尚志任队长。那天,赵尚志宣言,为收复东北,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八)

后来崔继续到温团做哗变工作,因为崔为人很豪爽,守信用,又讲义气,所以他受到很多抗日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爱戴和尊敬。 同时他那平和而又坚毅的气场,使他能聚集更多方面的抗日力量,重义气的东北人更是视他为自己的兄弟,都叫他,老崔。那时他30岁。

 

最后,崔集结了500名武装人员,并把他们拉入到反日游击队,和其他的反日军队合并,游击队迅速扩大到几千人的庞大革命力量。这只队伍后来改名为抗联第3军,赵尚志为军长,金策为政治部主任,李兆麟为政委。

 

可是后来,日本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 围剿。清除游击队还不够,日本人还要清除支持他们的老百姓,不留村,不留人。扫荡搜山,是日本人的最能,也是崔和他的战友们的最苦。白天,他们不能生火做 饭,因为一点点的炊烟在山里都逃不过日本人的眼睛;晚上,他们更是要小心,能充饥的东西越来越少。饥饿,寒冷,带着天地的不公,总是伴随着他们,在齐腰的 雪地里。。。

 

但是他们还是继续着。

 

(九)

有一次,崔和另三个人在村子里开会, 没多久,有人告诉他们日本人来了。是谁向日本人告密了?来不及想,他们决定分开逃走。看到其他人各自散开,崔也找了个方向跑开,可是眼看着日本人就过来 了,他立刻蹲到栅栏边,装作上大号。日本人看到衣着褴褛的他,当是村里的农民,避之而不及,去追其他人了。又躲过一劫的他,后来才知道,其中有两个人牺牲 了,还有一个人被日本人抓到了,因为是个朝鲜人,被送到新义州的监狱,在那里坐了三年牢,解放后他成了延边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叫池喜谦, 当时叫李永哲。

 

还有一个改了姓名的人,曾经和崔一起在县委。本来崔一直以为这个人死了,也是在多年之后才知道,他不但活着,而且还在后来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到北京担任了国家建委主任,又去了中纪委当了书记,他就是后来的韩光。 

 

在东北的山里和日本人打游击,要学会很多的生存本领,比如在山里找食,挖野菜,找蘑菇,打些猎物也是冬天唯一的保障。崔也学会了不少,可是还是扛不过长期的拼搏,1935年,崔得了严重的伤寒。 

 

崔到地方去治病了,病好后回到珠河,村里一个妇女看到他,大吃一惊,

“你怎么回来了?”

“我病好了。”

“出事了。出叛徒了,日本人早把这儿破坏了。”

“那人呢?”

“要么牺牲了,要么跑了。你走吧,快躲起来,别回来了。”

“我得找组织啊。”

“全都被破坏了,别找了,出去的时候也别让人看见。”

 

看到这妇女恐慌的神情,他知道事情不是一般的严重。

 

他走了一天还没吃饭,喝了口冰凉的水,咬了几口同样冰凉的干粮,困惑中,不知所以地离开了村子。

 

很久以后,崔才知道,日本人血洗了游击区,杀害了很多人,组织上把很多革命领导人转移到苏联,养精蓄锐,村里的抗日的活动也销声匿迹了很多年。可是对于不知情的崔,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名换姓,先隐藏起来,再想办法找组织。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崔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

 

同是贵族出身的她,从朝鲜的釜山跑到满洲,有着一张美丽但却永远挂着冷峻的脸,她和家里的两姐妹曾经是家乡最美的风景线。她和大姐简直就是孪生,不但相貌,还有举止。40多年后,她永远留在了这块土地里,带着40多年的哀愁。几年后,她的女儿得以回到家乡,看到那极似母亲的孪生,恍惚间,只有眼泪,不停地往下淌。

 

(十)

1942年,崔的女儿只有一岁,他就开始在木兰县一带自己组织抗日,苟且偷生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一种选择了。他领着革命青年跟日本人艰苦地打游击,到1945年,他已经有了近两百人的队伍。

 

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公司如果能在三年内,从一人发展到两百人,已经是少有,更何况,找来的人不是为赚钱,而是去和日本人拼命呢。为了自由,他们到了如此无畏生命的程度,至此,这些人都已经是民族的英雄了。

 

这段时间,崔又把很多有知识的朝鲜人和进步青年派到延安,当时的革命圣地,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接受更多的教育,后来这些人都成了东北民主联军和朝鲜政府的重要干部。到1945年,解放木兰县城时,崔领导的游击队联合东北抗日民主联军3支队,也就是后来的东北野战军,占领了木兰县城。崔当选为第一任木兰县民主联盟主席,主管木兰县内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治安。

 

1947年,崔因病双目失明,他回到木兰东兴村养病。1950年失明恢复,但虚弱的身体已无法继续工作,即搬到哈尔滨郊区。1966年,文革期间,早已是一介农夫的崔,也同样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妻子儿女陪他度过了和平时代的蹉跎,久病成医的他也常为村人疗伤,村人也一直拥戴着这位平和,睿智的老人。

 

文革后,1982年,崔同很多人一样,恢复了名誉,享受了国家抗联有功人员的待遇,文件证言由韩光,陈雷,朱新阳等提供。1985年,崔,病故,走了。从他那总是平和的脸上,人们看不出任何人生的坎坷,岁月的创伤,只有那一丝永远无畏,永远直面人生的微笑。

 

至此,他再也没有回过那离开70多年的家乡,朝鲜忠清北道,现在的南韩。

 

(后语)

今天,他的名字刻在了一块石碑上,战友们的名字也在旁边的碑林里,在当年的珠河,现在的尚志市。这里的雪,和崔的故乡雪,一样白,落在青石上,黑土里,静静地给人们讲着那,曾经的百年故事。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