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原因中国抗战胜利难得日本尊重

来源: 2017-12-13 09:08:45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三大原因中国抗战胜利难得日本尊重


英国牛津大学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Rana Mitter)2013年曾出版“China's War with Japan,1937-1945: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一书讲述中国的抗日战争,2014年该书中文版出版时根据拉纳·米特书中观点被冠以《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实际上,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被遗忘,甚至连应有的尊重都没有得到,日本至今未就侵略战争道歉,甚至还高调纪念广岛长崎原子弹袭击受害者,将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博取世界舆论的支持。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呢?中国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学勤认为主要源自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随意,忽上忽下。他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认为中共在建政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意无意回避,不许民众提及。到1980年代“政治进步”后允许民间向日本提出赔偿时,“地方政府闻风而动,兴建惨案纪念碑”。对于地方政府的举动,朱学勤是赞同的,但对于大屠杀的死亡人数“一提就是30万”有些意见,“为什么不是有零有整,拿出一个确凿数据?”



在他看来,30万的模糊概念“不能说服人,反而会让人产生疑问,甚至给日方留下狡辩借口。应该是以确凿数据,最好是刻有具体名姓,宁缺毋滥,才能最终震慑对方,赢得世界舆论敬重”。



从历史资料来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总数并非没有“有零有整”的数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南京市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大屠杀总死亡人数为295,525人,善后救济总署在救济死难者家属过程中又统计出96,260人,是有零有整的,在统计总数时却使用了模糊的“三十九万余人”。


二是价值观紊乱,随政治气候变动而变动。中共建政后出于冷战意识、阶级斗争意识,强调日本民众也是受害者,不断派人前往日本参加反战反美获得。在朱学勤的记忆中,《收获》杂志曾前往日本广岛参加反战活动,归来后的长篇散文极富煽情地描绘了日本的战争创伤、受害者形象。



朱学勤不禁追问“半个世纪以来,对这场战争的价值评价我们发生过多少次变化?内如承认正面战场,外如对日交涉开放民间舆论,昨日为非,今日为是,虽是节节进步,变化频仍,太不稳定,外人适应这个变化,总要有个观察过程,在这一过程结束之前,不可能很快赢得世人尊重。”


三是制度落差,制约民意。朱学勤认为,战后日本实现了民主转型,建立民主宪政,中日之间的制度落差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差异下,日本政府行为与民意倾向之间差异,中国人并不了解,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误解。朱学勤以曾经沸沸扬扬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为例,指出实际只有千分之四的学校采用这一教科书,“在民主制下”日本政府“绝无权力指定民间使用何种教材”。中国却推己及人,因自己的教材都是官方指定,就认为教科书事件是日本官方所为民意所向。

谈及中国应该从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学到什么,朱学勤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将自己的命运与世界民主阵营联接在一起……中华民族将自己的双重命运——民族与民主的命运全部抵押了上去,赢得了双重前途”。因而,抗战的胜利日对于中国是第一纪念日,怎么纪念都不为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应该从1945年8月15日算起。